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驚!9歲小孩書法竟勝過王羲之!

相信各位都曾見過這樣的文章:“9歲兒童10分鐘狂飆30米狂草!簡直王羲之再生!”“8歲兒童開書法個展, 中書協主席說:‘比我寫得好多了!’”拋卻標題黨的嫌疑, 如若孩子真的這樣過於早熟, 對於他的後續發展, 是否真有好處?

1.學齡前兒童學書法就是個興趣, 寫得不好, 家長也別著急上火。 7、8歲之後再樹立規矩也不晚。

2.“天才”只是悟性稍好而已, 別把這個當為一勞永逸的砝碼。 曾經有過的書法兒童天才, 長大後都不知蹤影。 童星長大成才的不多, “仲永”可不少!

3.書法是門“藝進於道”的學問, 不僅要技巧好, 還得有“學問氣”, 所以不要急功近利, 也不要因為孩子書法水準的“反復”而患得患失。

4.父母的導向效果, 往往比老師更重要。 父母對於某種學問或者藝術的排斥, 孩子也會從心底裡排斥;或者老師佈置的作業因為家長覺得沒必要, 孩子往往覺得如臨大赦, 成為不用功的藉口。

5.家長“曬娃”是本能, 但不能讓孩子的心態起變化;孩子因為父母的“曬”或者羞於“曬”而導致心態上的驕傲或沮喪, 則得不償失。

6.學習書法是個漫長的過程。 這就跟我們自己學習, “一曝十寒”成不了氣候, 是一個道理。

7.“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書法怎麼趣味化?可以用磨墨塊代替用墨汁, 在瓷器上寫字作畫, 自己疊格寫字, 教比自己小的孩子寫字。 總而言之, 就是豐富書法學習的多樣形式。

8.要跟著字帖, 不要只練老師的字。 老師在跟前, 方便知道, 但因為老師也是跟著古人的字帖寫的, “老師的老師”在一般程度上比“老師”要寫得好。

9.有條件的, 到孩子去制筆制紙的作坊參觀, 讓孩子“知其然”並“知其所以然”, 並且有利於孩子瞭解傳統的手工技藝, 利於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感。

10.可以讓孩子多看一些關於書法的書籍。 比如書法家的趣味故事, 書體的演變歷史, 書法家的故事是很好的入門。 出門旅遊多關注歷代書家題寫的牌匾名錄, 讓孩子形成一種“書法思維”。

11.千萬別相信書法有速成, 那樣可能會害了他。 “驚!9歲的小孩書法竟勝過王羲之!”“5歲兒童書法讓書寫主席自愧不如!”這樣的新聞笑笑得了, 別當真。

資料來源網路, 歸屬者不詳,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予以刪除。

歸屬者不詳,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予以刪除。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