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追求品質生活,非遺傳承人王連道天竺筷用竹子也是心做的

我們生活中誰也離不開筷子, 甚至幼小時候學的第一件生存本事就是拿筷子, 一雙小小的筷子可以承載我們所有的人生。

筷子是我們老祖宗發明的, 並制定了長度為七寸六分的標準, 代表人有七情六欲。 據說中國人用筷子的歷史最少有三千年, 而中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筷子是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出土的銅筷子。

中國人的筷子後來傳到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亞洲國家, 使用筷子其實也是一種智慧。

在飛往首爾的大韓航空上, 我驚異的發現餐盒裡的筷子是不銹鋼的, 後來在韓國期間無論大小餐館使用的都是乾淨整潔的不銹鋼筷子;在日本我發現日本竟然很少使用一次性筷子, 都是木質包漆尖尖的漂亮筷子, 在一家餐具店裡一雙漂亮的手工“菜箸”賣價5000日元(300人民幣);在越南, 一個朋友送我一套當地產的黃花梨筷子, 怎麼這些國家都在筷子上“講究”起來了?

原來各國都在認真的對待筷子啊, 反觀我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筷子是否太過於隨意, 特別是餐飲行業大量的使用劣質的一次性筷子, 不僅對這一古老的傳承不夠尊重, 也造成了了很多浪費, 而是否真的起到安全衛生作用也難說。

而在家庭生活中, 又有多少家庭的餐具和筷子是精心挑選的呢?又有多少富裕家庭滿屋豪華, 但使用的卻是極普通的餐具和不加挑選的筷子呢?

而筷子本身是食用工具, 更是一種文化, 是一種品質生活的最直接表現。

在我們覺得生活中什麼都不缺少時, 或許真的還缺少一雙有品位、文化、有傳承的筷子。

在北京的一次老字型大小活動中遇到天竺筷的傳承人王連道先生, 聽他的講解和演示筷子工藝, 才知道一雙好筷子製作非常不容易, 而杭州天竺筷是我國的非遺產品, 有三百多年歷史, 曾作為國禮贈送給外國有人。 這裡面的工藝和學問都很大。

天竺筷來源於浙江杭州天竺山, 是用一種非常細小的竹子製成, 這種竹叫“大葉箬竹”, 是一種實心竹, 木質非常好。

相傳在清朝乾隆年間, 西湖旁天竺山上的“法鏡寺”、“法淨寺”、“法喜寺”香火甚旺, 信眾很多, 但吃飯時卻沒有筷子, 寺裡和尚為解“齋食缺筷”之急, 就地取材將天竺山上的小竹子截成小段給香客們使用。 香客使用後看這“筷子”恰似敬獻佛祖的兩柱青香捨不得丟棄, 就帶回家裡留念, 竟有“佛祖心中留”之意。

於是這種“天竺筷”名聲大起, 人們趨之若鶩, 流傳了幾百年。

王連道先生是天竺筷製作第五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他把前輩製作天竺筷的技藝發揚光大,提高了品質品質,增加了藝術成份,融入了綠色健康的生活理念。

看似簡單的一雙筷子,但卻有二十多道生產工序,從砍竹、裁切、選料、蒸煮、暴曬、烙花、磨頭、裝頭、拋光到最後成品,有一套完整的標準和考量。

王連道把傳承與新理念在小小的竹節上慢慢展開,再融入到幾千年來古老的筷子智慧中。天竺筷不簡單!

天竺筷最大特點是天然綠色,保留青竹的原有氛圍,不上漆不改變顏色,使用中會有淡淡的竹香。另外一點是天竺筷的藝術追求,筷身手工熨上字、畫,有山水、花鳥和西湖風景等,筷頭更是講究與特別,鑲有銀頭、牙頭、骨頭、珠頭等,滿滿的都是匠心啊。

並不是一雙好筷子就能提高生活品質,但我們的生活確實需要一雙有品的筷子相伴,天竺筷或許正是我們期待的。

王連道先生是天竺筷製作第五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他把前輩製作天竺筷的技藝發揚光大,提高了品質品質,增加了藝術成份,融入了綠色健康的生活理念。

看似簡單的一雙筷子,但卻有二十多道生產工序,從砍竹、裁切、選料、蒸煮、暴曬、烙花、磨頭、裝頭、拋光到最後成品,有一套完整的標準和考量。

王連道把傳承與新理念在小小的竹節上慢慢展開,再融入到幾千年來古老的筷子智慧中。天竺筷不簡單!

天竺筷最大特點是天然綠色,保留青竹的原有氛圍,不上漆不改變顏色,使用中會有淡淡的竹香。另外一點是天竺筷的藝術追求,筷身手工熨上字、畫,有山水、花鳥和西湖風景等,筷頭更是講究與特別,鑲有銀頭、牙頭、骨頭、珠頭等,滿滿的都是匠心啊。

並不是一雙好筷子就能提高生活品質,但我們的生活確實需要一雙有品的筷子相伴,天竺筷或許正是我們期待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