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為什麼在浮躁的社會中,王陽明的心學會再次流行?

屢屢有人出言敬服王陽明, 且高調重申“一生伏首王陽明”, 其中有功利者, 服歎陽明之功, 也有求善者, 心慕陽明之學。

無論是權貴優勢者, 還是無權弱勢者, 似乎都在王陽明那裡求得一己之所需, 權謀之智、經世之才、安心之論, 如此等等。

為什麼在浮躁的社會中, 王陽明的心學會再次流行, 他的核心觀點又是什麼?

一、知行合一

某嘗說知是行的主意, 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 行是知之成。 (見《傳習錄》徐愛)

王陽明強調對真理的探求必須以自身誠意, 切實篤行, 要知行並進。

他認為知與行的合一, 既不是以知來吞併行,

認為知便是行, 也不是以行來吞併知, 認為行便是知。

知與行原則上不是純粹思辨的抽象概念, 而是必須時時刻刻切實體履的身心之學, 亦即知與行不僅是一種言說, 而且應是言說的當下行為現身。

二、致良知

良知的說法來源於《孟子》, 其含義是指一種"不慮而知"的天賦道德觀念。

王陽明對此加以發揮, 並引進《大學》中的"致"字, 《大學》說:"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後知至"。

據此, 王陽明提出致良知的主張, 以為良知即是天理, 從而迸一步要求人們首先認識和恢復內心所固有的天理。

陽明說, “良知自知, 原是容易的。 只是不能致那良知, 便是‘知之匪艱, 行之惟艱’。 ”

他強調, 良知人人具有, 個個自足, 是一種不假外力的內在力量。

三、聖凡平等觀

王陽明說:心外無物, 心外無理, 心外無學。

即無論在何種時代, 身處何種體制, 無人能代替你看顧自己的內心;對於人而言, 很難否認“一生的果效皆出於心”, 這正是 “以吾心之是非為是非”, 此心光明了, 世界便一同光明起來。

心之良知是謂聖。

王陽明認為,

聖人原與凡人一樣, 並沒有全知全能的天賦, 他們也只是能夠發現自己的良知;

聖人也不一定沒有過失, 只不過他們能夠兢兢業業, 勤求去私而已。

陽明心學具有思想解放的意義, 提倡人格獨立, 不盲從權威。

四、心即理

夫萬事萬物之理不外於吾心, 而必曰窮天下之理, 是猶析心與理而為二也。 (《答顧東橋書》)

鑒於朱學格物致知的教訓, 王陽明主張心即理, 並據此提出知行合一的口號, 決心創立良知之學, 從而用一種注重身心修養的學說來取代朱熹支離決裂的格物致知說。

王陽明繼承和發揮了陸九淵的心即理的思想, 以為宇宙萬物的規嚴皆歸於吾心判斷的範疇, 並由此說明進行道德修養只要求之于心, 於心上下功夫就夠了。

在王陽明看來, “心即理”就是不能像朱熹那樣將心與理分而為二, 從而導致知與行、學問與修養的分離。

而應更偏重於為善去惡的內心涵養, 從而使格物與致良知完全吻合起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