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價格打爛了,企業離死不遠了!

導讀:價格戰在很長一段時間裡, 曾成就了中國商業, 但是如所有的都有雙刃劍作用一樣, 在這個時期, 價格戰也在對中國商業未來形成著負面衝擊,

特別是過度的價格戰, 正在扼殺中國商業的未來, 摧毀中國商業的未來戰略競爭力。

華為掌門人任正非曾表示“再不可以忽悠中國消費者了。 什麼“物美價廉”, 什麼“讓消費者享受低價”等等。 這些東西都是靠不住的。 提升產品品質, 需要巨大的投入和決心, 需要幾十年厚積薄發。 你一味低價, 就沒有好產品。 而消費者根上的需求是好產品, 是高品質的產品。 企業滿足不了他們的需求, 就把他們逼出中國, 到日本等國去狂購”

而這正是中國製造現在所面臨的尷尬:被低價產品, 破壞者中國製造的競爭力!

▎價格戰曾成就中國商業發展

但現在正對中國商業形成負面影響

在中國改革開放初期, 價格戰曾經很好的成就了中國商業發展,

由於全球產業大轉移, 中國承接了製造業的第四次大轉移(第一次從歐洲轉向美國;第二次從美國轉向日本;第三次從日本轉向亞洲四小龍;第四次轉移到中國)。

當時, 由於巨大的人口紅利, 低廉的勞動力價格和優惠的政策支持, 使中國逐漸成為世界製造業中心, 在中國製造逐漸走向全球製造中心的同時, 不斷佔領世界市場的同時, 中國的商業也獲得了飛躍式的發展, 在本土市場也獲得了飛速的發展(開放之初, 國人收入普遍較低, 低廉價格的產品不僅在國際上有著巨大市場, 在國內也有著巨大市場), 並崛起了一批知名企業。

但是今天, 隨著競爭的升級、消費的升級, 中國原有的價格模式,

已不能滿足現階段的要求, 更對中國企業的商業競爭形成衝擊。

▎過度價格戰

正對中國的上、下游產業都形成致命影響

曾經一段時期, 作為技術和品牌優勢相對缺乏的中國企業, 採用一定的價格戰, 對於市場競爭力有一定幫助, 但是過度的價格戰, 將會對中國的上下游產業形成致命衝擊。

價格戰影響上游產品品質

一分錢、一分貨, 過度的價格戰, 必然影響品質, 影響上游的產品品質。

過度的價格戰, 企業缺乏好的效益, 必然對上面環節進行進一步擠壓, 這種擠壓會導致上游環節收益進一步下滑, 在這種情況下, 自然難以有優質的品質, 會引發各種問題。

國內目前很多產品品質問題, 除了監管力度、職業自覺性缺乏問題外,

也與這種價格戰引發也有著一定的關係, 過度的價格戰, 只能通過削減成本來PK, 必然引發某些環節的偷工減料, 影響品質問題。 近些年一些國產產品在國內消費者心中的信心下滑就與此有很大關係, 無論是對目前, 還是未來都極為不利。

過度價格戰影響上游製造企業效益

影響中國製造業的良性發展!

不否認在製造環節, 存在洗牌、升級、淘汰的情況, 但是過度的價格戰, 同樣也給上游生產廠家造成了致命的衝擊, 作為微笑曲線中, 本就是收益最低的一個環節, 所獲得的利潤遠小於掌握技術、和掌握行銷推廣、品牌運作的企業, 而過度的價格戰, 下游廠家在過度降低價格的同時, 也會把價格的壓力, 轉嫁到上游生產環節,

進一步壓低上游製造企業的收益, 讓上游企業不堪壓力。

代工製造企業, 本就是收益最低的一個環節

這種過度的價格戰對於中國上游製造企業而言, 意味著經營困難、甚至難以為繼!對中國製造而言, 將是大危機!

價格站影響下游品牌企業技術研發投入

低成本意味低研發投入 低研發意味低競爭力

過度的價格戰,所影響的不僅是產品品質、生產製造企業的收益,同樣,對下游品牌企業形成負面影響,過度價格戰的結果,就是品牌企業的收益同樣很低,而收益低的結果,就是在技術研發上投入的費用較低。

而技術研發想要獲得優勢,往往意味著巨額資金的投入,先進技術和人才的引入,沒有這些,很難。

企業一旦在研發投入上削減成本、減少開支和投入,將意味著低產品競爭力!

被稱為國內技術派代表,也是目前最成功的國際化企業華為,它的成功就與其一直巨大的技術研發投入有很大關係,2014年華為研發投入408億元、2015年華為研發投入500億元,過去十年研發累積投入1900億元,這巨大的研發投入,為華為無論是國際市場、還是國內市場的一路攻城掠地發揮了巨大作用。

也正是因為獨特的技術優勢,當華為在行銷推廣上成功從B2B轉到B2C之後、嫺熟掌握針對B2C領域的商業運作後,其獨特技術資源、人才資源優勢開始顯現,短短6年時間,智慧手機銷量增長45倍,從2010年剛起步時的300萬台暴增到2015年的1.39億台,銷售額更是上漲近百倍,達到1780億人民幣。而2016年華為研發投入更是達到驚人的110億元美元,合計人民幣763.91億元,投入比例達到14.6%。這也是華為年度研發投入首次超過百億美元。

任正非“低價格、低品質將會摧毀未來競爭力”

正如任正非所說“低價格、低品質、低成本,會摧毀我們未來的戰略競爭力。企業必須有合理的盈利,才會去持續投資研發。沒有適當的利潤積累,把利潤打這麼低的時候,實際上是在戰略上破壞這個產品”

因此,過度的價格戰將會產品品質,影響口碑和市場,對長期形成不利影響,同時對中國的製造業形成衝擊,更為致命的是,對於企業而言,低利潤導致低的研發投入,意味著技術上無法佔據未來的優勢,如任正非所說,將會摧毀未來的戰略競爭力,對中國商業的未來是致命的。

▎過度價格戰

還讓中國企業面臨兩個致命衝擊大考驗

如不升級,難以應對這兩個衝擊

過度的價格戰所帶來的不僅是中國商業競爭力的下降,還將面臨連個重大衝擊,讓企業在這兩個競爭中更受影響。

第一個致命衝擊

——製造業的第五次大轉移正在發生

如不升級,無法面對製造業部分轉移狀況

目前,全球產業的第五次大轉移已經是一種趨勢,隨著中國勞動力成本的上升,中國的人口紅利優勢正在打折,一方面,部分領域中國的生產成本已經與發達國家(美國等)持平,生產的競爭優勢不在,另一方面,東南亞、以及非洲一些國家的勞動力成本、生產成本已經遠低於中國,例如越南的勞動成本甚至達到中國的四分之一,導致生產製造環節外流越來越明顯,一些跨國公司,如愛迪達等,已經將生產環節轉移到東南亞,而且,這種現象未來不會減弱,只會越來越明顯。

東南亞、非洲都在分割世界工廠的份額

面對這種情況,中國的製造業繼續升級,過去那種依靠勞動力成本、人口紅利優勢的低端產業轉移無法避免,中國要努力製造業的附加值,把握住高附加值的生產製造。

如果中國製造無法轉型,無法完成製造業的升級,那麼將會面臨產業轉移後,低水準製造製造環節外流、中高端技術溢價製造業承接不上,製造業將面臨無以為繼的困局、窘境!

第二個致命衝擊

——中國消費者升級,中國泛中產階級在興起

如不升級,將在爭奪泛中產階級消費者上失利

中國的消費者在升級,中國已經不再是改革開放之初、那種整體收入和消費能力都比低的狀態,經過30多年的發展,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均收入更是比以前大幅提升,中國人甚至在2014年購買了全球46%的奢侈品,2014年,中國公民出境旅遊突破1億次,境外消費超過1萬億,中國人成為了國外不可忽視的消費群體,甚至一些商場都專門推出了針對中國消費者的政策、甚至專門服務的導購。

這些都說明,中國的消費不再是過去的消費狀態,已經有了很大的升級,中國的泛中產階級正在興起。

中國人在國際市場的消費堪稱驚人

面對這個衝擊,如果中國的企業不提升產品和品牌的競爭力,提高附加值,將會失去中國市場,中國消費者海外採購消費力證明了中國不是缺乏消費力,而是“中國的產品沒有滿足中國消費者成長、提升的需求”,如果不能提升,將會失去中國市場,倘若不能推出優質、有競爭力的產品,就如如任正非所說,將失去未來戰略競爭力。

中國消費者已經不是剛改革開放時期,消費能力匱乏、只能消費中低端產品的時代,如今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人消費能力已大大提高,消費觀念和要求都在提升,已經不再僅滿足於消費中低端的低價產品,如果中國企業不能及時跟上消費者升級的大趨勢,就會錯過中國經濟、商業升級的大機會!

這兩年頻繁提倡的“供給側”調整,強化在供給側發力,也正是針對這一趨勢做出的高瞻遠矚的對策,工信部今年將在供給側改革發力,以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為主線,開展改善消費品供給專項行動,促進輕工、紡織、食品、醫藥、智慧硬體等產業創新發展。

▎中國企業要升級

從價格戰升級成價值戰,否則將失去未來

在一個變化的時代,不進則退,商業競爭同樣如此,企業要學會與時俱進的調整,適應時代的變化。否則,將失去未來,企業面臨的就是等死!

中國企業要升級

中國企業要從價格戰升到價值戰

面對內外競爭變化,特別是不可避免的全球產業第五次轉移衝擊,中國企業要努力提升競爭力,從價格戰升級到價值戰,否則將失去未來!

在製造業環節,減少過去那種依靠勞動力成本、低附加值競爭產業,提升企業的技術含量、高附加值,從低技術含量升級到高技術含量——非一般企業短期內難以提升的競爭力,從而讓製造環節依然保持競爭力,佔據中高端競爭環節。

而品牌運營企業同樣如此,提升自己的產品力和品牌力,從價格戰升級到技術戰、品牌戰,當價格優勢失去後,憑藉技術和品牌依然擁有優勢、佔據市場。

在前三次產業轉移中,第一次轉移的美國、第二次轉移的日本、第三次轉移的韓國,正式通過這種升級,在產業轉移後,憑藉升級後的技術優勢、品牌優勢,依然在市場上佔據優勢,通過先進的技術和領先的品牌優勢,在轉移生產製造環節後,依然保有優勢。中國也必須完成這種升級!

如不能完成轉型,將失去未來

如果不能完成轉移,下面有更具有價格優勢的東南亞、非洲國家的低成本衝擊,上面不能獲得品牌,有歐美、日韓的品牌優勢衝擊,中國企業和商業將會面臨嚴重壓力。

可喜的是,我們已經看到中國一些企業已經完成了這個轉型,在一些行業、一些領域裡,在過去20多年的貼身博弈後,無論是產品技術、還是商業運營能力都獲得了很大的提升,無論是國內市場、還是國際市場都成功湧現了一批優秀的企業,如華為更是已經成為國際通信領域的王者。

當然,同時我們看到,很多企業,還沒有明白這種趨勢的變化,還依然停留在過去的狀態,還依然從較低的層面來看待競爭,還沒有構建面向未來的戰略競爭力,價格戰依然在很多行業、很多企業重演,就已經說明了這其中的緊迫性和殘酷性。

切記,過度的價格戰,很容易讓企業失去未來!

無論時代怎麼變,產品力、品牌力都是競爭的核心,而過度的價格戰是很難在這些方面構建長期的優勢,失去未來!企業一定要儘快完成轉型,從價格戰轉向價值戰,構建自己的優勢!否則危機越來越嚴重!

切記,在這個產業大升級、消費大升級的時代,企業如果還在玩低端的價格戰,絕對是在等死,企業真的離死不遠了,一定要跟上消費升級、產業升級的趨勢,才有大未來!

作者:于建民——《中國行銷成功寶典·科學策略行銷》(修訂版)作者 產業觀察家、資深行銷管理專家

低成本意味低研發投入 低研發意味低競爭力

過度的價格戰,所影響的不僅是產品品質、生產製造企業的收益,同樣,對下游品牌企業形成負面影響,過度價格戰的結果,就是品牌企業的收益同樣很低,而收益低的結果,就是在技術研發上投入的費用較低。

而技術研發想要獲得優勢,往往意味著巨額資金的投入,先進技術和人才的引入,沒有這些,很難。

企業一旦在研發投入上削減成本、減少開支和投入,將意味著低產品競爭力!

被稱為國內技術派代表,也是目前最成功的國際化企業華為,它的成功就與其一直巨大的技術研發投入有很大關係,2014年華為研發投入408億元、2015年華為研發投入500億元,過去十年研發累積投入1900億元,這巨大的研發投入,為華為無論是國際市場、還是國內市場的一路攻城掠地發揮了巨大作用。

也正是因為獨特的技術優勢,當華為在行銷推廣上成功從B2B轉到B2C之後、嫺熟掌握針對B2C領域的商業運作後,其獨特技術資源、人才資源優勢開始顯現,短短6年時間,智慧手機銷量增長45倍,從2010年剛起步時的300萬台暴增到2015年的1.39億台,銷售額更是上漲近百倍,達到1780億人民幣。而2016年華為研發投入更是達到驚人的110億元美元,合計人民幣763.91億元,投入比例達到14.6%。這也是華為年度研發投入首次超過百億美元。

任正非“低價格、低品質將會摧毀未來競爭力”

正如任正非所說“低價格、低品質、低成本,會摧毀我們未來的戰略競爭力。企業必須有合理的盈利,才會去持續投資研發。沒有適當的利潤積累,把利潤打這麼低的時候,實際上是在戰略上破壞這個產品”

因此,過度的價格戰將會產品品質,影響口碑和市場,對長期形成不利影響,同時對中國的製造業形成衝擊,更為致命的是,對於企業而言,低利潤導致低的研發投入,意味著技術上無法佔據未來的優勢,如任正非所說,將會摧毀未來的戰略競爭力,對中國商業的未來是致命的。

▎過度價格戰

還讓中國企業面臨兩個致命衝擊大考驗

如不升級,難以應對這兩個衝擊

過度的價格戰所帶來的不僅是中國商業競爭力的下降,還將面臨連個重大衝擊,讓企業在這兩個競爭中更受影響。

第一個致命衝擊

——製造業的第五次大轉移正在發生

如不升級,無法面對製造業部分轉移狀況

目前,全球產業的第五次大轉移已經是一種趨勢,隨著中國勞動力成本的上升,中國的人口紅利優勢正在打折,一方面,部分領域中國的生產成本已經與發達國家(美國等)持平,生產的競爭優勢不在,另一方面,東南亞、以及非洲一些國家的勞動力成本、生產成本已經遠低於中國,例如越南的勞動成本甚至達到中國的四分之一,導致生產製造環節外流越來越明顯,一些跨國公司,如愛迪達等,已經將生產環節轉移到東南亞,而且,這種現象未來不會減弱,只會越來越明顯。

東南亞、非洲都在分割世界工廠的份額

面對這種情況,中國的製造業繼續升級,過去那種依靠勞動力成本、人口紅利優勢的低端產業轉移無法避免,中國要努力製造業的附加值,把握住高附加值的生產製造。

如果中國製造無法轉型,無法完成製造業的升級,那麼將會面臨產業轉移後,低水準製造製造環節外流、中高端技術溢價製造業承接不上,製造業將面臨無以為繼的困局、窘境!

第二個致命衝擊

——中國消費者升級,中國泛中產階級在興起

如不升級,將在爭奪泛中產階級消費者上失利

中國的消費者在升級,中國已經不再是改革開放之初、那種整體收入和消費能力都比低的狀態,經過30多年的發展,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均收入更是比以前大幅提升,中國人甚至在2014年購買了全球46%的奢侈品,2014年,中國公民出境旅遊突破1億次,境外消費超過1萬億,中國人成為了國外不可忽視的消費群體,甚至一些商場都專門推出了針對中國消費者的政策、甚至專門服務的導購。

這些都說明,中國的消費不再是過去的消費狀態,已經有了很大的升級,中國的泛中產階級正在興起。

中國人在國際市場的消費堪稱驚人

面對這個衝擊,如果中國的企業不提升產品和品牌的競爭力,提高附加值,將會失去中國市場,中國消費者海外採購消費力證明了中國不是缺乏消費力,而是“中國的產品沒有滿足中國消費者成長、提升的需求”,如果不能提升,將會失去中國市場,倘若不能推出優質、有競爭力的產品,就如如任正非所說,將失去未來戰略競爭力。

中國消費者已經不是剛改革開放時期,消費能力匱乏、只能消費中低端產品的時代,如今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人消費能力已大大提高,消費觀念和要求都在提升,已經不再僅滿足於消費中低端的低價產品,如果中國企業不能及時跟上消費者升級的大趨勢,就會錯過中國經濟、商業升級的大機會!

這兩年頻繁提倡的“供給側”調整,強化在供給側發力,也正是針對這一趨勢做出的高瞻遠矚的對策,工信部今年將在供給側改革發力,以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為主線,開展改善消費品供給專項行動,促進輕工、紡織、食品、醫藥、智慧硬體等產業創新發展。

▎中國企業要升級

從價格戰升級成價值戰,否則將失去未來

在一個變化的時代,不進則退,商業競爭同樣如此,企業要學會與時俱進的調整,適應時代的變化。否則,將失去未來,企業面臨的就是等死!

中國企業要升級

中國企業要從價格戰升到價值戰

面對內外競爭變化,特別是不可避免的全球產業第五次轉移衝擊,中國企業要努力提升競爭力,從價格戰升級到價值戰,否則將失去未來!

在製造業環節,減少過去那種依靠勞動力成本、低附加值競爭產業,提升企業的技術含量、高附加值,從低技術含量升級到高技術含量——非一般企業短期內難以提升的競爭力,從而讓製造環節依然保持競爭力,佔據中高端競爭環節。

而品牌運營企業同樣如此,提升自己的產品力和品牌力,從價格戰升級到技術戰、品牌戰,當價格優勢失去後,憑藉技術和品牌依然擁有優勢、佔據市場。

在前三次產業轉移中,第一次轉移的美國、第二次轉移的日本、第三次轉移的韓國,正式通過這種升級,在產業轉移後,憑藉升級後的技術優勢、品牌優勢,依然在市場上佔據優勢,通過先進的技術和領先的品牌優勢,在轉移生產製造環節後,依然保有優勢。中國也必須完成這種升級!

如不能完成轉型,將失去未來

如果不能完成轉移,下面有更具有價格優勢的東南亞、非洲國家的低成本衝擊,上面不能獲得品牌,有歐美、日韓的品牌優勢衝擊,中國企業和商業將會面臨嚴重壓力。

可喜的是,我們已經看到中國一些企業已經完成了這個轉型,在一些行業、一些領域裡,在過去20多年的貼身博弈後,無論是產品技術、還是商業運營能力都獲得了很大的提升,無論是國內市場、還是國際市場都成功湧現了一批優秀的企業,如華為更是已經成為國際通信領域的王者。

當然,同時我們看到,很多企業,還沒有明白這種趨勢的變化,還依然停留在過去的狀態,還依然從較低的層面來看待競爭,還沒有構建面向未來的戰略競爭力,價格戰依然在很多行業、很多企業重演,就已經說明了這其中的緊迫性和殘酷性。

切記,過度的價格戰,很容易讓企業失去未來!

無論時代怎麼變,產品力、品牌力都是競爭的核心,而過度的價格戰是很難在這些方面構建長期的優勢,失去未來!企業一定要儘快完成轉型,從價格戰轉向價值戰,構建自己的優勢!否則危機越來越嚴重!

切記,在這個產業大升級、消費大升級的時代,企業如果還在玩低端的價格戰,絕對是在等死,企業真的離死不遠了,一定要跟上消費升級、產業升級的趨勢,才有大未來!

作者:于建民——《中國行銷成功寶典·科學策略行銷》(修訂版)作者 產業觀察家、資深行銷管理專家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