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研究|“生茶”成為貴族後的普洱茶市場

今日夜歸, 與某企業董事長交流, 感悟, 先插播進來, 留待各位思考:

“生茶”成為貴族後的普洱茶市場

普洱茶行當原有的行銷線路大致是, 茶農種茶、初制, 茶廠精製。 茶農不負責行銷, 茶廠壓餅、包裝、銷售、品牌化、管理各地的經銷商。

在熟茶為主的2005年之前, 基本上茶農不會越過茶廠直接做行銷, 代理商也不會越過茶廠直接找茶農定制茶, 因為有渥堆這個環節阻擋, 不僅僅是時間成本的問題, 還有資金佔用成本, 還有渥堆風險, 拼配技術阻擋。

2006年, 曬青綠茶改成生茶後, 正式進入“省標”, 茶農一看, 毛茶壓餅就叫生茶, 那利潤就可以翻番, 於是, 茶農成群結隊開始越過茶廠, 直接進入市場銷售環節。 沒有QS不要緊, 直接貼牌即可。 何況, 很多山頭茶, 都是發燒友直接存放, 甚至都不進入銷售市場, 直接進入發燒友的小圈子即可。

經銷商、茶客同樣如此複製, 於是, 茶廠淪為加工廠。

由於, 品牌的意義被山頭替代, 所以, 市場上很長一段時間, 品牌成了一個尷尬的名詞, 受雨林的影響, 所有行業外的資金都認為拿到好原料, 把控好山頭, 第一天投入資金, 第二天就是一個巨大的“山頭純料品牌”。

如此的結果是, 市場體系被破壞, 市場處於極度分散的狀態, 沒有企業願意去打造品牌, 一個行業都去找尋山頭概念即可, 於是, 一個一個山頭被行業共推而出, 每個山頭都有一大波擁躉, 所有人談論的是班章、易武、颳風寨。

品牌在這一瞬間, 仿佛被蒸發, 仿佛不存在。

大益抱著增值玩, 中茶跟著大益玩, 下關抱著定制茶玩, 七彩雲南抱著遊客玩, 其產品的核心都是“生茶”。

生茶在06年和07年是個大概念, 因為不愁銷,

隨便一個樹葉子壓成餅, 寫上普洱茶生茶, 都可以賣錢, 而且是賣大錢。

08年、09年市場陣亡。

10年市場開始抬頭, 生茶被替換成古樹茶, 而後, 古樹茶被替換成純料茶, “臺地茶(這個名詞不準確)在普洱茶的市場裡不翼而飛了, 每年高達30萬噸的毛茶產量, 普洱茶用掉了10萬噸, 統統都被加工成“古樹純料山頭茶”了?

價格在沖高, 老班章32萬, 冰島18萬, 據說困鹿山也是天價了, 三大茶區, 無不都有耀眼的“古樹生茶純料明星”。

熟茶呢?品牌呢?

生茶的市場結構雖然沒有體現出生理性的反抗, 但是, 小青柑無疑是熟茶市場最大的注腳。 熟茶耐不住多年的市場寂寞, 終於借小青柑而大幅回歸市場。

生茶被貴族後, 純料被皇族後, 熟茶是一個被打入冷宮的產品。

老茶市場, 原本茶客眾多, 無奈被臺灣妖人自宮。

普洱茶的市場, 在生茶之後的市場, 是不是值得所有人重新思考了?

(文章轉自中國普洱茶網, 作者吳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