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有性格的書店,莫言、余秋雨、郭敬明通通都不賣

回聲書店 ECHO BOOKSHOP

回聲書店坐落在大連港的15庫碼頭。

第一次去時, 正逢作家巫昂開設的寫作課。 參與者圍坐在一起, 周圍擺滿了小眾圖書和黑膠唱片, 還有沙發和軟榻, 以及巨大的落地窗外, 可以憑欄聽海的高腳椅。 咖啡的香氣彌漫在每一個角落, 一望無垠的海面上, 巨大的輪船就停在書吧的旁邊, 晚上可以看到點點燈光遊弋……

此情此景, 我覺得已經想不出理想的書店還缺少什麼元素了。

我想起了海子的願望:“面朝大海, 春暖花開”。 再加上書, 不能更美好了。

能夠聆聽潮來汐往的書店, 只有在被大海包圍的城市。 “我希望海是給讀者的禮物, 書是給看海的人的禮物。 ”80後老闆韓琳琳對我說。

2011年, 從英國留學回來的韓琳琳辭去了公司的工作,

在當時還空蕩蕩的15庫空間二樓開了名為“回聲”的獨立書店。 其實早在2008年初, 她就已經與人合開了一家“艾書吧”, 英文名字是ECHO BOOKS, 有回聲之意。 對她來說, 那是一個朝九晚五之外, 烏托邦一樣的存在。

當時, 這位海歸精英還在企業裡上班, 做著國際貿易相關的工作。

書店的事宜只能找他人管理。 不到兩年的時間, 書店就支撐不下去了。

“艾書吧”被迫關閉之後, 韓琳琳有一整年的時間, 什麼都沒幹, 只是待在家裡看書。 最後她下決心辭掉工作, 和先生一起專心做好書店。

她的EMBA導師被氣壞了。 和專業這麼不相干, 為什麼要做書店?

韓琳琳反問道, “這件事不重要嗎?書店、圖書館、書, 對一個人有多重要啊!我想過被書圍繞的生活, 所以就營造一個這樣的氛圍。 ”

或許是在英國時逛了太多的書店, 她常常和身邊一塊兒玩的朋友抱怨說, 社區文化不該是出門就擼串, 而該是出門就有書店和圖書館。

其實, 所有做獨立書店的人都是喜歡讀書的, 否則很難堅持下去。 韓琳琳也是如此。 有一段時間她同時在讀20本書, 包括駱以軍的《我們》、獨立文學雜誌《The Idler》、《圖書館的故事》等等。

在回聲書店, 有一個6人組成的選書小組。 他們都是愛讀書的人, 有擅長文學的, 有擅長歷史的, 有擅長藝術的, 韓琳琳每個月都會與他們一起開兩次選書會, 討論哪些書必須有, 哪些書不能有。他們很抗拒圖書榜單,只賣自己認可的作家的書。連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也不在這個名單之內,而余秋雨、郭敬明則屬於“堅決不賣”。

“我們選書是很刻薄的,所以回聲書店有一家就夠了。”韓琳琳說。

在面試員工時,韓琳琳只會問一個問題:說出你最喜歡的五本書。所以,儘管店員們全都多才多藝,有寫小說的,有擅長攝影的,有畫畫和做音樂的,但是包括店裡的糕點師、調酒師,大家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愛書。而愛書的核心是一種獨立的精神,讓他們聚在了一起。

所謂 ‘獨立’,並不是說你選品好就叫獨立。其實是你在做某些決定的時候抵制了一些商業的誘惑,遵循了一些更個人的方向,就算你的決定是錯的。

比如,當某部熱賣的商業電影上映,每個客人都在詢問書店有沒有電影相關書籍的時候,回聲卻始終沒上貨。

韓琳琳的先生是一名搖滾樂手,這讓她認識了一大票音樂創作人,這群具有獨立精神的朋友,也在鼓勵著她把這個理想的空間繼續做下去。

有時候,晚上有音樂會,這裡就成了一個小型酒吧。而每週五,書店還有一個黑膠雞尾酒品鑒會。這是韓琳琳想到的把黑膠唱片介紹給大家的新方式。帶自己的唱片來播放和交流的讀者,會得到一杯雞尾酒。

韓琳琳慢慢地把回聲書店做成了大連的一個文化空間和文化地標。每每有作家、導演、藝術家來訪大連,幾乎都會首選回聲書店來做活動。比如六月份就有英國傳奇獨立廠牌Sarah Records的紀錄片《My Secret Worlds》放映,和即將上映的新片《岡仁波齊》導演張揚的見面會。

開獨立書店並不意味著任性。如今的韓琳琳已經和“艾書吧”時期很不一樣了。在當時那家烏托邦式的書店,所有的書都是拆開的,可以隨便看;書和咖啡也在同一個空間,客人們往往坐下來就開始看書。目前的回聲書店則主要靠咖啡、雞尾酒和甜品掙錢,也做一些簡餐。

韓琳琳會把店裡的書做很細緻的分類,比如“關於書的書”,分別是“扭曲了價值觀的書”、“適合送給對象的書”,分類標籤的旁邊,還會對一些作家做相應的介紹。她認為,實體書店在這個網路時代存在的意義,就是一個“編輯”和“推薦”的功能。“你可能原本只喜歡看某種類型的小說,但在它們旁邊你看到了其他類型,就順便買了一兩本,而我們有這個信心保證你買回去的那兩本,也非常有可能去喜歡。”

她希望每個走進回聲書店的人,都能每次多讀一本書。“很多人覺得讀書是逼格很高的事兒,其實不然,不讀書才是很LOW的事兒。”

面對數位化的衝擊,韓琳琳更在意的是閱讀本身,比如大家是不是還能夠大塊地閱讀,形成系統性的知識,而不只是碎片化的閱讀。

回聲圖書館 ECHO LIBRARY

書店小有名氣之後,她又在大連理工大學北門建立了回聲圖書館。它是回聲書店在大連的另外一個“根據地”,更具公益和分享的性質。

韓琳琳曾在專欄中這樣記錄了她開回聲圖書館的初衷:“一個人如果在念書的年紀只看老師讓看的書,工作以後只看老闆讓看的書,有點悲哀。回聲圖書館裡面可能沒什麼’有用’的書,但恰恰是我們自己覺得特別值得花時間看的。我覺得做社區圖書館這件事特別有意義。”

許多喜歡書店的文藝青年曾經來向她討教如何成功運營一家書店。

從報紙上剪下的關於各地書店的報導

在回聲書店有一面牆,上面貼的全都是從報紙上剪下的關於各地書店、咖啡店的報導。單向街、雕刻時光、萬聖書園……這些都是韓琳琳研究的物件。“你要開書店,首先要想明白,你對別人做的書店有什麼不滿足的地方?你要做一個把這些問題都解決掉的店才行。如果你喜歡一家書店喜歡得不行了,那你就去那裡消費或者工作就行了。”

最後,她總結說,“所有做得下去的店,其實都不是在跟隨。”

回聲書店露臺望出去的景色

哪些書不能有。他們很抗拒圖書榜單,只賣自己認可的作家的書。連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也不在這個名單之內,而余秋雨、郭敬明則屬於“堅決不賣”。

“我們選書是很刻薄的,所以回聲書店有一家就夠了。”韓琳琳說。

在面試員工時,韓琳琳只會問一個問題:說出你最喜歡的五本書。所以,儘管店員們全都多才多藝,有寫小說的,有擅長攝影的,有畫畫和做音樂的,但是包括店裡的糕點師、調酒師,大家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愛書。而愛書的核心是一種獨立的精神,讓他們聚在了一起。

所謂 ‘獨立’,並不是說你選品好就叫獨立。其實是你在做某些決定的時候抵制了一些商業的誘惑,遵循了一些更個人的方向,就算你的決定是錯的。

比如,當某部熱賣的商業電影上映,每個客人都在詢問書店有沒有電影相關書籍的時候,回聲卻始終沒上貨。

韓琳琳的先生是一名搖滾樂手,這讓她認識了一大票音樂創作人,這群具有獨立精神的朋友,也在鼓勵著她把這個理想的空間繼續做下去。

有時候,晚上有音樂會,這裡就成了一個小型酒吧。而每週五,書店還有一個黑膠雞尾酒品鑒會。這是韓琳琳想到的把黑膠唱片介紹給大家的新方式。帶自己的唱片來播放和交流的讀者,會得到一杯雞尾酒。

韓琳琳慢慢地把回聲書店做成了大連的一個文化空間和文化地標。每每有作家、導演、藝術家來訪大連,幾乎都會首選回聲書店來做活動。比如六月份就有英國傳奇獨立廠牌Sarah Records的紀錄片《My Secret Worlds》放映,和即將上映的新片《岡仁波齊》導演張揚的見面會。

開獨立書店並不意味著任性。如今的韓琳琳已經和“艾書吧”時期很不一樣了。在當時那家烏托邦式的書店,所有的書都是拆開的,可以隨便看;書和咖啡也在同一個空間,客人們往往坐下來就開始看書。目前的回聲書店則主要靠咖啡、雞尾酒和甜品掙錢,也做一些簡餐。

韓琳琳會把店裡的書做很細緻的分類,比如“關於書的書”,分別是“扭曲了價值觀的書”、“適合送給對象的書”,分類標籤的旁邊,還會對一些作家做相應的介紹。她認為,實體書店在這個網路時代存在的意義,就是一個“編輯”和“推薦”的功能。“你可能原本只喜歡看某種類型的小說,但在它們旁邊你看到了其他類型,就順便買了一兩本,而我們有這個信心保證你買回去的那兩本,也非常有可能去喜歡。”

她希望每個走進回聲書店的人,都能每次多讀一本書。“很多人覺得讀書是逼格很高的事兒,其實不然,不讀書才是很LOW的事兒。”

面對數位化的衝擊,韓琳琳更在意的是閱讀本身,比如大家是不是還能夠大塊地閱讀,形成系統性的知識,而不只是碎片化的閱讀。

回聲圖書館 ECHO LIBRARY

書店小有名氣之後,她又在大連理工大學北門建立了回聲圖書館。它是回聲書店在大連的另外一個“根據地”,更具公益和分享的性質。

韓琳琳曾在專欄中這樣記錄了她開回聲圖書館的初衷:“一個人如果在念書的年紀只看老師讓看的書,工作以後只看老闆讓看的書,有點悲哀。回聲圖書館裡面可能沒什麼’有用’的書,但恰恰是我們自己覺得特別值得花時間看的。我覺得做社區圖書館這件事特別有意義。”

許多喜歡書店的文藝青年曾經來向她討教如何成功運營一家書店。

從報紙上剪下的關於各地書店的報導

在回聲書店有一面牆,上面貼的全都是從報紙上剪下的關於各地書店、咖啡店的報導。單向街、雕刻時光、萬聖書園……這些都是韓琳琳研究的物件。“你要開書店,首先要想明白,你對別人做的書店有什麼不滿足的地方?你要做一個把這些問題都解決掉的店才行。如果你喜歡一家書店喜歡得不行了,那你就去那裡消費或者工作就行了。”

最後,她總結說,“所有做得下去的店,其實都不是在跟隨。”

回聲書店露臺望出去的景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