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漢代就有名片了麼,民國時期周恩來的名片什麼樣的

現今在社交生活中名片已經成為不可缺少的東西了, 可是你知道名片是什麼時候發明的?它又是怎麼搞演變的麼?

名片至少在秦末漢初就已經出現了。 《史記·高祖本紀》中記載, 劉邦在沛縣當亭長的時候有一次和朋友一起到呂公家去賀喜, 因為沒有帶錢而不得上堂入座。 便假裝“為謁曰‘賀錢萬',實不持一錢。 謁人, 呂公大驚, 起, 迎之門”。 相信大家都能看的懂, 這裡就不多解釋了。 《釋名》曰:“謁, 詣也;詣, 告也。 書其姓名於上。 以告所至詣者也。 ” 這裡的“詣”就是漢代的名片。 1984年在安徽馬鞍山發現的東吳將軍朱然墓中出土了三枚謁。

這三枚謁是用木片做成的, 長24.8釐米(漢代的一尺), 寬9.5釐米, 厚3.4釐米, 謁面頂部中央寫一個“謁”字, 右邊直行墨書“□節右軍師左大司馬當陽侯丹揚朱然再拜”, 謁面有一大片空白, 這就是書寫賀禮錢數的地方。 1993年江蘇連雲港東尹灣漢墓出土的10件木謁, 有別人向墓主請謁、問疾、問起居的名謁, 也有墓主向別人請謁的名謁。

謁是下級對上級、晚輩對尊長通名時用的名片, 通常用於比較莊重、正式的場合。 (感覺更像是拜帖)平時在親朋好友同僚之間使用的是一種比較簡易的名片, 叫做“刺”(劄)。 刺因“書以筆刺紙上、簡之上”而得名。 朱然墓中同時出土了14枚刺, 也是長一尺左右的木片, 但是寬僅有3.4釐米, 厚僅0.6釐米, 既薄又窄。 刺面從上到下有一行墨書:“故鄣朱然再拜問起居字義封。 ”刺的內容也謁要親切得多。 刺面也沒有可寫別的文字的空隙。 刺的出現比謁略晚, 但至少到東漢的時候已經十分流行了。 由於刺比謁更輕巧、靈便、實用, 在使用的過程中刺逐漸的取代了謁。 刺流行的時代比謁更長久,

在南昌一座西晉墓中曾出土過5枚木刺, 《梁書·諸葛璩傳》中也有“投刺邦宰”的話。

隋唐以後紙張普及之後, 名刺不再是用木片而改用紙張來書寫了, 於是, 它的名稱也就逐漸改成為“貼”了。 但是有意思的是刺傳到日本之後也被日本人所接受,

他們至今仍然把名片叫做“刺”。 在唐朝進京科考的考生們不管認識不認識的都會遞上一張名紙“名片”用來方便交流。 唐宋時期的文人名仕外出的時候往往會隨身帶著拜匣, 拜匣中放有筆墨, 若是需要可以當場書寫名刺拜帖。 到了清代印刷術的發展帶來了成效。 清代印製了名帖, 親自手寫的名帖少了, 除非主人是大書法家, 出於尊敬或者有意露一手才會親自手書。 (寫字難看了拿不出手呀)

必須說明的是, 那時候名片的功能跟現在還是有很大的區別, 現在的名片主要就是自我介紹, 一般都是第一次見面派的上用場, 彼此熟了, 就不用再遞名片了。 而民國的名片更像是拜帖, 一般都是交給對面單位的傳達室或者對方家裡的下人, 由他們轉交給主人, 主人樂意見客, 就出門迎接, 不樂意見客, 就讓下人把名片物歸原主。 例如魯迅先生去找劉半農, 走到劉半農的家門口先掏出一張名片, 交給劉半農的“小使”讓他進去稟告, 然後“小使”進屋, 把名片交給劉半農, 劉半農一看這部是魯迅麼,趕緊出迎,其實現在我們的觀念,魯迅跟劉半農是文友,又是同事,這可是熟悉得很呀,哪還用得著名片。但是民國時期就比較講究,就算是再好朋友也要先遞交名片通報一下,不然有失體統。

用名片當拜帖,幾乎是歷朝歷代的慣例。例如明朝,大年初一京城的大官門 互相拜年,“識與不識,望門投刺”,不管認識不認識的都先遞張名片過去,意思是我來給你拜年了。即使是不逢年過節,平常居家過日子都要隨身帶著張名片,像魯迅拜訪劉半農那樣,一到家門口先把名片遞給對方。這是禮節。

古代印刷術比較落後,即使是到清代,整盒去印名片的相信是沒有的,或者是需要的時候臨時寫一張,或者是刻一木板自己手動印刷。雖然說親手寫要比印刷得更顯恭敬,但是相信並不是每個人的字都寫得好看的。據說南宋大詩人陸游見過蘇東坡的名片“率皆手書”,全是蘇東坡親自書寫的,如果他的名片流傳到今天,那價值真是無法想像。

古時候都是用毛筆書寫,所以那時候的名片要比現在大,不然看不清楚呀,現在流傳下來的清代大臣名片,最小的也有半尺。據說李鴻章當年訪美,把自己的名片給美國各個高層官員都送去了,李鴻章贈給大西洋艦隊司令賴格將軍名片,據說賴格很是不悅,認為太大,是炫耀,也是對自己的侮辱,甚至動了“做一個更大的回敬李鴻章”的念頭。

正面與背面

毛澤東與周恩來的名片,可以看出是民國時期的風格

劉半農一看這部是魯迅麼,趕緊出迎,其實現在我們的觀念,魯迅跟劉半農是文友,又是同事,這可是熟悉得很呀,哪還用得著名片。但是民國時期就比較講究,就算是再好朋友也要先遞交名片通報一下,不然有失體統。

用名片當拜帖,幾乎是歷朝歷代的慣例。例如明朝,大年初一京城的大官門 互相拜年,“識與不識,望門投刺”,不管認識不認識的都先遞張名片過去,意思是我來給你拜年了。即使是不逢年過節,平常居家過日子都要隨身帶著張名片,像魯迅拜訪劉半農那樣,一到家門口先把名片遞給對方。這是禮節。

古代印刷術比較落後,即使是到清代,整盒去印名片的相信是沒有的,或者是需要的時候臨時寫一張,或者是刻一木板自己手動印刷。雖然說親手寫要比印刷得更顯恭敬,但是相信並不是每個人的字都寫得好看的。據說南宋大詩人陸游見過蘇東坡的名片“率皆手書”,全是蘇東坡親自書寫的,如果他的名片流傳到今天,那價值真是無法想像。

古時候都是用毛筆書寫,所以那時候的名片要比現在大,不然看不清楚呀,現在流傳下來的清代大臣名片,最小的也有半尺。據說李鴻章當年訪美,把自己的名片給美國各個高層官員都送去了,李鴻章贈給大西洋艦隊司令賴格將軍名片,據說賴格很是不悅,認為太大,是炫耀,也是對自己的侮辱,甚至動了“做一個更大的回敬李鴻章”的念頭。

正面與背面

毛澤東與周恩來的名片,可以看出是民國時期的風格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