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港交所能否如願掃走香港市場的妖股?

【溫酒閒談】

溫天納

早前筆者出席一個大型金融論壇, 談及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及優勢, 對香港缺乏創新能力的發展瓶頸問題加以強調,

這是筆者在金融市場工作25年的觀察。 故此, 全方位的市場改革及創新實在刻不容緩。 上週五, 香港交易所終於宣佈了市場改革諮詢計畫, 當中除了收緊主機板及創業板的上市要求之外, 港交所更提出設立一個包含兩個板塊的創新板(創新初板、創新主機板), 非常明顯是希望強化香港作為中國國際融資中心的地位。

香港交易所在未來有可能出現四個不同的上市板塊, 創新初板及創新主機板的建議允許企業在香港作第二上市, 主要是希望吸引內地科技企業回流香港, 內容的確頗為創新, 而且日後同股不同權, 以及一些採用特殊企業結構的企業, 也可以到香港上市, 顯而易見是希望吸引包括阿裡巴巴在內的內地科技股回歸香港。

另建創新主機板及初板將能較順暢地吸引運作成熟的超大型科技企業到香港上市。 一系列計畫能否通過, 估計還是需要看特區政府的監管機構的取態, 以及市場諮詢的結論。

仔細分析, 創新初板首次上市規定比較寬鬆, 只開放給專業投資者。 此板不設立業務記錄或最低財務要求, 不需要提供相同的股東保障水準, 容許不同投票權架構, 內地上市企業亦可來港可進行第二上市不受限制。 但上市時市值最少達到2億港元, 要最少100名投資者。 創新主機板首次上市規定比較嚴謹, 申請上市公司要符合盈利測試、市值/收入/現金流測試, 或市值/收入測試, 這三項財務資格標準其中一項規定。

此板同時開放給散戶和專業投資者, 若已經在紐約交易所和納斯達克上市的企業來香港上市, 可以豁免提供相同的股東保障水準。 而內地上市企業來港進行第二上市同樣不受限制, 當中, 容許不同投票權架構, 但需要最少300名投資者。

參考統計, 去年在紐交所和納斯達克上市的企業, 約68%實際上是虧損的。 創新板的推出反映出創業板面臨的問題, 交易所已不想再押注在創業板, 估計創業板自身的價值將會有所下降。 回想過往, 設立創業板的初衷原本是希望孵化出成功的增長型股票, 但當初在細節條文上看似過於彈性, 當時沒人知道影響會是什麼, 20年後問題終於出現了。

參考最新的諮詢檔, 改革明顯要糾正相關的錯誤,

創業板申請人預期最低市值要求和現金流規定都有所提高。 主機板申請人預期最低市值要求擬提高一倍多, 至5億港元。 創業板控股股東的上市後禁售期由一年延長至兩年, 所有創業板IPO須包括公開發售, 占比不少於總發行量的10%。 的確, 強制公開發行將擴大股東基礎, 並有助於降低上市後的股價波動, 不會出現股份突然抽升數十倍的畸形現象。 過去幾年, 香港新股市場的確出現很多異象, 一大堆不應該上市的企業竟然成功順利上市, 股價更瘋狂飆升, 與此同時, 亦有一大堆超小型不知名的保薦人蜂擁出現, 擾亂市場秩序, 打破市場的自律規則, 一切正不斷蠶食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信譽。

在國際投資者眼中,

在香港上市的細價股及小盤股絕大部分價格震盪、成交量低、存在所謂的殼股等等問題。 透過新股改革, 某種程度上有望掃走妖股。 與此同時, 香港成立創新板, 亦有望與深圳競爭作為內地的創新融資中心, 鞏固香港國際資本市場的角色, 值得期待。 不過, 筆者估計改革落實需要時間, 參考以往推出創業板的安排, 諮詢期需要數月, 細節條文的推出將會是在2018年, 真的要落實也會是2019年之後的事情, 故此, 創新初板及創新主機板的推出時間, 最快也可能是在2019年、甚至是2020年。 而主機板及創業板條例的收緊最快也只能在明年才能成事。 在一片改革聲音中, 不能否認的是, 未來的創新初板及創新主機板的設立亦將引起關注企業管治的問題, 對監管機構及投資者而言,將會是極大的挑戰。

(作者系香港投資銀行家)

對監管機構及投資者而言,將會是極大的挑戰。

(作者系香港投資銀行家)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