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中日經濟你追我趕,就像兩個互相鬥氣的老鄰居

文/

你可能不知道, 在過去的150年裡, 中日兩國曾至少三次站在同一起跑線上。

首先是1868年, 中國首次派使團出訪國外, 洋務運動興起。 當年的日本, 明治維新也剛剛開始。 中日兩國第一次站在現代化的起跑線上。 之後的幾十年裡, 中國和日本在各自的道路上漸行漸遠。 但顯然, 日本的速度遠超中國。

第二次是在1960年, 對比當時兩國的GDP, 二者幾乎又重新回到一個水準。 但到1978年的時候, 日本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而中國剛剛結束文化大革命, 經濟總量只有日本的三分之一。

時間又過去三十二年, 2010年, 中國的經濟總量追趕上日本,

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由此可見, 中日並不是如我們一直所想的那樣, 落後我們的鄰居。 相反, 在這150年裡, 兩國在經濟上你追我趕, 互相超越。 雖然目前中國經濟總量已經超過日本, 但這真的代表我們強大了嗎?國人買買買的熱潮是否已經過去?中國收購日本企業,

是好事還是壞事?

本期節目, 邀請到旅日社評作家——蔣豐, 聽一個在日本生活了近三十年的人講述, 如何看待最真實的日本。

國人赴日購物趨理性

帶來日企對華投資的新變化

中國人去日本只會買買買?這樣的觀點早就過時了。

最近兩年, 中國赴日旅遊人數仍在不斷上升, 但消費額不斷下降, 人們的日本之行日趨理性, 國人開始注重對商品品質的需求, 並渴望對日本文化有更加深入地瞭解。 在一定程度上, 意味著一個真正的中日國民交流時代的到來。

而與此同時, 日本企業也注意到中國消費人群、消費心理的轉變, 對華投資有了新的方向。

改革開放之初, 日本對華投資本質上是三大紅利的投資, 即勞動力紅利、土地紅利和稅收紅利。 那時候, 日本企業覺得什麼賺錢, 就帶什麼到中國投資。

而如今, 三大紅利的投資已轉變為品牌投資, 日本商家帶著中國人喜愛的品牌來華投資。 前不久社科院發佈的《日本經濟藍皮書》顯示, 非製造業企業更願意擴大對華投資。

還在拼命買日本企業

但其實收購是在“淘二手貨”?

不僅僅是日本企業對華投資, 中國企業赴日投資的規模也在不斷提升。

去年, 日媒紛紛報導, 非日本企業購買的日本森林面積達202公頃, 被購買的森林多在北海道, 且8成買方是中國企業, 北海道恐成中國的“北海省”。

除了買地, 中國企業還熱衷於收購日本企業。 海爾收購三洋集團, 銀聯商務收購日本MS公司, 聯想集團收購日本NEC公司的電腦部門, 美的收購東芝白色家電。 而近來, 富士康又傳出欲競購東芝晶片業務的消息。

然而, 在中國企業瘋狂買買買的背後, 對並購日企的消化卻是一個漫長而艱巨的過程。 並且, 仔細觀察這些被中國企業收購的部分, 以白色家電為例, 它已經不是日本產業當中的主流行業。

因此, 雖然收購案很多, 倒閉的案例也很多, 於是就有了中國企業其實是在“淘二手貨”這一諷刺的說法。

從管理者素質到員工素質

向日本企業學習的路途仍無止境

相較於收購, 中國企業更應該看重學習。 改革開放之初,中國學習了日本的商業模式、生產技術。如今,我們的經濟總量已經超過日本,就不需要再向日本學習了?其實不然。

如果說學習商業模式是提高企業經營者的管理素質,那麼如今如何提高員工素質成了又一門需要向日本學習的課程,這門課的重點叫工匠精神。

曾經有一個日本設計師感慨:“中國的建築跟日本、歐美國家已經沒有區別了。但每次當我把窗戶打開摸一摸棱角時,窗戶外面的鋼刺都會把我的手劃破。這種事情是在日本是不可想像的。”

這種工匠精神具體到生活當中,可以細分成六大領域。住宅安全領域、交通安全領域、食品安全領域、教育安全領域、環保安全領域、醫療養老安全領域。

如果中國企業能夠學習好這些與國民幸福指數息息相關的領域,會讓國人對中國企業更加信任,也就更願意購買中國企業生產出的產品,這往往比收購一家日本企業更有效。

所謂的“中年危機”,不是來自年齡增長的危機,而是來自創造力缺失的恐懼。你還剩下多少創造力?吳曉波頻道聯合一汽-大眾奧迪共同推出了“創造值測試”。

改革開放之初,中國學習了日本的商業模式、生產技術。如今,我們的經濟總量已經超過日本,就不需要再向日本學習了?其實不然。

如果說學習商業模式是提高企業經營者的管理素質,那麼如今如何提高員工素質成了又一門需要向日本學習的課程,這門課的重點叫工匠精神。

曾經有一個日本設計師感慨:“中國的建築跟日本、歐美國家已經沒有區別了。但每次當我把窗戶打開摸一摸棱角時,窗戶外面的鋼刺都會把我的手劃破。這種事情是在日本是不可想像的。”

這種工匠精神具體到生活當中,可以細分成六大領域。住宅安全領域、交通安全領域、食品安全領域、教育安全領域、環保安全領域、醫療養老安全領域。

如果中國企業能夠學習好這些與國民幸福指數息息相關的領域,會讓國人對中國企業更加信任,也就更願意購買中國企業生產出的產品,這往往比收購一家日本企業更有效。

所謂的“中年危機”,不是來自年齡增長的危機,而是來自創造力缺失的恐懼。你還剩下多少創造力?吳曉波頻道聯合一汽-大眾奧迪共同推出了“創造值測試”。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