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鄭名宏:把壽山石“折”成紙飛機,飛向世界

壽山石作為中國國石, 通常以價值不菲的印章和把玩件被大家所熟知。 印象中雕刻壽山石的也都是匠氣滿滿的大師, 帶著一股民間老藝術家的范兒。

偏偏有一個不按套路出牌的九零後——鄭名宏, 清秀帥氣的他要把這件古老傳承玩出新的花樣。 目前就讀於中國美院碩士研究生雕塑系的他, 一年多前和搭檔潘婕妤創立了“山拾”文創, 要把傳統文化, 做出國際表達。

鄭名宏出生于壽山石工藝世家,

姑祖父、父親和伯伯都是國大師。 在他的記憶裡, 有印象的第一個畫面就是父親雕刻壽山石的背影。 他看到父親每天雕刻壽山石的樣子, 覺得十分好玩, 當同齡人都沉迷遊戲的時候, 便自己磨了一套雕刻刀, 連暑假去看奶奶的時候也不忘帶上, 邊玩邊雕。

如何設計出世人都有共鳴的元素, 鄭名宏和潘婕妤想到了自己的童年, 因為小孩子的趣味世界是最富有共通性的。 我們愛宮崎駿筆下溫暖的世界, 也愛迪士尼描繪的夢幻故事, 就算成為叔叔阿姨, 心中也依然會有一個天真的角落。 從童年記憶出發, 鄭名宏和潘婕妤找尋到每個人童年記憶中都有的紙飛機和紙船, 設計出“折飛機”和“折船”系列首飾,

希望壽山石文化能“航向彼岸, 飛得更遠”。

如今每個人都想要有一點特別, 世界上沒有兩個完全一樣的人, 也沒有兩塊完全一樣的壽山石, 它的色彩和紋路, 有的像氣泡, 有的像閃電, 有的像雪山, 有的像桃花, 即使是同一塊壽山石做出來的首飾花紋和紋路也不會相同。

所以, 壽山石雕刻出來的每一個“紙飛機”和“紙船”都是獨一無二的。 “有些人喜歡類似顏色的, 有些人喜歡買一對撞色的, 還有些人喜歡只買一隻。 壽山石的獨特性正好滿足了不同人的內心需求和個性張揚。 ”

在電影《放牛班的春天》的結尾,

孩子們折了許多紙飛機從學校的窗子裡飛出去送別老師, 紙飛機寄託了孩子們面對離別的不舍。 而鄭名宏和潘婕妤做的“紙飛機”寄託的是他們想要帶壽山石文化飛向世界的夢想, 是他們夢開始的地方。

經常有人感慨國外的文化能夠有很好的創新, 而我們的傳統文化卻鮮少能融入到現代生活裡。作為壽山石刻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鄭名宏在傳承技藝的同時,一直嘗試著創新。他想要的不僅僅是傳承壽山石的傳統工藝,更想要壽山石融入年輕人的日常生活,讓傳統文化走向國際。

鄭名宏和潘婕妤覺得可以將壽山石和首飾結合,以更親近、特別的方式走進年輕人的審美日常,既可以創新又可以傳遞文化。“讓80、90甚至00後瞭解傳統文化最好的方法,就是讓他們感興趣。”

他們設計的第一款首飾就是為G20特別製作的,以宋代梅花為原型,挑選色澤溫潤的壽山石做成“just flower”,收穫了國外元首夫人們的喜愛與肯定,在佩戴、把玩、欣賞間,還是一件傳播中國壽山石文化的橋樑。這次嘗試更讓他們堅信自己的想法是正確的。

鄭名宏作為男生,對於首飾設計不是特別擅長,潘婕妤剛好彌補了這個弱項。女生愛美的天性讓潘婕妤對首飾十分敏感,她負責設計更多首飾樣式,利用身邊的一切事物去達到自己想要的效果,而鄭名宏考慮實際製作。倆人知識結構的互補,是“山拾”創新和走向世界的最大動力。

而我們的傳統文化卻鮮少能融入到現代生活裡。作為壽山石刻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鄭名宏在傳承技藝的同時,一直嘗試著創新。他想要的不僅僅是傳承壽山石的傳統工藝,更想要壽山石融入年輕人的日常生活,讓傳統文化走向國際。

鄭名宏和潘婕妤覺得可以將壽山石和首飾結合,以更親近、特別的方式走進年輕人的審美日常,既可以創新又可以傳遞文化。“讓80、90甚至00後瞭解傳統文化最好的方法,就是讓他們感興趣。”

他們設計的第一款首飾就是為G20特別製作的,以宋代梅花為原型,挑選色澤溫潤的壽山石做成“just flower”,收穫了國外元首夫人們的喜愛與肯定,在佩戴、把玩、欣賞間,還是一件傳播中國壽山石文化的橋樑。這次嘗試更讓他們堅信自己的想法是正確的。

鄭名宏作為男生,對於首飾設計不是特別擅長,潘婕妤剛好彌補了這個弱項。女生愛美的天性讓潘婕妤對首飾十分敏感,她負責設計更多首飾樣式,利用身邊的一切事物去達到自己想要的效果,而鄭名宏考慮實際製作。倆人知識結構的互補,是“山拾”創新和走向世界的最大動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