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邳州二月二習俗(縣級非遺保護專案)

邳州二月二習俗

文/邳州非遺保護中心 圖/郭銳

二月二為填倉日, 又稱天倉日, 天倉本為星名。 二月二還稱為龍抬頭日, 又叫青龍節, 青龍是司農神, 受人們崇拜。

天倉為倉神, 二月二是其誕辰, 古時候“民以食為天”, 必烹製飲食, 來謝神, 祈求倉神保護二月下種, 年終得以好收成, 久而久之形成風俗, 意在祈禱豐年。 邳州地處蘇北, 北依齊魯, 境內北高南低, 山東客水在災年流過都要受水災。 旱災年也易遭蟲害, 因此邳州人每年在二月初接近下種時, 多祭祀青龍, 祈求青龍布雨適時, 以求五穀豐登, 但二月二習俗又與其他地區習俗不同。

這天邳州居民都在門口、場上、院中用鍋灶灰圍圈倉囤, 一圈一圈的大小不等, 中間放有五穀雜糧, 俗稱填倉, 象徵年豐囤滿。 在圍圈灰摺子時還口唱“二月二圈摺子, 大折滿, 小折流, 吃喝不用愁”的民謠。

灰摺子是圈子形, 如龍, 邳州圈灰摺子又有引龍祈龍醒龍的說法,

因為這天是青龍節, 也稱龍抬頭日, 青龍是司農神, 為民布雨納福的。 這天如果下雨, 徵兆今年雨水多;這天要是有雷聲, 徵兆今年有暴雨, 莊稼會受損而欠收。 所以這天老百姓除了圈摺子之外, 還要吃生食, 即花子和豆子, 也有吃麵條的, 叫龍鬚麵。 因為青龍怕火, 邳州老百姓禁煙火, 以炸玉米花子和炒豆子吃為主, 炸花子的“劈叭”聲可以警醒青龍早醒布雨, 也預示今年莊稼花多、果多。 又一說炸花子、豆子是炒百蟲, 今年莊稼少生蟲災, 多打糧食。 還有一說, 吃花子和豆子, 大人小孩不生病, 尤其是小孩不生天花和痘疹。 於是二月二早上, 家家戶戶都炒花子和豆子, 大人小孩都吃花子和豆子,
體現了人們禳災保平安的願望。

邳州境內還有吃龍鬚麵的習俗, 即細麵條, 一是以示祝賀龍抬頭, 二是吃了龍鬚麵, 還有不頭疼不頭暈,

能去疾病的說法, 小孩吃了龍鬚麵, 學業有成, 官運騰達, 體現了人們望子成龍的祈望。 二月二這天, 人們還要到蒼龍廟去祭祀, 祈求風調雨順, 久而久之便形成廟會。 邳州白龍埠古時有白龍廟和蒼龍廟, “蒼龍為東方之神”, “止於郊、草木繁茂”。 (《史記·封禪書》)。 這天人們從四面八方來廟裡, 焚紙晉香、祭祀蒼龍。 如果是大旱之年, 村民還要在蒼龍廟裡擺供焚香, 舉行求雨儀式。 求雨儀式, 多為戒床三日的中青年男子, 光頭赤足赤背, 在烈日下跪求, 直至天降雨水為止。

邳州二月二炒花子炸豆子, 源于農耕時期, 是人們對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望子成龍的祈盼。 二月二習俗不僅容納其他地區內容, 而且具有邳州地方特色, 對於研究中華民族的民俗文化具有參考價值。

“邳州二月二習俗”於2012年被邳州市人民政府列入縣級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名錄。

“邳州二月二習俗”於2012年被邳州市人民政府列入縣級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名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