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好綜藝等同於好電影?扯淡

《舌尖上的中國》自2012年5月14日在央視播出以來,

就以秋風掃落葉之勢紅遍大江南北, 包括所有線上管道。

以至於在第二季播出時,

並沒有其他的宣傳手段,

效果顯而易見, 《舌尖2》依舊充斥在你我的眼中,

這與第一季的良好的口碑有很大的關係。

回顧《舌尖1》走紅後的情形,

在網上按圖索驥購買相關食材的粉絲,

五天內就湧現了近600萬人。

《舌尖2》在開播後兩個小時裡,

就有200萬的吃貨通過手機登陸天貓搜索相關食材。

截止目前兩部紀錄片的豆瓣評分都在8.3分以上,

當然跟bbc所拍攝的紀錄片動輒9.5分以上的評分是不能比,

但是這已經是國內同類型紀錄片的最高評分了,

畢竟《舌尖》系列的拍攝製作費用連bbc的十分之一都不到。

而其所創造的舌尖體也成了年度熱詞,

【瓜子篇】瓜子, 無疑是太陽和向日葵的愛情結晶, 唇齒與手指的默契配合, 讓這溫暖熱情的果仁瞬間迸出又隨即粉碎, 只留下質樸的香氣和空虛的果殼……

【土豆篇】厚重香濃的醬汁將土豆泥綿密寡淡的滋味馴化, 青豆的清甜加上玉米的軟糯滋潤, 這質樸的美味蘊藏著阿巴拉契亞山區人們對南方美食的依戀感觸……

【魚幹篇】陽光以最明亮最透徹的方式,

與鮮嫩的魚肉交流, 這是達悟人與上天和大海的約定。

【米粉篇】米粉, 是武岡地區最常見的傳統美食, 其中以武岡縣南門口米粉最為出色。 炒料時放入自製的腐乳, 粉要在湯汁中濾兩到三遍, 使其充分入味。 在幾片牛肉的映襯下, Q彈爽滑的米粉與細嫩的牛肉交相呼應, 矛盾在一碗小小的米粉上和諧的存在, 人類有一次獲得了大自然的饋贈……

對於什麼火什麼就會大肆出現的國內綜藝或電影來說,

在應勢而為上, 可謂是首屈一指。

這其中的佼佼者當屬英皇娛樂與浙江衛視聯合推出並由謝霆鋒擔當主咖的《十二道鋒味》,

電影級別的製作水準、眾多大牌一線的加盟以及提升逼格的演繹方式,

一經推出便達到了製作所要的效果,

大獲成功。

綜藝收視爆棚, 在市場上變現也就提上了日程,

《爸爸去哪兒》便是如此。

2014年《爸爸去哪兒》大電影上映,

票房6.9億, 口碑, 撲街。

2015年《奔跑吧兄弟》大電影含著週五檔收視率第一綜藝節目的金鑰匙在全國各大院線上映,

票房4.3億, 口碑, 撲街。

縱然是口碑在綜藝檔逆天的《極限挑戰》在2016年大電影上映時,

票房1.2億, 口碑同樣, 撲街。

至於由《十二道鋒味》演變而來的,

號稱有故事情節的《決戰食神》也難逃口碑撲街的命運,

而與前幾部不同的是,投資2.5億,耗時2年製作,

可謂是“機關算盡”,到頭來票房僅有可憐的1.1億,

豆瓣評分也只有4.7分,並呈現下降趨勢。

而以上的綜藝節目在國內都擁有龐大的粉絲基數和超高的收視率,

單拎出來一個都可以讓到一大票的贊助商蜂擁而至。

但是反觀如今火爆的國產綜藝,雖然類型層出不窮,

但是都有一個通病,那就是以傻笑為主,

有乾貨、有技術含量的綜藝,說實話,鳳毛麟角。

哪怕是號稱國內首檔懸疑探險類的《七十二層樓》在播出幾集後便能夠知道,

對於這種高智商的玩意,善於娛樂、煽情的芒果台還是玩不溜。

在噱頭上國內綜藝依舊遵循著老套路為觀眾源源不斷地輸出撕逼大戰的素材,

強行組cp、賣人設、製造矛盾,按劇本走流程,最終導致笑點僵硬,觀眾尷尬,

收視率自然是不言而喻。

旅遊真人秀沒有了詩和遠方,更多的是哭+露,

戶外真人秀除了做舊任務玩老遊戲,剩下的無非就是多一點情懷,

室內綜藝更是普遍低齡化,寓教於樂的節目少之又少。

在綜藝節目的創作上經常會陷入“抄襲”風波,

而“抄襲”最多的就是那個“宇宙無敵”的韓國。

然而在節目創新和差異化上則與其差距較大。

對於藝人熱衷的賣人設,韓國節目開始大刀闊斧和唱反調,

所謂藝人,是在有意無意間向世界傳達某種訊息,而太過清楚的訊息,老實說就非常無聊。

如果說國內的大多數綜藝是包裝手段的話,韓綜藝的興趣便是拆包裝,

另闢蹊徑的做法也換來了收視神話,

《兩天一夜》收視創造了韓國綜藝節目收視的最高峰,以分時段51.3%的收視率刷新韓國電視史上綜藝節目的收視紀錄。

韓綜藝總愛把看似氣場完全不合的人聚在一起,去完成看似有點太理想的目標,而這也是讓節目天然、有趣的關鍵。

如何讓衝突最大化,就是讓一群原本不可能做這件事的人去做這件事。

《兩天一夜》裡,讓一幫偶像明星跟著主持人,在陌生的地方野營;

《花樣青春》系列,在藝人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強行綁架發配去旅行,甚至連換洗的內褲都不讓帶;

縱觀國內綜藝,雖然也在突發上如法炮製但是效果卻差強人意,

這與國內綜藝的不開放和不敢有莫大的關係。

什麼時候我們都變理性了,

或許國內品質高的綜藝如雨後春筍的日子就來臨了。

至於由《十二道鋒味》演變而來的,

號稱有故事情節的《決戰食神》也難逃口碑撲街的命運,

而與前幾部不同的是,投資2.5億,耗時2年製作,

可謂是“機關算盡”,到頭來票房僅有可憐的1.1億,

豆瓣評分也只有4.7分,並呈現下降趨勢。

而以上的綜藝節目在國內都擁有龐大的粉絲基數和超高的收視率,

單拎出來一個都可以讓到一大票的贊助商蜂擁而至。

但是反觀如今火爆的國產綜藝,雖然類型層出不窮,

但是都有一個通病,那就是以傻笑為主,

有乾貨、有技術含量的綜藝,說實話,鳳毛麟角。

哪怕是號稱國內首檔懸疑探險類的《七十二層樓》在播出幾集後便能夠知道,

對於這種高智商的玩意,善於娛樂、煽情的芒果台還是玩不溜。

在噱頭上國內綜藝依舊遵循著老套路為觀眾源源不斷地輸出撕逼大戰的素材,

強行組cp、賣人設、製造矛盾,按劇本走流程,最終導致笑點僵硬,觀眾尷尬,

收視率自然是不言而喻。

旅遊真人秀沒有了詩和遠方,更多的是哭+露,

戶外真人秀除了做舊任務玩老遊戲,剩下的無非就是多一點情懷,

室內綜藝更是普遍低齡化,寓教於樂的節目少之又少。

在綜藝節目的創作上經常會陷入“抄襲”風波,

而“抄襲”最多的就是那個“宇宙無敵”的韓國。

然而在節目創新和差異化上則與其差距較大。

對於藝人熱衷的賣人設,韓國節目開始大刀闊斧和唱反調,

所謂藝人,是在有意無意間向世界傳達某種訊息,而太過清楚的訊息,老實說就非常無聊。

如果說國內的大多數綜藝是包裝手段的話,韓綜藝的興趣便是拆包裝,

另闢蹊徑的做法也換來了收視神話,

《兩天一夜》收視創造了韓國綜藝節目收視的最高峰,以分時段51.3%的收視率刷新韓國電視史上綜藝節目的收視紀錄。

韓綜藝總愛把看似氣場完全不合的人聚在一起,去完成看似有點太理想的目標,而這也是讓節目天然、有趣的關鍵。

如何讓衝突最大化,就是讓一群原本不可能做這件事的人去做這件事。

《兩天一夜》裡,讓一幫偶像明星跟著主持人,在陌生的地方野營;

《花樣青春》系列,在藝人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強行綁架發配去旅行,甚至連換洗的內褲都不讓帶;

縱觀國內綜藝,雖然也在突發上如法炮製但是效果卻差強人意,

這與國內綜藝的不開放和不敢有莫大的關係。

什麼時候我們都變理性了,

或許國內品質高的綜藝如雨後春筍的日子就來臨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