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一生未必來一次,潛入佛像背後探謎團

第一次到甘肅慶陽來, 知道這裡有一座神秘的北石窟, 於是, 在張書記的引領下, 潛入慶陽北石窟裡探索七座佛像背後的秘密——慶陽北石窟寺與敦煌莫高窟、天水麥積山石窟、永靖炳靈寺石窟一樣, 屬甘肅早期的一座規模較大的石窟寺, 其風格與山西雲岡石窟和河南龍門石窟相近, 在中國佛教石代佛教聖地, 全面體現了古代隴東佛教活動的興衰與發展。 也是古絲綢之路東段上的一顆藝術明珠。

這是一座少為人知的一座石窟。 北石窟寺位於慶陽市西峰區董志鄉寺溝川村的覆鐘山下, 也就是在蒲、茹兩河交匯的東岸二級臺地上。 北石窟包括寺溝、樓底村一窟、石道坡、花鴇崖和石崖東台等5個部分, 南北延續3公里。 是北魏永平二年(509)涇州刺史奚康生所建。 因與平涼市涇川縣南石窟寺為同時代開鑿, 南北對應, 因此得名。 目前存窟龕296個, 石雕造像2126身,

其中有北魏7窟、西魏3窟、唐209窟.....

甘肅隴東為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周先祖曾在董志原一帶開創了華夏農耕文化的先河。 這裡古屬雍州, 秦屬北地郡, 西漢至晉代為安定郡, 北魏時歸涇州, 唐代為寧州, 五代、宋時屬原州彭陽縣, 元代為鎮原州, 明清屬鎮原縣。

其地東抵陝西榆林, 西通黑水, 南接涇渭, 北達賀蘭, 自古以來, 就是中原地區北達寧夏、內蒙、西抵河西的軍事重鎮和交通要衝。 北魏以後, 隨著佛教的興盛和開窟造像的風靡, 這裡又成了蕭關古道上的一大佛教勝地。 北石窟寺自北魏開窟建寺後, 歷經西魏, 北周、隋、唐、宋、清各代不斷增修擴建, 形成了這樣一處規模宏大的石窟群。

這是第165窟, 也就是目前對外開放的兩個石窟之一。 據查閱, 是奚康生主持開鑿的七佛窟。 窟高14.6米, 進深15.7米。 平面長方形, 覆鬥頂。 內造七佛(均高8米)。 造像均褒衣博帶、秀骨清像。 窟頂四披浮雕本生故事“捨身飼虎”、佛傳故事“宮中娛樂”等。 窟門外兩側各雕一力士。 窟內塔基宋代重修, 明窗兩側宋刻十六羅漢, 窟門內外兩壁留有許多宋、元、明墨書碑刻及題詠。 此窟共有大型石雕造像23身, 四壁還有千佛、飛天、樂人、佛傳及佛本生故事浮雕造像110多身, 內容相當豐富, 是北石窟寺窟群中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和最有價值的洞窟。

北石窟寺是甘肅四大石窟之一, 代表洞窟有北朝的165號、240號窟和盛唐時期的32、222、263號窟。 雕造內容極其豐富, 其千姿百態的石雕藝術, 濃縮了隴東漢唐文化的精華, 也是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結晶, 在中國佛教石窟藝術史上佔有一定的位置。 1988年1月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現為隴東著名的旅遊勝地。

令人讚歎的是那些高大的七尊立佛。這七尊佛像面相方圓,嘴唇厚重,兩耳垂肩,體魄雄健,帶著北方少數民族氣質特徵。而在前壁兩邊雕鑿有五、八米高的兩身交腳菩薩;同時佛與佛之間還雕鑿有四米高的脅侍菩薩十身所有的造像無不表現出北魏時期的北方少數民族特色。

北石窟有寺聖母宮壁畫,規模不大,但結構嚴謹,筆法熟練。總體上採用連環畫的手法,故事生動,銜接自然,人物、山水、建築、錯落有致,變化萬千。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雖然稱不上瘦骨清像,倒也道骨仙風,神仙、帝王、大臣等形象,刻畫得淋漓盡致,主次分明,動物形象刻畫得更是生動傳神。由於是神化故事,整個壁畫都充滿了雲蒸霞蔚的氣象,遊人觀之,頓覺進入到雲氣繚繞的神仙世界。

北石窟寺的窟龕形制多樣,有大、中、小三種,以中小石窟為主。平面有橫長方形的、正方形的、半圓形的、馬蹄形的;窟頂形狀有覆鬥頂、平頂、穹窿頂、圓拱頂等。石窟群現存有大小造像2126身,均為石雕。造像題材有七佛、三佛、阿彌陀佛、盧舍那佛、彌勒菩薩、普賢菩薩、觀世音菩薩、脅侍菩薩、舒相菩薩、阿修羅天、守門天王、弟子、力士、飛天、佛傳和佛本生故事等。

大部分造像為半圓雕和圓雕或高浮雕。雕刻手法熟練,衣紋線條流暢生動。各個朝代的造像時代特色非常鮮明,人物的形象及性格的表現極為突出。造像原來均有彩繪,也有壁畫。因長年風化剝落,僅留殘跡,裸露在外的佛龕造像頭部多殘,風化並沒有失去她昨日的光華。

小龕內的造像,特別是下層的小龕內造像雕刻尤為精細生動,其衣紋如出春水,自然而流暢。菩薩髮髻高聳,上身袒露,下著羊腸裙,輕紗透體,披巾自雙肩搭下,或用一手舉起,形式多樣而富有變化,身軀活潑優美而典線,婀娜多姿,富有情感,顯示出旺盛的青春活力,似今舞女在表演。

石窟的人物造型形象各異,雖展示極樂世界的佛國生活情景,卻充分反映了各個時期虔誠的心態,對藝術精益求精,執著追求的精神和雕造精美的藝術。

有人這樣提出一個觀點,在第222窟的佛像被人們認為是武則天化身。這是一個典型的盛唐洞窟,儘管它也是佛的樣子,但頭像能給人強烈的世俗感覺。這尊佛像五官輪廓分明,與其他盛唐佛像有著區別。洞窟是盛唐時期開鑿的,從歷史記載來看,武則天當政時期,曾經在全國掀起一個大造佛寺的高潮。如果這尊佛像是依照某位女性雕鑿的,那只能是武則天。整個中國歷史上被雕成佛像的帝王並不是很多;而一般老百姓根本不會有這種資格;能稱得上「細眉大眼」女性模樣的帝王,只有武則天一人而已,也就是武則天的化身。

藝術如人生,藝術如人文,藝術如民風,北石窟寺的景物是豐富的,又是迷人的,一生未必一次而盡,一生未必一覽而得。但,甘肅隴東黃土高坡上的風土人情是粗獷的,是淳樸的,是善良的,是熱情的.....

貼士

我採集了關於 甘肅慶陽 北石窟的旅遊靈感,這裡適合與所有人共同體驗。

全年來玩最佳。

樂途旅遊網與樂途靈感旅行家:朱文鑫 發佈:2017.06.17

現為隴東著名的旅遊勝地。

令人讚歎的是那些高大的七尊立佛。這七尊佛像面相方圓,嘴唇厚重,兩耳垂肩,體魄雄健,帶著北方少數民族氣質特徵。而在前壁兩邊雕鑿有五、八米高的兩身交腳菩薩;同時佛與佛之間還雕鑿有四米高的脅侍菩薩十身所有的造像無不表現出北魏時期的北方少數民族特色。

北石窟有寺聖母宮壁畫,規模不大,但結構嚴謹,筆法熟練。總體上採用連環畫的手法,故事生動,銜接自然,人物、山水、建築、錯落有致,變化萬千。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雖然稱不上瘦骨清像,倒也道骨仙風,神仙、帝王、大臣等形象,刻畫得淋漓盡致,主次分明,動物形象刻畫得更是生動傳神。由於是神化故事,整個壁畫都充滿了雲蒸霞蔚的氣象,遊人觀之,頓覺進入到雲氣繚繞的神仙世界。

北石窟寺的窟龕形制多樣,有大、中、小三種,以中小石窟為主。平面有橫長方形的、正方形的、半圓形的、馬蹄形的;窟頂形狀有覆鬥頂、平頂、穹窿頂、圓拱頂等。石窟群現存有大小造像2126身,均為石雕。造像題材有七佛、三佛、阿彌陀佛、盧舍那佛、彌勒菩薩、普賢菩薩、觀世音菩薩、脅侍菩薩、舒相菩薩、阿修羅天、守門天王、弟子、力士、飛天、佛傳和佛本生故事等。

大部分造像為半圓雕和圓雕或高浮雕。雕刻手法熟練,衣紋線條流暢生動。各個朝代的造像時代特色非常鮮明,人物的形象及性格的表現極為突出。造像原來均有彩繪,也有壁畫。因長年風化剝落,僅留殘跡,裸露在外的佛龕造像頭部多殘,風化並沒有失去她昨日的光華。

小龕內的造像,特別是下層的小龕內造像雕刻尤為精細生動,其衣紋如出春水,自然而流暢。菩薩髮髻高聳,上身袒露,下著羊腸裙,輕紗透體,披巾自雙肩搭下,或用一手舉起,形式多樣而富有變化,身軀活潑優美而典線,婀娜多姿,富有情感,顯示出旺盛的青春活力,似今舞女在表演。

石窟的人物造型形象各異,雖展示極樂世界的佛國生活情景,卻充分反映了各個時期虔誠的心態,對藝術精益求精,執著追求的精神和雕造精美的藝術。

有人這樣提出一個觀點,在第222窟的佛像被人們認為是武則天化身。這是一個典型的盛唐洞窟,儘管它也是佛的樣子,但頭像能給人強烈的世俗感覺。這尊佛像五官輪廓分明,與其他盛唐佛像有著區別。洞窟是盛唐時期開鑿的,從歷史記載來看,武則天當政時期,曾經在全國掀起一個大造佛寺的高潮。如果這尊佛像是依照某位女性雕鑿的,那只能是武則天。整個中國歷史上被雕成佛像的帝王並不是很多;而一般老百姓根本不會有這種資格;能稱得上「細眉大眼」女性模樣的帝王,只有武則天一人而已,也就是武則天的化身。

藝術如人生,藝術如人文,藝術如民風,北石窟寺的景物是豐富的,又是迷人的,一生未必一次而盡,一生未必一覽而得。但,甘肅隴東黃土高坡上的風土人情是粗獷的,是淳樸的,是善良的,是熱情的.....

貼士

我採集了關於 甘肅慶陽 北石窟的旅遊靈感,這裡適合與所有人共同體驗。

全年來玩最佳。

樂途旅遊網與樂途靈感旅行家:朱文鑫 發佈:2017.06.17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