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2017年消費金融行業報告》出爐 越窮的借錢越多

負債消費意識加強, 消費金融異軍突起

伴隨國內經濟結構的調整及國民消費水準不斷提升。 過去5年, 我國消費規模的快速增長, 從2011年到2016年, 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從18.4萬億元增 長了將近一倍, 達到了33.2萬億, 年均複合增長率為10.3%。

伴隨而來的是, 國民超前消費意識的增強, 負債消費正形成趨勢。 華興資本研究報告的資料顯示, 過去十年間, 中國通過負債進行消費的人群上漲10%。 而據招商證券統計, 到2016年末, 中國消費貸款餘額估計大約5.4萬億元左右。 同時, 消費金融年均複合增長率達到了16.4%, 遠高於整體信貸規模的年均 複合增長率9.1%。

在傳統信貸增速放緩的這一段時期, 消費金融異軍突起。

中國消費金融市場現狀

第一:從年齡構成來看, 20-40歲者是互聯網消費金融的主力。 南都調研顯示, 以京東白條、螞蟻花唄等和P2P網路借貸平臺為代表的互聯網消費金融方式 在20-40歲者中最為盛行, 合計占比均超過95%。

南都分析認為, 此年齡段的借款人, 超前消費意識更強, 且成長於資訊技術快速發展的時代, 對新技術、新事物、新產品的接受程度較高, 對互聯網使用 時間較長, 因此存在一定的黏性。

但同時應關注到, 信用卡刷卡或分期的在各年齡段的偏好占比較高, 是消費借貸的主要管道。 其中, 在30-40歲借款人中占比最高, 為78.66%, 在20歲以 下者占比最低,

為57.14%。

第二:從使用者收入情況來看, 低收入人群借錢最多。 其中, 月收入在3001-5000元的消費者最多申請消費信貸。

第三:大專以下學歷是消費金融的主要使用人群。 具體分析使用者學歷情況, 本科及以上學歷者僅占15%, 高學歷人群較少通過消費金融進行資金借貸。

第四:從使用情況來看, 螞蟻花唄、京東白條等已成為消費者最常使用的互聯網消費金融產品, 占比為77.6%。 此外, 互聯網銀行憑藉與生俱來的互聯網 基因, 快速佈局搶先佔領市場, 在消費者最常使用的消費金融管道中位列第二, 占比46.91%;P2P網路借貸資訊仲介機構平臺占比為17.82%。

第五:用戶對消費金融呈現出高頻小額的特點。 隨著消費結構的變化、消費升級的加快, 普惠類消費貸款比重增大,

這在消費金融市場中體現尤為突出。 南都調研顯示, 在2016年, 69.55%的消費者在2016年的借貸次數為1-5次, 15.72%的消費者在2016年的借貸次數為0次, 借貸次數在5次以上(不含5次)者 僅占14.73%。

從2016年平均借貸金額來看, 29.7%的消費者平均借貸金額在1000元以下, 僅隨其後的是28.09%的消費者平均借貸金額為1000元-3000元, 24.01%消費者平 均借貸金額為3000元-5000元。 平均借貸金額超過5000元的消費者占比合計為18.19%。

這意味著, 有過消費金融產品使用經驗者, 借貸次數集中在1-5次, 借貸金額1000元以下及1000元-3000元。

第六:消費者更關注個人資訊安全。 南都調研顯示, 69.18%的消費者最關注消費金融產品的個人資訊安全, 其次56.19%的消費者最關注借貸操作便捷、穩 定, 平臺知名度僅隨其後占比為52.85%。 產品自身特色是消費者次要關注點,

其中關注借款費率低的消費者占比為43.32%, 關注借貸門檻低者占比為 40.84%, 關注審批速度快者為39.85%。

第七:消費場景、消費生態是消費金融發展的核心要素。 電子商務的發展對消費者行為習慣產生了顛覆性變革, 不僅體現在消費者購物方式, 也體現在消 費金融的使用上。 南都調研發現, 網上購物成為最主要的消費金融場景和用途, 占比高達72.9%;其次分別是用於資金周轉, 占比44.06%, 以及出行旅遊 用途, 占比為39.23%。

第八:審批速度慢、借貸金額起點高是消費者在消費金融使用過程中最不滿意的地方。 其中不滿審批速度慢的消費者占比為39.98%, 不滿意借貸金額起點 高的消費者占比為39.48%, 而不滿借貸交易操作複雜者為33.66%。

第九:消費信貸的餘額位列世界前茅,

但是人均水準相對落後。 和國外的消費金融發展相比, 我國的消費信貸餘額與美國和歐盟都有不小的差距, 分別是 前者的五分之一和後者的六成, 不過, 已經遠遠超過了經濟長期低迷的日本。 此外, 我國消費信貸餘額的增速近些年保持在 20% 以上, 2015 年居民短期 消費貸款增速達到26%。

我國消費信貸在總量上展現了趕超歐美的態勢。 不過, 在人均水準上, 我國人均消費信貸餘額僅為516美元(2016年10月底), 約為美國的5%, 不到日本 的三分之一。 不僅落後于歐美發達國家, 也不如波蘭等發展中國家。

消費金融的發展趨勢及挑戰

目前, 我國消費金融正處於高速發展階段, 脫離了初期階段的沿著價值鏈方向的上下游拓展的方式, 逐漸引入了異質性參與者,正在產生三大發展趨勢。

第一:互聯網的發展使得消費金融服務更具有普惠化

與互聯網的深入融合,讓消費金融服務不再是都市白領的獨享,許多中低端用戶群,包括農民工等流動人口以及大學生等群體因此獲得金融服務。

而互聯網讓消費金融具有面向廣大“草根”、小額、分散、無擔保無抵押等特性,且伴隨互聯網經濟的發展以及對於線下經濟的滲透,未來所有的資料都 將是可資料化、可被記錄的,互聯網將為消費金融補全征信資訊,全面提升各類機構風險管理能力;互聯網憑藉各種創新將拓寬了企業的服務能力、服務 廣度和寬度,提升服務效率,如線上審核、即時線上審批等服務有效替身了服務品質。

第二:場景創造需求,消費金融深度垂直化

目前,消費金融市場的參與者眾多,包括潛在使用者,以及提供服務的消費金融機構。使用者需要找到合適自身的產品,機構需要在眾多的潛在使用者中,找到 優質客戶。因此,消費金融產品不斷從行業和使用者進行垂直劃分,消費金融與消費場景的緊密結合就顯得越必不可少。

由於消費金融公司的資源和定位會有所不用,服務人群在職業、年齡和涉及行業上會出現差異。最終帶來消費金融產品的行業垂直化與用戶層級的垂直化 。

第三:服務標準化,行業分工細分化

過去兩年,消費金融迎來了前所未有的資本參與熱情。但不可回避,同質化仍較為明顯,主要集中在消費信貸產品提供端。我們認為,未來一段時間,隨 著行業發展,行業分工將進一步細化,消費場景支持方、消費支付支援方、資料支援方等逐步成熟。

消費金融行業的困境與挑戰

消費金融在我國仍屬於新生事物,發展時間短,因此依然面臨非常多的困境與挑戰。

第一:征信制度不夠完善

與西方發達國家百年的金融業發展相比,我國的征信制度等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極度匱乏,造成消費金融公司不得不用自己的資金進行模型試錯,來建立個 人的信貸檔案,這在短期內多頭授信可能造成消費金融公司壞賬率較高,無法盈利,增加公司運營風險,影響風投和資本進入。

第二:多頭授信問題嚴重,消費金融真實壞賬率高

與西方發達國家百年的金融業發展相比,我國的征信制度等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極度匱乏,造成消費金融公司不得不用自己的資金進行模型試錯,來建立個 人的信貸檔案。而征信體系建設不發達,短期內多頭授信可能造成消費金融公司壞賬率較高,無法盈利,增加公司運營風險,影響風投和資本進入。

第三:部分消費金融產品同質化嚴重

目前,各家消費金融機構提供的絕大多數產品仍然是直接貸款和消費分期兩種。消費金融公司直接貸款最高額度可以達到20萬元,消費分期產品的金額在 幾百元到數十萬元不等。平臺多採用免息或者降低手續費的方式,配合各類節日和慶典進行消費金融產品推廣。各家機構擁有的資源和潛在用戶雖然並不 完全相同。但是,提供的消費金融產品同質化嚴重,缺乏創新。或者說有部分創新,但是創新的程度不夠,難以和其他機構推出的產品有明顯差別,給用 戶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四:無牌照帶來的風險

建立消費金融公司需要牌照,目前申請到牌照的多有國資大股東支持,民營企業較難進入,連接央行征信等金融基礎設施,也不是一般民企容易做到的。 以BATJ為首的互聯網公司,依託電商和社交場景深耕金融,這些“編外”部隊與“編內”機構已形成分庭抗禮之勢。非持牌機構的發展創新容易突破已有 監管邊界,暴露一些問題,監管層也比較注重風險提示。

消費金融行業的機遇與希望

第一:政策紅利與國民經濟的持續增長,使得消費金融長期穩健增長成為可能

目前,消費金融仍處於政策紅利期,決策層信心堅定,消費杠杆處於相對低位,待挖掘空間廣闊。而且,2016年經濟學人智庫的報告顯示,中國將在2030 年前邁入中等收入國家的行列,3/4的中國人將成為中產,同時,居民消費將以每年平均5.5%增長。隨著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斷提高,年青一代消費意識轉 變,這將成為消費金融購買力的堅實基礎。

第二:資本、人才加速湧入,技術、資料促進行業發展

大資本相繼進入,可以帶來人才、資金、技術、資料等,共同促進行業高速發展。消費金融與互聯網、金融科技融合,將在獲客、資料處理、風控技術、 場景消費等多個環節進行顛覆式創新,促進消費金融行業快速增長。

第三:政府大力推進建設

我國政府已經注意到金融基礎設施對於促進金融發展的重大意義,征信體系建設日漸完善,正在大力推進建設,同時有歐美日等發達國家的歷史經驗教訓 可以提供給我國政府和企業學習借鑒,有可能實現彎道超車。(全景網/劉民江)

逐漸引入了異質性參與者,正在產生三大發展趨勢。

第一:互聯網的發展使得消費金融服務更具有普惠化

與互聯網的深入融合,讓消費金融服務不再是都市白領的獨享,許多中低端用戶群,包括農民工等流動人口以及大學生等群體因此獲得金融服務。

而互聯網讓消費金融具有面向廣大“草根”、小額、分散、無擔保無抵押等特性,且伴隨互聯網經濟的發展以及對於線下經濟的滲透,未來所有的資料都 將是可資料化、可被記錄的,互聯網將為消費金融補全征信資訊,全面提升各類機構風險管理能力;互聯網憑藉各種創新將拓寬了企業的服務能力、服務 廣度和寬度,提升服務效率,如線上審核、即時線上審批等服務有效替身了服務品質。

第二:場景創造需求,消費金融深度垂直化

目前,消費金融市場的參與者眾多,包括潛在使用者,以及提供服務的消費金融機構。使用者需要找到合適自身的產品,機構需要在眾多的潛在使用者中,找到 優質客戶。因此,消費金融產品不斷從行業和使用者進行垂直劃分,消費金融與消費場景的緊密結合就顯得越必不可少。

由於消費金融公司的資源和定位會有所不用,服務人群在職業、年齡和涉及行業上會出現差異。最終帶來消費金融產品的行業垂直化與用戶層級的垂直化 。

第三:服務標準化,行業分工細分化

過去兩年,消費金融迎來了前所未有的資本參與熱情。但不可回避,同質化仍較為明顯,主要集中在消費信貸產品提供端。我們認為,未來一段時間,隨 著行業發展,行業分工將進一步細化,消費場景支持方、消費支付支援方、資料支援方等逐步成熟。

消費金融行業的困境與挑戰

消費金融在我國仍屬於新生事物,發展時間短,因此依然面臨非常多的困境與挑戰。

第一:征信制度不夠完善

與西方發達國家百年的金融業發展相比,我國的征信制度等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極度匱乏,造成消費金融公司不得不用自己的資金進行模型試錯,來建立個 人的信貸檔案,這在短期內多頭授信可能造成消費金融公司壞賬率較高,無法盈利,增加公司運營風險,影響風投和資本進入。

第二:多頭授信問題嚴重,消費金融真實壞賬率高

與西方發達國家百年的金融業發展相比,我國的征信制度等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極度匱乏,造成消費金融公司不得不用自己的資金進行模型試錯,來建立個 人的信貸檔案。而征信體系建設不發達,短期內多頭授信可能造成消費金融公司壞賬率較高,無法盈利,增加公司運營風險,影響風投和資本進入。

第三:部分消費金融產品同質化嚴重

目前,各家消費金融機構提供的絕大多數產品仍然是直接貸款和消費分期兩種。消費金融公司直接貸款最高額度可以達到20萬元,消費分期產品的金額在 幾百元到數十萬元不等。平臺多採用免息或者降低手續費的方式,配合各類節日和慶典進行消費金融產品推廣。各家機構擁有的資源和潛在用戶雖然並不 完全相同。但是,提供的消費金融產品同質化嚴重,缺乏創新。或者說有部分創新,但是創新的程度不夠,難以和其他機構推出的產品有明顯差別,給用 戶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四:無牌照帶來的風險

建立消費金融公司需要牌照,目前申請到牌照的多有國資大股東支持,民營企業較難進入,連接央行征信等金融基礎設施,也不是一般民企容易做到的。 以BATJ為首的互聯網公司,依託電商和社交場景深耕金融,這些“編外”部隊與“編內”機構已形成分庭抗禮之勢。非持牌機構的發展創新容易突破已有 監管邊界,暴露一些問題,監管層也比較注重風險提示。

消費金融行業的機遇與希望

第一:政策紅利與國民經濟的持續增長,使得消費金融長期穩健增長成為可能

目前,消費金融仍處於政策紅利期,決策層信心堅定,消費杠杆處於相對低位,待挖掘空間廣闊。而且,2016年經濟學人智庫的報告顯示,中國將在2030 年前邁入中等收入國家的行列,3/4的中國人將成為中產,同時,居民消費將以每年平均5.5%增長。隨著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斷提高,年青一代消費意識轉 變,這將成為消費金融購買力的堅實基礎。

第二:資本、人才加速湧入,技術、資料促進行業發展

大資本相繼進入,可以帶來人才、資金、技術、資料等,共同促進行業高速發展。消費金融與互聯網、金融科技融合,將在獲客、資料處理、風控技術、 場景消費等多個環節進行顛覆式創新,促進消費金融行業快速增長。

第三:政府大力推進建設

我國政府已經注意到金融基礎設施對於促進金融發展的重大意義,征信體系建設日漸完善,正在大力推進建設,同時有歐美日等發達國家的歷史經驗教訓 可以提供給我國政府和企業學習借鑒,有可能實現彎道超車。(全景網/劉民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