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壯錦織就“錦路”,廣西諸多文物是古代陸海“絲路”互通的有力證明

如果你想瞭解“陸上絲綢之路”, 可以考察出自西北重鎮的文物;如果你想認識“海上絲綢之路”, 可以欣賞來自東南沿海的文物;如果你想探尋兩種“絲路”交融的歷史呢?6月15日, “‘互聯網+’環境下博物館知識服務與協同創新研討會”在廣西博物館召開, 該館館長吳偉峰在主旨發言中提出, 源於廣西的諸多文物, 是古代陸海“絲路”互聯互通的有力證明。

廣西博物館館長吳偉峰在做主旨發言。

廣西貴縣(今貴港市)出土的漢代俑座陶燈。

廣西合浦縣出土的漢代金飾件。 本文圖片均為廣西博物館供圖

“廣西有數量最多、種類最豐富、器形也最精美的漢代海上絲綢之路文物”, 在研討會上, 吳偉峰談起了廣西與“海上絲路”的淵源。 他介紹說,

銅鼓、銅桶、羊角鈕銅鐘……這些是廣西特色文物, 但不僅僅只在廣西才有, 在我國的西南和嶺南一帶以及東南亞諸多國家, 都可以發現它們的蹤跡。 吳偉峰館長認為, 這反映了中國文化通過絲綢之路的輻射與影響。

同時他也提到, 在廣西羅泊灣漢墓出土的楚式文物, 以及甘肅學者經研究得出的“廣西的漢代銅馬源自甘肅”的結論, 也說明了古代中原與南方經由“絲綢之路”這樣的文化道路系統綿密往來的關係。 這些文物都站在歷史的高度上, 佐證了廣西作為當前“一帶一路”有機銜接門戶的定位。

這些見證了廣西這個陸海“絲路”重要門戶歷史的文物, 在哪裡能夠看到?吳偉峰介紹說, 觀眾們可以在廣西博物館“甌駱遺粹——廣西百越文化文物陳列”展廳、廣西合浦漢代文化博物館內看到其中的一部分文物。

這些文物在《絲路帆遠——海上絲綢之路文物精品九省(市、區)聯展》、《茶馬古道》特展, 以及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帝國時代—中國秦漢文明展》中大放異彩。

具有多重歷史價值的廣西文物, 充分印證了古代中國發展的“東聯西進, 陸海相通”, 見證了廣西的歷史使命, 而傳承至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更是活生生的歷史證明。 在研討會上, 吳偉峰還提出了“錦路”這一概念——在東南亞考察民族文化的時候, 他發現泰錦、汶萊錦、緬錦等東南亞國家的絲織品, 其風格與技藝與廣西的“非遺”代表之一壯錦, 以及廣西的侗錦、苗錦和湖北的土家錦有諸多相似之處。

由此, 他認為古代廣西也存在著這樣一條傳承民族技藝與文化的道路, 即“錦路”, 將中國與東盟的“非遺”文化緊密相連。

來源丨南國早報記者 龔文穎

點贊(0)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