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超精彩!景德鎮的煙火再次繚繞《三聯生活週刊》,這回向世界講述的是一個“碰瓷”的故事……

近日

再一次以景德鎮為主角

講述了一個景德鎮煙火與歐洲瓷器之間

“碰瓷”的故事

精彩的敘述仿佛將時光倒流

讓百年前的景德鎮窯火又一回生動地燃燒起來!

拿破崙像, 賽夫爾瓷廠, 1811年

大概有一千年時間, 中國瓷器是全世界的奢侈品。 歐洲人來中國採購瓷器時, 總想刺探點技術, 中國人當然嚴防死守, 只賣東西, 不傳手藝。 過去景德鎮有個傳統, 外商只許進商鋪, 若敢進瓷器作坊, 立刻打出去。

漏洞出在1699年, 一個叫D'Entrecolles的法國傳教士到了景德鎮, 漢名殷弘緒, 也算名人了, 我用的輸入法裡居然有這個詞條。 他在中國活動了四十三年, 其中有七年居住在景德鎮。

為什麼能在景德鎮傳教七年, 至今是一個謎。 有一種很常見的說法:殷弘緒通過郎廷極送給康熙葡萄酒, 皇上飲後龍顏大悅, 特批殷在景德鎮傳教。 這太荒唐了, 首先, 郎廷極是江西巡撫兼禦窯廠督陶官,

殷弘緒能巴結上郎廷極, 說明他已經身在景德鎮了, 幹嘛還要求康熙批准?最可笑的是葡萄酒, 歐洲人擄掠黑奴時, 倒是經常拿酒賄賂非洲的酋長, 這種欺騙部落人的伎倆, 怎麼可能在天朝皇帝身上見效?那麼殷弘緒為什麼能留在景德鎮, 答案是不知道——但也不能亂說。

法國塞夫爾瓷廠的硬質瓷盤, 1773年

不論是否主觀故意, 殷弘緒在中國的行為更像一個技術間諜。 除了瓷器, 他還竊取了中國的水銀提煉技術、人造珍珠技術、牛痘技術、養蠶技術。 說到蠶, 在南北朝時就洩密了, 一個和番的公主把蠶種藏到帽子裡, 帶到了中亞瞿薩旦國, 玄奘路過此地時, 看到茂密的桑林, 還特地記到《大唐西域記》裡。 瞿薩旦國也對技術嚴防死守, 後來一個僧人把蠶種藏到手杖裡, 帶到了東羅馬帝國。 還有另一個段子, 羅馬皇帝派間諜到中國偷來了蠶種和桑種, 回去後把蠶卵播種在土裡, 拿桑種去孵化……西方雖然很早就學會了養蠶, 但絲織技術一直就不行, 上等絲綢還得從中國買,

所以乾隆曾幾次下令禁止上等絲綢出口。

1712年出版的《中國陶瓷見聞錄》

殷弘緒在景德鎮收了些瓷工信徒, 然後從他們口中套取技術, 寫了兩封底長信, 詳細記錄了景德鎮陶瓷生產的每一道工序, 連同收集到的高嶺土和瓷石樣品, 寄回法國。 這兩封信在1712年首次出版,

題為《中國陶瓷見聞錄》。 殷弘緒信裡的一段文字可見其居心:我逗留在景德鎮時, 經常和皈依天主的信徒接觸, 這些人許多是瓷器工匠, 他們激起了我對瓷器工藝的興趣。 中國瓷器昂貴精美, 被販賣到全世界。 好奇心驅使我盡可能地記錄下全部生產流程, 也許能在歐洲派上用場。

法國瓷器廠

果然派上用場了,殷弘緒的信促使法王路易十五在1735年興建了塞夫爾瓷廠(Sèvres),起初生產玻璃和軟質瓷,在1770年燒造成功硬質瓷。硬質瓷是歐洲人發明的概念,特指中國以高嶺土和瓷石製作的高溫瓷器,相對於歐洲生產的低溫軟質瓷。軟質瓷不耐磨,更像白玻璃,在骨瓷出現以前,歐洲人視為對中國瓷器的低端仿品。

中國瓷太貴,歐洲人老早就想自己做了。第一批模仿中國青花瓷的荷蘭的德爾夫特瓷(Delftware),其實是一種錫釉陶器,隨後佛羅倫斯的梅第奇瓷廠(Medici porcelain)燒成了軟質瓷。塞夫爾瓷廠燒成的硬制瓷,用了前兩種陶瓷的技術,還有殷弘緒記載的技術。

德國梅森瓷廠的膽式瓶,1730年

在法國的塞夫爾瓷成功之前,德國(當時還是許多小國)有另一段故事。有一個叫伯特格爾(Johann Friedrich Böttger)的煉金學徒,他師父宣佈已經掌握了把金屬煉成黃金的技術,然後就死了。倒楣催的,普魯士國王奥古斯丁二世只好把徒弟抓起來,逼他煉金。伯特格爾當然不會了,逃跑了又被逮回來,國王說你煉出中國瓷也行——當時中國瓷器在歐洲號稱白色黃金。也是有國王相助,伯特格爾調集來全德國的泥土樣品,經歷了種種艱辛,據說還用上了凹透鏡升溫,終於燒成了硬制瓷。奥古斯丁二世隨後用這一技術建起了梅森(Meissen)瓷廠,現在還保持著極高的水準,生產歐洲第一流的瓷器。

英國產紫砂壺 十八世紀

在伯特格爾找到瓷土前,先發現了紫砂土,並且成功仿造出宜興紫砂壺。有意思的一點,荷蘭和英國的幾個瓷廠在做成硬質瓷以前,都做過紫砂壺練手,稱其為紅陶。可惜歐洲人對這種暗淡無光的茶壺實在接受無能,只生產了幾十產時間。

奥古斯丁二世害怕伯特格爾洩露技術,將其軟禁至死。沒成想三個梅森瓷廠的工人在1716年叛逃到維也納,在奧地利女王的資助下建起了奧格騰瓷廠。而後伯特格爾的技術就徘徊在歐洲上空,從哥本哈根到聖彼德堡,瓷器廠此起彼伏。

伯特格爾燒成硬質瓷是在1710年,殷弘緒的第一封信是1712年寄到歐洲的。很明顯,沒有中國人的技術,歐洲人自己也能研究出硬質瓷。但殷弘緒的筆記的確加速了歐洲瓷器的成熟,許多瓷廠詳細掌握了中國技術,英國的韋奇伍德瓷廠甚至將筆記編寫成工作手冊。

如同歐洲法律分為大陸法系和海洋法系一樣,那裡的瓷器也可以分為法德代表的大陸瓷系,還有英國的海洋瓷系。兩個體系有共同的源頭,中國瓷器;其次是互相不服,英國人就認為他生產硬質瓷的歷史比梅森瓷還早;最後要各自發展,比如英國人發明了骨瓷。

骨瓷英文名是Bone china。china在英語裡可以統稱硬質和軟質瓷,更多時特指骨瓷,有點無辜,China和骨瓷沒啥關係,類似的誤解還有漆器,明明是中國發明的,卻被英國人稱為japan。

十八世紀英國瓷業正紅火,有一個叫Tomas Fyre的人,在倫敦南部開了個瓷器廠,旁邊是一家屠宰場。1748年的某天,他喝多了,把鄰居的牛骨粉送窯裡燒了,做出來一種很通透的東西,人們才知道骨粉可以燒瓷器。後來斯波德瓷廠(Spode)改進生產工藝,改在1796年開始銷售骨瓷,從此歐洲終於有了一種能和中國抗衡的瓷器。

骨瓷罐,斯波德瓷廠,1802年

約西亞.韋奇伍德

碧玉細炻器瓶

法國瓷器廠

果然派上用場了,殷弘緒的信促使法王路易十五在1735年興建了塞夫爾瓷廠(Sèvres),起初生產玻璃和軟質瓷,在1770年燒造成功硬質瓷。硬質瓷是歐洲人發明的概念,特指中國以高嶺土和瓷石製作的高溫瓷器,相對於歐洲生產的低溫軟質瓷。軟質瓷不耐磨,更像白玻璃,在骨瓷出現以前,歐洲人視為對中國瓷器的低端仿品。

中國瓷太貴,歐洲人老早就想自己做了。第一批模仿中國青花瓷的荷蘭的德爾夫特瓷(Delftware),其實是一種錫釉陶器,隨後佛羅倫斯的梅第奇瓷廠(Medici porcelain)燒成了軟質瓷。塞夫爾瓷廠燒成的硬制瓷,用了前兩種陶瓷的技術,還有殷弘緒記載的技術。

德國梅森瓷廠的膽式瓶,1730年

在法國的塞夫爾瓷成功之前,德國(當時還是許多小國)有另一段故事。有一個叫伯特格爾(Johann Friedrich Böttger)的煉金學徒,他師父宣佈已經掌握了把金屬煉成黃金的技術,然後就死了。倒楣催的,普魯士國王奥古斯丁二世只好把徒弟抓起來,逼他煉金。伯特格爾當然不會了,逃跑了又被逮回來,國王說你煉出中國瓷也行——當時中國瓷器在歐洲號稱白色黃金。也是有國王相助,伯特格爾調集來全德國的泥土樣品,經歷了種種艱辛,據說還用上了凹透鏡升溫,終於燒成了硬制瓷。奥古斯丁二世隨後用這一技術建起了梅森(Meissen)瓷廠,現在還保持著極高的水準,生產歐洲第一流的瓷器。

英國產紫砂壺 十八世紀

在伯特格爾找到瓷土前,先發現了紫砂土,並且成功仿造出宜興紫砂壺。有意思的一點,荷蘭和英國的幾個瓷廠在做成硬質瓷以前,都做過紫砂壺練手,稱其為紅陶。可惜歐洲人對這種暗淡無光的茶壺實在接受無能,只生產了幾十產時間。

奥古斯丁二世害怕伯特格爾洩露技術,將其軟禁至死。沒成想三個梅森瓷廠的工人在1716年叛逃到維也納,在奧地利女王的資助下建起了奧格騰瓷廠。而後伯特格爾的技術就徘徊在歐洲上空,從哥本哈根到聖彼德堡,瓷器廠此起彼伏。

伯特格爾燒成硬質瓷是在1710年,殷弘緒的第一封信是1712年寄到歐洲的。很明顯,沒有中國人的技術,歐洲人自己也能研究出硬質瓷。但殷弘緒的筆記的確加速了歐洲瓷器的成熟,許多瓷廠詳細掌握了中國技術,英國的韋奇伍德瓷廠甚至將筆記編寫成工作手冊。

如同歐洲法律分為大陸法系和海洋法系一樣,那裡的瓷器也可以分為法德代表的大陸瓷系,還有英國的海洋瓷系。兩個體系有共同的源頭,中國瓷器;其次是互相不服,英國人就認為他生產硬質瓷的歷史比梅森瓷還早;最後要各自發展,比如英國人發明了骨瓷。

骨瓷英文名是Bone china。china在英語裡可以統稱硬質和軟質瓷,更多時特指骨瓷,有點無辜,China和骨瓷沒啥關係,類似的誤解還有漆器,明明是中國發明的,卻被英國人稱為japan。

十八世紀英國瓷業正紅火,有一個叫Tomas Fyre的人,在倫敦南部開了個瓷器廠,旁邊是一家屠宰場。1748年的某天,他喝多了,把鄰居的牛骨粉送窯裡燒了,做出來一種很通透的東西,人們才知道骨粉可以燒瓷器。後來斯波德瓷廠(Spode)改進生產工藝,改在1796年開始銷售骨瓷,從此歐洲終於有了一種能和中國抗衡的瓷器。

骨瓷罐,斯波德瓷廠,1802年

約西亞.韋奇伍德

碧玉細炻器瓶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