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中國保存千年至今的傳統習俗,正月不剃頭有何寓意?

中國經過了五千多年來的發展, 形成了眾多豐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 這些民俗文化, 增強了民族的認同, 強化了民族精神, 塑造了民族品格, 是我們民族凝聚力和精神文明的動力。 在這些文化習俗中, 除了春節、端午、中秋等我們耳熟能詳的傳統節日之外, 還有一些非常有意思的民俗, 比如:倒貼“福”字、大年初一不掃地、正月不剃頭等等。 今天, 我們來講講正月不剃頭的由來吧。

“正月不剃頭, 剃頭死舅舅“是中國流傳至今的一句俗謠。 相傳在很久以前, 有一個剃頭匠每年春節都要去舅舅家裡拜年, 然後給舅舅剃頭。 直到有一年, 剃頭匠的舅舅去世了。 在過完春節後, 剃頭匠照例去給舅舅剃頭時, 突然想起了舅舅已不在人世。 一時間, 悲從心起。 從此以後, 剃頭匠每年的正月都不再給人剃頭, 以懷念自己的舅舅。 人們就說他”正月不剃頭, 思舅舅“。 然而因”思“和”死“諧音,

在流傳當中便發生了這樣的誤解。

當然, 這只是一個故事。 關於“正月不剃頭“的民俗, 是有真實的史料記載的。 1644年, 多爾袞率領清軍入關, 開啟了清朝長達兩百多年的統治。 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 清王廷頒佈了一系列如行首崇滿洲、圈地投充、剃髮易服、遷海令、文字獄這樣的針對性政策。

這些政策當中, 其他政策都還好推行, 唯獨”剃髮令“遭到了漢族群眾的強烈不滿, 有人認為, 將頭髮剃掉是對自己人格的莫大侮辱。

因而某些已經歸順清朝廷的地區都紛紛開始了抵抗。 這一舉動,

激怒了滿清貴族。 一時間, 為推行”剃髮令“, 滿清政權採取了血腥的屠城。 著名的有“揚州十日”、“潼關之屠”等。 其中流傳甚廣的一句話就是”留頭不留發, 留發不留頭“。 在這場令人髮指的屠殺之後, 全國人口由五千一百多萬驟降到兩千三百多萬。 人們也不敢再與清王廷公然對抗, 但為了表示不滿, 便互相約定正月不剃頭, 由此來懷念以前留全發的傳統。 這就是”正月不剃頭, 思舊“的由來。 由於害怕”思舊“一詞太過直接露骨, 故意將”思舊“訛傳為”死舅“, 這樣既可以避免朝廷追究, 又便於在民間相傳。 從此以後, 民間便有了這一禁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