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順治在臨終前曾定了一個比自己年長的人為繼位者,但被孝莊所破壞

康熙大帝是清人入關後的第二位皇帝, 其文治武功, 堪比唐宗宋祖, 被後世稱為千古一帝。

但是, 康熙的父親順治帝在去世前,

最初擬定的帝位繼承人並不是他。

儘管官方提供的順治遺詔上白紙黑字地寫:“朕子玄燁, 佟氏妃所生, 岐嶷穎慧, 克承宗祧, 茲立為皇太子, 即遵典制, 持服二十七日, 釋服即皇帝位。 ”

但這份遺詔, 其實是孝莊皇太后和輔政大臣反覆核商後集體篡改成的。

很搞的是, 遺詔裡, 還模仿順治的口氣, 積極地展開自我批評, 一共檢討了十四項過失呢。

所以說, 這份遺詔並不完全代表順治本人的意志。

德國傳教士湯若望在明天啟年間就來到了中國, 在順治朝擔任欽天監監正, 與順治帝、皇室中很多人及當時的名公巨卿有良好關係, 他的生活回憶錄中有記:“一位繼承的皇子尚未詔封, 皇太后立促皇帝做這一件事情。 皇帝想到了一位從兄弟,

但是皇太后和親王們的見解, 都是願意皇帝由皇子中選擇一位繼承者。 ”

湯若望這段記錄說的是, 順治在臨死前所擬立的帝位繼承人並不是他的兒子, 而是他的堂兄。

這個堂兄是誰呢?

饒餘親王阿巴泰的第四子岳樂!

阿巴泰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第七子, 很早就跟隨努爾哈赤南征北討了。 其在努爾哈赤建國前的辛亥年(1611)首演處子秀, 驚豔一時。 當時, 年僅23歲的阿巴泰率一千人遠征烏爾固宸和穆棱二地, 《滿文老檔》記“俱克之, 共俘獲一千。 ”此後, 便以其兇悍堅忍的作風開始了30餘年的戎馬生涯, 可謂身經百戰, 威名卓著。

阿巴泰的代表作是崇德七年(1642)任大將軍自長城黃崖口南下, 以急風暴雨之勢闖入大明境內, 在兩個月內縱貫直隸、山東,

並蹂躪江蘇一部, 攻克城鎮94座, 俘虜36萬人, 掠獲黃金12萬兩, 銀220萬兩。 唯其如此, 不能見容於桀驁不馴的大貝勒阿敏、莽古爾泰的皇太極偏偏對阿巴泰敬愛有加, 即使阿巴泰常常口出怨言、發牢騷, 也一笑置之。

阿巴泰共有五子, 有爵位者四人:尚建、博和托、博洛、岳樂。

尚建、博和托、博洛均在順治九年前就去世了。 順治去世這年, 岳樂三十七歲, 比順治帝大十三歲, 正值鼎盛華年。

順治最初為什麼要把帝位傳給比自己大了十三歲的堂哥而不是傳給自己的兒子呢?

官方的說法是, 順治帝是出於“國賴長君”的想法。 而且, 岳樂是清王入關後諸王當中最傑出者之一。

的確, 岳樂對清朝入關後的穩定與發展做出了許多有目共睹的功績。

順治三年, 岳樂和豪格一起征討踞四川, 率部擊斬了大西王張獻忠;此外, 又率軍駐歸化城(今呼和浩特市)防外蒙古喀爾喀部土謝圖汗、車臣汗, 促使兩汗入貢。 政治上, 全力支持順治帝的一系列改革, 大膽啟用漢人, 停止圈地等等。

可以說, 岳樂不僅是出色的軍事家, 也是出色的政治家。 在順治朝後期, 他以親王之尊, 主持議政王大臣會議, 決策軍國大政, 乃是清朝最高統治集團的核心人物之一。

很多清史專家也認為, 在滿洲人建立的後金, 直到清初, 它還維持著以家庭為中心的政權, 兄弟、叔侄, 都是這一政權的核心人物。

有人舉例, 清太祖努爾哈赤死前, 並沒有想到遺命哪一個兒子為繼承汗位;而清太宗皇太極當了十七年領導者,

也絲毫沒有表現也要一意培植自己的長子豪格的跡象。 反而, 通過《大清太宗文皇帝實錄》, 多處可見其對弟弟多爾袞青眼有加。 再有, 努爾哈赤建立的四大貝勒共同議政制度中, 位列四大貝勒之中的阿敏, 也只是侄子而已;同樣, 皇太極所倚重的四小貝勒中, 也有堂兄弟濟爾哈朗。

關於皇太極的繼位, 按照《八旗通志》《大清太宗文皇帝實錄》等書的說法, 完全是代善、嶽托、薩哈廉父子合議及支持的結果。

康熙帝的孫子、皇八子胤禩的兒子弘旺在自己的著述《皇清通志綱要.功勳名臣錄》中坦然記載:“天命十一年, 歲次丙寅, 八月十有一日, 上龍馭升遐。 我族祖、兄、禮親王父子作議書, 推戴我太宗文皇帝, 三讓而登大寶。 ”

代善的七世孫、第九世禮王昭梿在《嘯亭續錄》中也沾沾自得地寫:我讀全祖望的《鮚埼亭集》,上面記載有明朝吏部考功司主事夏允彝說的話:“東國的禮烈親王(禮親王代善死後諡“烈”,世稱“禮烈親王”)能屬遵成命,推讓大位給弟弟;又能為弟弟捍禦邊圉,舉止和古代聖賢根本沒什麼分別,他的國家怎麼能不興旺壯大?”這是夏允彝稱讚我祖宗禮烈親王的讓國壯舉啊。只不過世間傳聞變味了,不知道我的祖宗禮烈親王擁戴文皇帝是出於至誠至敬之心,實際上,高皇帝(指努爾哈赤)最初是沒有指定繼位人的。另一個明朝大臣董崇如也在寫給朋友的信中說:“東國部主雖然年老,他的兒子代善雄鷙非常,才略不在當年西夏開國雄主李元昊之下,將來一定成為我朝的大威脅。”夏允彝和董崇如都是明朝的忠臣烈士,還這樣推尊禮烈王到這種程度,則禮烈王的神武英略可想而知。

湯若望的回憶錄也有關於代善的評價:代善,是努爾哈赤的長子,因此他是皇帝(指順治帝)的大伯父,為各親王中的第一位親王。努爾哈赤死後,他情願讓位給他的一位幼弟。且當他的這位幼弟,就是崇德皇帝死去之後,他又和他的八個兒子退避不爭王位。他把皇室和國家的安寧,看成是高於一切的重要。比及他的兒子之中,有一個因為在大位的繼承上把他漏脫而怨恨不服時,作為父親的代善,竟親自舉發他的這個兒子的大逆不道,並親臨刑庭以法官的資格贊成判處他的這個兒子的死刑。在執刑時,他決不動容地眼看著人們怎麼樣用大鉗子裂殺了他的兒子。

湯若望高度讚揚努爾哈赤的子弟們,說他們常能“為了國家的利益肯於犧牲個人的私利”,所以“從一開頭,他就明白這些人在以後必會戰勝明室的”。

在清朝官方的檔案資料中、清朝子弟的記載裡、清朝國際友人的回憶錄中,清初的皇室子弟,包括在順治繼位時“讓位”的多爾袞等人,都是堯舜一類的聖人,以國家利益高於一切,不計較個人的任何富貴和權勢。

但是,象禇英、舒爾哈齊、莽古爾泰的慘死、多爾袞死後還遭到掘墓鞭屍的殘酷史實卻是難於抹殺的。

在皇太極和順治的兩場繼位活動中,雖然沒有造成大面積的流血事件,但卻是各方勢力平衡、妥協後的結果,其中同樣是危機四伏、時時閃爍著刀光劍影。

康熙的繼位還算平穩,但順治最初要把帝位傳給岳樂,原因也並不是順治有聖人之風。

順治是清朝的第三位君主,後世很喜歡拿他和清朝倒數第三位君主同治相提並論。

這兩個人都是六歲登上帝位,都是二十歲左右死於天花(一說同治死於梅毒),都有一個強勢的母后。

孝莊皇太后和慈禧皇太后都是大清朝最為強勢的女人。

很多人都知道,同治其實是間接地被慈禧迫害死的。

同治帝喜歡皇后阿魯特氏,而阿魯特氏為慈禧所厭惡。慈禧“棒打鴛鴦”,勒令同治遠離皇后,要同治與自己所喜歡的慧妃富察氏同房。同治帝憤然獨宿乾清宮,後因寂寞難耐,偷溜出宮,才染上了病毒。

很多人卻不知道,順治帝與孝莊皇太后的母子關係比同治帝與慈禧的母子關係也沒好到哪兒去。

順治帝的皇后是孝莊皇太后的內侄女——吳克善之女,但同治帝喜歡的卻是董鄂妃。

迎娶孝莊皇太后的內侄女為皇后,是多爾袞一手操辦的政治包辦婚姻。

順治內心是抵觸多爾袞的,大婚當晚,順治便“另居側宮”,拒絕與之同房。

多爾袞死後,順治完成了對多爾袞的清算,接著,便手腳麻利地廢黜了這位皇后。

孝莊皇太后卻又從大清門抬入了吳克善的孫女,指定為順治帝的第二位皇后。

為了董鄂妃,順治又積極籌備第二次廢後活動。

這樣,董鄂妃就成了孝莊皇太后的眼中釘、肉中刺。

可以說,董鄂妃是順治帝和孝莊皇太后母子失和的重要因素。而董鄂妃在孝莊皇太后所製造的巨大壓力下,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終於得病,香消玉殞。

作為對母親的報復,順治帝一度削髮,準備逃禪為僧。此舉最終因孝莊皇太后要處死為順治剃度的茚溪森和尚而使順治打消了出家的念頭。但,順治在重病難治的時候,指定由堂兄接任帝位而不是兒子,其實也是對母親的另一種報復。

代善的七世孫、第九世禮王昭梿在《嘯亭續錄》中也沾沾自得地寫:我讀全祖望的《鮚埼亭集》,上面記載有明朝吏部考功司主事夏允彝說的話:“東國的禮烈親王(禮親王代善死後諡“烈”,世稱“禮烈親王”)能屬遵成命,推讓大位給弟弟;又能為弟弟捍禦邊圉,舉止和古代聖賢根本沒什麼分別,他的國家怎麼能不興旺壯大?”這是夏允彝稱讚我祖宗禮烈親王的讓國壯舉啊。只不過世間傳聞變味了,不知道我的祖宗禮烈親王擁戴文皇帝是出於至誠至敬之心,實際上,高皇帝(指努爾哈赤)最初是沒有指定繼位人的。另一個明朝大臣董崇如也在寫給朋友的信中說:“東國部主雖然年老,他的兒子代善雄鷙非常,才略不在當年西夏開國雄主李元昊之下,將來一定成為我朝的大威脅。”夏允彝和董崇如都是明朝的忠臣烈士,還這樣推尊禮烈王到這種程度,則禮烈王的神武英略可想而知。

湯若望的回憶錄也有關於代善的評價:代善,是努爾哈赤的長子,因此他是皇帝(指順治帝)的大伯父,為各親王中的第一位親王。努爾哈赤死後,他情願讓位給他的一位幼弟。且當他的這位幼弟,就是崇德皇帝死去之後,他又和他的八個兒子退避不爭王位。他把皇室和國家的安寧,看成是高於一切的重要。比及他的兒子之中,有一個因為在大位的繼承上把他漏脫而怨恨不服時,作為父親的代善,竟親自舉發他的這個兒子的大逆不道,並親臨刑庭以法官的資格贊成判處他的這個兒子的死刑。在執刑時,他決不動容地眼看著人們怎麼樣用大鉗子裂殺了他的兒子。

湯若望高度讚揚努爾哈赤的子弟們,說他們常能“為了國家的利益肯於犧牲個人的私利”,所以“從一開頭,他就明白這些人在以後必會戰勝明室的”。

在清朝官方的檔案資料中、清朝子弟的記載裡、清朝國際友人的回憶錄中,清初的皇室子弟,包括在順治繼位時“讓位”的多爾袞等人,都是堯舜一類的聖人,以國家利益高於一切,不計較個人的任何富貴和權勢。

但是,象禇英、舒爾哈齊、莽古爾泰的慘死、多爾袞死後還遭到掘墓鞭屍的殘酷史實卻是難於抹殺的。

在皇太極和順治的兩場繼位活動中,雖然沒有造成大面積的流血事件,但卻是各方勢力平衡、妥協後的結果,其中同樣是危機四伏、時時閃爍著刀光劍影。

康熙的繼位還算平穩,但順治最初要把帝位傳給岳樂,原因也並不是順治有聖人之風。

順治是清朝的第三位君主,後世很喜歡拿他和清朝倒數第三位君主同治相提並論。

這兩個人都是六歲登上帝位,都是二十歲左右死於天花(一說同治死於梅毒),都有一個強勢的母后。

孝莊皇太后和慈禧皇太后都是大清朝最為強勢的女人。

很多人都知道,同治其實是間接地被慈禧迫害死的。

同治帝喜歡皇后阿魯特氏,而阿魯特氏為慈禧所厭惡。慈禧“棒打鴛鴦”,勒令同治遠離皇后,要同治與自己所喜歡的慧妃富察氏同房。同治帝憤然獨宿乾清宮,後因寂寞難耐,偷溜出宮,才染上了病毒。

很多人卻不知道,順治帝與孝莊皇太后的母子關係比同治帝與慈禧的母子關係也沒好到哪兒去。

順治帝的皇后是孝莊皇太后的內侄女——吳克善之女,但同治帝喜歡的卻是董鄂妃。

迎娶孝莊皇太后的內侄女為皇后,是多爾袞一手操辦的政治包辦婚姻。

順治內心是抵觸多爾袞的,大婚當晚,順治便“另居側宮”,拒絕與之同房。

多爾袞死後,順治完成了對多爾袞的清算,接著,便手腳麻利地廢黜了這位皇后。

孝莊皇太后卻又從大清門抬入了吳克善的孫女,指定為順治帝的第二位皇后。

為了董鄂妃,順治又積極籌備第二次廢後活動。

這樣,董鄂妃就成了孝莊皇太后的眼中釘、肉中刺。

可以說,董鄂妃是順治帝和孝莊皇太后母子失和的重要因素。而董鄂妃在孝莊皇太后所製造的巨大壓力下,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終於得病,香消玉殞。

作為對母親的報復,順治帝一度削髮,準備逃禪為僧。此舉最終因孝莊皇太后要處死為順治剃度的茚溪森和尚而使順治打消了出家的念頭。但,順治在重病難治的時候,指定由堂兄接任帝位而不是兒子,其實也是對母親的另一種報復。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