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如何讓使用者去參與內容的生產?

如今做互聯網項目, 或是做電商運營, 我們都知道內容的重要性, 社交電商, 內容電商風起雲湧。 那麼, 用什麼措施更好地促進用戶去產生更多用戶行為, 讓使用者去參與內容的生產, 並且提升內容創作的品質。 今天我想分享一些自己的想法。

一、發揮用戶創作的主觀能動性, 培養內部動

我們在很多平臺都可以看到等級、稱號 、標籤、排名等等去激發用戶產生更多的行為, 這是一個引導用戶熟悉平臺的過程, 先打破陌生感, 才能去進一步調動用戶創作的欲望。 我們在運營愛鮮達農旅電商項目過程中, 把“鮮”字和“仙”字聯繫起來, 用戶級別按神仙級別進行劃分, 既能刺激用戶行為, 又有遊戲升級的愉悅感覺。

創作對於某些用戶是自我滿足的極佳方式, 喜歡看到別人點贊、打賞來提升創作的成就感。 我們也會利用了人們的好勝心, 搞個大賽或者活動點燃人們的挑戰欲火,

能迅速讓內容創作者熟悉平臺, 並增加人氣。

二、提升創作的便利與趣味性

“易操作, 易分享, 有趣”這樣的事我相信很多人都容易接受, 更願意去嘗試。 我們天性喜歡簡單, 喜歡分享。 從產品的角度講就是使用者體驗問題, 如何讓用戶獲得更好的體驗, 有時候簡單、直接、粗暴也許就能獲得最好的效果, 比如“快手”就提供了一個簡單的讓普通人製作視頻的東東, 竟然能位列2016年中國APP流量第四名。

三、表現形式符合產品定位

內容的表現形式無非文字、圖片、視頻、音訊這樣幾種, 根據專案定位的使用者群體以及要表達的內容去選擇適合自己的表現形式。 深刻體會使用者創作的流程, 在各個環節去站在用戶的角度思考問題。

比如使用者要分享一個菜譜, 我們就要把內容結構提前設置好, 方便使用者按步驟去記錄、提交。

用戶要創作一個音訊, 我們就會提前準備好背景音樂供使用者選擇, 如果一定要求使用者用視頻去表現菜譜, 對於普通用戶可能難度就會有點大, 但是“圖片輪播+文字+語音介紹”的短視頻方式卻獲得了使用者的認可, 一方面節約觀看者的時間, 另一方面降低了創作的難度和要求。

四、增加挑戰與驚喜帶給用戶刺激

遊戲之所以能如此讓人著迷, 很多時候是因為它的挑戰和對結果的未知, 人天生具有賭博心理。 相當部分心理學者認為“不確定後果”的繼發性得益(也可以用行為主義的名詞:變比率強化,

通俗的說, 就是賭博), 是導致沉迷的最根本原因。

當然, 使用者創作內容不是在玩遊戲, 但是我們也可以借鑒遊戲的設計去給我們的UGC用戶發一些福利, 找一些刺激。

五、不同客戶群體, 要有不同的激勵機制

馬克思說內因決定外因, 從心理學上來說人的內部動機也是維持行為模式的強大力量, 但外部動機有時可能反而會削弱這種作用。

先講故事:

一位元美國老太太在家中休養, 她需要安靜的環境。 但附近住著一些喜歡踢足球的孩子, 最近天天到她家的草坪上蹋球, 他們天天互相追逐打鬧, 吵鬧聲使老人無法好好休息。 為此, 老人沒有去直接禁止, 而是用了一個辦法:一天, 她來到草坪上, 對孩子們說:“我很喜歡看你們踢足球,

我決定給你們獎勵。 ”於是她給每個孩子一些錢, 孩子們有了意外的收穫, 踢得更賣力氣了。 第二天, 第三天, 孩子們得到的錢和第一天一樣多。 第四天, 老人對孩子們說: “對不起, 我最近經濟有些困難, 必須減少給你們的獎勵。 ”錢少了, 但總算還有, 孩子們沒有那麼熱烈了。 一周後, 老人一分錢也不給了。 結果, 孩子們認為受到的待遇越來越不公正, “不給錢了誰還給你踢, 我們走”, 此後, 孩子們再也不來這裡踢球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運營人員一個道理, 不要一上來就給用戶物質獎勵, 或者給用戶補貼等等, 因為我們可能因此而改變用戶的內部動機。

我們根據使用者日開啟率, 啟動頻次, 啟動頻次判斷客戶活躍度, 我們大致把客戶分為:新用戶、活躍用戶、普通用戶、沉默用戶、回流用戶。 利用基本的二八原則,最活躍的活躍客戶(20%) 貢獻了80%的社區內容和影響力,可以根據不同的使用者行為採取不同的激勵方式。

所以,我們要分析使用者資料,然後再作個優先:

讓這20%的活躍客戶持續貢獻內容;激勵普通使用者成為活躍客戶;對沉默使用者通過郵件、短信、消息推送等手段使其重新打開平臺;刺激新用戶和回流用戶做更多的用戶行為。

活躍使用者創作內容較多,品質也比較好,版權問題有可能是他們主要關心的問題,那你的激勵可以是保障他們的內容得到尊重和版權的保護。另外還要通過“贊”、“感謝”使其獲得成就感。

普通使用者,對內容有興趣,對創作也有嘗試的欲望,只是沒時間創作。對於這類用戶,那麼激勵在於,當這類用戶發現了他們喜歡的話題,並開始互動,可以通過互動活動或者物質的刺激等多種措施,使其邁出第一步,同時要降低用戶體驗的成本。

激勵不是一個一勞永逸的機制,當然創業初期可以用粗放式的方法解決。但是後期務必要從使用者運營角度針對不同客戶群體進行劃分,制定不同的激勵機制,這樣才能創造出相應的價值。

最後,才是一些很小很小的物質獎勵。其實這些物質獎勵很簡單,不在於有 多貴重,關鍵在於禮物的特殊性,在特殊的日子裡,送他們一些具有紀念意義的小禮品,使用戶有存在感,體會到平臺的關懷。

六、與用戶利益共用

百度百家、優酷、今日頭條等等都在注重培養自媒體,鼓勵創作,與創作者共用利益。開放與共用也是互聯網思維的精髓部分。自從有了互聯網,資訊開始爆炸,造成資訊內容魚龍混雜,權威優質內容成了各個自媒體平臺爭搶的物件,只有源源不斷的創作優質內容才能維持平臺的價值。所以平臺會根據收益情況、流量情況給使用者提供分成。我們的平臺也會建立這樣一個分成機制鼓勵用戶創作。

七、培養用戶創作習慣

運營人員要學會制定規則,規則本身就是培養習慣的一種手段。其實就是設定一個遊戲規則,引導使用者去玩兒,逐漸形成一種參與氛圍,讓熟悉這個玩法的人越來越多,這麼玩下去,就能獲得你想要的東西,這就是用戶習慣積累。

習慣是需要被引導的,每一個運營人都應該做一個佈道者。無論是線上活動,還是線下活動,活動運營的頻次和基本的模式都應該在一定週期內被固化,而不是毫無規律可循,讓用戶摸不到頭腦。使用習慣養成了,就形成了對平臺的粘性。

八、形成互動氛圍

用戶在平臺註冊之後,是很容易流失的,尤其在目前這種app爆發的環境下,此時如果能幫助更多人產生聯繫,建立社交關係,會大大減少用戶的流失,用戶留住了,才能增加創作分享的可能。

平臺要與內容創作者互動,比如我們會篩選優秀的內容在平臺進行推薦,或著發放一些虛擬的獎勵,搞一次抽獎活動等等,讓他們感受到平臺的關懷與關注。此外,要引導內容創作者與平臺其他用戶互動,讓UGC用戶感受到被認可,獲得成就感和知名度。

本文由 @趙岩 原創發佈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利用基本的二八原則,最活躍的活躍客戶(20%) 貢獻了80%的社區內容和影響力,可以根據不同的使用者行為採取不同的激勵方式。

所以,我們要分析使用者資料,然後再作個優先:

讓這20%的活躍客戶持續貢獻內容;激勵普通使用者成為活躍客戶;對沉默使用者通過郵件、短信、消息推送等手段使其重新打開平臺;刺激新用戶和回流用戶做更多的用戶行為。

活躍使用者創作內容較多,品質也比較好,版權問題有可能是他們主要關心的問題,那你的激勵可以是保障他們的內容得到尊重和版權的保護。另外還要通過“贊”、“感謝”使其獲得成就感。

普通使用者,對內容有興趣,對創作也有嘗試的欲望,只是沒時間創作。對於這類用戶,那麼激勵在於,當這類用戶發現了他們喜歡的話題,並開始互動,可以通過互動活動或者物質的刺激等多種措施,使其邁出第一步,同時要降低用戶體驗的成本。

激勵不是一個一勞永逸的機制,當然創業初期可以用粗放式的方法解決。但是後期務必要從使用者運營角度針對不同客戶群體進行劃分,制定不同的激勵機制,這樣才能創造出相應的價值。

最後,才是一些很小很小的物質獎勵。其實這些物質獎勵很簡單,不在於有 多貴重,關鍵在於禮物的特殊性,在特殊的日子裡,送他們一些具有紀念意義的小禮品,使用戶有存在感,體會到平臺的關懷。

六、與用戶利益共用

百度百家、優酷、今日頭條等等都在注重培養自媒體,鼓勵創作,與創作者共用利益。開放與共用也是互聯網思維的精髓部分。自從有了互聯網,資訊開始爆炸,造成資訊內容魚龍混雜,權威優質內容成了各個自媒體平臺爭搶的物件,只有源源不斷的創作優質內容才能維持平臺的價值。所以平臺會根據收益情況、流量情況給使用者提供分成。我們的平臺也會建立這樣一個分成機制鼓勵用戶創作。

七、培養用戶創作習慣

運營人員要學會制定規則,規則本身就是培養習慣的一種手段。其實就是設定一個遊戲規則,引導使用者去玩兒,逐漸形成一種參與氛圍,讓熟悉這個玩法的人越來越多,這麼玩下去,就能獲得你想要的東西,這就是用戶習慣積累。

習慣是需要被引導的,每一個運營人都應該做一個佈道者。無論是線上活動,還是線下活動,活動運營的頻次和基本的模式都應該在一定週期內被固化,而不是毫無規律可循,讓用戶摸不到頭腦。使用習慣養成了,就形成了對平臺的粘性。

八、形成互動氛圍

用戶在平臺註冊之後,是很容易流失的,尤其在目前這種app爆發的環境下,此時如果能幫助更多人產生聯繫,建立社交關係,會大大減少用戶的流失,用戶留住了,才能增加創作分享的可能。

平臺要與內容創作者互動,比如我們會篩選優秀的內容在平臺進行推薦,或著發放一些虛擬的獎勵,搞一次抽獎活動等等,讓他們感受到平臺的關懷與關注。此外,要引導內容創作者與平臺其他用戶互動,讓UGC用戶感受到被認可,獲得成就感和知名度。

本文由 @趙岩 原創發佈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