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慢讀:打開文學的正確方式

吳晨圓

高中畢業後我進入了中文系。 這個專業總讓我遇到些說不上尷尬卻因為自己水準有限回答不上來的問題, 比如一個生僻字怎麼念, 又比如推薦幾本好書。 碰上一檔最近很火的節目叫《中國詩詞大會》, 連家人都會開玩笑說“你不是中文系的嗎?”我自己也產生了懷疑:是啊, 我明明一直在學習文學與語言, 為何總有種白忙活了那麼多年的感覺?就像莫泊桑短篇小說《項鍊》中的女主瑪蒂爾德, 難道我當初學了門“假”本領?

這些“酷刑”背後, 其實很多知識都是學過的, 也碰到過不少令人感動或拍案叫絕的書。

然而, 每當關鍵時刻亦即別人拷問的時刻, 這些知識便蕩然無存, 腦海裡也只剩下了四大名著, 直叫當事人汗顏至極。 這種尷尬的失語狀態, 只能以一句“讓我回去查查再告訴您”草草了事。 有時候真擔心一直沒有座右銘的我, 最後墓誌銘上會寫什麼。 但這僅限於擔心, 現實並沒有逼我去反思其中的原因, 生活節奏讓前一秒的尷尬迅速被下一秒的誘惑所掩蓋, 內心深處惶惶終日心煩意亂, 卻永遠在“高歌縱酒”的路上。

直到遇上這本《打開文學的方式》, 我才如夢初醒:一直以來我總是停留於表面的閱讀, 從不去深究作者為何講述這樣一個故事, 他是如何表述的, 他在什麼樣的情況下進行表達, 他的故事能給人帶來什麼,

所以未能發掘好書的“好”在何處。 時間久了, 當初的感動早已沖淡, 更不用提對它的理解和感悟了。 因而作者首先從最日常的愛情和玫瑰花之間的聯繫入手, 打破理論著作“不說人話”的隔閡, 用充滿了互動式的語言風格, 展示了較為簡單的符號化的過程。 正是這樣一個又一個符號的相互聯繫, 形成眾多符號的交叉網, 構成了我們對文學、社會甚至世界的表達, 也是我們判斷和體會事物意義的工具。 從能如何指向具體的意義、運用符號能力的人的特殊性, 到符號的衍生變化無止盡, 作者深入歷史的脈絡, 把這些聽起來就眩暈的概念, 在抽絲剝繭下一一逼出本尊。 進一步地, 作者還探尋了愛情和玫瑰之間關係的形成過程,
揭示出符號化過程所造就的意義實際上是在表述欲望。 長此以往, 符號的公共性成了溝通的共通性。 已經過去了的情人節, 大家都在用玫瑰花交換愛情和欲望, 一時間願作鴛鴦不羨仙。 但如果不細細追究和反思, 送花收花的鴛鴦們能嗅到背後隱藏的目的嗎?

然而僅僅明白符號所隱含的意義這一點是不夠的。 文本與符號不同的是, 文本還涉及語法、修辭, 以及作者創作的背景和風格等, 面對這些編碼後的符號, 面對“作者之死(羅蘭·巴特)”, 我們該如何解讀文本呢?作者提出必須要運用文本細讀的方式。 這是一項具有創造性的活動, 需要下功夫, 也就是作者所談到的關於希利斯·米勒的“慢讀”。 具體的例證可以參見書中作者對王小波作品的解讀,

有理有據, 旁徵博引, 讀來真如推理或偵探小說一般, 酣暢淋漓。 作者將文本分析及其背後的解讀功夫一一傳授, 而這樣的功夫一旦習得則放之四海而皆準, 任何政治、經濟、社會、心理等需要詮釋的物件都可以運用, 因為這些都是靠語言符號所累積經營, 思想在符號背後流動與變形之道總是相通的。

本書的最後一節聚焦在解讀敘事上, 但也關注了詩歌和韻文的切入口。 作者輕裝上陣, 遊刃有餘, 隨處放置些甜品供讀者享用。 這些甜品也是佳餚, 是對解讀的生活化運用或形象性舉證。 但這一切都是作者的解讀, 對於讀者來說, 如果止步于佩服作者的功力, 那麼這本書便是白讀了。

能講出本書的妙處嗎?下次推薦朋友好書時, 能想起它嗎?懶漢(主要指我自己)啊, 不要再像高中及以前那樣嗷嗷待哺, 不要等到酷刑來臨時冷汗淋漓, 而是要破除這種沒有存在感的意會, 必須得言傳出來, 說出來!想到這, 我突然覺得自己的墓誌銘有救了, 不妨就叫做:起來, 不願做懶漢的人!這雖然有點驚悚和不合時宜, 卻也不乏治癒的力量。

本網站上的內容(包括但不限於文字、圖片及音視頻), 除轉載外, 均為時代線上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協議授權, 禁止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違反上述聲明者, 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 請聯繫本網站丁先生:chiding@time-weekly.com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