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對手來了!港交所欲推“港版”新三板,爭搶下一個阿裡

在不算遙遠的港交所, 新三板的一個競爭對手正冉冉升起。

昨天(6月16日), 香港聯交所公佈了兩份檔, 就一系列拓寬香港資本市場上市管道及完善香港上市機制的建議方案展開諮詢徵求公眾意見, 兩份檔名稱為:

1. 創新板框架諮詢檔;

2. 檢討創業板及修訂《創業板規則》及《主機板規則》的諮詢檔

這是港交所近年來最重大的改革, 改革目的直指內地的公司資源。 而讀懂君看到, 此次改革中, 港交所新設立的“創新初板”, 無疑就是“港版”新三板。

曾經錯失阿裡巴巴的港交所, 希望趕在內地資本市場對中小微企業服務制度成熟之前,

分一杯羹, 並直指掛牌企業破萬家、正處於制度變革期的新三板。

未來的競爭主要是制度的競爭, 市場對新三板制度紅利的期待欲加迫切。

一、港交所設立“港版”新三板, 爭奪下一個阿裡巴巴

港交所大張旗鼓地改革, 目的很明確:把內地公司吸引過來。 而這次改革, 最引起讀懂君注意的, 是要設立類似於新三板的創新初板。

港交所倒也不避諱, 在創新板框架諮詢文件中, 把這次改革目的講的很清楚:爭奪內地大型新經濟企業來港上市。 這並不奇怪, 過去幾年, 港交所就錯過了阿裡巴巴。

港交所的文件中寫到:

近年內地交易所及監管機構已採取一系列措施提高在內地市場融資的吸引力, 包括以新興及創新型公司為物件,

分別在2009年及2012年推出的深圳創業板及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新三板);近期更公佈由新三板升級至深圳創業板的方法;並計畫推出註冊制的改革, 改進上市流程。

總體而言, 內地市場這些向潛在發行人擴大服務、精簡上市流程的措施極可能對香港市場帶來日益嚴峻的競爭壓力, 尤其是考慮到內地市場估值比香港市場更高。

除了來自內地上市管道的競爭壓力不斷上升外, 香港在爭取內地一些炙手可熱的資訊科技公司上市時, 亦要面對來自美國的激烈競爭。

從檔中可以看到, 港交所對於新三板等市場接受非盈利公司, 好生羡慕, 特別是對新三板市場。

過去十年, 內地有逾6000家公司因未能通過香港主機板盈利測試或創業板現金流量測試而轉到新三板、紐約交易所或納斯達克上市,

其中市值至少達2億港元(香港主機板的最低要求)的公司占1502家。

當中, 42家在紐約交易所或納斯達克上市, 其餘1460家均在新三板掛牌, 涉及集資額分別為72億美元及78億美元。

港交所創新板的設立, 主要針對三類公司:

(a) 尚未有盈利的公司;

(b) 採用非傳統管治架構的公司;

(c) 擬在香港作第二上市的中國內地公司。

根據建議方案, 港交所創新板分為創新初板及創新主機板。

(1)創新初板:物件為未符合創業板或主機板財務或營業紀錄條件的初創公司;

(2)創新主機板:物件為已符合主機板財務及營業紀錄規定, 但由於採用非傳統的管治架構,

目前並不符合在港上市條件的公司。

創新初板將只開放予專業投資者, 因此首次上市規定較為寬鬆;而創新主機板將開放予散戶參與, 因此會採取更加嚴格的監管方針。

也就是說, 創新初板像是新三板的一個翻版, 借鑒了新三板合格投資者制度, 採用了嚴格的投資者准入制度+寬鬆的公司准入制度。

二、港交所大規模改革, 市場期待新三板改革政策儘快出臺

港交所此次大規模改革, 與其如今的尷尬位置有很大關係。

滬深交易所IPO加速、新三板迅速擴容, 近幾年來內地資本市場對於上市公司的服務能力大幅提升。 但這一切都和遠在香港的港交所無緣, 阿裡巴巴轉投紐交所, 港股市場被邊緣化的的聲音越來越強。

可能你不太瞭解香港創業板, 讀懂君先介紹一下這個市場。

只有少數非常專業的投資者瞭解香港創業板, 這是上世紀末為新設立企業與增長型企業開闢的獨立市場。 中信證券新三板研究部門統計資料表明:今年三月份, 香港創業板市場共有上市公司272家, 占香港股票市場上市公司數量的13.62%。 但創業板市場市值占比始終不足1.55%, 創業板市場上市公司平均市值僅為12.2億港元。

沒有知名公司、融資難、估值低、流動性差是香港創業板市場最主要的特點。

簡單的說, 這是一個失敗的市場。 中信新三板研究團隊認為, 香港創業板市場的問題是由其制度設計不完善導致的, 具體表現為:

(1)獨立市場到預備板市場的定位轉變, 使投資者無法對創業板上市公司價值形成正確認識。

(2)主機板融資與交易功能上的優勢使得優質創業板上市公司通過轉板制度離開創業板。

(3)創業板市場發行制度使股本過度集中、發行價偏高、股價波動大。

(4)退市制度不存在數量化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這幾個問題幾乎也同時存在新三板市場。但是現在,港交所自知走了彎路,吃了虧,打算改變了,要對這個市場進行重大變革。簡單的說就是幾條:

1、 把港股創新板從香港主機板的過渡板塊重新定義為獨立市場。

2、 強制要求公開發行至少10%,分散股東,提高交易和定價能力。

3、 嚴格上市和退市制度。

在實行公開發行制度,是新三板一直在討論的改革方向。從這一個層面來講,香港創業板的改革走在了新三板前面。

這個方案的一些詳細內容包括:

(a)取消創業板轉往主機板的簡化轉板程式;

(b)為現有創業板上市公司及已提交創業板上市申請(及其後獲批上市)的公司提供3年的過渡安排,以降低取消簡化轉板程式對他們的影響;

(c)創業板申請人預期最低市值要求由1億元增至1.5億元,創業板公司的最低公眾持股市值要求也相應由3000萬元增至4500萬元;

(d)主機板申請人預期最低市值要求由2億元增至5億元,主機板公司的最低公眾持股市值也相應由5000萬元增至1.25億元(5億元的25%);

(e)創業板申請人現金流規定由最少2000萬元提高至最少3000萬元;

(f)強制規定所有創業板首次公開招股須包括公開發售,占比不少於總發行量的10%;及

(g)創業板控股股東的上市後禁售期由一年延長至兩年;如適合,主機板亦作同樣修訂。

港交所這樣的改革,算得上是奮力一搏。

A股市場的生態環境做得好,滬深交易所1億股(韭)民(菜)加持,地位不可撼動,連恒大集團和萬達集團這樣具有代表性的港股上市公司,都在吵著要回A股。

和主機板的競爭,港交所已經看不到勝利的希望。所以我們看到這次改革,重點在於新設創新板和修訂《創業板規則》,對於主機板市場甚少提及。

但是,還有新三板。

此次港股的改革,創新初板相當於港交所新設的“新三板”,港交所創業板強制“公開發行”,走在了新三板前面。但是港交所遠在香港,區位優勢並不占優,最終效果如何尚不可知。

新三板,該輪到你表演了,加油。

讀懂新三板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2)主機板融資與交易功能上的優勢使得優質創業板上市公司通過轉板制度離開創業板。

(3)創業板市場發行制度使股本過度集中、發行價偏高、股價波動大。

(4)退市制度不存在數量化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這幾個問題幾乎也同時存在新三板市場。但是現在,港交所自知走了彎路,吃了虧,打算改變了,要對這個市場進行重大變革。簡單的說就是幾條:

1、 把港股創新板從香港主機板的過渡板塊重新定義為獨立市場。

2、 強制要求公開發行至少10%,分散股東,提高交易和定價能力。

3、 嚴格上市和退市制度。

在實行公開發行制度,是新三板一直在討論的改革方向。從這一個層面來講,香港創業板的改革走在了新三板前面。

這個方案的一些詳細內容包括:

(a)取消創業板轉往主機板的簡化轉板程式;

(b)為現有創業板上市公司及已提交創業板上市申請(及其後獲批上市)的公司提供3年的過渡安排,以降低取消簡化轉板程式對他們的影響;

(c)創業板申請人預期最低市值要求由1億元增至1.5億元,創業板公司的最低公眾持股市值要求也相應由3000萬元增至4500萬元;

(d)主機板申請人預期最低市值要求由2億元增至5億元,主機板公司的最低公眾持股市值也相應由5000萬元增至1.25億元(5億元的25%);

(e)創業板申請人現金流規定由最少2000萬元提高至最少3000萬元;

(f)強制規定所有創業板首次公開招股須包括公開發售,占比不少於總發行量的10%;及

(g)創業板控股股東的上市後禁售期由一年延長至兩年;如適合,主機板亦作同樣修訂。

港交所這樣的改革,算得上是奮力一搏。

A股市場的生態環境做得好,滬深交易所1億股(韭)民(菜)加持,地位不可撼動,連恒大集團和萬達集團這樣具有代表性的港股上市公司,都在吵著要回A股。

和主機板的競爭,港交所已經看不到勝利的希望。所以我們看到這次改革,重點在於新設創新板和修訂《創業板規則》,對於主機板市場甚少提及。

但是,還有新三板。

此次港股的改革,創新初板相當於港交所新設的“新三板”,港交所創業板強制“公開發行”,走在了新三板前面。但是港交所遠在香港,區位優勢並不占優,最終效果如何尚不可知。

新三板,該輪到你表演了,加油。

讀懂新三板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