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呂志和13歲就賺了30萬,13歲的你在幹嘛?

上期我們講了“鯊膽”鄭裕彤, 之前講過“暗黑”的李兆基, 還講過“狙擊股市”的劉鑾雄, 好像想掙大錢, 必須膽大、心黑、手腕高, 但呂志和先生好像顛覆了這個觀念, 他以“穩健、保守”著稱, 在接受《中外管理》雜誌採訪的時候他說:“我認為發展事業, 做得好比做得大更重要, 做得穩比做得快更重要, 站得住比站得高更重要。 ”

移除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1929年, 呂志和出生於廣東新會縣的一個小康之家, 就像他自己認同的“穩中求進”, 這輩子呂志和涉足的大致有四個行業。 1949年, 成立彌敦汽車材料行;1957年, 開拓石礦廠, 生產建築材料;1977年, 進軍酒店業, 建造了海景假日酒店;2002年, 銀河娛樂集團有限公司奪得一個賭牌, 進軍博彩業。 咱們來看一下, 他換行改業的時間間隔分別是8年, 20年, 25年, 稱得上精耕細作了, 也符合他“穩中求進”的性格。

先說呂志和的“穩”。 咱們知道香港房地產富了一大批人,

看一下2017年的香港福布斯排行榜, 前三十名還有將近三分之二跟房地產相關。 呂志和如果做房地產可謂是水到渠成, 大家看, 他開採石礦場, 生產建築材料。 這樣說吧, 香港每四棟房子裡, 至少有一棟用的是他的建材。

但是他寧可經營酒店, 也不碰房地產, 他的理由很簡單, “來錢太快, 我看不懂”。 有句話頗為代表他的投資思路:“本來可以做十件事, 但為了穩妥, 我通常只做五件, 即使大浪來了, 也不會全軍覆沒。 ”

暴利的事情不做, 看不懂的事情不做, 有觀眾會問道, 那這樣保守的策略, 企業怎麼做大做強呢?

再談談呂志和的“進”。 前面說呂志和跨了三次行, 從機械業到開礦建材, 從開礦建材到酒店, 從酒店到博彩。 這裡面的邏輯是什麼?我們之前講格力手機的一期,

提過“新工匠精神”, 升級轉型必須要依託于原來的基礎, 呂志和完美地遵循了這個思路。

因為機械業的衰敗, 加上手裡有大量開山機, 所以進軍開礦建材業, 順理成章吧?開礦建材跟房地產商打交道很多, 這就有了進入酒店業的基礎, 順理成章吧?在酒店業幾十年人脈、資金的積累, 再去做博彩, 也順理成章吧?可以看出, 每一步都非常穩。

而且呂志和做生意有個很大的特點, 在開始一項投資時, 必先做足資料搜集工作, 仔細研究並請教專業人士, 最後才拍板。 1977年, 港英政府推出尖東發展計畫, 當時的尖東, 是填海造陸弄出來的, 還是一塊爛地, 沒有人氣。 呂志和一馬當先斥資6800萬買了一塊地皮,

在一片質疑中, 呂志和十分堅持自己, 他的理由有:1.地理位置好, 靠著海。 2.香港傳統商業中心區, 密度已經飽和, 必須向外拓展。 3.香港將擺脫製造業驅動, 轉向金融和旅遊服務業等。 4.香港缺乏國際一流的酒店品牌。

所有的投資者都拒絕了他, 不然怎麼說有眼光有魄力還是少數, 只有滙豐銀行願意投出一份錢。

再說呂志和的“爭”。 競爭是商業的常態, 但短兵相接的競爭對雙方企業都是傷害, 呂志和的秘訣在於創新和差異化。 呂志和的創新顯得很“小氣”, 就是說他很少有那種翻天覆地的改變, 更多的算是完善和改良, 這跟他13歲時用沙河粉代替麵粉做沙琪瑪是一樣的思路, 針對不同情況, 將大家習以為常的事情往前推進一步。

他做石礦業, 用自動機械改良傳統手工業模式, 大大提高效率;他做酒店, 在香港首次全資引進歐美管理團隊, 在美國開酒店時又引進中方管理團隊, 成為“中西合璧”的典範;他做博彩業, 主打亞洲風情度假城, 頗有東方特色。

俗話說“三歲看老”, 其實我們能從呂志和第一次創業中找到他很多的心理軌跡, 他第一次做老闆可不是1949年, 而是1942年, 那一年, 呂志和只有13歲。 13歲的小屁孩第一把試水掙了200萬日元, 核算成港幣的話, 整整50萬!

他是怎麼掙的呢?日本一共佔領了香港三年八個月, 這三年零八個月, 香港同胞的日子不好過, 糧價上漲了整整一萬倍, 有些地方甚至還出現了人吃人的慘劇。

呂志和本錢很少, 於是順理成章地進入了門檻很低, 需要資金很少的食品行業;一個小孩子去買原材料,大人會欺負對吧,得學著砍價是吧,所以呂志和早早就學會了跟人打交道;老百姓沒錢啊,呂志和就琢磨著用沙河粉代替麵粉做“沙琪瑪”,既便宜又抗餓,他已經會迎合市場進行一些簡單創新了;在日本投降之後,呂志和果斷退出,因為他覺得食品行業競爭激烈,自己幹不過那些小吃老字型大小,這就是懂取捨、知進退了。

這段經歷對他來說很重要,13歲能學會這些,很了不起!

我們再來回顧一下呂志和的策略:穩,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拒絕暴利和看不懂的事情;進,在充分瞭解資訊和分析利弊之後,果斷跟進;爭,用創新和差異化避免競爭,保持卓然的地位。

需要資金很少的食品行業;一個小孩子去買原材料,大人會欺負對吧,得學著砍價是吧,所以呂志和早早就學會了跟人打交道;老百姓沒錢啊,呂志和就琢磨著用沙河粉代替麵粉做“沙琪瑪”,既便宜又抗餓,他已經會迎合市場進行一些簡單創新了;在日本投降之後,呂志和果斷退出,因為他覺得食品行業競爭激烈,自己幹不過那些小吃老字型大小,這就是懂取捨、知進退了。

這段經歷對他來說很重要,13歲能學會這些,很了不起!

我們再來回顧一下呂志和的策略:穩,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拒絕暴利和看不懂的事情;進,在充分瞭解資訊和分析利弊之後,果斷跟進;爭,用創新和差異化避免競爭,保持卓然的地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