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王鐸 VS 王羲之、顏真卿、蘇軾 勝在何處?

中國書法史上, “一線”的書家多有開創性貢獻, 比如王羲之開創新法, 顏真卿篆籀入行草書, 顛張醉素狂草書法...每個時期都在繼承中創新,

從未停歇。 到明代董其昌玩“淡”玩出了名堂, 王鐸玩用墨, 用出了新意。

就用墨來說, 王鐸的墨法在當時也可謂獨一家, 最豐富、最善於變化。 其實對於用墨, 歷朝歷代都有不同的喜好, 比如晉人喜歡用淡墨、唐宋人喜歡用濃墨等等。

歷代名家真跡可以看出,

顏真卿、蘇東坡、劉墉、康有為、沙孟海等都是濃墨的典範;董其昌、王文治、傅山和林散之都是淡墨的高手。 而王鐸在用墨方面可謂集大成者, 幹濕濃淡枯輪番上陣, 五彩皆備。

縱觀書法史, 也沒有出現對於墨色控制如此華麗的書家, 將用墨作為一種書法表達的語言, 為作品提供了不同尋常的意境。 再加上線條、結字上的豐富變化, 創造出非常強烈的視覺衝擊力, 王鐸的開創性著實讓人振奮。

王鐸的用墨方法, 總結起來可以分為五個“套路”。

1、濃墨要用活

濃墨是最常見的用墨方法, 但是濃墨要表現出來厚重感、“吃”進紙裡, 氣息上還要通暢。 用濃墨, 一定要避免死、滯、浮。

死就是墨色沉悶, 沒有靈光和精神。 蘇東坡所說的, “須湛湛如小兒睛乃佳”, 就是在講這個問題。

滯就是墨色臃腫, 沒有筋骨, 沒有力氣。

浮就是線條無力、虛弱, 沒有立體感。

2、淡墨要自然

在用淡墨方面, 董其昌也是高手, 但是董其昌和王鐸用淡墨的創作方法是不同的。 董其昌以禪入書, 追求的是平淡輕逸的感覺, 所以多用水兌墨用淡墨書寫。 而王鐸的創作思想與之不同, 習慣於“一筆書”的方式, 據說王鐸在創作時, 必須蘸飽濃墨, 再蘸清水(或先蘸水再蘸墨), 水和墨都達到飽滿的狀態, 才開始書寫, 一次可以連續書寫十餘字至墨枯再蘸墨, 會出現墨淡對比很強烈的“塊面”。 所以要出現創作上墨色的變化, 不要養成寫一個字蘸一次墨的習慣。

3、漲墨要妍美

漲墨是王鐸的創造,因為在此之前,書家用墨講究水墨調勻,而王鐸反其道而行之,水加墨或墨加水的方法,就是對用墨的徹底顛覆。古人說用墨,“潤則有肉,燥則有骨”,漲墨本身就是潤墨的一種極致,而潤墨的控制需要非常小心,寫的太快,墨不如紙,寫的太慢,則容易寫成“墨豬”,見墨不見筆。

總體來講,潤墨一類的控制,對書寫者還是有很強的能力要求,相對來講,速度還是需要快捷一些,要寫出筆墨互滲,筆中見墨,墨中有筆的效果,字形上要表現出來豐腴飽滿之感。

4、燥墨要險絕

孫過庭《書譜》中講到:”帶燥方潤,將濃遂枯“,也就是說,燥墨一般要表現出來飛白、枯筆、渴筆的狀態。這種墨色可以為作品增加老辣、痛快的筆意。但是燥墨的出現,不能刻意,所有墨色的變化都要在自然書寫中產生,才能表現出枯潤對比的意境。

王鐸對於燥墨的運用也多有選擇性,草書作品喜歡”一筆書“的方法,由濃到枯,由潤到燥,一派自然天機。行書作品則是虛實相間,沒有草書作品那麼誇張。

整體來看,其墨色的變化出現的節奏韻律與自然情感的流露、筆墨紙自身反應有很大的關係,在自由揮灑中完全流露。

5、用墨須懂知白守黑

墨為黑,只為白,陰陽相生相剋,處理好黑白,也就能把握好整體的章法。想當年林散之請教黃賓虹用筆用墨之理,黃賓虹先生說了些很深刻的道理:

古人重實處,尤重虛處;重黑處,尤重白處;所謂知白守黑、計白當黑,此理最微,君宜領會。君之書法,實處多,虛處少,黑處見力量,白處欠功夫。

王鐸的書法,本身就擅長于布白,其中字的大小、正側、位置、連斷、輕重等都看似無規則而又和諧的組合在一起,用墨上的變化枯漲相間,變化多端。縱向上看每一行都有目不暇接的感覺,橫向上對比每一行,又避免了雷同,且能夠”左右逢源"相互關照。墨色淋漓盡致的表現能力,讓整體作品能夠虛實相生,協調統一。

▲王鐸《草書高適七絕萬騎爭歌楊柳春詩立軸》 約書於明崇禎十二年(己卯1639年)

紅檀實木毛筆架筆掛紅木製品高檔大氣 厚實穩重 手工打造 品質保證產品規格:高36CM*長26CM*寬11CM ¥160.8 購買

3、漲墨要妍美

漲墨是王鐸的創造,因為在此之前,書家用墨講究水墨調勻,而王鐸反其道而行之,水加墨或墨加水的方法,就是對用墨的徹底顛覆。古人說用墨,“潤則有肉,燥則有骨”,漲墨本身就是潤墨的一種極致,而潤墨的控制需要非常小心,寫的太快,墨不如紙,寫的太慢,則容易寫成“墨豬”,見墨不見筆。

總體來講,潤墨一類的控制,對書寫者還是有很強的能力要求,相對來講,速度還是需要快捷一些,要寫出筆墨互滲,筆中見墨,墨中有筆的效果,字形上要表現出來豐腴飽滿之感。

4、燥墨要險絕

孫過庭《書譜》中講到:”帶燥方潤,將濃遂枯“,也就是說,燥墨一般要表現出來飛白、枯筆、渴筆的狀態。這種墨色可以為作品增加老辣、痛快的筆意。但是燥墨的出現,不能刻意,所有墨色的變化都要在自然書寫中產生,才能表現出枯潤對比的意境。

王鐸對於燥墨的運用也多有選擇性,草書作品喜歡”一筆書“的方法,由濃到枯,由潤到燥,一派自然天機。行書作品則是虛實相間,沒有草書作品那麼誇張。

整體來看,其墨色的變化出現的節奏韻律與自然情感的流露、筆墨紙自身反應有很大的關係,在自由揮灑中完全流露。

5、用墨須懂知白守黑

墨為黑,只為白,陰陽相生相剋,處理好黑白,也就能把握好整體的章法。想當年林散之請教黃賓虹用筆用墨之理,黃賓虹先生說了些很深刻的道理:

古人重實處,尤重虛處;重黑處,尤重白處;所謂知白守黑、計白當黑,此理最微,君宜領會。君之書法,實處多,虛處少,黑處見力量,白處欠功夫。

王鐸的書法,本身就擅長于布白,其中字的大小、正側、位置、連斷、輕重等都看似無規則而又和諧的組合在一起,用墨上的變化枯漲相間,變化多端。縱向上看每一行都有目不暇接的感覺,橫向上對比每一行,又避免了雷同,且能夠”左右逢源"相互關照。墨色淋漓盡致的表現能力,讓整體作品能夠虛實相生,協調統一。

▲王鐸《草書高適七絕萬騎爭歌楊柳春詩立軸》 約書於明崇禎十二年(己卯1639年)

紅檀實木毛筆架筆掛紅木製品高檔大氣 厚實穩重 手工打造 品質保證產品規格:高36CM*長26CM*寬11CM ¥160.8 購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