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曹魏將多帥少,好不容易有了一位帥才,曹操卻只讓他當參謀

作者:我方專欄作家南門太守

將才和帥才不一樣, 能領兵、能打勝仗的就可以稱將才了, 而能統領將才、能運籌帷幄的方能稱為帥才。

從管理上說, 將才可以負責一件事、一個方面, 帥才則需要統籌好方方面面;將才偏重戰術思維, 帥才則要從戰略層面進行思維。

在戰場上, 一般來說將才負責某一仗的指揮, 帥才負責的是整個戰役。

將才與帥才都是人才, 但區別很大, 不能混用, 否則要出問題。 有人當將領可以, 衝鋒陷陣、無往不勝, 是常勝將軍, 但一到統帥的崗位上就力不從心了, 無法統籌協調, 不能運籌帷幄, 結果誤人誤已。

在曹魏, 長期以來每有大戰役都是由曹操親自掛帥, 其它將領都聽他一人指揮, 他是曹軍唯一的元帥, 這種扁平化的指揮體系有好處, 那就是效率很高, 但也有壞處, 那就是離開曹操誰都難玩轉。

無論曹洪、曹仁、夏侯淵、夏侯惇, 還是于禁、張遼、張郃、徐晃,

都是曹操帳前一將, 從來都是曹操指哪他們打哪, 有時候曹操對他們也不放心, 就親自打頭陣, 比如官渡之戰中的烏巢劫糧, 曹操作為總指揮、總司令, 卻幹起了前敵先鋒的活。

事事都喜歡親自上手, 這是曹操這樣的強勢領導容易犯的一個錯誤, 這會造成管理上的風險, 一旦核心人物遇到不測, 整個集團有迅速土崩瓦解的危險, 比如董卓集團, 手下兵多將廣, 董卓突然被刺殺, 仍十分強大的涼州軍立即六神無主, 各位將領一合計, 居然要散夥。

即使統帥沒有遇到不測, 但戰線拉長、局面不斷打開, 需要照顧的地方越來越多, 統帥也難以分身, 顧了東邊顧不了西邊。

魏吳第二次合肥之戰, 曹操因為要親自帶隊解決更加急迫的漢中問題,

而不得不離開合肥, 這一仗張遼、樂進、李典等人打得倒也不錯, 孫權所率十倍以上的吳軍被打得落花流水, 孫權幾乎喪命, 但不能因此就說這一仗曹軍的指揮沒問題。

張遼、樂進、李典三人互相不服, 曹操走時也未明確誰是“合肥前敵司令部”的總指揮,

只留一個錦囊, 雖然最後勝了, 但不得不說是僥倖, 這種仗就像電視上“挑戰極限”裡的那些動作, “非專業人士, 切勿模仿”, 否則後果自負。

事實上, 曹魏為此的確一再付出過慘重代價:曹操攻取漢中後留夏侯淵鎮守, “典軍校尉夏侯淵, 三日五百, 六日一千”, 作名將夏侯淵是完全夠格的, 但他此時應迅速轉變角色, 由“夏侯淵將軍”升級為“夏侯淵元帥”, 但多年來的慣性讓他還停留在將領的角色上。

敵軍放火, 破壞鹿角, 作為統帥的夏侯淵居然親自帶人去救火、修鹿角, 結果被劉備、黃忠抓住機會猛攻, 夏侯淵居然戰死, 好不容易打下的漢中就這麼易手了。

還有曹休、曹真, 作為“曹二代”他們後來分別指揮西線和南線兩大戰場,

但一個被人使了詐降計而大敗, 一個倉促出擊而無攻, 打了敗仗其實倒也不要緊, 但這二位潛意識裡都覺得自己是“一代名將”, 敗得這麼慘, 面子下不來、心裡氣不過, 結果活生生給氣死了。

將多帥少, 這是曹魏軍事上的一大瓶頸, 在“三分天下有其二”的絕對優勢下曹魏仍多年完成不了統一, 與此有很大關係。

是曹魏沒有人才嗎?不是,當時的人才也數曹魏最多,但正如後人所說:“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不少,缺少伯樂,或者說伯樂太能幹,把千里馬的活都給幹了,結果自然沒了千里馬。

曹魏中後期能稱得上帥才的倒也有幾個,其中首推司馬懿,這並非因為他是“吃三國”的猛人,而是用戰績來說話的,曹魏中後期的幾場硬仗中一大半是在司馬懿指揮下打贏的。

先說滅孟達之戰,孟達佔據上庸三郡,位置介於魏蜀間的中間地帶,他降魏又叛魏,時間剛好在諸葛亮首次北伐前後,如不迅速解決將十分危險,司馬懿得到孟達可能叛亂的消息,來不及請示,出於戰略家的敏銳,他私自決定千里平叛,結果打得孟達措手不及,解除了曹魏西南方向的一大隱患。

這一仗,換個沒思想、沒膽識、沒有戰略眼光的人去指揮,一定會按條例、按規定辦事,一個請示上去,來回一個月,再發兵,人家早就把事辦成了。

再說五丈原之戰,都抨擊說司馬懿膽小怯戰,就連有些魏軍將領也這麼認為,但司馬懿有更高的戰略考慮,他看到蜀軍勞師遠征、後勤線薄弱的問題,堅守不戰其實是代價最高、最穩妥的策略,事實證明他是對的,此戰結束後曹魏西線態勢徹底改觀。

這一仗換成個敢打、能打、迫不及待要去打的人去指揮,比如張郃,還不知道會打成什麼樣,蜀軍最拿手的是防守,“無當飛軍”、弓弩兵是其強項,你來攻我正巴不得,一旦打了敗仗,被諸葛亮來個“防守反擊”,關中可能就丟了。

還有遼東之戰,打一這仗的時候連魏明帝都知道非司馬懿去指揮不可了,因為他是曹魏唯一的帥才,魏明帝先讓毌丘儉去試過,毌丘儉根本不行,一個回合下來就認輸了,出於防範的心理魏明帝本不太想用司馬懿,但也不得不用。

在遼東這個地方打仗必須格外小心,意外因素太多,隋煬帝、唐太宗都在這裡吃過虧。此戰數萬魏軍遠涉數千里,遭遇氣候惡劣、道路難行、敵情不清等複雜問題,情況千變萬化,如果指揮者夠不上帥才,那就等於把大軍帶入了險境。

但司馬懿指揮得很好,去之前就料敵於心,多少天去、多少天平叛、多少天回,需要多少人,這些都詳細計算好,精確到天,結果完全如他所料,此戰徹底解除了曹魏東北方的後顧之憂。

魏文帝、魏明帝父子坐江山期間,數攻揚州不下而望江興歎,曹真、曹休連打大敗仗,要不是司馬懿打了上面這幾場硬仗,這個江山恐怕早就坐不住了。

但就是這樣一位帥才,曹操在世時也只把他當文職官員和參謀使用,先任命他為“文學掾”,類似于丞相府裡的文教處處長,後來改任“東曹掾屬”,類似于丞相府人事處副處長,後來又提拔他當“主簿”,相當於丞相府辦公室主任,不是抓文化建設、幹人事工作就是抄抄寫寫,反正不予重用。

第一次漢中之戰後結束後司馬懿勸曹操一鼓作氣拿下益州,曹操這才有“得隴望蜀”之歎,從戰略的角度看,劉備當時入川未穩,魏軍這邊大勝後士氣正高,正是出兵益州的最佳時機,如果這時都不敢出兵那以後就更沒有機會了,所以司馬懿是對的。

這個機會沒抓住,值得注意的是,此時司馬懿的身份仍是曹操的辦公室主任,曹操身邊有軍師、軍師祭酒,出謀劃策是他們的事,主簿可以主意,但畢竟不是本職。

曹操沒有把夏侯淵等人培養成合格的元帥,更不會破格培養司馬懿,不僅不重用而且還得防著,“三馬同槽”、“狼顧之相”的故事雖然多屬附會,但對於世族出身的司馬懿,且用且防是曹操的主要心理。

曹操身邊名將如雲,只是缺少像周瑜、陸遜那樣的帥才,說到底是曹操的角色轉換還不夠徹底。

曹操起兵時手下只有數千人,自己整天帶著沖衝殺殺,是個將才都夠用了,後來事業不斷壯大,曹操由將才轉身為帥才,這個過程也是順利的,無論對兵法的研究、對政治的把握還是對將領的調度,曹操做得都很好。

但曹操後來又不斷有了新的身份:司空、丞相、魏公、魏王,這些身份不同于“曹將軍”、“曹元帥”,而是事實上的執政者、君臨天下的帝王,這時的曹操應該跟“曹元帥”切割,以帝王的身份培養出幾個“夏侯元帥”、“張元帥”、“于元帥”、“司馬元帥”來,充分放權,讓他們真正能獨當一面。

從軍事上說劉邦算不上帥才,但他是帝王之才,專門培養、管理元帥的,所以他成功了,只用幾年就統一了天下。曹操一生征戰30多年,至死國家還在分裂中,究其原因是沒有把司馬懿這樣的人才用好。

司馬懿(套裝上下冊) ¥57.8 購買

是曹魏沒有人才嗎?不是,當時的人才也數曹魏最多,但正如後人所說:“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不少,缺少伯樂,或者說伯樂太能幹,把千里馬的活都給幹了,結果自然沒了千里馬。

曹魏中後期能稱得上帥才的倒也有幾個,其中首推司馬懿,這並非因為他是“吃三國”的猛人,而是用戰績來說話的,曹魏中後期的幾場硬仗中一大半是在司馬懿指揮下打贏的。

先說滅孟達之戰,孟達佔據上庸三郡,位置介於魏蜀間的中間地帶,他降魏又叛魏,時間剛好在諸葛亮首次北伐前後,如不迅速解決將十分危險,司馬懿得到孟達可能叛亂的消息,來不及請示,出於戰略家的敏銳,他私自決定千里平叛,結果打得孟達措手不及,解除了曹魏西南方向的一大隱患。

這一仗,換個沒思想、沒膽識、沒有戰略眼光的人去指揮,一定會按條例、按規定辦事,一個請示上去,來回一個月,再發兵,人家早就把事辦成了。

再說五丈原之戰,都抨擊說司馬懿膽小怯戰,就連有些魏軍將領也這麼認為,但司馬懿有更高的戰略考慮,他看到蜀軍勞師遠征、後勤線薄弱的問題,堅守不戰其實是代價最高、最穩妥的策略,事實證明他是對的,此戰結束後曹魏西線態勢徹底改觀。

這一仗換成個敢打、能打、迫不及待要去打的人去指揮,比如張郃,還不知道會打成什麼樣,蜀軍最拿手的是防守,“無當飛軍”、弓弩兵是其強項,你來攻我正巴不得,一旦打了敗仗,被諸葛亮來個“防守反擊”,關中可能就丟了。

還有遼東之戰,打一這仗的時候連魏明帝都知道非司馬懿去指揮不可了,因為他是曹魏唯一的帥才,魏明帝先讓毌丘儉去試過,毌丘儉根本不行,一個回合下來就認輸了,出於防範的心理魏明帝本不太想用司馬懿,但也不得不用。

在遼東這個地方打仗必須格外小心,意外因素太多,隋煬帝、唐太宗都在這裡吃過虧。此戰數萬魏軍遠涉數千里,遭遇氣候惡劣、道路難行、敵情不清等複雜問題,情況千變萬化,如果指揮者夠不上帥才,那就等於把大軍帶入了險境。

但司馬懿指揮得很好,去之前就料敵於心,多少天去、多少天平叛、多少天回,需要多少人,這些都詳細計算好,精確到天,結果完全如他所料,此戰徹底解除了曹魏東北方的後顧之憂。

魏文帝、魏明帝父子坐江山期間,數攻揚州不下而望江興歎,曹真、曹休連打大敗仗,要不是司馬懿打了上面這幾場硬仗,這個江山恐怕早就坐不住了。

但就是這樣一位帥才,曹操在世時也只把他當文職官員和參謀使用,先任命他為“文學掾”,類似于丞相府裡的文教處處長,後來改任“東曹掾屬”,類似于丞相府人事處副處長,後來又提拔他當“主簿”,相當於丞相府辦公室主任,不是抓文化建設、幹人事工作就是抄抄寫寫,反正不予重用。

第一次漢中之戰後結束後司馬懿勸曹操一鼓作氣拿下益州,曹操這才有“得隴望蜀”之歎,從戰略的角度看,劉備當時入川未穩,魏軍這邊大勝後士氣正高,正是出兵益州的最佳時機,如果這時都不敢出兵那以後就更沒有機會了,所以司馬懿是對的。

這個機會沒抓住,值得注意的是,此時司馬懿的身份仍是曹操的辦公室主任,曹操身邊有軍師、軍師祭酒,出謀劃策是他們的事,主簿可以主意,但畢竟不是本職。

曹操沒有把夏侯淵等人培養成合格的元帥,更不會破格培養司馬懿,不僅不重用而且還得防著,“三馬同槽”、“狼顧之相”的故事雖然多屬附會,但對於世族出身的司馬懿,且用且防是曹操的主要心理。

曹操身邊名將如雲,只是缺少像周瑜、陸遜那樣的帥才,說到底是曹操的角色轉換還不夠徹底。

曹操起兵時手下只有數千人,自己整天帶著沖衝殺殺,是個將才都夠用了,後來事業不斷壯大,曹操由將才轉身為帥才,這個過程也是順利的,無論對兵法的研究、對政治的把握還是對將領的調度,曹操做得都很好。

但曹操後來又不斷有了新的身份:司空、丞相、魏公、魏王,這些身份不同于“曹將軍”、“曹元帥”,而是事實上的執政者、君臨天下的帝王,這時的曹操應該跟“曹元帥”切割,以帝王的身份培養出幾個“夏侯元帥”、“張元帥”、“于元帥”、“司馬元帥”來,充分放權,讓他們真正能獨當一面。

從軍事上說劉邦算不上帥才,但他是帝王之才,專門培養、管理元帥的,所以他成功了,只用幾年就統一了天下。曹操一生征戰30多年,至死國家還在分裂中,究其原因是沒有把司馬懿這樣的人才用好。

司馬懿(套裝上下冊) ¥57.8 購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