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如何借鑒德國工業4.0戰略?

為進一步提升本國工業發展水準, 增強核心競爭能力, 2013年德國正式提出並實施了工業4.0戰略。 與工業 1.0、2.0、3.0 戰略相比, 工業 4.0 戰略的重要特點在於通信資訊技術在工業生產中的廣泛應用, 通過建立智慧工廠、智慧車間和智慧生產線, 實現對製造業的產品製造、物流運輸管理和成本的全過程智慧化控制, 並以此實現製造業的智慧化、資訊化、數位化和自動化。 在德國工業 4.0 戰略的影響下, 新型的商業和生產模式不斷湧現, 對世界工業經濟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目前, 基於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以及國內外嚴峻的宏觀經濟形勢,

工業生產成本持續攀升, 行業產能過剩矛盾更加突出, 企業創新能力不強, 產品缺乏核心競爭力。 面對以上困局, 我們該如何借鑒德國工業4.0戰略呢?

德國工業4.0戰略的基本內容

德國工業4.0戰略實施的背景:工業 4.0 戰略主要是針對歐美發達國家在大力發展本國工業特別是製造業方面採取的一系列重大戰略措施。 工業 4.0 戰略主要集中在製造業領域, 被稱為世界工業領域的第四次革命。 在加快工業經濟發展過程中, 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從各自國情出發分別制定了本國的工業 4.0 戰略, 其中德國走在了前列, 堪稱楷模。 德國工業 4.0 戰略的提出和實施, 主要是適應全球互聯網時代來臨的趨勢, 結合網路發展新趨勢、新特點,

通過制定智慧化新標準進一步鞏固自身在機械製造和機械裝備領域的龍頭地位。 為進一步鼓勵支持工業領域的革命性科研創新, 德國政府於 2013 年在漢諾威舉行的國際工業製造博覽會上正式提出了德國工業 4.0 實施戰略。 在該戰略中, 德國對全球工業發展形勢進行了系統總結, 對未來工業發展趨勢做了詳盡描述, 同時對德國未來20年的工業生產方式進行了大膽預測, 這在世界範圍內引起了高度關注。

德國工業 4.0 戰略的主要內容:德國工業4.0 戰略立足互聯網發展新形勢, 注重資訊技術與智慧技術的有機結合, 強調與傳統製造業發展模式的本質區別, 將資訊技術、智慧技術、數位化技術廣泛應用於物流運輸、售後服務等各個工業過程和環節。 這一戰略的實施將為傳統製造業注入新的血液, 開闢更多的發展機遇, 提升傳統製造業服務水準。 德國工業 4.0 戰略的核心在於機械工業的資訊化、智慧化、數位化和自動化, 與傳統製造業相比, 在生產模式和產業機構上都將實現革命性的創新。

該戰略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 智慧化和資訊化是核心, 通過互聯網資訊技術的應用, 建立智慧工廠, 逐步實現生產製造的智慧化;其次, 充分借助領先全球的市場開發戰略和供應商合作戰略, 不斷增強本國製造業的核心競爭力;再次, 支撐工業 4.0 戰略實施的三大集成為注重產品智慧化生產過程中的縱向合成, 注重智慧化產品在不同階段的資訊資源分享, 注重產品生產研發製造的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橫向集成;最後, 在推動工業 4.0戰略實施的具體措施上, 建立標準化開放式的技術標體系, 實現對複雜管理系統的模型化管理控制, 強化專門滿足於工業發展的寬頻系統設施建設,
建立一套科學高效的工業生產安全監管機制, 實現工作組織管理與設計的創新, 加強對工業從業人員的職業技能培訓教育, 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 不斷提升資源利用效率與水準。 德國工業 4.0 戰略實施的重要目標就是徹底消除在工業領域控制系統與傳統管理模式之間的距離, 借助現代資訊技術手段實現工業生產、管理、配送、銷售等全過程的智慧化, 大大降低企業生產管理的各項成本。

德國工業 4.0 戰略對世界各國的工業發展規劃產生了舉足輕重的影響。 為應對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新形勢, 我國制定出臺了《中國製造 2025》發展規劃和行動計畫, 對規劃實施的目的、路徑及主要內容都做了詳細的描述, 規劃中的很多具體措施都與德國工業 4.0 戰略相契合。

德國工業 4.0 戰略對我國產業結構優化的借鑒意義

適應互聯網發展要求,加快工業化與資訊化融合的現實選擇。在我國由製造業大國向製造業強國發展的道路上,資訊化與工業化的深度融合已成為重中之重。然而這一過程中仍存在各種問題,如兩化融合的集成效應還不明顯,企業生產與經營管理的資訊化、網路化、智慧化水準還不高,同一產業內上下游企業之間的有效銜接配合缺乏默契,對市場的反應程度較低等。要克服這些問題並迎來新的契機,分析借鑒德國工業 4.0 的經驗有望成為一條捷徑。

有利於增強我國製造業未來的核心競爭力。自 2008 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世界經濟發展一直處於下行通道。為應對日益嚴峻的經濟危機,歐美國家紛紛制定出臺了一系列再工業化政策,製造業呈現出回流現象。近年來,受原來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我國老齡化趨勢加重,導致勞動力成本不斷攀升,工業發展的低成本優勢逐漸消失。只有積極對待德國等發達國家實施的工業 4.0 戰略,借鑒他們的先進經驗,努力提高核心競爭力,才能為我國有效應對激烈的國際競爭,加快製造業的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有利於加快我國產業的轉型升級步伐。大而不強、大而不精是當前我國工業製造業發展面臨的主要瓶頸。究其原因在於企業的創新創造能力薄弱,產品缺乏核心競爭力,產品品質問題突出,資源浪費嚴重,利用效率低下,產業結構不合理,不利於我國工業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面對這些問題,只有充分學習借鑒德國工業 4.0戰略的先進經驗與模式,結合我國工業發展實際制定相應的發展戰略規劃,突出資訊化、自動化、智慧化發展方向,才有可能加快產業的優化升級步伐。

德國工業 4.0 戰略對我國產學研模式研究的啟示

以產業協同發展為導向,加快科技研發與產業組織共同發展步伐。工業 4.0 戰略的實現不僅需要核心技術的創新創造,還需要管理效能的提升、行銷手段的完善、市場的拓展和產業組織的優化等多種因素綜合發揮作用。我國在推進工業4.0 戰略的進程中,同樣需要借鑒德國工業經驗加快產業組織結構的優化升級。一是緊緊圍繞網路化、數位化、智慧化導向,加快培育先進製造業發展新的經濟增長點,特別是對生產與控制系統、工業開發軟體、工業雲計算、工業智慧設施等關鍵領域與核心技術的開發研究,實現工業化與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打造智慧工廠、智慧車間。二是充分發揮政府引導作用,加強高校與企業、科研院所的合作,深化產學研合作進程,促進技術創新與市場拓展。我國國內市場廣闊,工業發展基礎較好,在深化產學研合作中,高校應充分利用這一優勢,主動加強與企業、科研單位的聯繫;政府應發揮好協調作用,通過政策引導、資金扶持等方式,調動企業等開展產學研合作的積極性、主動性。三是積極發展各類新興組織,促進產業資訊在不同組織間的交流應用。適應工業 4.0 時代發展要求,加快推動製造業的智慧化、自動化、網路化、柔性化進程,對製造業的生產模式與產業形態進行創新,引領產業發展潮流,佔據行業發展制高點。

通過產學研合作搭建技術創新平臺,促進製造業標準的統一。工業 4.0 戰略的實施是工業製造業領域的一次具有變革意義的重大革命,必將對世界工業經濟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大大促進製造業的轉型升級步伐。製造業的轉型升級需要強有力的科研平臺作支撐。為有效推進工業 4.0 戰略的實施,德國建立了政府、企業、高校三位一體的聯合技術研發體系,三者之間簽訂合作協定,對研發經費、投資收益等做了明確具體的規定,分工協作,密切配合,發揮各自優勢,實現了資源的整合、優化以及政企學研協同發展。長期以來,我國高校在開展產學研過程中,由於缺少高效的科研創新平臺,導致產學研合作層次低、範圍窄,研發水平低,已成為深化產學研合作、加快科研成果轉化和推進產業轉型升級的一大障礙。建立科研創新平臺,完善科研創新體系也已然成為深化產學研合作,加快科研成果市場化、產業化亟待解決的問題。德國三位一體的科研創新體系對我國科研創新平臺的建設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從目前我國工業生產標準看,主要是借鑒歐美、日本等國家的標準體系。由於各國工業生產標準本身有著較大差異,我國在借鑒國外標準時並未結合自身實際進行有效整合和採用統一的標準,導致工業標準體系仍不健全。當前局勢下,有必要借鑒德國工業 4.0 戰略對製造業及工業標準的相關規定,結合我國工業製造業發展的特點和實際,遵循製造業發展規律,對不同國家的工業標準進行整合優化,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工業標準體系。

引導鼓勵有實力企業發揮自身在資金、技術、市場和資源方面的優勢,參與到工業製造業的數位化、智慧化、資訊化、網路化進程中。德國工業 4.0 戰略在實踐過程中主要以大型企業為主導,中小企業積極參與的方式來實現。我國在實施工業製造 2025 戰略規劃中,也應充分發揮大型企業的主導作用,借助這些企業在人才、技術、資金、管理和市場資源方面的優勢,加快技術創新、科研成果轉化和產業升級進程,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重點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引導大企業加快開發高新技術和智慧成果的市場應用,加快新技術、新成果的推廣應用,吸引更多的中小企業和科研單位參與到技術創新中來;二是有實力的大企業,要充分借助自身優勢,加快與國內先進製造業發展現狀與科研需求進行精准對接,積極主動參與高校、科研院所的產學研合作,進行技術創新與產業組織創新,探尋製造業轉型升級新路徑,實現個性化、獨具特色的技術創新模式,搶佔技術創新制高點,形成新優勢;三是積極參與以政府為主導的高校、企業、產業聯盟等多方參與的製造業智慧技術標準制定規劃,改變當前製造資訊化與工業化差異較大,工業軟體系統、生產與管理控制系統、工業互聯網等互不相容、集成性不強的問題,啟動市場有效需求,在推進工業製造業自動化、智慧化、數位化、網路化中發揮引領作用。

以企業為主體,建立包括高校、科研單位等廣泛參與的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加快技術創新和市場開發。德國工業 4.0 戰略一經提出,立即得到了德國國內社會各界的積極回應和廣泛支援。從我國工業製造業發展現狀看,產業基礎較好,市場廣闊,很多製造業產品生產已經位居世界首位,甚至有些產品的產量已經佔據全球生產能力的百分之六七十。我國當前工業製造業的發展關鍵不在於數量的擴張,而在於如何加快技術創新、創造,儘快縮小在高端行業領域與先進國家的差距。因此,我國應該進一步明確產業發展規劃與方向,把握行業發展規律和趨勢,立足國內行業發展實際和特點,充分吸收和借鑒德國等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與做法,建立產學研合作聯盟,推進技術創新,提高核心競爭力。政府要充分發揮引導作用,鼓勵和支持建立不同類型、各具特色的產業研發聯盟,選擇關鍵行業和重點領域進行試點,吸引有實力的大企業與知名高校、科研單位聯合建立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技術創新合作聯盟,加大科研投入,完善聯盟運行機制,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加快技術創新和科研成果轉化,通過掌握核心科技,依靠技術創新,走出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產學研合作之路,為加快我國製造業的轉型升級提供有力保障。

規劃中的很多具體措施都與德國工業 4.0 戰略相契合。

德國工業 4.0 戰略對我國產業結構優化的借鑒意義

適應互聯網發展要求,加快工業化與資訊化融合的現實選擇。在我國由製造業大國向製造業強國發展的道路上,資訊化與工業化的深度融合已成為重中之重。然而這一過程中仍存在各種問題,如兩化融合的集成效應還不明顯,企業生產與經營管理的資訊化、網路化、智慧化水準還不高,同一產業內上下游企業之間的有效銜接配合缺乏默契,對市場的反應程度較低等。要克服這些問題並迎來新的契機,分析借鑒德國工業 4.0 的經驗有望成為一條捷徑。

有利於增強我國製造業未來的核心競爭力。自 2008 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世界經濟發展一直處於下行通道。為應對日益嚴峻的經濟危機,歐美國家紛紛制定出臺了一系列再工業化政策,製造業呈現出回流現象。近年來,受原來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我國老齡化趨勢加重,導致勞動力成本不斷攀升,工業發展的低成本優勢逐漸消失。只有積極對待德國等發達國家實施的工業 4.0 戰略,借鑒他們的先進經驗,努力提高核心競爭力,才能為我國有效應對激烈的國際競爭,加快製造業的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有利於加快我國產業的轉型升級步伐。大而不強、大而不精是當前我國工業製造業發展面臨的主要瓶頸。究其原因在於企業的創新創造能力薄弱,產品缺乏核心競爭力,產品品質問題突出,資源浪費嚴重,利用效率低下,產業結構不合理,不利於我國工業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面對這些問題,只有充分學習借鑒德國工業 4.0戰略的先進經驗與模式,結合我國工業發展實際制定相應的發展戰略規劃,突出資訊化、自動化、智慧化發展方向,才有可能加快產業的優化升級步伐。

德國工業 4.0 戰略對我國產學研模式研究的啟示

以產業協同發展為導向,加快科技研發與產業組織共同發展步伐。工業 4.0 戰略的實現不僅需要核心技術的創新創造,還需要管理效能的提升、行銷手段的完善、市場的拓展和產業組織的優化等多種因素綜合發揮作用。我國在推進工業4.0 戰略的進程中,同樣需要借鑒德國工業經驗加快產業組織結構的優化升級。一是緊緊圍繞網路化、數位化、智慧化導向,加快培育先進製造業發展新的經濟增長點,特別是對生產與控制系統、工業開發軟體、工業雲計算、工業智慧設施等關鍵領域與核心技術的開發研究,實現工業化與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打造智慧工廠、智慧車間。二是充分發揮政府引導作用,加強高校與企業、科研院所的合作,深化產學研合作進程,促進技術創新與市場拓展。我國國內市場廣闊,工業發展基礎較好,在深化產學研合作中,高校應充分利用這一優勢,主動加強與企業、科研單位的聯繫;政府應發揮好協調作用,通過政策引導、資金扶持等方式,調動企業等開展產學研合作的積極性、主動性。三是積極發展各類新興組織,促進產業資訊在不同組織間的交流應用。適應工業 4.0 時代發展要求,加快推動製造業的智慧化、自動化、網路化、柔性化進程,對製造業的生產模式與產業形態進行創新,引領產業發展潮流,佔據行業發展制高點。

通過產學研合作搭建技術創新平臺,促進製造業標準的統一。工業 4.0 戰略的實施是工業製造業領域的一次具有變革意義的重大革命,必將對世界工業經濟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大大促進製造業的轉型升級步伐。製造業的轉型升級需要強有力的科研平臺作支撐。為有效推進工業 4.0 戰略的實施,德國建立了政府、企業、高校三位一體的聯合技術研發體系,三者之間簽訂合作協定,對研發經費、投資收益等做了明確具體的規定,分工協作,密切配合,發揮各自優勢,實現了資源的整合、優化以及政企學研協同發展。長期以來,我國高校在開展產學研過程中,由於缺少高效的科研創新平臺,導致產學研合作層次低、範圍窄,研發水平低,已成為深化產學研合作、加快科研成果轉化和推進產業轉型升級的一大障礙。建立科研創新平臺,完善科研創新體系也已然成為深化產學研合作,加快科研成果市場化、產業化亟待解決的問題。德國三位一體的科研創新體系對我國科研創新平臺的建設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從目前我國工業生產標準看,主要是借鑒歐美、日本等國家的標準體系。由於各國工業生產標準本身有著較大差異,我國在借鑒國外標準時並未結合自身實際進行有效整合和採用統一的標準,導致工業標準體系仍不健全。當前局勢下,有必要借鑒德國工業 4.0 戰略對製造業及工業標準的相關規定,結合我國工業製造業發展的特點和實際,遵循製造業發展規律,對不同國家的工業標準進行整合優化,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工業標準體系。

引導鼓勵有實力企業發揮自身在資金、技術、市場和資源方面的優勢,參與到工業製造業的數位化、智慧化、資訊化、網路化進程中。德國工業 4.0 戰略在實踐過程中主要以大型企業為主導,中小企業積極參與的方式來實現。我國在實施工業製造 2025 戰略規劃中,也應充分發揮大型企業的主導作用,借助這些企業在人才、技術、資金、管理和市場資源方面的優勢,加快技術創新、科研成果轉化和產業升級進程,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重點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引導大企業加快開發高新技術和智慧成果的市場應用,加快新技術、新成果的推廣應用,吸引更多的中小企業和科研單位參與到技術創新中來;二是有實力的大企業,要充分借助自身優勢,加快與國內先進製造業發展現狀與科研需求進行精准對接,積極主動參與高校、科研院所的產學研合作,進行技術創新與產業組織創新,探尋製造業轉型升級新路徑,實現個性化、獨具特色的技術創新模式,搶佔技術創新制高點,形成新優勢;三是積極參與以政府為主導的高校、企業、產業聯盟等多方參與的製造業智慧技術標準制定規劃,改變當前製造資訊化與工業化差異較大,工業軟體系統、生產與管理控制系統、工業互聯網等互不相容、集成性不強的問題,啟動市場有效需求,在推進工業製造業自動化、智慧化、數位化、網路化中發揮引領作用。

以企業為主體,建立包括高校、科研單位等廣泛參與的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加快技術創新和市場開發。德國工業 4.0 戰略一經提出,立即得到了德國國內社會各界的積極回應和廣泛支援。從我國工業製造業發展現狀看,產業基礎較好,市場廣闊,很多製造業產品生產已經位居世界首位,甚至有些產品的產量已經佔據全球生產能力的百分之六七十。我國當前工業製造業的發展關鍵不在於數量的擴張,而在於如何加快技術創新、創造,儘快縮小在高端行業領域與先進國家的差距。因此,我國應該進一步明確產業發展規劃與方向,把握行業發展規律和趨勢,立足國內行業發展實際和特點,充分吸收和借鑒德國等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與做法,建立產學研合作聯盟,推進技術創新,提高核心競爭力。政府要充分發揮引導作用,鼓勵和支持建立不同類型、各具特色的產業研發聯盟,選擇關鍵行業和重點領域進行試點,吸引有實力的大企業與知名高校、科研單位聯合建立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技術創新合作聯盟,加大科研投入,完善聯盟運行機制,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加快技術創新和科研成果轉化,通過掌握核心科技,依靠技術創新,走出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產學研合作之路,為加快我國製造業的轉型升級提供有力保障。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