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老鄭看漳州」漳州老行當:漂泊中的布袋木偶戲

漳州頭條:zzmxzwx

《老鄭看漳州》由鄭德鴻原創, 授權“漳州頭條”發表, 每週一刊出, 點擊文章標題下藍色字關注“漳州頭條”, 你才能準時接收到老鄭辛苦打造出來的漳州歷史文化大餐呵!

鄭青松與妻子陳阿春正表演布袋木偶戲。

布袋戲, 也稱掌中戲, 屬傀儡戲劇種之一。 布袋木偶戲布偶的頭是用木頭雕刻成中空的人頭, 除出頭、手掌與足部外, 偶身之軀幹與四肢都是用布料做出的服裝;演出時,

將手套入戲偶的服裝中進行操偶表演。 而正因為早期此類型演出的戲偶偶身極像“用布料所做的袋子”, 因此有了布袋戲之通稱。

劇照。

漳州布袋木偶戲歷史悠久, 據明萬曆《漳州府志》記載:“元夕初十放燈至十六夜止, 神祠用鼇山置傀儡搬弄。 ”說明宋、明年間漳州布袋木偶戲已頗興盛。 清末民初為漳州布袋戲鼎盛時期, 有各類班社100多個。 民國10年(1921年)前後, 龍溪、海澄等地福春派尚有恆福春等13班, 福興派有金童興等5班。 1951年5月, 龍溪縣率先成立南江木偶劇團, 鄭福來為團長。 1953年, 漳浦縣成立藝光木偶劇團,

楊勝為團長。 1959年3月, 南江與藝光合併成立龍溪專區木偶劇團, 以鄭福來為藝術顧問, 楊勝為團長。 1960年9月, 漳州市木偶劇團在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第二屆國際木偶傀儡戲聯歡節上獲一等表演金質獎章, 並多次晉京獻藝, 受到領導的表揚和鼓勵。 2006年, 漳州市的布袋木偶戲被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鄭青松表演給戲偶脫衣。

沒穿上戲服前的戲偶。

穿上戲服後的戲偶。

鄭青松的祖父鄭福來(1879—1965),是漳州早期的布袋戲表演藝術家。鄭青松的父親鄭國珍(1931—2004),也是布袋戲表演藝術家,是1959年成立的龍溪專區木偶劇團演出隊隊長,曾多次到國外演出,為漳州布袋戲走向世界做出了很多貢獻。

給戲偶戴上頭盔。

給戲偶戴上鬍鬚。

出身於布袋木偶戲表演世家的鄭青松,自幼耳聞目睹,對布袋木偶戲的演藝情有獨鍾,掌握了表演的技藝。1977年高中畢業後到漳州罐頭廠工作,後工廠倒閉,為求生存,在父親的指導下,1997年重新組建祖父所創辦的南江木偶劇團,開始了他的藝術之旅。

劇照。

陳阿春在表演。

作為一個民間演出劇團,要想在戲劇業不景氣的市場中生存,需要付出極大的努力。為了增加演出機會,鄭青松得不斷地尋找那些將要舉行廟會的寺廟,提前與廟裡人員接洽,東西南北走個遍。一旦確定了,就自己開著三輪汽車,按時把道具及演出人員拉到場地,搭起戲臺,再根據劇情的需要,給木偶穿上戲服,戴上頭盔帽子鬍鬚,這一忙就得一個多小時。

鄭青松正在表演,陳阿春在旁邊伴唱。

南江木偶劇團共有7人,鄭青松與陳阿春主演,另有一人在旁輔唱,後臺四人演奏敲打鑼鼓、拉二胡、彈三弦等器樂。表演者一邊演一邊唱及說口白,要做到每個角色的口腔不同,文武老少有分,語氣或急或緩,時而扮男聲時而扮女聲。並根據劇情要求,做出行、坐、跪、臥、打鬥等動作,並可做出吸煙、斟酒、喝茶、射箭、耍盤、弄甕、舞棍,以及合扇、開合傘、擎燭臺、戴眼鏡、脫衣服和拋套接戲偶動作等,都十分生動逼真,栩栩如生。而拋套接戲偶是高難度動作,把手中的戲偶拋向上,在空中旋轉360度後,又準確地將手套入戲偶中,令人叫絕。

鄭青松把手中的戲偶拋向上。繩子上掛著要演出的戲偶,以便隨時更換角色。

戲偶在空中旋轉360度後,鄭青松準確地套住。

觀眾看到的是戲臺上的精彩,卻不知道戲臺後面的艱辛。一場戲演3小時,中間不停歇。表演時根據劇情的需要,得給戲偶更換頭盔及戲服,添加器械;還得根據戲偶的動作,扭動身體或踏步轉圈,使戲偶與現實中的動作一樣,惟妙惟肖。打鬥的劇烈場面,表演者雙手演雙人,戲偶前後左右上下舞動,表演者身體也得快速地前進後退,上抬下蹲,一會工夫,已累得氣喘吁吁。而不停地念口白與唱,口乾舌燥,就得不停喝水。夏天表演時,天氣熱,加上戲臺前後的燈所產生的熱量,溫度極高,一場演出下來,渾身被汗濕透。因演出的地方主要在農村,住宿條件差,有時只能用自帶的被席隨便找個地方打地鋪。

表演時不停地說唱,口乾舌燥,得不停地喝水。

一會兒的工夫,就熱得衣服穿不住了,鄭青松趁演出空隙趕緊脫下。

演出終於結束了,曲盡人散後,收拾道具還得忙上一陣子。

現在一場演出收費僅約1000元左右,按路程遠近略有增減,扣除付給員工的工資及相關費用,所剩無幾,甚至比一般工匠的收入低。而且現在演出場次少,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一年下來,僅夠一家人勉強過日子。演布袋木偶戲要想致富只能是夢想,為何鄭青松仍要堅持演?鄭青松說,現在自己的演出得到了觀眾的認可,才有可能繼續演,不然早就收場了。布袋木偶戲是漳州的藝術瑰寶,作為祖傳的技藝,自己有責任接下來,以傳承後人,更要得對得起大家的愛護,讓這朵藝術之花永遠綻放。

權威 | 爆料 | 文化 | 生活

長按二維碼關注漳州頭條

鄭青松的祖父鄭福來(1879—1965),是漳州早期的布袋戲表演藝術家。鄭青松的父親鄭國珍(1931—2004),也是布袋戲表演藝術家,是1959年成立的龍溪專區木偶劇團演出隊隊長,曾多次到國外演出,為漳州布袋戲走向世界做出了很多貢獻。

給戲偶戴上頭盔。

給戲偶戴上鬍鬚。

出身於布袋木偶戲表演世家的鄭青松,自幼耳聞目睹,對布袋木偶戲的演藝情有獨鍾,掌握了表演的技藝。1977年高中畢業後到漳州罐頭廠工作,後工廠倒閉,為求生存,在父親的指導下,1997年重新組建祖父所創辦的南江木偶劇團,開始了他的藝術之旅。

劇照。

陳阿春在表演。

作為一個民間演出劇團,要想在戲劇業不景氣的市場中生存,需要付出極大的努力。為了增加演出機會,鄭青松得不斷地尋找那些將要舉行廟會的寺廟,提前與廟裡人員接洽,東西南北走個遍。一旦確定了,就自己開著三輪汽車,按時把道具及演出人員拉到場地,搭起戲臺,再根據劇情的需要,給木偶穿上戲服,戴上頭盔帽子鬍鬚,這一忙就得一個多小時。

鄭青松正在表演,陳阿春在旁邊伴唱。

南江木偶劇團共有7人,鄭青松與陳阿春主演,另有一人在旁輔唱,後臺四人演奏敲打鑼鼓、拉二胡、彈三弦等器樂。表演者一邊演一邊唱及說口白,要做到每個角色的口腔不同,文武老少有分,語氣或急或緩,時而扮男聲時而扮女聲。並根據劇情要求,做出行、坐、跪、臥、打鬥等動作,並可做出吸煙、斟酒、喝茶、射箭、耍盤、弄甕、舞棍,以及合扇、開合傘、擎燭臺、戴眼鏡、脫衣服和拋套接戲偶動作等,都十分生動逼真,栩栩如生。而拋套接戲偶是高難度動作,把手中的戲偶拋向上,在空中旋轉360度後,又準確地將手套入戲偶中,令人叫絕。

鄭青松把手中的戲偶拋向上。繩子上掛著要演出的戲偶,以便隨時更換角色。

戲偶在空中旋轉360度後,鄭青松準確地套住。

觀眾看到的是戲臺上的精彩,卻不知道戲臺後面的艱辛。一場戲演3小時,中間不停歇。表演時根據劇情的需要,得給戲偶更換頭盔及戲服,添加器械;還得根據戲偶的動作,扭動身體或踏步轉圈,使戲偶與現實中的動作一樣,惟妙惟肖。打鬥的劇烈場面,表演者雙手演雙人,戲偶前後左右上下舞動,表演者身體也得快速地前進後退,上抬下蹲,一會工夫,已累得氣喘吁吁。而不停地念口白與唱,口乾舌燥,就得不停喝水。夏天表演時,天氣熱,加上戲臺前後的燈所產生的熱量,溫度極高,一場演出下來,渾身被汗濕透。因演出的地方主要在農村,住宿條件差,有時只能用自帶的被席隨便找個地方打地鋪。

表演時不停地說唱,口乾舌燥,得不停地喝水。

一會兒的工夫,就熱得衣服穿不住了,鄭青松趁演出空隙趕緊脫下。

演出終於結束了,曲盡人散後,收拾道具還得忙上一陣子。

現在一場演出收費僅約1000元左右,按路程遠近略有增減,扣除付給員工的工資及相關費用,所剩無幾,甚至比一般工匠的收入低。而且現在演出場次少,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一年下來,僅夠一家人勉強過日子。演布袋木偶戲要想致富只能是夢想,為何鄭青松仍要堅持演?鄭青松說,現在自己的演出得到了觀眾的認可,才有可能繼續演,不然早就收場了。布袋木偶戲是漳州的藝術瑰寶,作為祖傳的技藝,自己有責任接下來,以傳承後人,更要得對得起大家的愛護,讓這朵藝術之花永遠綻放。

權威 | 爆料 | 文化 | 生活

長按二維碼關注漳州頭條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