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探秘眉山歷史名人:“東方梵古”石魯(上)

1936年, 石魯。 當時的馮家是個大家族, 在當地富甲一方, 而馮亞衍並不安于富貴, 他心懷抗日報國之理想, 毅然遠赴陝西投身革命。

因崇拜清初大畫家石濤和現代革命家、文學家魯迅, 故馮亞衍各取二人首字, 更名為“石魯”。

石魯從小喜歡繪畫, 15歲考入成都東方美術專科學校圖畫系, 系統學習傳統繪畫, 臨習石濤、八大山人的山水花鳥, 摹寫揚州畫派及吳昌碩等人的繪畫作品, 為後來的國畫創作打下了基礎, 投身革命後, 也堅持繪畫, 用畫筆宣傳革命思想。 解放初, 石魯被安排到陝西美協工作, 先後擔任西北美協副主任、《西北畫報》社社長、西安美協副主席等職, 與趙望雲一起團結西北一批畫家, 為創建“長安畫派”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心懷理想投身革命

石魯的原名為馮亞衍, 在投身革命之初, 他因崇拜清初大畫家石濤和現代革命家、文學家魯迅而改名“石魯”。

這個名字屬於他自己整個的人生追求目標, 是他畢生進行藝術求索的主題語, 也是他的人格標誌和個性象徵。

石魯祖籍江西景德鎮, 他高祖因避稅遷至四川仁壽縣, 通過販藥售棉成為鉅賈, 成為該縣文宮鎮第一大糧戶, 到了他曾祖父時, 家勢達到鼎盛。 石魯年少時, 家庭氛圍極佳, 他們家代代都出讀書人, 建有藏書樓, 收藏書籍十幾萬卷, 幾乎相當於當時省圖書館的藏書量。 在這樣濃郁的讀書氛圍中, 石魯積澱了一定的文學素養, 但他從小較為頑皮, 流露出反叛的天性, 又具有一定的抗爭精神。 也正是這股精氣神, 決定了他後來的方向。

石魯小時候人非常聰明, 喜歡讀書, 最喜歡繪畫, 經常和到家裡做雕刻繪畫的工藝師傅一起,

受到最初的繪畫啟蒙, 他最終走上繪畫事業, 則是受到他胞弟馮建吳的影響。 馮建吳在上海的美術學校學習, 系統地學習了傳統中國畫及書法等, 年紀輕輕就有一定的聲譽, 回到成都後創辦了東方美術專科學校。 石魯15歲時就到東方美術專科學校學習, 系統地學習了中國傳統繪畫及西洋繪畫的教育, 他天資聰明, 又有很強的自學能力, 捨得吃苦。 石魯在學習美術的同時, 也在學習政治、歷史, 慢慢地他形成了自己宏大的格局, 他也不止在思考繪畫事業, 更在思考國家民族命運, 盡力為挽救國家命運的理念在他心裡越來越強烈。

石魯十九歲那年, 他毅然退學奔赴陝西抗日前線, 後到了延安, 這裡的生活條件艱苦,

滿懷希望的石魯卻一直甘之如飴, 他在閑下來的時間總仍不住繪畫。 石魯真是畫什麼像什麼, 很快他名聲很快傳播開來, 於是, 他很自然地從事了革命宣傳工作。

在文工團裡, 石魯是團裡的美工, 為秧歌劇、話劇等畫佈景, 此時, 他已經表現出了與眾不同的創作氣質, 他有自己獨立的創作理念, 且一直堅持著。 有一次, 石魯擔任了曹禺的三幕劇《北京人》的舞美設計, 其中有一幕是要表現有錢主人公的家。 石魯整體的色調處理的很陰暗、沉重, 一開始很多人反對, 認為有錢人家都該是富麗堂皇的, 那時的他人微言輕, 卻敢於堅持自己的藝術見解, 用陰暗沉重的色調反映封建家庭那種令人窒息的氣息, 導演經過思考之後選用了石魯的觀點,

也贏得了觀眾的讚賞。

就這樣, 懷揣著對革命的熱情, 在這個工作中, 石魯發揮著自己的創造, 將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東西通過藝術的形式展現出來, 為了革命, 他什麼活兒都幹, 甚至還創作過木刻畫。

筆耕不輟獨樹一派

1945年, 石魯離開文工團, 調入邊區文化協會美術工作委員會, 從此成為專業美術工作者。 石魯是個有心人, 在延安生活期間, 生活非常艱苦, 有一段時間蔬菜都很難吃到, 他就在自己住的窯洞前面地上種番茄, 說也奇怪, 他種的番茄比別人都種的好, 眾人都好奇他是怎樣做到的。 原來, 石魯明白剛開墾的土地, 土壤非常貧瘠, 缺乏養料根本種不好, 於是學著家鄉農民的樣子, 提著兜兒撿來野糞埋在番茄苗下面, 番茄才能長的如此之好。閒暇時光,石魯總愛仔細觀察附近的山地,連山中的模樣奇特的石頭都不放過,慢慢地延安的黃土地在他的眼裡有了不同的美感,那綿延的皺紋,起伏不斷的山脈,時刻綻放的陽剛之美,都在他腦海中反反復複呈現,而這些也為他後面的藝術創作積累了豐富的素材和養分。

1950年初,石魯任西北畫報社社長、西北美協副主任,深入研究國畫藝術,團結一批美術工作者開展各種畫種、各種風格的美術創作活動。在探究的過程中,石魯提出“一手伸向傳統,一手伸向生活”的創作理念,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他後來的創作之路。1955年到1956年,他到印度、埃及旅行寫生,試圖用國畫藝術表現異域風光,回國後,致力於中國畫創新的探索,第一次展現被人們稱為“窮山惡水”的黃土高原的樸實之美。

1959年,石魯反復思考創作了《轉戰陝北》,奠定了他在美術界的地位。《轉戰陝北》這幅畫上沒有一棵樹,一棵草,全是黃土,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著名美術史論家、美術評論家陳傳席點評《轉戰陝北》時說:“《轉戰陝北》的成功,關鍵在於石魯畫了別人從未畫過的題材,歷史上有人畫過北方的雄偉高山、長松巨石、飛泉流湍;也有人畫南方平緩山水、草木蔥蘢、雲興霞蔚;因此,畫南北方的山水都有現成的技法可供借鑒,但也很難突破。歷史上從來沒有人畫黃土高原,石魯畫了,他畫得很費力氣,但他成功了。用今天一句流行的話說:他填補了畫史上的一個空白。”

這一時期,陝西一批中青年美術工作者在石魯的帶動培育下,互相切磋,共同討論,創作了一大批具有鮮明民族風格、時代精神和西北地方特色的新國畫。1961年10月,石魯和這批畫家的作品在北京展出,後來到南方巡迴展覽,轟動一時,得到社會的公認和讚揚,被稱為“長安畫派”。作為“長安畫派”創始人之一,石魯代表作除了《轉戰陝北》外,還有《古長城外》《東方欲曉》《樹大成蔭》《家家都在花叢中》等,這些作品無不讓人耳目一新,在20世紀60年代美術界引起了巨大關注。

【注:參考文獻《眉山市人物志》《石魯傳》 圖片皆為資料圖片】

番茄才能長的如此之好。閒暇時光,石魯總愛仔細觀察附近的山地,連山中的模樣奇特的石頭都不放過,慢慢地延安的黃土地在他的眼裡有了不同的美感,那綿延的皺紋,起伏不斷的山脈,時刻綻放的陽剛之美,都在他腦海中反反復複呈現,而這些也為他後面的藝術創作積累了豐富的素材和養分。

1950年初,石魯任西北畫報社社長、西北美協副主任,深入研究國畫藝術,團結一批美術工作者開展各種畫種、各種風格的美術創作活動。在探究的過程中,石魯提出“一手伸向傳統,一手伸向生活”的創作理念,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他後來的創作之路。1955年到1956年,他到印度、埃及旅行寫生,試圖用國畫藝術表現異域風光,回國後,致力於中國畫創新的探索,第一次展現被人們稱為“窮山惡水”的黃土高原的樸實之美。

1959年,石魯反復思考創作了《轉戰陝北》,奠定了他在美術界的地位。《轉戰陝北》這幅畫上沒有一棵樹,一棵草,全是黃土,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著名美術史論家、美術評論家陳傳席點評《轉戰陝北》時說:“《轉戰陝北》的成功,關鍵在於石魯畫了別人從未畫過的題材,歷史上有人畫過北方的雄偉高山、長松巨石、飛泉流湍;也有人畫南方平緩山水、草木蔥蘢、雲興霞蔚;因此,畫南北方的山水都有現成的技法可供借鑒,但也很難突破。歷史上從來沒有人畫黃土高原,石魯畫了,他畫得很費力氣,但他成功了。用今天一句流行的話說:他填補了畫史上的一個空白。”

這一時期,陝西一批中青年美術工作者在石魯的帶動培育下,互相切磋,共同討論,創作了一大批具有鮮明民族風格、時代精神和西北地方特色的新國畫。1961年10月,石魯和這批畫家的作品在北京展出,後來到南方巡迴展覽,轟動一時,得到社會的公認和讚揚,被稱為“長安畫派”。作為“長安畫派”創始人之一,石魯代表作除了《轉戰陝北》外,還有《古長城外》《東方欲曉》《樹大成蔭》《家家都在花叢中》等,這些作品無不讓人耳目一新,在20世紀60年代美術界引起了巨大關注。

【注:參考文獻《眉山市人物志》《石魯傳》 圖片皆為資料圖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