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老梁說菜:這菜用的是很便宜的下腳料,卻酥軟可口、濃香鮮美

文公菜

說到武夷山的美食, 天然、本味、時令這三個詞是最能代表其特色的。 我們總說山東的孔府菜是家宴的典範, 在武夷山如此的環境中也有一家宴不得不提,

這便是朱熹家的文公家宴。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公菜。

各種食材及下腳料製作的丸子

文公菜又名什錦丸、什錦團圓、什錦、十錦等, 是武夷山文公菜的代表, 由朱熹創制。 朱熹認為學子讀書辛苦,

趕考路途遙遠, 舟車勞頓, 路上也得吃得好才能取得好名次。 便用過年後宴席的下腳料, 如凍米(糯米的半成品)、乾糧碎與香菇、荸薺、精肉等多種食材混合在一起, 再加鹽調味, 蒸熟後即可。 味道濃香鮮美、酥軟可口, 和一般的行路口糧相比好吃數倍, 受到了考生們的喜愛, 朱熹去世後被稱為文公, 故得名文公菜。

文公菜的半成品

文公菜的揚名最早還是依靠趕考的舉子, 朱熹本人18歲中鄉試, 不足20歲就考取進士, 大家覺得他肯定有自己的方法。 家鄉的學子除了學習思想, 對他所創的文公菜也甚是追捧。 最早此菜取名為十錦或什錦, 什錦為做法, 十錦則為寓意著十全十美, 錦上添花。 學子們都想沾沾朱家的靈氣, 在考學上路之際一定會吃這個文公菜, 從此流傳開來。

菜品可見家風

文公菜看似是雜燴, 卻蘊含著朱熹持家的道理。 朱熹在武夷山生活多年, 深知地區偏遠, 物產有限, 讓他恪守勤儉持家的風尚, 原料的選擇僅用地方時令特產, 不追求奢華。 烹飪上卻煞費苦心, 將不多的食材盡最大力烹製成美食, 既滿足了口味, 又要貼近實用, 可看出秉承其格物致知的理念。 拋開朱熹的思想不提, 僅文公家宴的菜肴就很受百姓喜愛與接收, 易得、實用。 美味, 這就是文公菜800餘年不衰的秘訣。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