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紅樓夢》作曲者王立平|一朝入夢 終身不醒

30年過去了, 76歲的王立平一度以為, 關於87版《紅樓夢》的話他已經說完了。 但6月17日晚的87版《紅樓夢》開播三十周年紀念音樂會上, 包攬劇中所有配樂創作的他, 仍是主角。

耗時4年半“傾其所有”完成的《紅樓夢》13首配曲及所有背景音樂, 是他一生中“最難產的作品”。 從小就立志要做音樂家、13歲被收入中央音樂學院的他, 撬動自己所有的天賦、才華和情感, 獨創一套迄今為止傳唱度最高的“《紅樓夢》音樂方言”, 澆築了一道後人難以跨越的高牆。

百度中至今仍有粉絲們持續更新的“王立平吧”。 30年來, 但凡有《紅樓夢》播出之處,

也許就無人能擺脫吟唱《枉凝眉》《葬花吟》的魔力。

”王立平作品《枉凝眉》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邱瑞賢、陳詩藍

圖/87版紅樓夢開播三十周年紀念活動組委會提供

6月17日晚, 由王立平一手挖掘並悉心訓練的原唱者陳力, 將在人民大會堂時隔30年後再度開唱《葬花吟》等87版《紅樓夢》原創音樂作品。 想到那個場景, 頭髮雪白、戴著標誌性粗框大眼鏡的王立平, 臉上的表情如回夢中。

13歲考入中央音樂學院

從事音樂教育的父親, 在王立平心裡種下了音樂夢。 這個“很小就立志要做音樂家”的孩子天賦驚人——1954年11月, 年僅13歲的吉林長春人王立平考入了中央音樂學院少年班。

彼時的少年班, 彙聚了全中國最有音樂天賦的孩子。 他們中的大多數,

後來都成為影響中國音樂的重要人物。 在這個盛產音樂家的搖籃裡, 王立平奠定了堅實的音樂基礎。

“學音樂的孩子太苦了, 別的小孩學的都要學, 課餘還要額外學一門音樂。 ”

王立平

少年王立平總是帶著豔羨的眼光投向窗外, 那是課後瘋玩的小夥伴。

他堅持的動力是自己不能做一個音樂“匠人”——“音樂最啟迪人的智力, 影響人的精神風貌、道德品格, 我們從小就知道, 不能做一個隻懂藝術而沒有完整人格、豐厚文化積澱的匠人。 ”

1982年, 王立平已是創作出《太陽島上》《駝鈴》《牧羊曲》《大海呀故鄉》等名作的作曲家。 但他感覺自己的創作巔峰還沒有來到。

王立平坦言自己是個不折不扣的“紅迷”, “經歷了很多人生的波折、挫折甚至磨難之後, 我又有機會讀《紅樓夢》, 才真正讀進去了。 一朝入夢, 終身不醒。 ”

冥冥中, 這位堪稱是“紅迷”中最有音樂天賦的音樂人, 迎來了專屬他的緣分。 牽線人是導演王扶林的夫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資深音樂編輯王芝芙, “一天她突然說, 你來一趟, 王扶林正在籌拍紅樓夢,

你有沒有興趣?”

“極有興趣!而且迫不及待!”在王立平的眼裡, 這完全是一個喜出望外的奇遇。

隨後在約定的那個下午裡, 並沒有任何發言提綱和講稿的王立平, 在一屋子電視臺領導、導演、編劇和紅學家面前, 即興組織語言講述了自己對《紅樓夢》的音樂創作思考。 這些想法其實早已在他心中千轉百回, 所有整整一個下午他的演講都酣暢淋漓。

“我也跟王導說, 我們都處在人生最好的年齡, 一下子要拍這樣的名著, 誰也別湊合。 讓我湊合我不情願, 讓你湊合對你不公平。 所以, 我們談好了再說。 ”直抒胸臆的王立平感覺特別輕鬆, “儘管我很想寫, 但是我知道這不是一廂情願的事, 我談了很多, 我想我們事先談好了,

比將來磨合中碰撞、矛盾要好得多。 ”

幾天後, 王立平就接到電話, “大家討論決定請你來為音樂作曲。 ”

葬花吟寫了一年九個月

“這改變了我的後半生。 ”驚喜交加的王立平當時只向王扶林提了一個要求:不與別人合作。 但真正落筆之時, 他才感到作曲要“無中生有”的焦慮:“我感到這是自己最膽大妄為的一次。 ”他開始羡慕編劇, 甚至美工、道具, “這些書裡都寫得清清楚楚, 甚至誰穿什麼衣服, 什麼花紋。 ”

曹雪芹寫書時到底會想要什麼樣的音樂?王立平搜索枯腸也不得要領。 “真是‘白茫茫一片大地真乾淨’, 一個音符也沒有。 ”

王扶林建議先把主題曲寫出來。 選擇書中詩詞作為劇中歌詞是共識, 但到底選擇哪一首做主題歌卻是費盡躊躇。

有人建議用“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癡,誰解其中味”,還有人建議用《好了歌》。但王立平都覺得不妥,“前者太虛,後者又太出世。”

他靜下心來又讀書,最終建議用《枉凝眉》,“既勾勒了寶黛愛情的主線,又預示了悲劇的結局,而且這首詞一唱三歎,字字有情,可入樂又可唱。”這得到了導演和紅學家、編劇的一致認同。

王立平與歐陽奮強

只是王立平沒有想到,待他真正把曲譜出來,已是一年以後了。

“在如今這個時代根本無法想像。時間就是金錢,導演說給你三天時間寫出來,不行五天?一周沒寫出來,就懷疑你行不行,一個月沒寫出來你就走人。”王立平感歎,他當時最怕接王扶林的電話,“那是我臉皮最厚的時候,非常羞愧,但沒寫出來我也不會湊合。”

1984年2月,《紅樓夢》在北京試拍,同年9月正式開機。王立平把自己傾盡心血寫出的《序曲》和《枉凝眉》交到劇組,心中忐忑。那首序曲,他用古箏開頭,女聲婉轉,再帶出琵琶、揚琴、二胡等。劇組的回應是馬上錄製成磁帶,在演員的學習班上播放,帶動所有人進入角色。

在王立平心中,《葬花吟》是另一首主題曲,這首52句的長詩,是他“最難最不順”的一首,“我想不通,黛玉為什麼能得到作者的情有獨鍾?每天讀,終於想通是因為她最聰慧最明白,所以她的痛苦最深。”

葬花吟花費了九個月時間完成

“‘天盡頭,何處有香丘?’這難道不就是天問?”王立平瞬間想起讀中央音樂學院時,每個星期聽文懷沙先生古典文學課上講到的屈原。他的“突發奇想”竟得到了紅學家們的集體認可——因為曹雪芹的思想來源就和屈原有密切關係。

一曲《葬花吟》,王立平足足寫了一年九個月。

舍明星挖掘業餘歌手陳力

細心的觀眾會發現,在87版《紅樓夢》中,貫穿全劇的背景音樂有一段聽起來很耳熟,那是《晴雯歌》的曲調,這裡面的故事,只有王立平自己能說清楚。

接到劇本的王立平發現多達14首歌要寫,嚇壞了,要求減掉一些。“晴雯有兩首可減一首,結果王導選了一首說去掉,我一聽都快暈了。那首剛寫完自己正得意呢,但話已出口收不回。”心疼至今的王立平,把這首歌壓在箱底三十年了,“我準備在我未來的歌劇裡放出來。”

然而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留下的《晴雯歌》卻得到紅學家的一致青睞。“他們說最喜歡這首,說活脫一個晴雯,這是我沒想到的。”因為“枉凝眉太深情,葬花吟太悲傷,這首歌就像萬金油一樣,放哪都合適”。

王立平創作的晴雯歌

傾注了王立平一生中最多時間、精力和情感的作品,寫出來還遠遠未竟。

“我一直在想找誰唱,用現成的名家肯定不行,因為很有個性,會唱成她的風格。”王立平又找到王扶林,這一回他“心都忐忑得快從嗓子眼兒跳出來”,“硬著頭皮說我打算起用業餘歌手陳力來試錄主題歌”,沒想到王扶林一臉平靜,當即同意。

事實上,王立平不是異想天開,他在長春一次聯歡會上發現陳力,並找她試錄過兩首歌。“她聲音純淨、有相當的京劇基礎,雖未接受過聲樂專業訓練,但有很好的歌唱天賦和樂感。”

正在長春一汽廠裡擔任化驗員的陳力,就這樣直接被“借”到了劇組。一待就是三年,自詡“跟著王立平老師等於讀了一個博士後”。

連錄音棚都沒進過的業餘歌手,完全被王立平帶上專業歌手之路。從視唱練耳等基本功開始,每一個字、音、虛實、停頓、拖腔,都由王立平一點一滴精心設計。以致另一位音樂家施光南曾說王立平:“你只是借了人家一個嗓子。”

王立平(右)與劇組人員在一起

“為了一首歌練三年,沒有誰這樣做過。”為了讓陳力安心待在劇組並且更好地理解創作,王立平甚至讓王扶林給她安排了一個飾演廚娘柳嫂的角色。讓人扼腕的是,在拍攝期間,陳力的丈夫還因患上癌症離世。

“《紅樓夢》對我有多重要?我不能設想我這輩子沒有《紅樓夢》。”在王立平心裡,紅樓夢還可以重拍一千次,還可以流傳至少一千年,“只要中國人在,紅樓夢就會在”。

他和劇組主創人員一樣,傾盡所有,只是為了“築起一道高牆,讓後人知道,超越並不容易。”

王立平(左)與導演王扶林合影

對話:為紅樓夢定制音樂“方言”

為了理想中的“曹雪芹詞,王立平曲”,自認一輩子“謹小慎微”的王立平不惜“上刀山下火海”。而他最大的理想就是讓《紅樓夢》音樂具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因此創作時不採用任何現成的音樂素材,寫成“十三不靠”——不靠戲曲、不靠民歌、不靠說唱、不靠流行歌也不靠藝術歌曲,要創造出一套專門屬於《紅樓夢》的音樂“方言”。對於劇中傳唱度最高幾首作品的創作“方言”,他親自進行了“解鎖”。

廣州日報:《葬花吟》原詞很長,怎麼選?

王立平:非常難,現在選了28句已經有6分鐘了。一開始寫得很快,寫著寫著我就想不通。詞擺在桌上,我每天讀。突然有一天我就想這哪是低頭葬花啊,這是昂首問天啊,我就想把它寫成“天問”。林黛玉雖然是弱女子,但因為她最明白,所以痛苦最深,人生的經歷最慘痛。我覺得應該把它寫成天問:“天盡頭,何處有香丘⋯⋯”

廣州日報:《聰明累》為什麼這麼寫?

王立平:有人問這首歌是嘲諷嗎?準確說《聰明累》是感歎,不是褒貶,是感歎有得有失。王熙鳳的一生,結局在那個時代有必然性,她的一生也是很精彩的,我沒有指責王熙鳳的意思。我們那個年代大學生調查,娶媳婦選誰?娶林黛玉的居多,我說我要娶薛寶釵。現在再調查,很多大學生選王熙鳳啊,為什麼?有能耐又潑辣,管家的好手。

廣州日報:很多人發現,《好了歌》裡的男聲有點陌生。

王立平:《好了歌》其實是一個局外人來唱,這是曹雪芹感歎人生很重要的一首詩。錄磁帶時領導堅持要將《好了歌》選入,但當時沒有配器也沒演唱,都到錄音棚了,那我唱吧,樂器伴奏怎麼辦呢,一個三弦一個板兒。我自己打著板兒,唱了兩段。我都沒想到會錄到專輯裡去,很多人問我說《好了歌》誰唱的,我說不認識(笑),過了很多年都沒人知道是誰唱的。

廣州日報:據說你在寫《分骨肉》時,寫一句就哭一句。

王立平:寫完第一句,“一帆風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園齊來拋閃”,我就覺得特別悲傷,伏在鋼琴上哭了好一會兒。探春遠嫁在《紅樓夢》裡本來沒有很大篇幅,但導演聽了這首歌太喜歡,所以還臨時加了一場戲,剪片子的時候,這首歌合上嚴絲合縫,每一個轉折都和音樂合得很好。

廣州日報:《紅豆詞》聽起來,和其他曲作風格不太一樣。

王立平:用弱起不符合作曲的一般規律,可我就覺得該這樣。我破了很多常規的規矩,因為我覺得《紅豆詞》也是一種感慨,寶玉兩度想起,人生大起大落。我拿給王導看,一邊打拍子唱完,第一遍王導說不行。他說你再唱一遍,唱完了他說就這樣。

廣州日報機動記者部出品

編輯:杜安娜

投稿、轉載或合作等事宜請聯繫gzrbjdjzb@163.com

有人建議用“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癡,誰解其中味”,還有人建議用《好了歌》。但王立平都覺得不妥,“前者太虛,後者又太出世。”

他靜下心來又讀書,最終建議用《枉凝眉》,“既勾勒了寶黛愛情的主線,又預示了悲劇的結局,而且這首詞一唱三歎,字字有情,可入樂又可唱。”這得到了導演和紅學家、編劇的一致認同。

王立平與歐陽奮強

只是王立平沒有想到,待他真正把曲譜出來,已是一年以後了。

“在如今這個時代根本無法想像。時間就是金錢,導演說給你三天時間寫出來,不行五天?一周沒寫出來,就懷疑你行不行,一個月沒寫出來你就走人。”王立平感歎,他當時最怕接王扶林的電話,“那是我臉皮最厚的時候,非常羞愧,但沒寫出來我也不會湊合。”

1984年2月,《紅樓夢》在北京試拍,同年9月正式開機。王立平把自己傾盡心血寫出的《序曲》和《枉凝眉》交到劇組,心中忐忑。那首序曲,他用古箏開頭,女聲婉轉,再帶出琵琶、揚琴、二胡等。劇組的回應是馬上錄製成磁帶,在演員的學習班上播放,帶動所有人進入角色。

在王立平心中,《葬花吟》是另一首主題曲,這首52句的長詩,是他“最難最不順”的一首,“我想不通,黛玉為什麼能得到作者的情有獨鍾?每天讀,終於想通是因為她最聰慧最明白,所以她的痛苦最深。”

葬花吟花費了九個月時間完成

“‘天盡頭,何處有香丘?’這難道不就是天問?”王立平瞬間想起讀中央音樂學院時,每個星期聽文懷沙先生古典文學課上講到的屈原。他的“突發奇想”竟得到了紅學家們的集體認可——因為曹雪芹的思想來源就和屈原有密切關係。

一曲《葬花吟》,王立平足足寫了一年九個月。

舍明星挖掘業餘歌手陳力

細心的觀眾會發現,在87版《紅樓夢》中,貫穿全劇的背景音樂有一段聽起來很耳熟,那是《晴雯歌》的曲調,這裡面的故事,只有王立平自己能說清楚。

接到劇本的王立平發現多達14首歌要寫,嚇壞了,要求減掉一些。“晴雯有兩首可減一首,結果王導選了一首說去掉,我一聽都快暈了。那首剛寫完自己正得意呢,但話已出口收不回。”心疼至今的王立平,把這首歌壓在箱底三十年了,“我準備在我未來的歌劇裡放出來。”

然而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留下的《晴雯歌》卻得到紅學家的一致青睞。“他們說最喜歡這首,說活脫一個晴雯,這是我沒想到的。”因為“枉凝眉太深情,葬花吟太悲傷,這首歌就像萬金油一樣,放哪都合適”。

王立平創作的晴雯歌

傾注了王立平一生中最多時間、精力和情感的作品,寫出來還遠遠未竟。

“我一直在想找誰唱,用現成的名家肯定不行,因為很有個性,會唱成她的風格。”王立平又找到王扶林,這一回他“心都忐忑得快從嗓子眼兒跳出來”,“硬著頭皮說我打算起用業餘歌手陳力來試錄主題歌”,沒想到王扶林一臉平靜,當即同意。

事實上,王立平不是異想天開,他在長春一次聯歡會上發現陳力,並找她試錄過兩首歌。“她聲音純淨、有相當的京劇基礎,雖未接受過聲樂專業訓練,但有很好的歌唱天賦和樂感。”

正在長春一汽廠裡擔任化驗員的陳力,就這樣直接被“借”到了劇組。一待就是三年,自詡“跟著王立平老師等於讀了一個博士後”。

連錄音棚都沒進過的業餘歌手,完全被王立平帶上專業歌手之路。從視唱練耳等基本功開始,每一個字、音、虛實、停頓、拖腔,都由王立平一點一滴精心設計。以致另一位音樂家施光南曾說王立平:“你只是借了人家一個嗓子。”

王立平(右)與劇組人員在一起

“為了一首歌練三年,沒有誰這樣做過。”為了讓陳力安心待在劇組並且更好地理解創作,王立平甚至讓王扶林給她安排了一個飾演廚娘柳嫂的角色。讓人扼腕的是,在拍攝期間,陳力的丈夫還因患上癌症離世。

“《紅樓夢》對我有多重要?我不能設想我這輩子沒有《紅樓夢》。”在王立平心裡,紅樓夢還可以重拍一千次,還可以流傳至少一千年,“只要中國人在,紅樓夢就會在”。

他和劇組主創人員一樣,傾盡所有,只是為了“築起一道高牆,讓後人知道,超越並不容易。”

王立平(左)與導演王扶林合影

對話:為紅樓夢定制音樂“方言”

為了理想中的“曹雪芹詞,王立平曲”,自認一輩子“謹小慎微”的王立平不惜“上刀山下火海”。而他最大的理想就是讓《紅樓夢》音樂具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因此創作時不採用任何現成的音樂素材,寫成“十三不靠”——不靠戲曲、不靠民歌、不靠說唱、不靠流行歌也不靠藝術歌曲,要創造出一套專門屬於《紅樓夢》的音樂“方言”。對於劇中傳唱度最高幾首作品的創作“方言”,他親自進行了“解鎖”。

廣州日報:《葬花吟》原詞很長,怎麼選?

王立平:非常難,現在選了28句已經有6分鐘了。一開始寫得很快,寫著寫著我就想不通。詞擺在桌上,我每天讀。突然有一天我就想這哪是低頭葬花啊,這是昂首問天啊,我就想把它寫成“天問”。林黛玉雖然是弱女子,但因為她最明白,所以痛苦最深,人生的經歷最慘痛。我覺得應該把它寫成天問:“天盡頭,何處有香丘⋯⋯”

廣州日報:《聰明累》為什麼這麼寫?

王立平:有人問這首歌是嘲諷嗎?準確說《聰明累》是感歎,不是褒貶,是感歎有得有失。王熙鳳的一生,結局在那個時代有必然性,她的一生也是很精彩的,我沒有指責王熙鳳的意思。我們那個年代大學生調查,娶媳婦選誰?娶林黛玉的居多,我說我要娶薛寶釵。現在再調查,很多大學生選王熙鳳啊,為什麼?有能耐又潑辣,管家的好手。

廣州日報:很多人發現,《好了歌》裡的男聲有點陌生。

王立平:《好了歌》其實是一個局外人來唱,這是曹雪芹感歎人生很重要的一首詩。錄磁帶時領導堅持要將《好了歌》選入,但當時沒有配器也沒演唱,都到錄音棚了,那我唱吧,樂器伴奏怎麼辦呢,一個三弦一個板兒。我自己打著板兒,唱了兩段。我都沒想到會錄到專輯裡去,很多人問我說《好了歌》誰唱的,我說不認識(笑),過了很多年都沒人知道是誰唱的。

廣州日報:據說你在寫《分骨肉》時,寫一句就哭一句。

王立平:寫完第一句,“一帆風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園齊來拋閃”,我就覺得特別悲傷,伏在鋼琴上哭了好一會兒。探春遠嫁在《紅樓夢》裡本來沒有很大篇幅,但導演聽了這首歌太喜歡,所以還臨時加了一場戲,剪片子的時候,這首歌合上嚴絲合縫,每一個轉折都和音樂合得很好。

廣州日報:《紅豆詞》聽起來,和其他曲作風格不太一樣。

王立平:用弱起不符合作曲的一般規律,可我就覺得該這樣。我破了很多常規的規矩,因為我覺得《紅豆詞》也是一種感慨,寶玉兩度想起,人生大起大落。我拿給王導看,一邊打拍子唱完,第一遍王導說不行。他說你再唱一遍,唱完了他說就這樣。

廣州日報機動記者部出品

編輯:杜安娜

投稿、轉載或合作等事宜請聯繫gzrbjdjzb@163.com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