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音樂選秀轉戰互聯網,十年磨一劍是睡醒了還是更迷糊

文|梁湘梓

每個時代都有屬於那個時代的歡樂與記憶。 對於選秀節目而言, 從電視走向互聯網, 它似乎進階成為了一種更為先進的方式。 只是, 在互聯網的分眾圈層之下, 雖有人沉迷其中享受著“情趣”, 但是互聯網選秀又真的會誕生下一個如同李宇春、張傑、華晨宇那樣的大眾偶像嗎?

“想唱就唱, 唱得響亮……”“今天我, 終於站在這年輕的戰場……”有時候, 人的記憶真的很奇怪, 一些重要的事情可能會隨著時間而消逝, 但是又會有一些瑣碎的事情, 被時間重新拼湊起來, 成為腦海中揮之不去的“迴響”。

2017年3月17日,

《2017快樂男聲》在陰雨綿綿的長沙召開新聞發佈會, 轉戰芒果TV與優酷的《快樂男聲》, 試圖用“隨我”的心態, 迎接更多的90後男聲偶像。

而當它們共同出現在2017年的互聯網的時候, 筆者腦海中卻不由自主的回想起2004年開始的那個夏天, 那個開啟了中國真正意義上“音樂選秀1.0”的那個夏天。 就像人在不同的階段會有不同的角色一樣, “選秀”也有著自己的歷史書寫, 說得粗糙一點的話, 古時候有“宮廷選秀”, 到後來的“選美”大賽, 再就是2004年開啟的“音樂選秀”。

而在十二年之後, 有人說“音樂選秀”“死”了, 因為種種限制, 讓其走得十分艱難;但是互聯網時代又來了,

那麼“音樂選秀”轉戰互聯網之後, 它還能複製那些年的輝煌嗎?

1

選秀1.0與選秀2.0

要說“音樂選秀”的發軔, 其表徵其實是“平民選秀”對當時嚴肅、刻板的專業比賽的一種“反抗”。 要知道在2004年之前, 大家可能看的最多的是中央電視臺的《青年歌手大賽》, “去掉一個最高分, 去掉一個最低分, XX選手的最終得分是……”

直到2004年湖南衛視的“超級女聲”驚起的平地一聲雷, 算是徹底顛覆了國內主流的音樂選秀模式, 從而形成了選秀1.0模組。 此後, 音樂選秀也像“平民紀錄片”一樣, 經歷了從新鮮到火爆再到審美疲勞的全過程。

“幸福的日子總是太短”。 在快男超女流行的同時, 互聯網2.0時代到來, 人們進入了一個資訊交互便利、情緒可以如同“病毒”傳播的時代。 “人人都是媒體”、“人人皆可為屌絲”, “草根文化”在被消費幾年之後, 也已經不足以引起觀眾們的文藝情懷, 取而代之的是“參與的無處不在”。

因此, 選秀1.0的瘋狂與式微, 在一種甚至沒有明顯邊界的過度中就轉換完成了。 雖不像蜉蝣那樣朝生暮死,

但在2005年之後, 電視音樂選秀也再沒有出現過下一個能夠登上《時代》雜誌週刊封面的李宇春, “辦一屆歇兩年”幾乎成為了常態。

究其原因, 很簡單——觀眾厭倦了。

2

選秀2.0與並不成熟的“互聯網邏輯”

伴隨著不少“唱衰”之聲, 浙江衛視的《中國好聲音》應運而生。 梁博、金志文、吉克雋逸、吳莫愁, 是這場“戰爭”中的勝利者, 更帶來了“音樂選秀”的一次“迴光返照”, 隨後而來的還有湖南衛視的《我是歌手》《中國最強音》和《2013快樂男聲》。 對!就是華晨宇的那一屆;此外還有東方衛視《中國夢之聲》, 它們共同組成了選秀2.0, 一場看似頗為精彩的“水中花”。

在對這些節目做文本分析之後,可以發現選秀2.0之所以能激發起大眾的興趣,因為它運用了平等、個性、互動等互聯網的概念,引起觀眾的共鳴。

而選秀2.0與選秀1.0最大的區別就是多樣性。《中國好聲音》玩的其實是導師;《我是歌手》玩的是成名歌手;《2013快樂男聲》玩的是草根歌手;好像還有一個《中國最強音》,對,就是陳奕迅章子怡當評委的那個節目,好像是把導師、歌手、主持人進行了“大雜燴”。

不管怎麼樣,只要觀眾想看什麼,製作方都能做出來。這是互聯網娛樂的邏輯,也是製作方的誠意。因此,想在看到“選秀1.0”那樣的千篇一律,已經不可能了。

但是問題又來了。要知道現在的觀眾是很聰明的,因此很快他們就知道這些所謂的平等、個性、多元,都是一場秀。導演還是電視後面的那個導演,那些聽著感人的故事,依舊是有著導演的設計的。

於是這時候,“分眾”產生了:有的人會棄之而去,尤其是陪伴著中國選秀成長的大部分80後,當成為人母人父之後,它們更沒時間再來參與這樣的“虛假繁榮”;有的人則是渴望找到真正的相對的開放與平等,比如90、95甚至00後。

選秀3.0還是來臨了。

3

選秀3.0:一場未知的瘋狂冒險

縱然音樂選秀對於大部分觀眾來說,只是一個悅耳的下飯節目或者說親朋聚會的談資,但不能否認的是依然會有許多觀眾渴望聽到乾淨的聲音、看到動人的眼眸。而只要有這些潛在的受眾,製作方就不會放棄這塊可能再次帶來甜蜜的蛋糕。

於是,在選秀十餘年之後,在導師亮燈、轉身之餘,音樂選秀還能如何進階?在同台歌唱、相擁而泣、甚至掀桌憤怒之外,節目還能做出怎樣別樣的氣質?當觀眾有著越來越多的觀看經驗,漸漸瞭解所謂的名次、故事等無非是增加熱度的籌碼之後,選秀節目又該如何進行?

這些問題,都是真問題!2016年,《蜜蜂少女隊》《夏日甜心》用“偶像養成”替換“選秀”的概念,但是最終養成了嗎?《超級女聲》也在2016年重新登陸芒果TV,可是很多人直到今年的《奇葩大會》,才知道圈9是冠軍。

據悉,2017年浙江衛視還將推出《天生是優我》。需要大打問號的是,“養成”的這些人最終又會何去何從?要知道,在選秀的黃金時代出來的那麼多人,最終也就真正火了屈指可數的那幾個。

再來看2017年《快樂男聲》。據悉節目將通過三股力量來決定最終的歸屬,一是音樂召喚師,也就是傳統意義上的評委。在晉級賽層面,召喚師將和選手進行面對面的交流,並陪伴選手成長,來替代曾經導師永遠在選手的對岸“隔岸觀火”的方式;第二是“挑食少女”,由200位90後女生組成,她們需要在地面賽區廣泛搜尋心儀的優質男聲;第三則是網路人氣,也就是向網友開放選擇權。

總導演陳剛說,2017年的《快樂男聲》是要用服務的心態、開放的平臺,選出好聽的90後男聲。這其實已經暗示著,節目試圖打造的是“青年文化”,雖然這個“青年文化”還是一個泛指的概念。

與之很像的,就是《明日之子》。龍丹妮、馬昊,這兩個在很多80後心中有著清晰定位的名字,也終於搭上了“互聯網創業”這趟列車,首秀便是要用互聯網打造全民的偶像,並且還有楊冪的助陣,資源著實特別好。

和《快樂男聲》不一樣,《明日之子》沒有分賽區,而是以音樂為載體,通過盛世美顏、盛世魔音、盛世獨秀三大“賽道”,形成選手、互聯網上的線民以及成名的巨星的三股力量,在這個基礎上讓年輕人自定未來,從而體現出對年輕人多元價值觀的支持與理解,也是一種“青年文化”的塑造。

雖然兩檔正宗的選秀網綜都才剛剛吹響號角,沒有人知道它們到底會走向何方。但是就“青年文化”這一概念就可以看出,互聯網選秀,很難再創造出李宇春那樣的大眾偶像,大眾奇跡。

因為當“青年文化”、90後甚至95後這些標籤一經打出,就註定了節目是給年輕人玩的,大叔大媽們就別來添亂了;畢竟,互聯網這一載體,具有分眾性質,想讓它做到大眾?豈不和分眾相矛盾。

當然,沒有大眾偶像李宇春,也不代表節目沒有價值;相反,就像英國曾經的“嬉皮士文化”一樣,作為一種亞文化形態,也許互聯網選秀更深層次的意義——展現中國甚至全球青年的風貌,呈現出這個“圈層”的二次元、三次元文化,也未嘗不可。

當然,只要真正是用互聯網邏輯做節目,就一定會有爭議,這是這些節目需要做好的心理準備。因為互聯網邏輯就是開放、就是自由、就是個性,並且是真正的開放、自由與個性。

就好像2016年“超女”中,網紅風格、二次元風格、中性風格,都令不少年長觀眾不適,於是展開了“現在的年輕人如何如何”、95後和00後“亞文化向主流的跟進”“是好是壞”的爭議。

筆者認為,這正是互聯網選秀值得深挖之處。如果能在歌唱的包裝背後,運用互聯網平臺,真正的展現年輕人的樣貌,讓更多的年輕人懂得、敢於表達自己,難道不是一件好事?這樣的文化內涵,也許會比冠軍頭銜更珍貴。

正如北京電影學院教授黃式憲所言:“二次元熱和20世紀初的話劇熱,七八十年代的搖滾熱,還有90年代興起的遊戲文化一樣,都反映了當時青年對新文化、新生活的需求。”所以,選秀3.0很難再出一個李宇春,但是也許它能以群體鏡像的方式展現一群“李宇春”。雖然這條路很難走,但是沒有冒險就難以成功。

況且,互聯網上,冒險無處不在。

出品 | 鋒芒影視輿情研究智庫

主 編 | 果 樂 責 編 | 陸兮影

視 覺 | 三 聽 校 對 | 官 官

在對這些節目做文本分析之後,可以發現選秀2.0之所以能激發起大眾的興趣,因為它運用了平等、個性、互動等互聯網的概念,引起觀眾的共鳴。

而選秀2.0與選秀1.0最大的區別就是多樣性。《中國好聲音》玩的其實是導師;《我是歌手》玩的是成名歌手;《2013快樂男聲》玩的是草根歌手;好像還有一個《中國最強音》,對,就是陳奕迅章子怡當評委的那個節目,好像是把導師、歌手、主持人進行了“大雜燴”。

不管怎麼樣,只要觀眾想看什麼,製作方都能做出來。這是互聯網娛樂的邏輯,也是製作方的誠意。因此,想在看到“選秀1.0”那樣的千篇一律,已經不可能了。

但是問題又來了。要知道現在的觀眾是很聰明的,因此很快他們就知道這些所謂的平等、個性、多元,都是一場秀。導演還是電視後面的那個導演,那些聽著感人的故事,依舊是有著導演的設計的。

於是這時候,“分眾”產生了:有的人會棄之而去,尤其是陪伴著中國選秀成長的大部分80後,當成為人母人父之後,它們更沒時間再來參與這樣的“虛假繁榮”;有的人則是渴望找到真正的相對的開放與平等,比如90、95甚至00後。

選秀3.0還是來臨了。

3

選秀3.0:一場未知的瘋狂冒險

縱然音樂選秀對於大部分觀眾來說,只是一個悅耳的下飯節目或者說親朋聚會的談資,但不能否認的是依然會有許多觀眾渴望聽到乾淨的聲音、看到動人的眼眸。而只要有這些潛在的受眾,製作方就不會放棄這塊可能再次帶來甜蜜的蛋糕。

於是,在選秀十餘年之後,在導師亮燈、轉身之餘,音樂選秀還能如何進階?在同台歌唱、相擁而泣、甚至掀桌憤怒之外,節目還能做出怎樣別樣的氣質?當觀眾有著越來越多的觀看經驗,漸漸瞭解所謂的名次、故事等無非是增加熱度的籌碼之後,選秀節目又該如何進行?

這些問題,都是真問題!2016年,《蜜蜂少女隊》《夏日甜心》用“偶像養成”替換“選秀”的概念,但是最終養成了嗎?《超級女聲》也在2016年重新登陸芒果TV,可是很多人直到今年的《奇葩大會》,才知道圈9是冠軍。

據悉,2017年浙江衛視還將推出《天生是優我》。需要大打問號的是,“養成”的這些人最終又會何去何從?要知道,在選秀的黃金時代出來的那麼多人,最終也就真正火了屈指可數的那幾個。

再來看2017年《快樂男聲》。據悉節目將通過三股力量來決定最終的歸屬,一是音樂召喚師,也就是傳統意義上的評委。在晉級賽層面,召喚師將和選手進行面對面的交流,並陪伴選手成長,來替代曾經導師永遠在選手的對岸“隔岸觀火”的方式;第二是“挑食少女”,由200位90後女生組成,她們需要在地面賽區廣泛搜尋心儀的優質男聲;第三則是網路人氣,也就是向網友開放選擇權。

總導演陳剛說,2017年的《快樂男聲》是要用服務的心態、開放的平臺,選出好聽的90後男聲。這其實已經暗示著,節目試圖打造的是“青年文化”,雖然這個“青年文化”還是一個泛指的概念。

與之很像的,就是《明日之子》。龍丹妮、馬昊,這兩個在很多80後心中有著清晰定位的名字,也終於搭上了“互聯網創業”這趟列車,首秀便是要用互聯網打造全民的偶像,並且還有楊冪的助陣,資源著實特別好。

和《快樂男聲》不一樣,《明日之子》沒有分賽區,而是以音樂為載體,通過盛世美顏、盛世魔音、盛世獨秀三大“賽道”,形成選手、互聯網上的線民以及成名的巨星的三股力量,在這個基礎上讓年輕人自定未來,從而體現出對年輕人多元價值觀的支持與理解,也是一種“青年文化”的塑造。

雖然兩檔正宗的選秀網綜都才剛剛吹響號角,沒有人知道它們到底會走向何方。但是就“青年文化”這一概念就可以看出,互聯網選秀,很難再創造出李宇春那樣的大眾偶像,大眾奇跡。

因為當“青年文化”、90後甚至95後這些標籤一經打出,就註定了節目是給年輕人玩的,大叔大媽們就別來添亂了;畢竟,互聯網這一載體,具有分眾性質,想讓它做到大眾?豈不和分眾相矛盾。

當然,沒有大眾偶像李宇春,也不代表節目沒有價值;相反,就像英國曾經的“嬉皮士文化”一樣,作為一種亞文化形態,也許互聯網選秀更深層次的意義——展現中國甚至全球青年的風貌,呈現出這個“圈層”的二次元、三次元文化,也未嘗不可。

當然,只要真正是用互聯網邏輯做節目,就一定會有爭議,這是這些節目需要做好的心理準備。因為互聯網邏輯就是開放、就是自由、就是個性,並且是真正的開放、自由與個性。

就好像2016年“超女”中,網紅風格、二次元風格、中性風格,都令不少年長觀眾不適,於是展開了“現在的年輕人如何如何”、95後和00後“亞文化向主流的跟進”“是好是壞”的爭議。

筆者認為,這正是互聯網選秀值得深挖之處。如果能在歌唱的包裝背後,運用互聯網平臺,真正的展現年輕人的樣貌,讓更多的年輕人懂得、敢於表達自己,難道不是一件好事?這樣的文化內涵,也許會比冠軍頭銜更珍貴。

正如北京電影學院教授黃式憲所言:“二次元熱和20世紀初的話劇熱,七八十年代的搖滾熱,還有90年代興起的遊戲文化一樣,都反映了當時青年對新文化、新生活的需求。”所以,選秀3.0很難再出一個李宇春,但是也許它能以群體鏡像的方式展現一群“李宇春”。雖然這條路很難走,但是沒有冒險就難以成功。

況且,互聯網上,冒險無處不在。

出品 | 鋒芒影視輿情研究智庫

主 編 | 果 樂 責 編 | 陸兮影

視 覺 | 三 聽 校 對 | 官 官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