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一直作為楚文化核心區域的湖北,近代以來人才為什麼落後於湖南?

湖北省面積18.59萬平方公里, 人口5817萬, 轄12地級市, 1州, 外直管3(縣級)市和1林區, 省會武漢。 湖南省面積21.18萬平方公里, 人口6783萬, 轄13地級市, 1州, 省會長沙。

在漫長的古代, 湖南開發緩慢, 長期被人稱為“瘴癘卑濕”之地, 生活在這裡的土著居民大都是苗徭等“蠻族”。 文物遠遜于中原和東南地區, 以至“湖南人物, 罕見史傳”。 唐大中年間長沙劉蛻考中進士, 號稱“破天荒”。 到了宋代, 文化發達的江西陸續向湖南移民, 湖南的經濟和文教事業開始有了較大進展。 長沙嶽麓書院、衡州石鼓書院建立, 與江西白鹿洞、河南嵩山並稱為“天下四大書院”。

西元764, 唐代宗在衡州置湖南觀察使, 自此湖南之名出現于中國行政區劃史上, 直至清康熙三年, 湖廣行省南北分治, 湖南自此獨立建省。 清朝前期, 湖南各方面都位於全國中下水準, 就經濟而言, 湖南遠不及江浙、江漢、江西等地繁榮富庶;就文化而言, 科舉制下湖南有籍可考的進士總計57人, 遠少於江西378人。 譚嗣同在《瀏陽興算記》中曾形象地說過:“中國沿元、明之制, 號十八行省, 而湖南獨以疾惡洋務名於地球, 可見湖南思想之封閉。

然而近現代以來, 湖南各方面都步入全國強省之列。 政治上近代素有“中興將相, 十九湖湘”之說, 經濟方面更是經歷了從“碌碌無所輕重”的閉塞地區漸次變為“功業之盛, 舉世無出其右”的蛻變。 文化上“開眼看世界”、“新文化運動”等思潮均在全國佔據重要地位。 截至2015年, 湖南省GDP全國排行第十位, 位於全國中上水準, 遠高於江西、安徽、山西、陝西、內蒙古等中部省份,

穩坐全國經濟強省地位。

自鴉片戰爭以來, 湖南人才輩出, 尤其是政治軍事方面人才較為突出。 以辭海為根據, 近現代中國政治人物湖南籍人士109位, 比第二名廣東多了27位, 居全國之首。 而且近現代大事件中, 幾乎都有湖南人的身影, 並且形成了影響中國政治進程的六大人才群體。 其中最早辦洋務且成效較大的是湖南人, 宣導君主立憲的許多是湖南人, 辛亥革命及新民主主義革命湖南人都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


二十世紀初, 湖南人走向世界數量之多、進出之頻繁, 不僅為史所罕見, 而且成為各省之冠。 據1904年《清國留日學生會館第五次報告》統計, 當時中國留日學生2395人, 湘籍學生達373人。 從1919年到1920年, 全國赴法勤工儉學者約1600人, 湖南達346人, 是人數最多的省份之一。

隨後北伐戰爭、解放戰爭, 湖南人都可謂是先行者, 330名黃埔名將中湖南籍有81人, 1955年254名中將以上的將領中湖南籍有73人, 均為多於大部分省份。 由此可見湖南人在中國近現代史上的地位。 到了近現代,湖南出的名人比湖北的要多些,可以說湖南人改變了中國的歷史。

湖南相對偏安一隅,默默積蓄了幾千年力量,從清代中後期開始受外來新思想砥礪,革故鼎新,人才豪傑噴發而出。湖北自楚國不懈努力始,一直不斷融入華夏中心區域,受中央控制更嚴,兩湖的政治中心也一直在湖北(江陵,荊州,武昌,武漢)。正統的地方,在近現當代中國的歷史大變局中,有先發劣勢,一大明證,就是封建王朝時代輝煌的黃河流域諸省,晚清以來顯得落寞了。但湖北資源異稟,地理交通又便利,所以古往今來,一直不乏各行業裡出類拔萃的人才。

湖北文化底蘊深厚,中華民族的始祖炎帝的故里就在湖北。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在長達800多年的歷史中,創造了燦爛的楚文化。湖北還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從武昌辛亥首義到新中國成立,為中國革命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湖北有70萬革命英雄獻出了寶貴生命。

在春秋戰國時期,鄂湘兩省均是楚國的地盤,有句話非常著名:“惟楚有才,于斯為盛。”兩省為了“爭奪”這句名言,都有各自的理由,也都非常充分。而站在兩省外的觀點,更多的認為“惟楚有材”,並不是專指哪個省更有材,“楚”是泛指古代的楚國地界,包括鄂湘兩省在內,也包括其他的原楚國區域。

這句話是清朝嘉慶十七年,西元1812年,湖南嶽麓書院迎來一位柔佛巴魯長,名叫袁名矅,湖南寧鄉人。袁名矅博學多才,曾任翰林院庶起士,是當時著名的教育家。袁名矅上任後,書院人員請柔佛巴魯長給書院題個聯。袁名矅出了上聯:惟楚有才,讓眾弟子們對下聯。這時,有個明經張中階對出下聯:于斯為盛。袁山長覺得對的好,就讓人把這兩句並為一聯,懸於門前。

“惟楚有材,于斯為盛”,說的是嶽麓書院,大致意思是楚國人才輩出,但人才最多的還是嶽麓書院。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這句話可以說是一句“招生廣告”,告訴人們,嶽麓書院的教育非常成功,想成為棟樑,可以來嶽麓書院學習深造。

“惟楚有材”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六年》,“于斯為盛”出自《倫語·泰伯》,“唐虞之際,于斯為盛”。而“惟楚有材”這句話,早在明朝就出名了,當時懸在湖廣貢院的牌樓上。現在,湖北、湖南是兩個省,但在明朝,他們卻是一家,稱為湖廣承宣佈政使司。直到清康熙三年,西元1664年,將湖廣進行分治,洞庭湖以北設湖北布政使司,洞庭湖以下設湖南布政使司,才分為兩個省。

從歷史、地理,以及文化來看,湖北、湖南都是一家人,都是“楚”人。兩省都是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所以,“惟”楚有材,于斯為盛,可以理解成:包括湖北、湖南的楚國大地上的人材輩出,但縱觀歷史來看,還是近現代出的人材最盛。

到了近現代,湖南出的名人比湖北的要多些,可以說湖南人改變了中國的歷史。

湖南相對偏安一隅,默默積蓄了幾千年力量,從清代中後期開始受外來新思想砥礪,革故鼎新,人才豪傑噴發而出。湖北自楚國不懈努力始,一直不斷融入華夏中心區域,受中央控制更嚴,兩湖的政治中心也一直在湖北(江陵,荊州,武昌,武漢)。正統的地方,在近現當代中國的歷史大變局中,有先發劣勢,一大明證,就是封建王朝時代輝煌的黃河流域諸省,晚清以來顯得落寞了。但湖北資源異稟,地理交通又便利,所以古往今來,一直不乏各行業裡出類拔萃的人才。

湖北文化底蘊深厚,中華民族的始祖炎帝的故里就在湖北。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在長達800多年的歷史中,創造了燦爛的楚文化。湖北還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從武昌辛亥首義到新中國成立,為中國革命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湖北有70萬革命英雄獻出了寶貴生命。

在春秋戰國時期,鄂湘兩省均是楚國的地盤,有句話非常著名:“惟楚有才,于斯為盛。”兩省為了“爭奪”這句名言,都有各自的理由,也都非常充分。而站在兩省外的觀點,更多的認為“惟楚有材”,並不是專指哪個省更有材,“楚”是泛指古代的楚國地界,包括鄂湘兩省在內,也包括其他的原楚國區域。

這句話是清朝嘉慶十七年,西元1812年,湖南嶽麓書院迎來一位柔佛巴魯長,名叫袁名矅,湖南寧鄉人。袁名矅博學多才,曾任翰林院庶起士,是當時著名的教育家。袁名矅上任後,書院人員請柔佛巴魯長給書院題個聯。袁名矅出了上聯:惟楚有才,讓眾弟子們對下聯。這時,有個明經張中階對出下聯:于斯為盛。袁山長覺得對的好,就讓人把這兩句並為一聯,懸於門前。

“惟楚有材,于斯為盛”,說的是嶽麓書院,大致意思是楚國人才輩出,但人才最多的還是嶽麓書院。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這句話可以說是一句“招生廣告”,告訴人們,嶽麓書院的教育非常成功,想成為棟樑,可以來嶽麓書院學習深造。

“惟楚有材”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六年》,“于斯為盛”出自《倫語·泰伯》,“唐虞之際,于斯為盛”。而“惟楚有材”這句話,早在明朝就出名了,當時懸在湖廣貢院的牌樓上。現在,湖北、湖南是兩個省,但在明朝,他們卻是一家,稱為湖廣承宣佈政使司。直到清康熙三年,西元1664年,將湖廣進行分治,洞庭湖以北設湖北布政使司,洞庭湖以下設湖南布政使司,才分為兩個省。

從歷史、地理,以及文化來看,湖北、湖南都是一家人,都是“楚”人。兩省都是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所以,“惟”楚有材,于斯為盛,可以理解成:包括湖北、湖南的楚國大地上的人材輩出,但縱觀歷史來看,還是近現代出的人材最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