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一個老人讓我們認識了真正的孔子:雖然是個loser,但很燃!

對於孔子, 你的第一印象是什麼?坐在大成殿內, 寶相莊嚴的雕像?活在語文、歷史課本裡的先賢傳說?

NO, NO, NO, 如果你只知道這些, 你可能認識了一個“假孔子”, 時間倒回2500多年前, 孔子生活的時代, 用現代人的眼光來看, 他是一個“不折不扣”loser:丟官、被驅趕、帶著一幫弟子四處周遊兜售自己的觀點, 再被拒絕……鄭國百姓還曾嘲笑他“累累如喪家之犬”。

這樣的孔子, 是不是和你認識的不一樣?來來來, 讓我們一起跟著梅慶吉教授重走“孔子路”, 去認識一個真實的至聖先師:

我是正文滴分割線

山東復活拜師古禮

最早的“窮遊”一族

孔子17歲那年, 說過這樣一句話:“丘也, 東南西北之人也。 ”“東西南北之人”者, 漂泊不定也。 可以說孔子是我國最早的一批“旅行家”, 還是真真切切的窮遊, 經常在路上沒有吃的挨餓, 最長一次據說餓了七天, 所帶的弟子們都餓得站不起來了~孔子一生經歷坎坷,

出生在冰冷的山洞裡, 3歲那年喪父, 中年好不容易做了官, 又因為得罪了高層, 被變相免職, 55歲那年, 開始周遊列國, 從老家魯國出發, 走了衛國、曹國、宋國、齊國、鄭國、晉國、陳國、蔡國、楚國等地, 一路淒風苦雨, 雖然沒吃沒喝還被追著打, 但他依然不忘傳播自己的理想, 每走到一處, 都會停下來給弟子講學。

也是一名花甲之年的老人, 從6年前循著孔子當年的足跡開始了一場“尊孔之旅”, 前後四次旅途, 他用雙腳丈量了孔子的一生, 設計出多條“跟著孔子去遊學”的路線, 把“聖人”變成和藹可親的“老爺爺”, 把儒家經典從“文字”還原成“精神”, 讓我們用不一樣的方式, 瞭解儒學, 走進儒學。

一個夜晚, 趁著剛蘇醒的春風和花香, “尊孔之旅”遊學線路的發起人——曲阜孔子文化學院教授、黑龍江知名文化學者梅慶吉以這樣一段長長的開場白,

開始講述自己的故事:“行走在塵土飛揚的古老的道路上, 我們也仿佛加入到孔子和弟子風塵僕僕的行列之中, 近距離地看著他們的舉手投足, 他們的音容笑貌, 他們的喜怒哀樂, 好像孔子就坐在我們面前講學, 正坐在我們對面彈琴……”

孔廟十三碑林

“孔子之路”上的見聞, 很溫暖

沿著孔子的足跡前行, 很多孔子當年到過的地方都改變了模樣, 它們有的被開發成知名的旅遊風景區, 人來人往;有的則湮沒在歷史長河中, 人跡罕至。 所以梅慶吉的“尊孔之旅”走過車水馬龍、人聲鼎沸、高樓林立的城市, 也走過十分偏僻、貧窮落後的鄉村;爬過像泰山那樣被充分開發過的旅遊名山, 也爬過人跡罕至、沒有道路、充滿艱險的荒山野嶺……

雖然“物是人非”, 但梅慶吉說, 孔子精神感染過的地方一直保留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一路走來他受到了很多幫助。 在從嘉祥去巨野麒麟台的路上,

梅慶吉和同伴遇到大雨, 車被困在野外, 茫茫原野, 兩人正感到無助時, 臨近村裡來了三個村民, 費了很大力氣把車拉了出來。 事後無論是梅慶吉願意給錢表示感謝, 或者提議開車送三人回村, 他們都擺手拒絕。 後來才知道, 這三個人一位是村長, 一位是小學校長, 另一位就是看護麒麟台的人。 “當我看著他們卷著褲腿, 扛著鐵鍬, 踏著泥濘的路往回走的時候, 眼淚頓時就流了下來。 ”

閔家寨村是孔子弟子閔子騫後人居住的地方, 村裡有座閔子騫祠。 梅慶吉一行進村的時候下著雨, 閔子騫祠鎖著門, 他們向一位老人說明來意, 老人領著他們從另一個門進入了祠堂。 老人是閔子騫的後人, 名叫閔繁林, 當時已經71歲了。 準備離開的時候, 雨下的更大了,可老人堅持把梅慶吉和同伴送到車上,自己就站在雨地裡,一直看著車離去,並不斷揮手大喊:“老梅,再來!”

孔子故里全貌

我們的課堂為什麼不能也在路上?

唐代著名畫家吳道子曾畫過一副《先師孔子行教像》,其中的“行教”二字傳達出了孔子教學寓教於行的教學特色。在河邊、在山崗、在樹下……翻閱《論語》,一幅幅孔子講學時的場景清晰可見。反觀我國當下教育,“行教”的傳統被淡化了。

“現在的教學,把學生緊緊地綁在課堂上,以考分為指揮棒,有很大的弊端。若能探索出一條遊學與課堂教學結合的路子,能對當下的教學體制改革提供一個思路。”梅慶吉說,其實“走”也是一種學習,古代聖賢都十分重視走,把走當成一種學習的方式,他們一邊走,一邊學,一邊教,一邊著書立說,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

中學生體驗推古代送水車

我們的課堂為什麼不可以也搬到路上?不僅是學習孔子,學孟子、老子、李白、杜甫,都可以把教學課堂搬到他們曾經走過的地方,回到作品原本產生的情境中去。出於這樣的動力,梅慶吉把自己的行走路線規劃成遊學線路,希望讓更多人特別是中小學生參與到孔子遊學體驗中來。“這不是簡單的觀光,我會要求每個參與者拿著一本《論語》,走一路,學一路,讓孩子們知行合一地熟悉儒家經典,將讓他們獲益終身。”

雨下的更大了,可老人堅持把梅慶吉和同伴送到車上,自己就站在雨地裡,一直看著車離去,並不斷揮手大喊:“老梅,再來!”

孔子故里全貌

我們的課堂為什麼不能也在路上?

唐代著名畫家吳道子曾畫過一副《先師孔子行教像》,其中的“行教”二字傳達出了孔子教學寓教於行的教學特色。在河邊、在山崗、在樹下……翻閱《論語》,一幅幅孔子講學時的場景清晰可見。反觀我國當下教育,“行教”的傳統被淡化了。

“現在的教學,把學生緊緊地綁在課堂上,以考分為指揮棒,有很大的弊端。若能探索出一條遊學與課堂教學結合的路子,能對當下的教學體制改革提供一個思路。”梅慶吉說,其實“走”也是一種學習,古代聖賢都十分重視走,把走當成一種學習的方式,他們一邊走,一邊學,一邊教,一邊著書立說,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

中學生體驗推古代送水車

我們的課堂為什麼不可以也搬到路上?不僅是學習孔子,學孟子、老子、李白、杜甫,都可以把教學課堂搬到他們曾經走過的地方,回到作品原本產生的情境中去。出於這樣的動力,梅慶吉把自己的行走路線規劃成遊學線路,希望讓更多人特別是中小學生參與到孔子遊學體驗中來。“這不是簡單的觀光,我會要求每個參與者拿著一本《論語》,走一路,學一路,讓孩子們知行合一地熟悉儒家經典,將讓他們獲益終身。”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