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四祖寺的毗盧塔與魯班亭‖江白濤

毗盧塔與魯班亭都是鄂東旅遊聖地四祖寺的著名景點。 巍峨樸拙的古建築籠罩在魔幻現實主義色彩之中, 放射出禪宗文化的思想光芒。 在給人以神奇感和神秘感的同時, 又給人以強烈的美感。 而且, 沿途有自然秀色可餐, 有人文香茗可品, 不去, 實在可惜。

那麼, 請帶上相機跟我一遊。

毗盧塔號稱中國禪宗第一塔!原名四祖真身塔, 異常尊貴。 它座落在雙峰山下四祖寺西側的高崗之巔。 出寺門向西, 登千級臺階即至。 山勢較緩, 臺階寬闊, 悠然可登。 有涼亭, 可小憩, 宜賞風景。 金秋十月, 陽光普照, 松杉墨綠, 楓葉豔紅, 木梓葉也懷著醋意紅透了臉兒。 一棵棵黃梅樹又稱臘梅綠中帶黃, "淩寒獨自開", 此時是看不到花的。 而且, 葉落花開, 花凋葉生, 花與葉不相見。 眾花皆需綠葉扶, 唯獨臘梅淩枝獨秀。 這一屬性更加彰顯出她的潔身自好卓爾傲然的品質和風骨。

上得山來, 真的“陽光遍照”。 回頭望, 山斑斕, 水秀美, 四祖寺建築群輝煌一片。 處處皆美景, 一草一木可入鏡。 抬望眼, 毗盧塔巍峨矗立, 上書一大“梵”字。 對於佛教文化, 我是外行, 只能望“梵”生義:唐永徽二年(651年), 五祖弘忍謹奉四祖道信之囑, 建此單層仿木結構磚石重簷方形塔,

使恩師流芳後世。 明正德(1506--1520)年間, 禪宗四祖道信大師舉手至頂, 吐火自焚。 因此, 我更願意叫它真身塔, 疑“梵”為“焚”, 既契合自焚一說, 又契合燃燒自己遍照他人之理。 據傳, 舊時每遇旱災, 百姓必頂禮祈雨, 皆有求必應。 稱毗盧塔當然無妨, “毗盧”是梵文譯音, 乃釋迦牟尼佛的法身毗盧遮那佛的稱呼;另一個意思是僧人作大法事時所戴僧帽之名。 毗盧乃至尊之佛, 毗盧帽戴在頭頂上, 意示著至高無尚的尊嚴。 這是古代僧人的巧妙運用, 是黃梅禪文化的一個內涵。 黃梅的禪宗文化不是已經享譽海內外了麼?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世人對和諧清淨的追求, 禪文化必有彌布天下的弘揚, 淨慧大師的生活禪不是已經被海內外有識之士信受奉行念得呱呱叫的了麼?我由衷地樹起了大拇指!

還是認真觀察鑒賞這座已有1360多年歷史的古建築吧, 還是忙著拍照留影吧。 將這座立于高山之巔, 凝集著黃梅人民的勤勞和智慧, 用沙石堆砌而成的中國禪宗祖師第一塔攝入相機, 珍藏於畫冊之中, 那該是一份多麼久恒的溫馨!

站在真身塔前, 魯班亭就在腳下, 湮沒於濃蔭愛護的村落之中。 下得山來, 繞寺西順碧玉泉逆流而上, 不足一華里, 進村莊, 鑽橘園, 跳埂而下至於亭前。 橘樹枝頭碩果累累, 金秋風光將其潤染得鮮豔橘黃, 豐收喜人。

有石碑證實, 魯班亭為黃梅匠人盧仁仲設計施工, 建于北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 我為有這位魯班式的工匠而倍感自豪!亭, 正六方形, 邊長三米, 高七米。 六角立六棱石柱, 五面石牆壁嵌線紋格眼窗, 南為正門。 傘形頂, 蓋三角形石板三塊當瓦。 且妙在石板瓦間空鋪排, 露出三處空頂, 是破損了三塊, 還是匠人有意留出, 令人不禁百般尋思。 亭頂中立一尊高一米有二的蓮花寶瓶三級亭刹, 不正,向北傾斜。全石結構,數支舊竹杆叉七插八於亭中,據說是為維護古亭的保護支撐,似乎有煞風景之弊。

更奇的是,亭內有塔,塔為蛋形,俗稱鳳凰蛋,又叫覆缽塔、無縫塔。塔高二點二五米,下設六面須彌座,上置直徑一米有二之雕鑿渾然規整的蛋形巨石。傳為四組道信為保藏五祖弘忍前世栽松道人真身所建之祭祀塔,也叫種松道人塔。讓世人相信種松道人真有其人,相信他化仙桃重新投胎真有其事,相信五祖弘忍真有轉世重來的神奇經歷。於是這種奇特造型的石塔便籠罩上一層神秘的宗教面紗。駐足凝思,留連忘返。

當地通主動向我講了一個世代相傳的美麗故事,記之分享。

古佛毗盧與鼻祖魯班因熱愛黃梅山水,快意為其增色,打賭:一日之內,毗盧建塔,魯班造亭,雞鳴為約。古佛和班祖當即各顯神通,忙活開來。

話說毗盧,巧施佛法,來到蓬萊仙島,不知是行賄還是偷盜還是死皮賴臉從如來佛處得一塔,長途跋涉,拗至黃梅與廣濟(今武穴市)交界太白湖濱,將塔放下稍事休息。豈料,塔身陷入地下,毗盧慌忙去抓 ,僅得塔頂一截。今武穴市鄭公塔乃由此典而來。古佛懊悔不已,無奈只好將有頂無身之塔沮喪地拗至雙峰山下,置於山崗之上,雞尚未啼。毗盧心想,我提前爽約,不知魯班如何?他俯首下望,啊!也快完工?不如戲他一回。遂捏著鼻子,學了一聲雞叫,惹得四周公雞未到五更就前響後應地啼叫起來。

再說魯班,率徒子徒孫,齊心合力,就地取材,鋸花崗石作構件,精雕細鑿,速度飛快。眼看亭將就緒,望望崗頂,隱隱約約見塔將起。而自己尚有一瓦和刹尖未製成,情急之下從亭上跳將下來,信手拈起刹尖置於亭頂以示成功。恰此時,雄雞報曉。古佛因巧戲心虛而不敢與班祖較真,班祖因一瓦未蓋故不語,心照不宣,相視而笑。究竟誰輸誰贏?只待後人評說。斗膽一評:魯班勝。只因古佛玩巧提前詐學雞鳴至一瓦未蓋耳。

仰視毗盧塔,雲蒸霞蔚形而上;俯瞰魯班亭,碩果累累形而下。有趣的是,古佛也有勞累之時,也有疏忽之處,也做不盡完美之事。班祖為工匠們發明了一系列工具,碩果累累,至今仍在為人類所使用,造福,偉大而輝煌;至今仍活在人民群眾的心中!在華廈,魯班盡人皆知,而知毗盧者,寥寥無幾。

毗盧塔與魯班亭,相臨的兩處建築融化了東方文化的內核,實在令人遐思無限。更讓人思考的是,古佛與班祖作為局外人尚且熱衷為秀美黃梅奉獻智慧和汗水,生為本土人不是更應該為美好的家園增添光彩麼?作為炎黃子孫不是更應該為祖國富強、民族振興貢獻力量麼?

《鄉野黃梅》由黃梅縣作家協會、鄉野黃梅共同承辦。她立足黃梅,服務大眾,傳播文化,記憶鄉愁,搭建橋樑,服務經濟發展。

不正,向北傾斜。全石結構,數支舊竹杆叉七插八於亭中,據說是為維護古亭的保護支撐,似乎有煞風景之弊。

更奇的是,亭內有塔,塔為蛋形,俗稱鳳凰蛋,又叫覆缽塔、無縫塔。塔高二點二五米,下設六面須彌座,上置直徑一米有二之雕鑿渾然規整的蛋形巨石。傳為四組道信為保藏五祖弘忍前世栽松道人真身所建之祭祀塔,也叫種松道人塔。讓世人相信種松道人真有其人,相信他化仙桃重新投胎真有其事,相信五祖弘忍真有轉世重來的神奇經歷。於是這種奇特造型的石塔便籠罩上一層神秘的宗教面紗。駐足凝思,留連忘返。

當地通主動向我講了一個世代相傳的美麗故事,記之分享。

古佛毗盧與鼻祖魯班因熱愛黃梅山水,快意為其增色,打賭:一日之內,毗盧建塔,魯班造亭,雞鳴為約。古佛和班祖當即各顯神通,忙活開來。

話說毗盧,巧施佛法,來到蓬萊仙島,不知是行賄還是偷盜還是死皮賴臉從如來佛處得一塔,長途跋涉,拗至黃梅與廣濟(今武穴市)交界太白湖濱,將塔放下稍事休息。豈料,塔身陷入地下,毗盧慌忙去抓 ,僅得塔頂一截。今武穴市鄭公塔乃由此典而來。古佛懊悔不已,無奈只好將有頂無身之塔沮喪地拗至雙峰山下,置於山崗之上,雞尚未啼。毗盧心想,我提前爽約,不知魯班如何?他俯首下望,啊!也快完工?不如戲他一回。遂捏著鼻子,學了一聲雞叫,惹得四周公雞未到五更就前響後應地啼叫起來。

再說魯班,率徒子徒孫,齊心合力,就地取材,鋸花崗石作構件,精雕細鑿,速度飛快。眼看亭將就緒,望望崗頂,隱隱約約見塔將起。而自己尚有一瓦和刹尖未製成,情急之下從亭上跳將下來,信手拈起刹尖置於亭頂以示成功。恰此時,雄雞報曉。古佛因巧戲心虛而不敢與班祖較真,班祖因一瓦未蓋故不語,心照不宣,相視而笑。究竟誰輸誰贏?只待後人評說。斗膽一評:魯班勝。只因古佛玩巧提前詐學雞鳴至一瓦未蓋耳。

仰視毗盧塔,雲蒸霞蔚形而上;俯瞰魯班亭,碩果累累形而下。有趣的是,古佛也有勞累之時,也有疏忽之處,也做不盡完美之事。班祖為工匠們發明了一系列工具,碩果累累,至今仍在為人類所使用,造福,偉大而輝煌;至今仍活在人民群眾的心中!在華廈,魯班盡人皆知,而知毗盧者,寥寥無幾。

毗盧塔與魯班亭,相臨的兩處建築融化了東方文化的內核,實在令人遐思無限。更讓人思考的是,古佛與班祖作為局外人尚且熱衷為秀美黃梅奉獻智慧和汗水,生為本土人不是更應該為美好的家園增添光彩麼?作為炎黃子孫不是更應該為祖國富強、民族振興貢獻力量麼?

《鄉野黃梅》由黃梅縣作家協會、鄉野黃梅共同承辦。她立足黃梅,服務大眾,傳播文化,記憶鄉愁,搭建橋樑,服務經濟發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