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一周新書推薦】夏至將至 與9本好書一起迎風衝浪

本周, 我們將隨9本新書開啟一趟環球之旅。

首先, 聚焦歐洲。 在英國, 當之無愧的偵探小說女王愛葛莎·克利斯蒂的珍貴自傳首次推出中文版。 大多數時候, 人們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她的小說上, 癡迷於其中嚴密的推理和離奇的情節。 這本自傳則能幫助讀者瞭解愛葛莎·克利斯蒂本人。

將目光轉向德國。 本月新書中有另一位偉大女性漢娜·阿倫特的傳記《愛這個世界》。 作為二十世紀名噪一時的政治哲學家和社會理論家, 為漢娜·阿倫特立傳著書者眾多。 本書作者伊莉莎白·揚·布魯爾作為阿倫特的學生和朋友,

或許是為她的生平和學術歷程做注腳的最佳人選。

二戰後的德國, 憂心忡忡的不僅僅是阿倫特這種思考極權制度的政治哲學家, 作家、批評家們也在思考國家和民族的出路。 《四七社:當德國文學書寫歷史時》通過回顧四七社的草創和發展展示了戰後德國重建的艱難和努力。

在美國, 艾麗希·弗洛姆1981年的文集《論不服從》中文版問世, 他關於服從和不服從的討論, 關於政治意識形態和偶像崇拜的剖析和解讀, 在當下仍具有現實意義。

接著我們將目光轉向美國藝術批評家, 抽象表現主義的代表人物克萊門特·格林伯格, 看看他如何看待品味(taste)這一在藝術領域古老但又常談常新的話題。

回到亞洲, 本週三本關於日本的書也同樣值得期待。

“暗黑美學大師”澀澤龍彥的怪談作品集《虛舟》與讀者見面, 其中收錄了8個短篇怪談故事, 涉及生死、善惡的討論。 村上春樹的御用插畫師安西水丸為我們帶來了可愛的《慢悠漫遊城下町》。 在中國版《深夜食堂》被狂噴的當下, 不如關掉電腦和手機, 讀讀《吃朋友》, 看看臺灣女作家簡媜和她的朋友們的美食故事。

如果我們把目光從人類轉向動物, 將會在《稀世之珍:消失的動物, 永恆的世界》中看到珍稀動物和它們岌岌可危的棲息地。 同時我們也可以思考, 在保護稀有動物的道路上, 人類還能做些什麼?

1、《愛葛莎·克利斯蒂自傳》

[英]愛葛莎·克利斯蒂 著 王霖 譯

新星出版社 2017年6月

傳奇阿婆究竟是怎樣練成的?《愛葛莎·克利斯蒂傳》也許能為我們提供一些線索。

如果你是愛葛莎·克利斯蒂的死忠粉, 那大可以把她的自傳也當做一本偵探小說來閱讀。 你可以抽絲剝繭, 從她的人生經歷中尋找小說主人公、故事地點、場景以及情節。 她童年時對於福爾摩斯系列的喜愛,

她對於火車這種交通工具的癡迷, 她在一戰期間先後在醫院和藥房工作, 她在離婚後與信奉天主教的青年考古學家的結合, 她跟隨著丈夫在中東出遊等等。 這些她人生中的經歷, 是她小說中許多場景的來源。 想來這種從喜愛的作者的自傳中尋找母題的樂趣, 是很多推理小說迷所無法抵擋的。

如果你不是愛葛莎·克利斯蒂的死忠粉, 不妨懷著輕鬆的心情, 看看這位生於十九世紀末期一個富有的中產家庭的女性小說作者的成長史——看她如何閱讀、如何思考、如何寫作, 如何經歷紛飛的戰火硝煙, 又如何邂逅自己的愛情。 從她跨世紀的人生經歷中, 我們也能看到英國一個世紀以來的社會、政治和文化變動。

2、《愛這個世界:漢娜·阿倫特》

[美]伊莉莎白·揚·布魯爾 著 陳偉/張新剛 譯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年5月

1967年, 漢娜·阿倫特成為紐約新學院的一名教授。 同年, 伊莉莎白·揚·布魯爾進入新學院哲學系, 成為博士候選人。 而她的導師以及畢業論文指導, 正是漢娜·阿倫特。 1975年, 漢娜·阿倫特心臟病突發,在紐約逝世。阿倫特的一些流亡朋友找到伊莉莎白,希望由她撰寫阿倫特的傳記。1982年,伊莉莎白完成傳記《愛這個世界:漢娜·阿倫特》。漢娜·阿倫特作為二十世紀最為著名的政治哲學家和社會理論家之一,為其立傳著書者眾多,但直至今日,伊莉莎白的這本傳記,仍是我們瞭解漢娜·阿倫特思想和生平的最佳選擇。

閱讀傳記的最大樂趣,或許在於看一個人所處的宏觀時代社會背景,以及生活中所遭遇的或微小或巨大的困難、意外、轉機,是如何影響了他/她的人生軌跡、學說、作品乃至於性格。對於漢娜·阿倫特傳記也是如此。伊莉莎白以時間為敘述線索,以阿倫特在不同情境下的不同身份——作為女性、作為猶太人、作為流亡者、作為公共知識份子——為座標,把她的人生經歷和學說結合起來,向讀者展示了一代政治理論大家的成長歷程。

從存在主義哲學到馬克思主義思想,從對於奥古斯丁思想中愛的概念的探討,到追尋史達林主義、共產主義以及納粹主義在反猶太主義和帝國主義方面的共同根源。從《集權主義的起源》到《人的境況》,再到《過去與未來之間》。對於那些想要系統瞭解漢娜·阿倫特思想脈絡和著述的讀者,這本傳記是必不可少的輔助讀物。

3、《四七社:當德國文學書寫歷史時》

[德] 赫爾穆特·伯蒂格 著 張晏/馬劍 譯

東方出版中心 2017年6月

1947年,德國作家漢斯·維爾納·裡希特創辦四七社,邀請當時的作家、評論家參與。四七社的主要目的在於推廣年輕但尚未成名的作家。四七社沒有固定的組織形式,沒有確定的成員名單,參與的人員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漢斯·維爾納·裡希特的邀請和選擇。

在1947年到1967年的20年間,四七社彙聚了當時德國乃至歐洲最具實力的作家和評論家。通過民主選舉產生的“47社獎”被日後很多出色的德語作家看作文學生涯的起點。君特·格拉斯、海因裡希·伯爾、馬丁·瓦爾澤、英格柏格·巴赫曼、保羅·策蘭、漢斯·馬格努斯·恩岑斯貝格、馬塞爾·賴希-拉尼茨基等在這裡相繼崛起。君特·格拉斯、海因裡希·伯爾兩人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十多人獲得畢希納獎。

文學評論家赫爾穆特·伯蒂格出生於四七社創立的9年後,他通過研究和四七社相關的文學作品與文學評論,通過查找檔案文獻,以及走訪和四七社相關的仍然在世的親歷者,為我們還原了這個短暫但對德國乃至歐洲戰後社會及精神風貌影響巨大的文學社團。從戰後德國文學政治的混亂狀況,到1967年由於成員的不同政見而被迫中斷,再到1977年的徹底解散,赫爾穆特·伯蒂格所呈現的,不僅是一個文學社團的生與死,也是戰後德國的政治動盪、種種文學洗牌和試驗以及人們不斷變化的精神追求。

4、《虛舟》

[日]澀澤龍彥 著 黃潔萍 譯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7年5月

三島由紀夫曾說:“如果這個人不在了,那麼日本將變成怎樣一個無趣的國家啊。”

“這個人”指的便是澀澤龍彥,日本現代著名小說家、評論家。他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研究法國文學,並集中向日本讀者引介薩德侯爵、巴塔耶等作家,致力於將西方社會中的思想文化介紹給日本學界。與此同時,他也廣泛涉獵宗教、民俗、文學、藝術等領域進行創作、他的作品充滿了暗黑色彩,是日本幻想文學的代表作。

《虛舟》是澀澤龍彥的怪談作品集,收錄了八個故事:護法童子、魚鱗記、花妖記、骷髏杯、菊燈檯、鬼剃頭、虛舟以及工匠。 鐮倉華藏院中的護法,比叡山上僧人的誦經聲,江戶大火後出現的神秘人,常陸國海岸上的虛舟。澀澤龍彥在日本傳統怪談的基礎上,加入真實的歷史和豐富的知識,使得全書亦真亦幻,既動人心魄又充滿哲思。

5、《論不服從》

[美]艾裡希·弗洛姆 著 葉安寧 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17年5月

美籍德國猶太人埃裡希·弗羅姆是一位人本主義哲學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學家。他畢生致力修改佛洛德的精神分析學說,以切合西方人在兩次世界大戰後的精神處境。他企圖調和佛洛德的精神分析學跟人本主義學說,他的思想是新弗洛依德主義與新馬克思主義的交匯。1918年弗洛姆進入法蘭克福大學學習法學。1919年暑假後,他進入海德堡大學改學社會學,師承馬克思·韋伯的兄弟阿爾弗雷德·韋伯。1923年進入慕尼克大學專攻精神分析。弗洛姆是法蘭克福學派的成員,後來從德國移居美國後仍然保持與學派的聯繫。

《論不服從》中收錄了弗洛姆從1959年到1967年間完成的九篇文章,恰如其分地表達了弗洛姆的學術堅持:人之為人,意味著一種成熟的獨立,這種獨立包括了對於不同偶像、政治意識形態以及極具破壞性的權威的不服從。值得注意的是,弗洛姆的不服從脫胎於對於理性、對於人性、對於一個人道和理智社會的服從。

除去對於服從和不服從的論述,弗洛姆對於現代人的解讀也在這本文集中反復出現。他認為現代人是孤獨的、空虛的、被工業、技術和官僚制度異化的,其必然後果是現代人成為“消費人”,一種被資本主義程式植入的貪婪的、持續不斷吸入的消費者。

你或許可以把這本短小精悍的《論不服從》和《漢娜·阿倫特傳》對讀,看看同為美籍德裔猶太人的兩者,是如何通過不同的學科路徑、完成對於極權的思考的。

6、《慢悠漫遊城下町》

[日]安西水丸 著 李潔 譯

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年5月

村上春樹曾在《村上朝日堂的捲土重來》中提到安西水丸。“年底同水丸君邊談工作邊吃飯,求他畫張賀卡,隨即從衣袋裡掏出兩張明信片和一支自來水筆遞過去。水丸口稱‘好的好的’把明信片和筆放在一邊,兀自小口啜酒,戳鵝肝,往嘴裡放河豚,天南海北聊個沒完。”“水丸忽然置盅於案取筆在手,已是三十分鐘後的事了。結果,他畫兩張畫不過花了十五秒。”

從村上的這幾段描寫中,我們或可讀出幾點:安西水丸似乎愛吃也會吃。第二,安西水丸畫畫極快。把這兩點結合起來,便有了這本可愛的《慢悠漫遊城下町》。

作為日本知名的插畫家、漫畫家和散文家,安西水丸也是個熱衷飲酒覓食的資深“吃貨”,平日裡他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飲酒遊歷,並用他的畫筆把這些經歷記錄下來。《慢悠漫遊城下町》收錄了他走訪日本20個城下町的旅遊日誌與心情素描。

城下町是日本的一種城市建設形式。以領主居住的城堡為核心來建立的城市。世界大部分的城郭城市,多是城牆包圍整個城市。而日本的城下町,則只有領主居住的城堡才有城牆保護,平民居住的街道則無。安西水丸在書中談到城下町的歷史,比如戰國幕府時期的武將故事,也談到城下町的當下,比如祭典和美食。要去日本旅行的讀者,別忘了隨身攜帶一本《慢悠漫遊城下町》,讓資深“吃貨”安西水丸帶領你,慢悠漫遊城下町。

7、《自製美學:關於藝術與趣味的觀察》

[美]克萊門特·格林伯格 著 陳毅平 譯

重慶大學出版社 2017年5月

你也許熟知戰後美國第一個具有國際形象力的藝術流派“抽象表現主義”,也許時常見到傑克遜·波洛克用滴畫法創作完成的畫作,對恣肆汪洋的顏料在畫布上留下的運動軌跡印象深刻,但是你未必瞭解“抽象表現主義”的主要推廣者,波洛克的“伯樂” 克萊門特·格林伯格。

克萊門特·格林伯格是20世紀下半葉美國最重要的藝術批評家,也是該時期整個西方最重要的藝術批評家之一。不同于1939年讓他名聲大噪的論戰檄文《先鋒派與媚俗》,《自製美學》寫于先鋒藝術日漸衰落,波普藝術和後現代藝術逐步登上歷史舞臺之時。

本書的副標題“關於藝術與趣味的觀察”體現了格林伯格美學的核心思想。趣味,也可以譯作品味(taste),是藝術和審美中的母題。從艾德蒙·伯克,到康得,從凡勃侖到布林迪厄,品味一直是無法繞開的主題。受到康得《判斷力批判》的影響,格林伯認為品味是主觀性和客觀性的平衡。他認為品味和直覺類似,一方面,直覺意味著一種主觀感受;另一方面,先鋒的直覺需要經過大量的審美訓練。在這個過程中,直覺逐漸具備了康得所說的公共性,“共通感”。

更進一步,便能解釋為何格林伯格為本書取名為《自製美學》:只有在個體的、自製的、主觀的審美體驗中,才能找到生成一種具有公共意義的學科的可能性。

8、《吃朋友》

簡媜 總策劃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7年6月

開播不久的華語版《深夜食堂》慘遭收視和口碑的雙重滑鐵盧。水土不服的改編、做作的演技以及鋪天蓋地的廣告植入都飽受詬病。其實,我們不妨拋開這部令人尷尬不已的電視劇,到書中尋找一個別樣的“深夜食堂”。

由臺灣女作家簡媜策劃的《吃朋友》收錄了簡媜和朋友們的故事。從日據時期到抗戰時期,從白色恐怖到民國六十年代,從江浙菜到客家菜,從閩南菜到福州菜,簡媜集結自己的七位好友,為讀者奉上了80多道簡單但卻創意十足的家常菜。與之相伴的,還有同樣溫暖人心的生命故事。

“我有美食,你有故事嗎?”

9、《稀世之珍:消失的動物,永恆的世界》

[美]戴安娜·阿克曼 著 唐嘉慧 譯

中信出版集團 2017年4月

用文學的筆觸、用詩意的手法書寫的動物生態報導文學會是什麼樣?

在《稀世之珍》中,美國作家戴安娜·阿克曼為我們展現了文學、詩歌與自然的完美交融。從日本海岸到亞馬遜熱帶雨林,從短尾信天翁到大樺斑蝶,戴安娜·阿克曼為我們記錄下那些正在消失的生命以及正在消失的棲息地。在她的寫作中,我們發現大自然的脆弱,也發現我們與動物之間息息相關的聯結。

不同於一般報告文學的理性、克制、冷靜和疏離,戴安娜·阿克曼用心靈、用感官,甚至是用情欲去寫作。她投身其中,以自己的同理心,換取讀者的共鳴。在自序中,戴安娜·阿克曼明確表示,自己希望當一位自然學者兼詩人,加入逡巡于靈魂荒野的文學傳統,效仿《白鯨記》的作者梅爾維爾,又或者是《黑暗的心》的作者康拉德,在自然中找到靈魂與精神的共鳴。

……………………………………

漢娜·阿倫特心臟病突發,在紐約逝世。阿倫特的一些流亡朋友找到伊莉莎白,希望由她撰寫阿倫特的傳記。1982年,伊莉莎白完成傳記《愛這個世界:漢娜·阿倫特》。漢娜·阿倫特作為二十世紀最為著名的政治哲學家和社會理論家之一,為其立傳著書者眾多,但直至今日,伊莉莎白的這本傳記,仍是我們瞭解漢娜·阿倫特思想和生平的最佳選擇。

閱讀傳記的最大樂趣,或許在於看一個人所處的宏觀時代社會背景,以及生活中所遭遇的或微小或巨大的困難、意外、轉機,是如何影響了他/她的人生軌跡、學說、作品乃至於性格。對於漢娜·阿倫特傳記也是如此。伊莉莎白以時間為敘述線索,以阿倫特在不同情境下的不同身份——作為女性、作為猶太人、作為流亡者、作為公共知識份子——為座標,把她的人生經歷和學說結合起來,向讀者展示了一代政治理論大家的成長歷程。

從存在主義哲學到馬克思主義思想,從對於奥古斯丁思想中愛的概念的探討,到追尋史達林主義、共產主義以及納粹主義在反猶太主義和帝國主義方面的共同根源。從《集權主義的起源》到《人的境況》,再到《過去與未來之間》。對於那些想要系統瞭解漢娜·阿倫特思想脈絡和著述的讀者,這本傳記是必不可少的輔助讀物。

3、《四七社:當德國文學書寫歷史時》

[德] 赫爾穆特·伯蒂格 著 張晏/馬劍 譯

東方出版中心 2017年6月

1947年,德國作家漢斯·維爾納·裡希特創辦四七社,邀請當時的作家、評論家參與。四七社的主要目的在於推廣年輕但尚未成名的作家。四七社沒有固定的組織形式,沒有確定的成員名單,參與的人員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漢斯·維爾納·裡希特的邀請和選擇。

在1947年到1967年的20年間,四七社彙聚了當時德國乃至歐洲最具實力的作家和評論家。通過民主選舉產生的“47社獎”被日後很多出色的德語作家看作文學生涯的起點。君特·格拉斯、海因裡希·伯爾、馬丁·瓦爾澤、英格柏格·巴赫曼、保羅·策蘭、漢斯·馬格努斯·恩岑斯貝格、馬塞爾·賴希-拉尼茨基等在這裡相繼崛起。君特·格拉斯、海因裡希·伯爾兩人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十多人獲得畢希納獎。

文學評論家赫爾穆特·伯蒂格出生於四七社創立的9年後,他通過研究和四七社相關的文學作品與文學評論,通過查找檔案文獻,以及走訪和四七社相關的仍然在世的親歷者,為我們還原了這個短暫但對德國乃至歐洲戰後社會及精神風貌影響巨大的文學社團。從戰後德國文學政治的混亂狀況,到1967年由於成員的不同政見而被迫中斷,再到1977年的徹底解散,赫爾穆特·伯蒂格所呈現的,不僅是一個文學社團的生與死,也是戰後德國的政治動盪、種種文學洗牌和試驗以及人們不斷變化的精神追求。

4、《虛舟》

[日]澀澤龍彥 著 黃潔萍 譯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7年5月

三島由紀夫曾說:“如果這個人不在了,那麼日本將變成怎樣一個無趣的國家啊。”

“這個人”指的便是澀澤龍彥,日本現代著名小說家、評論家。他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研究法國文學,並集中向日本讀者引介薩德侯爵、巴塔耶等作家,致力於將西方社會中的思想文化介紹給日本學界。與此同時,他也廣泛涉獵宗教、民俗、文學、藝術等領域進行創作、他的作品充滿了暗黑色彩,是日本幻想文學的代表作。

《虛舟》是澀澤龍彥的怪談作品集,收錄了八個故事:護法童子、魚鱗記、花妖記、骷髏杯、菊燈檯、鬼剃頭、虛舟以及工匠。 鐮倉華藏院中的護法,比叡山上僧人的誦經聲,江戶大火後出現的神秘人,常陸國海岸上的虛舟。澀澤龍彥在日本傳統怪談的基礎上,加入真實的歷史和豐富的知識,使得全書亦真亦幻,既動人心魄又充滿哲思。

5、《論不服從》

[美]艾裡希·弗洛姆 著 葉安寧 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17年5月

美籍德國猶太人埃裡希·弗羅姆是一位人本主義哲學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學家。他畢生致力修改佛洛德的精神分析學說,以切合西方人在兩次世界大戰後的精神處境。他企圖調和佛洛德的精神分析學跟人本主義學說,他的思想是新弗洛依德主義與新馬克思主義的交匯。1918年弗洛姆進入法蘭克福大學學習法學。1919年暑假後,他進入海德堡大學改學社會學,師承馬克思·韋伯的兄弟阿爾弗雷德·韋伯。1923年進入慕尼克大學專攻精神分析。弗洛姆是法蘭克福學派的成員,後來從德國移居美國後仍然保持與學派的聯繫。

《論不服從》中收錄了弗洛姆從1959年到1967年間完成的九篇文章,恰如其分地表達了弗洛姆的學術堅持:人之為人,意味著一種成熟的獨立,這種獨立包括了對於不同偶像、政治意識形態以及極具破壞性的權威的不服從。值得注意的是,弗洛姆的不服從脫胎於對於理性、對於人性、對於一個人道和理智社會的服從。

除去對於服從和不服從的論述,弗洛姆對於現代人的解讀也在這本文集中反復出現。他認為現代人是孤獨的、空虛的、被工業、技術和官僚制度異化的,其必然後果是現代人成為“消費人”,一種被資本主義程式植入的貪婪的、持續不斷吸入的消費者。

你或許可以把這本短小精悍的《論不服從》和《漢娜·阿倫特傳》對讀,看看同為美籍德裔猶太人的兩者,是如何通過不同的學科路徑、完成對於極權的思考的。

6、《慢悠漫遊城下町》

[日]安西水丸 著 李潔 譯

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年5月

村上春樹曾在《村上朝日堂的捲土重來》中提到安西水丸。“年底同水丸君邊談工作邊吃飯,求他畫張賀卡,隨即從衣袋裡掏出兩張明信片和一支自來水筆遞過去。水丸口稱‘好的好的’把明信片和筆放在一邊,兀自小口啜酒,戳鵝肝,往嘴裡放河豚,天南海北聊個沒完。”“水丸忽然置盅於案取筆在手,已是三十分鐘後的事了。結果,他畫兩張畫不過花了十五秒。”

從村上的這幾段描寫中,我們或可讀出幾點:安西水丸似乎愛吃也會吃。第二,安西水丸畫畫極快。把這兩點結合起來,便有了這本可愛的《慢悠漫遊城下町》。

作為日本知名的插畫家、漫畫家和散文家,安西水丸也是個熱衷飲酒覓食的資深“吃貨”,平日裡他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飲酒遊歷,並用他的畫筆把這些經歷記錄下來。《慢悠漫遊城下町》收錄了他走訪日本20個城下町的旅遊日誌與心情素描。

城下町是日本的一種城市建設形式。以領主居住的城堡為核心來建立的城市。世界大部分的城郭城市,多是城牆包圍整個城市。而日本的城下町,則只有領主居住的城堡才有城牆保護,平民居住的街道則無。安西水丸在書中談到城下町的歷史,比如戰國幕府時期的武將故事,也談到城下町的當下,比如祭典和美食。要去日本旅行的讀者,別忘了隨身攜帶一本《慢悠漫遊城下町》,讓資深“吃貨”安西水丸帶領你,慢悠漫遊城下町。

7、《自製美學:關於藝術與趣味的觀察》

[美]克萊門特·格林伯格 著 陳毅平 譯

重慶大學出版社 2017年5月

你也許熟知戰後美國第一個具有國際形象力的藝術流派“抽象表現主義”,也許時常見到傑克遜·波洛克用滴畫法創作完成的畫作,對恣肆汪洋的顏料在畫布上留下的運動軌跡印象深刻,但是你未必瞭解“抽象表現主義”的主要推廣者,波洛克的“伯樂” 克萊門特·格林伯格。

克萊門特·格林伯格是20世紀下半葉美國最重要的藝術批評家,也是該時期整個西方最重要的藝術批評家之一。不同于1939年讓他名聲大噪的論戰檄文《先鋒派與媚俗》,《自製美學》寫于先鋒藝術日漸衰落,波普藝術和後現代藝術逐步登上歷史舞臺之時。

本書的副標題“關於藝術與趣味的觀察”體現了格林伯格美學的核心思想。趣味,也可以譯作品味(taste),是藝術和審美中的母題。從艾德蒙·伯克,到康得,從凡勃侖到布林迪厄,品味一直是無法繞開的主題。受到康得《判斷力批判》的影響,格林伯認為品味是主觀性和客觀性的平衡。他認為品味和直覺類似,一方面,直覺意味著一種主觀感受;另一方面,先鋒的直覺需要經過大量的審美訓練。在這個過程中,直覺逐漸具備了康得所說的公共性,“共通感”。

更進一步,便能解釋為何格林伯格為本書取名為《自製美學》:只有在個體的、自製的、主觀的審美體驗中,才能找到生成一種具有公共意義的學科的可能性。

8、《吃朋友》

簡媜 總策劃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7年6月

開播不久的華語版《深夜食堂》慘遭收視和口碑的雙重滑鐵盧。水土不服的改編、做作的演技以及鋪天蓋地的廣告植入都飽受詬病。其實,我們不妨拋開這部令人尷尬不已的電視劇,到書中尋找一個別樣的“深夜食堂”。

由臺灣女作家簡媜策劃的《吃朋友》收錄了簡媜和朋友們的故事。從日據時期到抗戰時期,從白色恐怖到民國六十年代,從江浙菜到客家菜,從閩南菜到福州菜,簡媜集結自己的七位好友,為讀者奉上了80多道簡單但卻創意十足的家常菜。與之相伴的,還有同樣溫暖人心的生命故事。

“我有美食,你有故事嗎?”

9、《稀世之珍:消失的動物,永恆的世界》

[美]戴安娜·阿克曼 著 唐嘉慧 譯

中信出版集團 2017年4月

用文學的筆觸、用詩意的手法書寫的動物生態報導文學會是什麼樣?

在《稀世之珍》中,美國作家戴安娜·阿克曼為我們展現了文學、詩歌與自然的完美交融。從日本海岸到亞馬遜熱帶雨林,從短尾信天翁到大樺斑蝶,戴安娜·阿克曼為我們記錄下那些正在消失的生命以及正在消失的棲息地。在她的寫作中,我們發現大自然的脆弱,也發現我們與動物之間息息相關的聯結。

不同於一般報告文學的理性、克制、冷靜和疏離,戴安娜·阿克曼用心靈、用感官,甚至是用情欲去寫作。她投身其中,以自己的同理心,換取讀者的共鳴。在自序中,戴安娜·阿克曼明確表示,自己希望當一位自然學者兼詩人,加入逡巡于靈魂荒野的文學傳統,效仿《白鯨記》的作者梅爾維爾,又或者是《黑暗的心》的作者康拉德,在自然中找到靈魂與精神的共鳴。

……………………………………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