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解放“碑”居然少一撇 多數重慶人不知道的真相在這裡

這寫法別有講究?但查詢各類字典均未發現“碑”字有少一撇的寫法。 帶著好奇, 記者採訪了三峽博物館研究員, 周壽林。

周壽林解釋稱, 漢字文化源遠流長, 唐宋年間, 許多書法家為追求結構對稱的美感, 寫字時有意多寫一筆或少寫一筆都屬正常, 這是一種頗具唐宋遺風的書法習慣。 比如, 在唐代書法大家柳公權的字帖中, “碑”字就沒有一撇。 在另一位唐代書法家顏真卿題寫的《多寶塔碑》碑文中,

“碑”字也是沒有一撇的。

周壽林分析認為, 劉伯承元帥早年極可能練習過柳、顏體書法, 故在題字時沿用這一書寫習慣。

無獨有偶, 西安碑林也存在同樣的現象。 據記載, “碑林”二字為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七月, 林則徐被革職發往新疆伊犁時途經西安所題。 但少為人知的是, 林則徐其實也是一位功力極其深厚的書法家, 其楷書以歐、顏為基本路數, 自成一格。 這樣一來, 題字時沿用顏體習慣, 少寫一撇其實不無道理。

為何我們學習的“碑”字又有這一撇呢?專家解釋, 宋代後社會不斷變遷發展, 人們審美習慣也逐漸發生改變, 書法家轉而認為“碑”字有一撇後更為美觀, 故在書寫中添上那一撇沿用至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