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楊鳴鍵:從隴南走出去的音樂家

今年76歲的楊鳴鍵被譽為“樂壇多面手”, 他是中國音樂家協會民族音樂委員會理事, 中國音樂學院社會藝術水準考級高級考官、研究員, 省文化館原副館長, 知名作曲家。 自走上音樂創作道路50多年來, 他一直活躍在甘肅乃至全國的音樂舞臺上。

第一次見到楊鳴鍵是在今年的2月份, 當時為了研究玉壘花燈戲, 他深入文縣玉壘鄉李家坪村、餘家村、玉壘坪村、冉家村、黃路村等地, 觀看了當地村民表演, 每到一個村, 他都會到後臺與樂手和花燈戲演員進行交流。 5月19日, 在首屆隴南高山戲研討會上, 記者再一次走近他與他的音樂世界。

文/本報記者羅豔 圖/本報記者張紅霞

音樂生根期

楊鳴鍵出生在武都區城關鎮, 他的父親是中學語文教師, 閒置時間常常吹簫, 委婉優美的簫聲, 滋潤了他幼小的心靈。 六歲上學, 音樂課帶來的快樂, 使楊鳴鍵開始學習樂器。 中學時, 他已成為學校樂隊主要成員。

上小學時, 楊鳴鍵的兩位元音樂老師對他的影響深遠。 一位是高山戲發現者之一的崔敏勤老師, 楊鳴鍵的二胡演奏就是崔敏勤老師啟蒙的。 崔老師調走後, 楊鳴鍵又向党志中老師學習了手風琴演奏。

1953年, 楊鳴鍵考到甘肅省立武都中學, 中學樂器比較多, 他有機會學習小提琴、竹笛、三弦、小阮、腳踏風琴等。 上高中時, 他已開始嘗試作曲。

當時, 武都中學文藝宣傳隊經常為專區、縣大型會議等演出, 或出外慰問演出, 楊鳴鍵是全部節目的主要伴奏者之一。 每年春節, 他都參加社火樂隊, 也承擔快板等演出, 大量的演出活動和負責給大家教唱俄語歌曲的音樂實踐, 提高了他的音樂修養, 鍛煉了他的音樂技能。

音樂長莖期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是楊鳴鍵的音樂創作初級階段, 以秦腔為主, 兼有眉戶、高山戲、隴劇和玉壘花燈戲。

1959年高考, 楊鳴鍵考入甘肅農業大學。 但是對音樂的喜愛, 使他放棄了上大學的機會, 毅然踏入了音樂之門, 走進了當時的武都地區秦劇團。 在團裡他的文化程度比較高, 又掌握好幾種樂器, 在擔任二胡、板胡演奏的同時, 作曲的任務自然就落到了他的頭上。

1961年3月, 楊鳴鍵在定西專區秦劇團樂隊工作時, 趕上新排一出大型秦腔歷史劇, 其中要為一首合唱臺詞作曲。 曲子寫好後, 經過驗收, 一舉通過, 付諸排練和演出, 這次作品成為他一生立於舞臺的音樂處女作。

同年7月, 他被調回家鄉劇團, 第二年, 擔任武都專區五一秦腔劇團“頭把板胡”(樂隊首席)。

這一時期, 他經常隨著劇團下鄉演出, 有機會接觸到當地的民歌手。 他晚上演出, 白天整理收集民歌歌詞、曲譜。 在隴南20多年, 這裡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他辛勤的足跡, 這些也成了他創作出一首首好歌的源泉。

起初, 秦腔劇的序曲、間奏、合唱等由楊鳴鍵寫作, 唱腔則由他和富有演出實踐經驗的老司鼓合作完成。 劇碼, 除參加全省調演的個別新創作現代小戲外,

其他秦腔劇碼皆為大型古典劇和大型現代劇, 如:古典劇《恩仇記》《鴛鴦譜》等, 現代劇《奪印》《三世仇》《蘆蕩火種》等。 眉戶劇的音樂創作由劇團書記挑頭, 楊鳴鍵執筆。 主要是新創作的現代戲, 如大型現代劇《白龍江風波》《青山碧波》(參加1964年甘肅省現代戲劇觀摩演出大會)和小型現代劇《五個雞蛋》(參加1965年西北五省、區文藝會演)等。

他先後為40多出秦腔、隴劇、眉戶、高山戲、文縣花燈戲作曲、配器, 整理了隴南地方劇種“高山戲”和文縣“花燈戲”的全部唱腔、曲牌;並為我省特有的保安族、撒拉族、裕固族、東鄉族等少數民族音樂撰寫了大量專論, 為多種辭書撰寫了民族音樂辭條;在《人民音樂》《音樂研究》《中國音樂》等國家級和省級刊物上發表了大量音樂專論。

音樂開花期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是楊鳴鍵的音樂創作成長階段, 以高山劇為主。 1972年4月初, 武都地區代表隊到蘭州參加調演, 參加調演的劇碼是由楊鳴鍵、馬延恒、張治平作曲的高山戲《一把麥穗》, 楊鳴鍵作曲的《銀水橋》, 楊鳴鍵、張治平和王界錄作曲隴劇《送籽種》。 經過審查, 全部通過, 於5月參加慶祝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三十周年而舉辦的“甘肅省文藝會演”。

1973年, 武都“安華公社毛澤東思想文藝宣傳隊”成立, 排演了高山戲《一擔糞桶》《並肩前進》《為革命節根》和隴劇《喜臨門》, 全部由楊鳴鍵作曲, 郝玉英主演, 為高山戲的進一步流傳作出了貢獻。

1974年9月, 修改本高山戲《擋車》參加全省文藝調演, 與省隴劇團、酒泉地區代表隊同台演出,並到五泉山公園、蘭州通用機器廠、省委黨校等單位演出,在更廣泛的領域傳播了高山戲。這年,楊鳴鍵還為秦腔現代劇《領路》作曲,為樣板戲移植的大型秦腔劇《平原作戰》配器。

1975年4月,甘肅省小戲代表隊赴京參加聲勢浩大的全國文藝調演,武都地區文工團(1968年地區革委會成立後將五一秦腔劇團和武都專區文工隊合併後的稱謂)排演的高山戲《開鎖記》(楊鳴鍵、馬延恒作曲),甘肅省隴劇團的隴劇《牧場英姿》和平涼地區話劇團的《畢業新歌》共同組台,赴京演出。

1977年,楊鳴鍵曾經想做的一件事———高山戲研究,也開始行動,付諸實踐了。一方面,楊鳴鍵為大型秦腔歷史劇《小刀會》和《逼上梁山》作曲,另一方面他加班加點,編寫出《高山戲》專集。

1978年2月下旬,武都城已經柳樹吐翠,桃花初綻。可是米倉山卻依然白雪皚皚,閃著銀光。楊鳴鍵對當時進村調研的經歷依然歷歷在目,“我和胡猛醒從米倉山下車,步行二十公里,到了公社,徑直去找尹維新。他向公社領導講明情況,便領他們去上尹家,受到尹維新全家熱情接待,大家一起談論高山戲,我們收穫很大,解決了不少想要調查的問題。”

此後,尹維新又找到張家灣的老藝人張義發,楊鳴鍵完整地記錄了這位元比他年長26歲的老藝人所唱的古典高山戲《釘缸》唱段。回城後,向地區文教局主管文化的副局長王國基彙報,王國基決定調武都魚龍公社高山戲《馬成憲討妻》全體演出人員進城,為三月下旬召開的“武都地區創作會議”獻演。

1979年,楊鳴鍵為參加“甘肅省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0周年獻禮演出”的高山戲《請婆婆》作曲,獲二等獎。之後,他又與張喜生合作,為大型秦腔歷史劇《屠夫狀元》作曲。

音樂結果期

二十世紀八十、九十年代是楊鳴鍵的音樂創作成熟階段。1982年,楊鳴鍵調到了省群藝館,投入到了省文化廳、省民委、省音協等組織的《中國民間歌曲集成?甘肅卷》的編輯工作,這一干便是10年。

他認為,越是偏僻、封閉的地方,越是埋藏著好的民歌,因此常常出現他提著答錄機漫山遍野找歌手的情景。在《中國民間歌曲集成?甘肅卷》正式出版後,文化部、國家民委等給予此書高度評價,他本人也被評為全國藝術集成編纂工作先進個人,榮獲一等獎。在進行音樂理論研究的同時,他創作的音樂作品也連連獲獎,包括4項國家政府獎群星獎、第四屆中國藝術節少兒專場手風琴合奏作曲金獎等。

1991年,楊鳴鍵走上了省群藝館副館長的崗位,組織、指導省上群眾文化藝術比賽、對群眾文藝愛好者進行輔導則成了他的主要工作,期間,他還下鄉采風,發表了十餘篇有關音樂理論的論文,負責籌辦了第一、第二屆“甘肅少兒器樂比賽”等大型活動。1996年,在文化部和中國音協舉辦的“全國文化長廊之歌”征歌評比中,他不僅積極從事組織工作,還擔任作曲工作。甘肅省在此次評比中獲一等獎1個,二等獎2個,優秀獎2個;他本人作曲的《綠色的月亮》榮獲二等獎,為甘肅省的音樂作品走向全國作出了貢獻。

2001年,楊鳴鍵退休。2002年,在“第二屆中國秦腔藝術節”上,高山戲《蘇武歸漢》獲一等獎,他獲作曲一等獎,《錦屏山下》他獲作曲二等獎,《縣長吃面》他獲作曲三等獎。

同年,楊鳴鍵又榮獲省政府頒發的“2000年度甘肅省文化藝術人才”銀飛天獎。2003年,甘肅特色文化大省宣傳周暨全省小戲小品調演中,秦安小曲戲《鶯鶯拷紅》獲一等獎,楊鳴鍵獲作曲一等獎,《村官浪漫曲》楊鳴鍵獲作曲獲二等獎。2007年9月,《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史》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出版,他所著《東鄉族音樂史》和《保安族音樂史》發表於第一卷中。

至今,楊鳴鍵仍在繼續從事少兒器樂、高考作曲和考研等音樂教學工作。他的學生分別考入音樂學院、藝術學院和綜合大學音樂系,有的在國外讀研,有的在大學從事教學工作,有的成為劇團團長,分佈在各地,都與他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面對未來,我將老心不衰,繼續努力,為祖國的音樂事業奉獻終生。”楊鳴鍵笑著說。

與省隴劇團、酒泉地區代表隊同台演出,並到五泉山公園、蘭州通用機器廠、省委黨校等單位演出,在更廣泛的領域傳播了高山戲。這年,楊鳴鍵還為秦腔現代劇《領路》作曲,為樣板戲移植的大型秦腔劇《平原作戰》配器。

1975年4月,甘肅省小戲代表隊赴京參加聲勢浩大的全國文藝調演,武都地區文工團(1968年地區革委會成立後將五一秦腔劇團和武都專區文工隊合併後的稱謂)排演的高山戲《開鎖記》(楊鳴鍵、馬延恒作曲),甘肅省隴劇團的隴劇《牧場英姿》和平涼地區話劇團的《畢業新歌》共同組台,赴京演出。

1977年,楊鳴鍵曾經想做的一件事———高山戲研究,也開始行動,付諸實踐了。一方面,楊鳴鍵為大型秦腔歷史劇《小刀會》和《逼上梁山》作曲,另一方面他加班加點,編寫出《高山戲》專集。

1978年2月下旬,武都城已經柳樹吐翠,桃花初綻。可是米倉山卻依然白雪皚皚,閃著銀光。楊鳴鍵對當時進村調研的經歷依然歷歷在目,“我和胡猛醒從米倉山下車,步行二十公里,到了公社,徑直去找尹維新。他向公社領導講明情況,便領他們去上尹家,受到尹維新全家熱情接待,大家一起談論高山戲,我們收穫很大,解決了不少想要調查的問題。”

此後,尹維新又找到張家灣的老藝人張義發,楊鳴鍵完整地記錄了這位元比他年長26歲的老藝人所唱的古典高山戲《釘缸》唱段。回城後,向地區文教局主管文化的副局長王國基彙報,王國基決定調武都魚龍公社高山戲《馬成憲討妻》全體演出人員進城,為三月下旬召開的“武都地區創作會議”獻演。

1979年,楊鳴鍵為參加“甘肅省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0周年獻禮演出”的高山戲《請婆婆》作曲,獲二等獎。之後,他又與張喜生合作,為大型秦腔歷史劇《屠夫狀元》作曲。

音樂結果期

二十世紀八十、九十年代是楊鳴鍵的音樂創作成熟階段。1982年,楊鳴鍵調到了省群藝館,投入到了省文化廳、省民委、省音協等組織的《中國民間歌曲集成?甘肅卷》的編輯工作,這一干便是10年。

他認為,越是偏僻、封閉的地方,越是埋藏著好的民歌,因此常常出現他提著答錄機漫山遍野找歌手的情景。在《中國民間歌曲集成?甘肅卷》正式出版後,文化部、國家民委等給予此書高度評價,他本人也被評為全國藝術集成編纂工作先進個人,榮獲一等獎。在進行音樂理論研究的同時,他創作的音樂作品也連連獲獎,包括4項國家政府獎群星獎、第四屆中國藝術節少兒專場手風琴合奏作曲金獎等。

1991年,楊鳴鍵走上了省群藝館副館長的崗位,組織、指導省上群眾文化藝術比賽、對群眾文藝愛好者進行輔導則成了他的主要工作,期間,他還下鄉采風,發表了十餘篇有關音樂理論的論文,負責籌辦了第一、第二屆“甘肅少兒器樂比賽”等大型活動。1996年,在文化部和中國音協舉辦的“全國文化長廊之歌”征歌評比中,他不僅積極從事組織工作,還擔任作曲工作。甘肅省在此次評比中獲一等獎1個,二等獎2個,優秀獎2個;他本人作曲的《綠色的月亮》榮獲二等獎,為甘肅省的音樂作品走向全國作出了貢獻。

2001年,楊鳴鍵退休。2002年,在“第二屆中國秦腔藝術節”上,高山戲《蘇武歸漢》獲一等獎,他獲作曲一等獎,《錦屏山下》他獲作曲二等獎,《縣長吃面》他獲作曲三等獎。

同年,楊鳴鍵又榮獲省政府頒發的“2000年度甘肅省文化藝術人才”銀飛天獎。2003年,甘肅特色文化大省宣傳周暨全省小戲小品調演中,秦安小曲戲《鶯鶯拷紅》獲一等獎,楊鳴鍵獲作曲一等獎,《村官浪漫曲》楊鳴鍵獲作曲獲二等獎。2007年9月,《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史》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出版,他所著《東鄉族音樂史》和《保安族音樂史》發表於第一卷中。

至今,楊鳴鍵仍在繼續從事少兒器樂、高考作曲和考研等音樂教學工作。他的學生分別考入音樂學院、藝術學院和綜合大學音樂系,有的在國外讀研,有的在大學從事教學工作,有的成為劇團團長,分佈在各地,都與他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面對未來,我將老心不衰,繼續努力,為祖國的音樂事業奉獻終生。”楊鳴鍵笑著說。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