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生存壯歌》:悠悠流年逝 滄桑化坦然

【編者按】:本評論是青年評論家阿探老師最新之作。

厚厚的《生存壯歌》終於讀完了, 我的神思似乎還深深地處在同陽洲先生所凝鑄的歷史悠悠歲月中。 老中醫劉曉曦的人生歷史, 也是同陽洲身同感受的歷史, 一部凡人的生存壯歌。 數十萬言的傳記, 在同陽洲的筆下乾淨、平淡, 客觀再現了歷史之過往崢嶸, 傳主劉曉曦之人生起伏。 合上《生存壯歌》, 跌宕平復, 悠悠流年逝, 滄桑化坦然。

同陽洲人物傳記《生存壯歌》之創作, 是超越一般意義的人物傳紀。 對傳主沒有絲毫的膜拜或禮贊, 敘事中戒除了色彩、情緒之濃烈,

還歷史以客觀, 還傳主人生以真實, 還傳主以真性, 取得了超越性的成功。 同陽洲為渭南華縣人, 承接“史聖”韓城之司馬遷史家遺風, 以民間視野審視歷史之過往, 將傳主置於共和國60載風雨洪流之中, 凸顯了凡人劉曉曦醫者仁心的前世今生, 給予讀者一種新的整體性歷史觀, 一種體現長遠智慧的人生觀。

“每個人都會經歷屬於自己的那份苦難, 學會忍受, 學會排解, 在命運的顛簸中成就心中的夢想, 才不失為智者之舉。 ”假如這是同陽洲為本書設置的靈魂, 那麼煌煌數十萬言之骨架血肉, 足以擎起這熠熠生輝的靈魂。 但我想這靈魂絕非同陽洲的預設, 而是他浸潤於中國60年激蕩歷史洪流中, 追溯傳主人生的流離與精神的歸宿的過程中,

凝練而成的精魂。 毋寧說這是對老中醫劉曉曦人生過往的沉澱與化成, 不如說是同陽洲對歷史洪流中蒼生坦蕩精神的粹取;毋寧說這是對老中醫劉曉曦人生的蓋棺論定, 不如說是同陽洲自己對歷史與人生的感悟。

從同陽洲冷靜、理性的敘事中, 我們可以真切地感受到, 共和國60年浩蕩歷史, 對於社會個體而言, 不過歷史之下的生存而已。 這又讓我想起了周瑄璞的長篇小說《多灣》, 一個家族的女性對生命存在更舒暢意義幾代傳遞。 理同此理, 劉曉曦或許只不過在苦苦追求著屬於自己的正常人的生活罷了, 然而置身歷史及時代的洪深巨流中, 他又如何能夠擺脫命運的顛簸動盪?他的動盪流離的人生,

又如何能夠抵達彼岸?“寄蜉蝣於天地, 渺滄海之一粟”, 凡人之於歷史, 存在意義微乎其微, 同陽洲卻於歷史的縱深中, 攢射出凡人不凡的人性光芒。

《生存壯歌》有著《史記》筆法的遺韻。 其一, 同陽洲以民生之立場再現了更為真切更為豐富的歷史圖景。 如“燒餅換媳婦”, 可視為歷史在民間的遺存, 其承載著政治的冷酷與天災人的肆虐, 確保了傳記的客觀真實, 有助於年輕一代去瞭解那段驚心的過往。 其二, 始終貫穿著普世悲憫情懷。 歷史急轉狂飆, 以劉曉曦家族之受難, 撐起民族的受難。 劉曉曦婚姻的波折, 逃亡了20年終於重返老家時, 物是人已非的人生淒涼, 撼動心魂。 其三, 處於歷史之外審視歷史, 獲得寬容。 司馬遷《史記》之所以成為千古良史,

在於不拘泥於歷史本身而就事論事, 而是賦予歷史更寬闊的視野。 同陽洲雖然在追溯歷史之過往, 卻並不沉溺於歷史, 因而獲得了一種對歷史的包容和敘事的從容, 去盡個體色彩, 這樣就獲得了整體性的歷史觀, 最後凝結成更為豁達的人生觀。 或許對於歷史與人生而言, 我們不應只看一時, 更應該看到整體或一世。

醫者仁心, 這仁心如何化成?同陽洲如司馬遷為人物列傳, 從祖上遙遙說起。 劉曉曦之遠祖耶律權將軍, 于大勢已去之際攜家人不得不逃亡改姓求生最終定居華州。 這是歷史對人性的不經意間的壓迫與壓抑, 耶律權及家人最終選擇了庸眾的日子, 保全了家族的綿延。 追溯前世,

無疑是同陽洲一種歷史貫通性的比對設計, 不同歷史時空的比對中, 串接起劉氏家族的命運, 劉曉曦的人生便有了遠祖的烙印。 劉曉曦的父親強調, 一定要好好活下去, 要學個手藝。 事實上, 劉曉曦的顛沛流離的人生路上, 最終遵從了父親的意願。 即便是在最艱難的日子裡, 也持仁心與人為善, 最終將人生苦難化為寬容的坦然。

司馬遷《史記》總有對人物的客觀評價, 同陽洲以傳記本身之敘事完成了對劉曉曦人生的評價。 《生存壯歌》不同于一般意義的人物傳記, 從品質及歷史涵蓋考量, 當屬歷史性傳記, 劉曉曦坦蕩的人生人性脫穎而出。

《生存壯歌》不僅達到了人物傳記“真、信、活”之根本要求, 觸及劉曉曦深層精神, 更重要的對於對歷史和時代的變遷等方面為年輕一代留下了珍貴的資料與精神圖景。 同陽洲完成了對傳主人生的凝鑄,更是完成了自己對歷史的一種達觀與人生境界的提升。

【作者近照】

【作者簡介】

阿探:青年評論家,陝西文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目前任職西安某高校。致力於于陝西中青年作家研究多年,曾在《文學報》《文藝報》《文學自由談》《名作欣賞》《大家》《長篇小說選刊》《橄欖綠》《西北軍事文學》《延河》等報刊發表文學評論、學術論文30餘篇。曾獲《人民文學》2015年度上半年“近作短評”佳作獎;《橄欖綠》2016年度“優秀作品獎”等。

同陽洲完成了對傳主人生的凝鑄,更是完成了自己對歷史的一種達觀與人生境界的提升。

【作者近照】

【作者簡介】

阿探:青年評論家,陝西文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目前任職西安某高校。致力於于陝西中青年作家研究多年,曾在《文學報》《文藝報》《文學自由談》《名作欣賞》《大家》《長篇小說選刊》《橄欖綠》《西北軍事文學》《延河》等報刊發表文學評論、學術論文30餘篇。曾獲《人民文學》2015年度上半年“近作短評”佳作獎;《橄欖綠》2016年度“優秀作品獎”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