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七問《封神三部曲》,這是不是中國神話宇宙的開啟?

眾所周知, 漫威宇宙的崛起, 影響了近幾年好萊塢電影產業的發展佈局。 關於中國的“神話宇宙”, 近幾年在國內坊間也頻頻成為話題。 而烏爾善導演, 近日宣佈將打造的東方奇幻巨制《封神三部曲》, 作為中國首部採取三部連拍模式創作的電影作品, 因其龐大的世界觀引人遐思。 那這是不是中國的“神話宇宙”的開啟呢?

《封神三部曲》於2014年6月啟動開發, 2016年9月起進入籌備階段, 2017年2月起面向全球海選男女主演。 影片計畫於2018年至2019年拍攝, 暫定於2020年至2022年期間陸續公映, 據出品方北京文化宣佈, 其製作投資量級也高達三十億。

除了製作時間、投資, 參與該項目的幕後團隊也是非常“驚人”。 由江志強出任監製、杜揚擔任製片人, 曾幫助彼得·傑克遜打造《指環王》三部曲的好萊塢資深製片人巴里·M·奧斯本出任製作顧問。 編劇方面, 曾與烏爾善導演合作《畫皮Ⅱ》的著名編劇冉平、冉甲男,

將繼續執筆創作《封神三部曲》, 並且還請來了劇作家蘆葦, 以及李安導演多年的老搭檔詹姆士·沙姆斯出任劇本顧問。 在視覺方面找來了:美術指導葉錦添、攝影指導王昱、特效指導道格拉斯·漢斯·史密斯。

“盤古開天地,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 神話題材中國有著極為豐富的內容, 但是縱觀中國神話題材電影, 卻並沒有太多成功開發的案例。 “西遊題材”已經被用到爛, 存在過度開發的危險。 其他開發如《封神傳奇》、《鍾馗》都面臨了敗北的尷尬境地。 《封神三部曲》開發氣量足見其信心十足, 那這將是一部怎樣的電影?為此我們對《封神三部曲》的編劇冉平、冉甲男以及劇本顧問蘆葦拋出了問題, 嘗試解開《封神三部曲》的神秘面紗。

在下面的訪談裡, 你可以看到《封神三部曲》為什麼是三部曲, 故事的製作定位是什麼, 它和漫威宇宙的關係、區別是什麼。 也可以看到《封神三部曲》的編劇團隊如何去書寫、改編一個典型的中國神話故事, 以及編劇團隊的工作流程和工作細節。

采、文:木西

《封神三部曲》導演烏爾善與編劇團隊

影視工業網:《封神三部曲》從故事的角度, 為什麼要分為三部曲?

冉平:《封神演義》這本小說非常明顯的分成了三個基本結構, 我們把這三個結構歸為三個核心事件:第一部分是妲己進宮, 紂王無道, 眾叛親離, 諸侯反出朝歌;第二部分是三十六路伐西岐;第三部分就是武王伐紂。

《封神三部曲》據此構建了典型的三部曲結構, 用三部電影講一個完整的故事, 而每一部電影也包含相對完整的故事階段。 這和漫威的系列電影在本質上是不同的, 好萊塢的系列電影是先拍一部, 然後這部電影自成一個系統, 當這個電影成功之後, 再去找一個中心事件做第二部, 在這個模式下, 故事是可以無限做下去的。

《封神三部曲》其實是一個完整的長片, 講述的是一個故事, 人物的發展在故事裡是貫穿的。

再一個解釋就是體量的問題, 《封神演義》的故事改編成電視劇、網劇都比較容易, 因為《封神演義》相比其他經典小說比如《三國演義》, 不那麼經典和精煉, 它的敘事比較繁雜, 很豐富、很世俗, 這種敘事改編成電影非常難。

再一個, 當今去改編一部電影, 一定是要用現在的工業技術去講一個地道的中國故事。 用《封神演義》做藍本的話, 就是要完全把故事戲劇化。 在這種體量下, 一部電影是做不到的。 只拍一部電影, 很容易做成一個花哨的小品。 原小說是一個傳統的章回敘事, 截一節編個故事, 或幾個人物連起來編個故事, 都無法滿足實現工業化,這樣在改編上就不值得。如果把它渾然一體,既有傳統的雜亂、豐富的世俗,又有強烈西方敘事戲劇性的結合,那我們面對的情況就是一條船運不過河,必須得造三條船同時運,這才有可能達到預想的效果。所以《封神三部曲》是內容和工作方式決定了,也是在現代電影的工業化的模式下值得去這麼做。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是三個故事一起寫,一起完成三部的梗概,再一起完成三部的故事大綱,然後再去一起寫三部的分場,只是在拍攝的時候需要分成三部完成。

小說《封神演義》

影視工業網:《封神三部曲》的故事定位以及主題是什麼?

冉甲男:烏爾善導演有很強的訴求,他想做中國的神話英雄史詩,去講一個從來沒人講過的關於中國善惡主題的故事。我們是帶著這個目的去重新梳理《封神演義》這本小說,再對所有的人物和人物關係做一個取捨,然後帶著這個目的去結合故事。我們至少要把傳奇性做出來,這是我們的目標。

冉平:其實傳統的章回敘事也是“類型”,這個“類型”是指遊戲性等等。但是現在大家所認同的類型是西方的三幕劇,當然這是我們可以借鑒的,問題是這兩個類型怎麼去結合。類型化是《封神三部曲》毫無疑問要走的道路、目標,但是怎麼能做到這個類型中國人很喜歡,特別適合中國故事,又很有趣、生動、豐富,這和好萊塢的超級英雄類型片是有本質的差別的。

主題借用導演的話來說,現在那麼多魔幻的故事,但大部分的魔幻故事講的是愛情,沒有真正講過道德、善惡,這和西方不一樣。而《封神三部曲》是一個專門講善惡的故事,講的是作為一個人,一個中國的英雄在善惡上如何去做選擇。《封神三部曲》會貫穿這一個大的主題,但在每一部戲裡都有不同的進展。

編劇冉平

影視工業網:從故事的角度,《封神三部曲》如何考慮商業化?

蘆葦:《封神演義》首先是很精彩的小說,我們希望把小說裡的優點在影片裡面展現,同時把負面縮小化或者剔除掉。總而言之,做這個電影,從劇作的角度,我們在感知上都是要講一個中國的、傳統的、經典的故事,這才是我們主要的任務,把故事講漂亮了,講好看了,這就是我們的工作。

冉甲男:其實最好的故事一定是街頭巷議的,《封神演義》、《西遊記》、《水滸傳》這些故事最初都是街頭巷議,最後他們得到了文人的收集,被編成書。什麼故事能夠被大家街頭巷議,口口相傳?這就要回到故事最初的核心,就是這個故事能夠被大家記住,並且大家願意去傳遞它。在不斷的傳遞過程中,最核心的東西不會變,而且所有人一聽就能理解到它在講什麼,這種故事就是好故事。故事能夠流傳,實際上就是因為娛樂性,換一個詞就是商業性。商業性不是壞的東西,商業性不是媚俗,是人對故事的需求,故事可以安撫我們。對於我們來說,重要的是我們要講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可以讓觀眾在這個故事裡找到安撫、投射或者是共鳴。越多的人有這種感受,那證明這個故事的普世性越強,那它就是好故事。

《封神三部曲》裡,我們只是把這個普世性現代化,變成電影這種手段。就像過去有大鼓書、折子戲,而電影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手段。我們只要再把我們的時代精神和需求,以及工業化手段放進去,這就是現代化。

冉平:我們這麼大規模去改寫這個故事,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出品方看重了這個作品自然攜帶的商業因素,商業在這個故事裡已經深入其中了,我們只要把商業因素充分的發揮出來,讓電影更好看,這個是主要任務。而不是把它做成個人作品,去追求個人的藝術表達。

劇本顧問蘆葦

影視工業網:作為神話故事,《封神三部曲》故事的真實性如何建立?

冉平:《封神演義》是講述道教的故事,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所以道教是非常世俗的。中國傳統上的神都是帶傳奇性的,不太具有西方神那樣極高的超越性,大部分還停留在功能神階段,有的負責送子,有的負責姻緣,而且每個神都有原形,是歷史人物。大家相信它,這是一種文化定式、心理,跟西方的超級英雄不太一樣,所以,我們要回到中國的文化定式上來做,去符合觀眾的文化心理。

對於我們來說,人肯定是最重要的,把神當作人來寫這是沒有問題的,因為中國人的神,就是人修煉成的,只不過是人掌握了某種超能力,或者獲得了什麼樣的寶物,被崇拜成神。神和人彼此之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幫助,但是他們的關係、系統一定要展現出來,所以說我們要講一個地道的中國故事,只有這樣,當中國人去看到這個傳統的時候,一眼就會明白。對於我們來說,假如說有難處的話,就是如何能讓外國人也能看清楚,感興趣。

冉甲男:另一個層面來說,其實所有的故事都是講人的故事,只是一些故事我們給披上了神仙的外衣。舉例子來說,一個小孩他得了白血病,沒有錢需要募捐,有天突然他非常熱愛的大明星來到病房去看他,忽然醫藥費的問題,以及所面臨的其他問題都被解決了,這像不像《封神演義》裡來了一個12金仙點了道金光?這些故事其實是很像的,我們日常生活中都有這種感受,神永遠在,他只是一種感受。他們的真實性是建立在我們對中國神世俗化的方面,我們到現在依然有這個感受,所以我們要把他們的真實性建立在日常的感受上。

當然,我們不能讓觀眾看到一個沒有看過的故事,這樣就不叫“故事了”。我們花了完全重新寫一個故事的努力和工作量,在細節和事件上去做改編,我們要重新提煉觀眾的熟悉感,把它嵌入到《封神》這部電影裡。其實編劇的工作從來都不是一個天馬行空的工作,一開始就是有條框的,那就是必須符合電影觀賞的習慣。《封神》是大家一個熟悉的題材,我們不能去破壞觀眾的熟悉感,我們要重建熟悉感,依託熟悉感,然後還要去建立新鮮感。

編劇冉甲男

影視工業網:《封神演義》裡的法術、系統如何去展現?

冉甲男:法術其實就是克服了時間、空間、力量、速度,在《封神演義》裡全是這種法術,他們克服時間就獲得了長生,克服空間可以從此地到彼地。在《封神三部曲》裡,每個神仙的法術體系都是有來歷的,但是我們要回到傳統文化,不能用科學的世界觀去解釋這一切,只是儘量和科學不產生認知上的衝突。舉例來說,《奇異博士》裡面用手畫一個圈就可以空間穿越,電影沒有去用科學解釋為什麼,但是觀眾很清楚這是空間穿越。法術的邏輯無非就是空間穿越、時間壓縮、變形,電影只是讓觀眾看到法術的過程,觀眾其實很多時候想要看到的也是這個過程,我們要做就是這些。

冉平:我們最終表現的重點不是這個,一定還是人以及人的情感。所有的展現肯定不是單獨的展示法術,不會像展示超人之間的鬥爭一樣,這種展示肯定是需要有,但是我們要根據人物、根據劇情的發展去展示,而且這種展示要超過原著。因為在原著書寫的時代,想像人類能夠飛就已經非常了不起,但用現在的眼光來看,小說並不是很科學和完善。法力是怎麼來的?需要怎麼修煉?以及拿什麼修煉?修煉之後能打敗什麼,又會有哪些致命的弱點?這都要用現代人的觀賞和習慣重新建立,不然就不能滿足現代觀眾。現在的觀眾觀影經驗非常豐富,如果按照原書就會顯得比較土、比較老,反而沒有了想像力,所以要做很多的創造和翻新。比如說剛才講穿越時空,這種力量從哪來?我們都要做成一個完整的系統,這個系統跟人物、故事的聯繫都要建立起來。

《封神三部曲》海報

影視工業網:《封神三部曲》對於年輕觀眾的吸引力是什麼?

冉平:有兩種東西最能引起別人興趣,寫作也是有兩種東西最容易寫好。一種是距離自身很近的,這種是因為非常瞭解。再一種就是遠古的,這種很遙遠、很陌生,但不要認為它遠、陌生就會有隔閡,距離感反而會引起別人的好奇,並且這種距離會給創造者提供了很大的創作空間。

《封神演義》是明朝寫商周的事情,商周是奠定了中華文明禮教的基礎階段,也是“中國”最像“中國”的時候。現在很多人對商周文化非常感興趣,我們只要用現代的方式去表現出來,觀眾就一定感興趣。所以我們也希望,不管在視覺上還是故事上,都給觀眾更多更新鮮的事情。

冉甲男:其實所有的故事都是當代的故事,因為故事裡所有的情感、待人接物的方式都是現代的,只是穿了古裝的衣服而已。“封神”和現在對某個明星給予很高的希望,其實是一樣的心裡訴求,只不過是換了一種手段和方式而已。通常來說,不管發生多少年,人的情感訴求變化不大。現在我們依舊是要愛,要獲得支援、包容,要有朋友、家人。對待這種情感,人過了兩千年也是一樣,這是共通的。

所有人最有英雄情結的時候都是20歲左右,就像王小波說的“那一天我二十一歲,在我一生的黃金時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愛,想吃,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雲”。我能改變這個世界,我可以改變這個世界,這是所有年輕人的感覺。其實《封神三部曲》裡將來出現的最主要的主人公就是年輕人,年輕人具有蓬勃向上的精神,以及他想要改變世界的願望,還有為這個願望作出不惜一切代價的行動,古今中外都是一樣的,最有豪情的就是在那個年齡,因為他無所畏懼。所以故事跟這個年代、跟年輕人是一樣的,他們在心靈上是溝通的。

劇本顧問詹姆士·沙姆斯

影視工業網:編劇團隊的工作方法、流程是什麼?劇本顧問起到一個什麼樣的作用?

冉平:要把每一個細節、每一個動作、每一件道具、每一個情緒的轉換、每一個法術都非常具體清楚的描述出來,落到紙上。因為這個故事需要法術、神幻、傳奇,同時又要傳統。這就需要編劇團隊事先有充分的瞭解、準備,不能天馬行空的去想像。想像力要建立在有根據、有思考的基礎上,這樣“想像力”才是“想像力”,如果沒有這個基礎,所有的想像力都是廉價的。要有根據、有思考,這就需要編劇對資料非常瞭解,在瞭解的情況下去想像出體態、姿勢、語言方式等。所以,我們要去全國各地考察,要看各地的博物館,要找到古代的原型,在這個基礎上面做變化。

冉甲男:編劇的具體流程是在最早期的階段,大家會對文化展開討論。在劇本正式開寫之前,劇組先開了一個大會,邀請了北大、社科院的教授,根據議定的主題進行討論,比如商周之變。大家先各自探討對故事各個角度的理解,然後編劇團隊再去整理出一個方向和方案,之後再次開會,這樣大概經歷了半年的時間。

經過這個過程之後,編劇工作就進行到了梗概階段。寫過梗概之後,會請蘆葦老師、詹姆士·沙姆斯老師參與分析和討論,然後還會請一些網路寫手進行評測。根據回饋再進行一次修改,然後事情再往下推進。等到梗概階段沒有問題後,編劇工作就到了大綱階段,再通過同樣的方法進行到下一步。其實《封神三部曲》在所有階段基本上沒有走過彎路,改編來說比較順暢,在大方向上始終沒有發生過顛覆性的修改。

蘆葦:劇本在某種意義上什麼都有,尤其像《封神演義》這樣具有民族想像力的一個經典小說,非常豐厚,而我們的主要任務是,把小說的內容都變成電影的講述語言,這是編劇團隊所面臨並一定要解決的任務。我主要是參與討論,其實是根據寫過的劇本,對每一稿做一個分析判斷,然後再找出它存在的問題,把問題放到桌面上,和編劇共同去面對這個問題,解決這個問題,使劇本完整化、優質化,這是我的任務。

都無法滿足實現工業化,這樣在改編上就不值得。如果把它渾然一體,既有傳統的雜亂、豐富的世俗,又有強烈西方敘事戲劇性的結合,那我們面對的情況就是一條船運不過河,必須得造三條船同時運,這才有可能達到預想的效果。所以《封神三部曲》是內容和工作方式決定了,也是在現代電影的工業化的模式下值得去這麼做。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是三個故事一起寫,一起完成三部的梗概,再一起完成三部的故事大綱,然後再去一起寫三部的分場,只是在拍攝的時候需要分成三部完成。

小說《封神演義》

影視工業網:《封神三部曲》的故事定位以及主題是什麼?

冉甲男:烏爾善導演有很強的訴求,他想做中國的神話英雄史詩,去講一個從來沒人講過的關於中國善惡主題的故事。我們是帶著這個目的去重新梳理《封神演義》這本小說,再對所有的人物和人物關係做一個取捨,然後帶著這個目的去結合故事。我們至少要把傳奇性做出來,這是我們的目標。

冉平:其實傳統的章回敘事也是“類型”,這個“類型”是指遊戲性等等。但是現在大家所認同的類型是西方的三幕劇,當然這是我們可以借鑒的,問題是這兩個類型怎麼去結合。類型化是《封神三部曲》毫無疑問要走的道路、目標,但是怎麼能做到這個類型中國人很喜歡,特別適合中國故事,又很有趣、生動、豐富,這和好萊塢的超級英雄類型片是有本質的差別的。

主題借用導演的話來說,現在那麼多魔幻的故事,但大部分的魔幻故事講的是愛情,沒有真正講過道德、善惡,這和西方不一樣。而《封神三部曲》是一個專門講善惡的故事,講的是作為一個人,一個中國的英雄在善惡上如何去做選擇。《封神三部曲》會貫穿這一個大的主題,但在每一部戲裡都有不同的進展。

編劇冉平

影視工業網:從故事的角度,《封神三部曲》如何考慮商業化?

蘆葦:《封神演義》首先是很精彩的小說,我們希望把小說裡的優點在影片裡面展現,同時把負面縮小化或者剔除掉。總而言之,做這個電影,從劇作的角度,我們在感知上都是要講一個中國的、傳統的、經典的故事,這才是我們主要的任務,把故事講漂亮了,講好看了,這就是我們的工作。

冉甲男:其實最好的故事一定是街頭巷議的,《封神演義》、《西遊記》、《水滸傳》這些故事最初都是街頭巷議,最後他們得到了文人的收集,被編成書。什麼故事能夠被大家街頭巷議,口口相傳?這就要回到故事最初的核心,就是這個故事能夠被大家記住,並且大家願意去傳遞它。在不斷的傳遞過程中,最核心的東西不會變,而且所有人一聽就能理解到它在講什麼,這種故事就是好故事。故事能夠流傳,實際上就是因為娛樂性,換一個詞就是商業性。商業性不是壞的東西,商業性不是媚俗,是人對故事的需求,故事可以安撫我們。對於我們來說,重要的是我們要講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可以讓觀眾在這個故事裡找到安撫、投射或者是共鳴。越多的人有這種感受,那證明這個故事的普世性越強,那它就是好故事。

《封神三部曲》裡,我們只是把這個普世性現代化,變成電影這種手段。就像過去有大鼓書、折子戲,而電影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手段。我們只要再把我們的時代精神和需求,以及工業化手段放進去,這就是現代化。

冉平:我們這麼大規模去改寫這個故事,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出品方看重了這個作品自然攜帶的商業因素,商業在這個故事裡已經深入其中了,我們只要把商業因素充分的發揮出來,讓電影更好看,這個是主要任務。而不是把它做成個人作品,去追求個人的藝術表達。

劇本顧問蘆葦

影視工業網:作為神話故事,《封神三部曲》故事的真實性如何建立?

冉平:《封神演義》是講述道教的故事,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所以道教是非常世俗的。中國傳統上的神都是帶傳奇性的,不太具有西方神那樣極高的超越性,大部分還停留在功能神階段,有的負責送子,有的負責姻緣,而且每個神都有原形,是歷史人物。大家相信它,這是一種文化定式、心理,跟西方的超級英雄不太一樣,所以,我們要回到中國的文化定式上來做,去符合觀眾的文化心理。

對於我們來說,人肯定是最重要的,把神當作人來寫這是沒有問題的,因為中國人的神,就是人修煉成的,只不過是人掌握了某種超能力,或者獲得了什麼樣的寶物,被崇拜成神。神和人彼此之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幫助,但是他們的關係、系統一定要展現出來,所以說我們要講一個地道的中國故事,只有這樣,當中國人去看到這個傳統的時候,一眼就會明白。對於我們來說,假如說有難處的話,就是如何能讓外國人也能看清楚,感興趣。

冉甲男:另一個層面來說,其實所有的故事都是講人的故事,只是一些故事我們給披上了神仙的外衣。舉例子來說,一個小孩他得了白血病,沒有錢需要募捐,有天突然他非常熱愛的大明星來到病房去看他,忽然醫藥費的問題,以及所面臨的其他問題都被解決了,這像不像《封神演義》裡來了一個12金仙點了道金光?這些故事其實是很像的,我們日常生活中都有這種感受,神永遠在,他只是一種感受。他們的真實性是建立在我們對中國神世俗化的方面,我們到現在依然有這個感受,所以我們要把他們的真實性建立在日常的感受上。

當然,我們不能讓觀眾看到一個沒有看過的故事,這樣就不叫“故事了”。我們花了完全重新寫一個故事的努力和工作量,在細節和事件上去做改編,我們要重新提煉觀眾的熟悉感,把它嵌入到《封神》這部電影裡。其實編劇的工作從來都不是一個天馬行空的工作,一開始就是有條框的,那就是必須符合電影觀賞的習慣。《封神》是大家一個熟悉的題材,我們不能去破壞觀眾的熟悉感,我們要重建熟悉感,依託熟悉感,然後還要去建立新鮮感。

編劇冉甲男

影視工業網:《封神演義》裡的法術、系統如何去展現?

冉甲男:法術其實就是克服了時間、空間、力量、速度,在《封神演義》裡全是這種法術,他們克服時間就獲得了長生,克服空間可以從此地到彼地。在《封神三部曲》裡,每個神仙的法術體系都是有來歷的,但是我們要回到傳統文化,不能用科學的世界觀去解釋這一切,只是儘量和科學不產生認知上的衝突。舉例來說,《奇異博士》裡面用手畫一個圈就可以空間穿越,電影沒有去用科學解釋為什麼,但是觀眾很清楚這是空間穿越。法術的邏輯無非就是空間穿越、時間壓縮、變形,電影只是讓觀眾看到法術的過程,觀眾其實很多時候想要看到的也是這個過程,我們要做就是這些。

冉平:我們最終表現的重點不是這個,一定還是人以及人的情感。所有的展現肯定不是單獨的展示法術,不會像展示超人之間的鬥爭一樣,這種展示肯定是需要有,但是我們要根據人物、根據劇情的發展去展示,而且這種展示要超過原著。因為在原著書寫的時代,想像人類能夠飛就已經非常了不起,但用現在的眼光來看,小說並不是很科學和完善。法力是怎麼來的?需要怎麼修煉?以及拿什麼修煉?修煉之後能打敗什麼,又會有哪些致命的弱點?這都要用現代人的觀賞和習慣重新建立,不然就不能滿足現代觀眾。現在的觀眾觀影經驗非常豐富,如果按照原書就會顯得比較土、比較老,反而沒有了想像力,所以要做很多的創造和翻新。比如說剛才講穿越時空,這種力量從哪來?我們都要做成一個完整的系統,這個系統跟人物、故事的聯繫都要建立起來。

《封神三部曲》海報

影視工業網:《封神三部曲》對於年輕觀眾的吸引力是什麼?

冉平:有兩種東西最能引起別人興趣,寫作也是有兩種東西最容易寫好。一種是距離自身很近的,這種是因為非常瞭解。再一種就是遠古的,這種很遙遠、很陌生,但不要認為它遠、陌生就會有隔閡,距離感反而會引起別人的好奇,並且這種距離會給創造者提供了很大的創作空間。

《封神演義》是明朝寫商周的事情,商周是奠定了中華文明禮教的基礎階段,也是“中國”最像“中國”的時候。現在很多人對商周文化非常感興趣,我們只要用現代的方式去表現出來,觀眾就一定感興趣。所以我們也希望,不管在視覺上還是故事上,都給觀眾更多更新鮮的事情。

冉甲男:其實所有的故事都是當代的故事,因為故事裡所有的情感、待人接物的方式都是現代的,只是穿了古裝的衣服而已。“封神”和現在對某個明星給予很高的希望,其實是一樣的心裡訴求,只不過是換了一種手段和方式而已。通常來說,不管發生多少年,人的情感訴求變化不大。現在我們依舊是要愛,要獲得支援、包容,要有朋友、家人。對待這種情感,人過了兩千年也是一樣,這是共通的。

所有人最有英雄情結的時候都是20歲左右,就像王小波說的“那一天我二十一歲,在我一生的黃金時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愛,想吃,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雲”。我能改變這個世界,我可以改變這個世界,這是所有年輕人的感覺。其實《封神三部曲》裡將來出現的最主要的主人公就是年輕人,年輕人具有蓬勃向上的精神,以及他想要改變世界的願望,還有為這個願望作出不惜一切代價的行動,古今中外都是一樣的,最有豪情的就是在那個年齡,因為他無所畏懼。所以故事跟這個年代、跟年輕人是一樣的,他們在心靈上是溝通的。

劇本顧問詹姆士·沙姆斯

影視工業網:編劇團隊的工作方法、流程是什麼?劇本顧問起到一個什麼樣的作用?

冉平:要把每一個細節、每一個動作、每一件道具、每一個情緒的轉換、每一個法術都非常具體清楚的描述出來,落到紙上。因為這個故事需要法術、神幻、傳奇,同時又要傳統。這就需要編劇團隊事先有充分的瞭解、準備,不能天馬行空的去想像。想像力要建立在有根據、有思考的基礎上,這樣“想像力”才是“想像力”,如果沒有這個基礎,所有的想像力都是廉價的。要有根據、有思考,這就需要編劇對資料非常瞭解,在瞭解的情況下去想像出體態、姿勢、語言方式等。所以,我們要去全國各地考察,要看各地的博物館,要找到古代的原型,在這個基礎上面做變化。

冉甲男:編劇的具體流程是在最早期的階段,大家會對文化展開討論。在劇本正式開寫之前,劇組先開了一個大會,邀請了北大、社科院的教授,根據議定的主題進行討論,比如商周之變。大家先各自探討對故事各個角度的理解,然後編劇團隊再去整理出一個方向和方案,之後再次開會,這樣大概經歷了半年的時間。

經過這個過程之後,編劇工作就進行到了梗概階段。寫過梗概之後,會請蘆葦老師、詹姆士·沙姆斯老師參與分析和討論,然後還會請一些網路寫手進行評測。根據回饋再進行一次修改,然後事情再往下推進。等到梗概階段沒有問題後,編劇工作就到了大綱階段,再通過同樣的方法進行到下一步。其實《封神三部曲》在所有階段基本上沒有走過彎路,改編來說比較順暢,在大方向上始終沒有發生過顛覆性的修改。

蘆葦:劇本在某種意義上什麼都有,尤其像《封神演義》這樣具有民族想像力的一個經典小說,非常豐厚,而我們的主要任務是,把小說的內容都變成電影的講述語言,這是編劇團隊所面臨並一定要解決的任務。我主要是參與討論,其實是根據寫過的劇本,對每一稿做一個分析判斷,然後再找出它存在的問題,把問題放到桌面上,和編劇共同去面對這個問題,解決這個問題,使劇本完整化、優質化,這是我的任務。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