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紅煒:說好的光伏政策嚴肅性呢?

在社會生活中, 法律、法規、政策, 政策的嚴肅性是排在第三位的;但是在光伏產業中, 在平價上網時代到來之前, 政策的嚴肅性是排在第一位的, 因為政策的價值是第一位的。

文丨 紅煒

中國能源經濟研究院院長

全文約1700字 建議閱讀 3 分鐘

當前的光伏是一個非完全市場化的產業, 如果沒有補貼政策, 光伏發電就只是人類清潔能源利用的一個童話故事;因為有了補貼政策, 2016年德國的光伏發電已經占到總發電量的6.5%, 中國則占到了1%, 並且還在快速增長之中。

《光伏資訊》是一個沒有任何媒體經驗的年輕人創辦的自媒體,

最讓老紅好奇的, 它是如何在小眾市場的光伏產業, 超過所有專業媒體、快速擁有10萬粉絲的?他回答:早期靠的就是發佈政策資訊。

5月12日, 一篇《加急!能源局通知各省區18日前上報“十三五”集中、分散式光伏分年度新增建設規模》(簡稱“通知”)的政策, 因為重要和急迫, 被各光伏媒體以誇張的題目爭相發佈, 瞬間鋪天蓋地。

光伏人所以關注光伏政策, 是因為政策有價值。 而政策所以有價值, 是因為它的嚴肅性。

可是, 一段時間來, 在老紅的感覺中, 光伏政策在光伏人心中缺少了應有的嚴肅性。

就比如“通知”吧, 面對瞬間鋪天蓋地的“通知”, 和一些光伏人聊天, 老紅發現不少人未曾細讀, 問到原因, 卻是同一個回答:有些麻木了。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果?老紅試圖從自己看到“通知”後的幾個直覺和最終放棄關注的一個自然而非理性過程, 來剖析這一現象。

第二個直覺是關於邏輯的。 “通知”要求上報內容“分別明確分年度的本省(區、市)集中式光伏電站、分散式光伏新增建設規模”, 在老紅看來, 如果是上報戶用屋頂分散式電站的建設規模還有邏輯可言, 而上報的其他新增建設規模只能是建立在難有結果的邏輯之上。

這是因為:

其一, 指標沒有保證。 根據光伏發展十三五規劃, 建設目標是105GW, 扣除60GW的分散式, 嚴格意義上說集中式電站指標已經用完, 上報集中式電站新增建設規模的意義何在?

其二, 補貼沒有保證。 在光伏發電補貼越欠越多、一時還看不到解決這一問題可能性的前提下,

上報集中式電站新增建設規模的意義又何在?

其三, “通知”沒有細分市場, 不夠嚴謹。 比如“通知”中各類分散式光伏發電“不受各地區年度新增建設規模限制”一句, 現實中, 只有戶用屋頂分散式光伏發電補貼有保障, 而其他“各類分散式光伏發電”是沒有補貼保障的。

以上只是老紅流覽“通知”後的幾個直覺, 在這幾個直覺不能被明確否定之前, 老紅註定缺少深入關注“通知”的積極性。 於是, “通知”對於老紅自然缺少了嚴肅性。

以上直覺的產生, 不是什麼新的研究結果, 而是光伏路人皆知的事實。 相信“通知”也一定有著許多老紅不知道的背景, 所以對於以上幾個直覺, 被知道背景的人輕易否定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被否定不可怕, 說明還有人在關心政策。 可怕的是, 光伏人越來越不那麼關心政策了;可怕的是, 對於“通知”的嚴肅性, 看得到有光伏人私下質疑, 卻看不到公開討論;可怕的是, 一些不合邏輯的事情, 光伏人卻在按照符合邏輯的事情來思考、來傳播、來執行。

兩年前, 中德可再生能源合作中心的陶光遠寫有一篇《光伏發電補貼將成中國不可承受之重》, 喚來了中國光伏人的一片討伐之聲, 老紅也是聲音最高者之一。 前兩天陶光遠在北京國際能源專家俱樂部專家群重提此事, 再次說:德國光伏的今天就是中國光伏的明天。 可此時的老紅, 卻因為支持以上幾個直覺的事實的大量存在, 已經沒有了討伐他的自信。

失去的這個自信是悲哀的:德國的光伏補貼政策是知道自己做不到, 就宣佈自己做不到。 中國的光伏補貼政策是不管自己做得到還是做不到, 但一定不能說做不到。 它的直接結果, 就是光伏政策嚴肅性的缺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