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毛利超七成卻還賺不到錢,眼鏡行業“暴利”去哪了?

港股解碼, 香港財華社王牌專欄, 20年專注港股, 金融名家齊聚, 做最有深度的原創財經號。 看完記得訂閱、評論、點贊哦。

■文|邢莉, 香港財華社財經編輯。

在眼鏡行業裡有一句順口溜, “成本20元的鏡架, 200元賣給你是講人情;300元賣給你是講交情;400元賣給你是講行情”。 由於行業的專業性和特殊性, 中國眼鏡業的暴利廣為人知, 甚至被列入“中國十大暴利行業”之一。

近日, 創業板公司博士眼鏡招股書中披露的資料, 似乎坐實了這一“暴利”傳聞。 事實上, 博士眼鏡沒上市時, 就被扒出毛利率70%的話題。 細查它的招股書發現, 博士眼鏡的毛利率極高, 淨利卻少得可憐。

博士眼鏡無緣暴利, 淨利不足10%

2014年、2015年和2016年, 博士眼鏡主營業務毛利率分別為73.08%、75.82%、75.65%。 這主要緣於鏡架和鏡片的進價較低。 近千元的鏡片採購均價僅28元, 且採購成本在2014年-2016年間還在逐漸降低, 分別為43元、32元、28元, 行業暴利可見一斑。

博士眼鏡的主營業務主要包括鏡架、鏡片、太陽鏡、老花鏡、隱形眼鏡、隱形護理液等產品, 如果分產品看, 鏡片的毛利率是所有產品中最高的。 以2016年的數據看, 博士眼鏡鏡架的採購單價僅89.06元, 而同期的銷售價格則高達506.88元, 銷售價格是其採購成本的5倍有餘。 鏡片的採購單價僅僅是28.82元, 而同期售價則是281.75元, 售價是成本近10倍。

然而可笑的是, 博士眼鏡雖然毛利率高, 但淨利率卻少得可憐。 招股書顯示, 2014年營業收入為3.61億元, 營業成本只有9742萬元, 各項費用均不少, 其中銷售費用達1.84億元, 管理費用為2592萬元, 其高昂的費用, 導致營業利潤僅為4699萬元, 扣稅後的淨利潤只有3391萬元。 公司的淨利率還不到10%, 在零售公司中表現尚佳, 但與暴利著實無緣。

成本控制始終是個難題

對此, 博士眼鏡招股書解釋的原因大體分為三點, 一是與傳統零售行業不同, 眼鏡零售行業在銷售過程中, 需要眼視光專業人員為顧客提供驗光和定配等服務, 眼鏡商品的零售價格中包含了眼視光專業和個性化定制服務的價值;二是由於眼鏡零售行業具有顧客購買頻率低、租賃支出和人工成本高等特點, 需要較高的毛利率以覆蓋各項成本費用;三是公司在經營規模、品牌影響力等方面的優勢, 有利於公司提升供應鏈的整合能力及盈利水準。

眼鏡行業不是單純的零售行業,

不是單純的進貨、賣出那麼簡單, 一副鏡片除鏡片本身的價值外, 還有更多的附加值。 這些附加值包括驗光、加工、損耗、報損率等。 在國外, 一般配鏡錢的驗光都是收費的, 而在國內幾乎都是免費驗光。 而驗光器材的費用、驗光師的工資等成本只能轉嫁於鏡片之上。

此外,鏡片在加工過程中,因技工操作不當、機械故障、產品本身瑕疵等因素,而存在報廢率,目前報廢率大約為70%至80%之間,對100副原胚鏡片進行加工,報廢鏡片在70到80副。因此鏡片的利潤,不能用售賣價格減去進價來計算。

同時,眼鏡行業超高的毛利引來群狼的搶食。行業內單打獨鬥、個體戶經營的現象較為普遍,類似博士眼鏡模式,開設專賣店、租商場櫃檯的模式會增加企業運營成本。即便是優秀的眼鏡企業,基本都做很難做到成本控制,改變以往守著櫃檯的模式,在管道上進行整合創新,是一件繼續改革的事情。

同樣被認為處在暴利的眼鏡行業中的音米,成功登陸新三板,卻未實現真正意義的盈利。根據音米眼鏡財報,至2015年底其才實現18萬元盈利。由此可見眼鏡行業的利潤前景並不是十分樂觀。

另外,眼鏡行業大多仍以傳統銷售模式為主。以博士眼鏡來講,儘管採購成本較低,加價倍率很高,但是傳統化的行銷管道以及較高的成本,是企業上市之後發展的障礙。因此,博士眼鏡上市之後,需要革新技術設備、創新管道模式,才能提升終端門店的利潤。

市場前景可觀,監管卻未跟上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資料顯示,目前我國眼鏡消費者已超過3億,再加上3.2億中老年人需要的花鏡,以及太陽鏡等產品,國內眼鏡市場發展前景可觀。而隨著中國居民收入不斷提高,消費者有能力購買多副眼鏡以滿足不同場合的佩戴需求,刺激了眼鏡零售市場的快速增長。據Euromonitor研究報告,中國眼鏡零售市場規模從2006年的208.20億元增長到2015年的673.94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達13.94%。

但與之不相配的是,儘管需求量很大,但產業發展仍停留在初級階段,行業內的價格亂象仍然存在,市場缺乏監管。在中國眼鏡協會的官方網站上,並沒有關於眼鏡價格的明確標準。業內人士透露,“行業內對眼鏡價格缺少相關標準,比如說商品的成本可能是固定的,那麼它的利潤實際上應該有一定標準,眼鏡零售價格應該在這個標準範圍內。”

此外,鏡片在加工過程中,因技工操作不當、機械故障、產品本身瑕疵等因素,而存在報廢率,目前報廢率大約為70%至80%之間,對100副原胚鏡片進行加工,報廢鏡片在70到80副。因此鏡片的利潤,不能用售賣價格減去進價來計算。

同時,眼鏡行業超高的毛利引來群狼的搶食。行業內單打獨鬥、個體戶經營的現象較為普遍,類似博士眼鏡模式,開設專賣店、租商場櫃檯的模式會增加企業運營成本。即便是優秀的眼鏡企業,基本都做很難做到成本控制,改變以往守著櫃檯的模式,在管道上進行整合創新,是一件繼續改革的事情。

同樣被認為處在暴利的眼鏡行業中的音米,成功登陸新三板,卻未實現真正意義的盈利。根據音米眼鏡財報,至2015年底其才實現18萬元盈利。由此可見眼鏡行業的利潤前景並不是十分樂觀。

另外,眼鏡行業大多仍以傳統銷售模式為主。以博士眼鏡來講,儘管採購成本較低,加價倍率很高,但是傳統化的行銷管道以及較高的成本,是企業上市之後發展的障礙。因此,博士眼鏡上市之後,需要革新技術設備、創新管道模式,才能提升終端門店的利潤。

市場前景可觀,監管卻未跟上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資料顯示,目前我國眼鏡消費者已超過3億,再加上3.2億中老年人需要的花鏡,以及太陽鏡等產品,國內眼鏡市場發展前景可觀。而隨著中國居民收入不斷提高,消費者有能力購買多副眼鏡以滿足不同場合的佩戴需求,刺激了眼鏡零售市場的快速增長。據Euromonitor研究報告,中國眼鏡零售市場規模從2006年的208.20億元增長到2015年的673.94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達13.94%。

但與之不相配的是,儘管需求量很大,但產業發展仍停留在初級階段,行業內的價格亂象仍然存在,市場缺乏監管。在中國眼鏡協會的官方網站上,並沒有關於眼鏡價格的明確標準。業內人士透露,“行業內對眼鏡價格缺少相關標準,比如說商品的成本可能是固定的,那麼它的利潤實際上應該有一定標準,眼鏡零售價格應該在這個標準範圍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