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戴先任:國內流通成本太高亟待系統優化與改革

作者:戴先任

流通, 一頭連著生產, 一頭連著消費。 在經濟新常態下, 作為供需對接的最後一棒, 流通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揮著雙重作用, 是實現低端供需平衡向高端供需平衡有序轉變的重要力量。 流通領域存在的問題和短板, 恰恰是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巨大機遇和待開拓的空間。 在國內流通領域, 成本高、效率低是一大頑疾。 (6月12日《人民日報》)

有一組資料能很好看清國內流通成本有多高:去年, 全國物流總費用為11.1萬億元, 占GDP的15%左右, 明顯高於發達國家平均8%—9%的水準, 其中保管費用占33.1%, 管理費用占13%。

與發達國家相比, 我國物流保管費用是它們的2倍, 管理費用是其3至4倍。 物流成本占產品成本的比例, 我國大約在30%—40%, 而其他發展中國家約為15%—25%, 發達國家一般為10%—15%。

兩相對比太過鮮明, 簡單資料背後是嚴重的浪費與低效。 而在現代商品社會, 在這個消費者消費需求空前旺盛的消費時代, 流通成本卻如此之高, 更加增大了消費者負擔, 也讓流通領域存在的問題變得更為嚴重、造成的負面影響與損失也將更大。 這也讓人看到解決流通成本高等問題的必要性。

國內流通成本高、效率低, 原因較多, 比如國內海運、鐵運、公運, 針對一些產品運輸是各有各的標準, 導致產生大量不必要的搬倒騰挪, 不少貨物如果從海路轉鐵路或從鐵路轉公路,

就需要重新經過騰挪分裝, 時間、費用成倍增加。 另外, 資訊不透明, “車找貨”與“貨找車”同時存在;規劃不合理, 迂回成本和閒置成本造成大量浪費;政策不協調, 一些地方管理辦法讓物流公司無所適從等等。

高成本流通最終還是將羊毛出在羊身上, 處於末端的消費者將為此買單, 這將加重消費者負擔。 而這也將影響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當消費端越遠, 流通成本越高, 也會影響企業的影響力與競爭力。 據測算, 社會物流總費用占GDP的比重下降1個百分點, 就可以節約7500億元。 節省下來的成本讓利給消費者, 能帶動消費, 拉動內需。

流通成本高, 是國內消費市場不成熟的表現, 帶來的負面影響甚大。 社會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特徵,

就在於其的高效率, 流通成本高, 則是一種低效率的表現, 這也嚴重阻礙了社會現代化進程。

流通成本高, 影響了國計民生, 茲事體大, 供需之間存在系統性的“腸梗阻”, 亟待進行系統優化與改革。 需要打通流通領域, 要讓供需之間的需求能實現更高效的對接, 就要能打通供需之間的重重阻隔, 整合各種資源, 優化流程, 剪裁不必要的流通環節, 這樣才能革除流通領域成本高、效率低的痼疾。 這能提高效率, 也能節約社會成本, 這是建設節約型社會、高效率社會的必由之途。

【聲明:本文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不代表齊魯網立場, 僅供參考。 】

建行特約齊魯時評, 歡迎投稿!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