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黑幕,撕X,我不關心,我只想給《奇葩說》寫封感謝信

生活中的很多問題, 唯一的正確答案是, 沒有什麼正確答案。

前天, 肖驍成了第四季《奇葩說》的奇葩王。 他說:這是我應得的。 依然,

有人讚美有人罵。

上周的罵聲來得更猛烈些。 姜思達出局, 鋪天蓋地都是網友的罵, 罵節目組黑幕、賽制不公平、老奇葩排擠姜思達。

馬薇薇又在網上大型懟了一次, 接著幾名老奇葩出來站了隊, 最終天下大亂。

馬東說, 被誤會, 是表達者的宿命。 那麼雙方互撕, 簡直是一場辯論賽的宿命。

然而昨天, 第四季落幕散場, 我還是不想站任何一方, 也不care誰和誰撕。 我甚至不care誰當上了奇葩王。

我只想感謝《奇葩說》, 感謝它告訴我, 話可以這樣說, 事情可以這樣想, 這個世界應該這樣對待, 而我真的可以活得像個奇葩一樣。

1

首先我得感謝《奇葩說》, 讓我認識了一群貨真價實的奇葩, 他們張揚又低調、狂放又謙遜、衝動又理智。 他們百葩齊放, 教會我的卻是同一件事:要做自己,

並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

肖驍, 賤毒小公舉, 愛撒嬌、霸道, 但辯論時總是據理力爭, 經常戳心。

他在辯#相親要不要AA制#時, 霸氣反駁對手:

他大膽表達自己:

也為作女發聲:

在看似無理取鬧的詭辯之下, 肖驍試圖向我們傳遞一個資訊:不必急著和世界和解, 因為世界並不總是對的;別在意他人看待你的目光, 你自己舒服更重要。

作為“吃雞辯論型”辯手, 顏如晶的切入點總是食物:

她有時很喪很自卑, 就跟我們很多人一樣。 但是她推己及人地告訴我們, 大家都是一樣的:

而我們不能逼一個弱者:站起來啊!

她曾經是不辯論就不會說話的自閉兒童,辯論讓她有了許多之前無法想像的快樂。她告訴我,堅持一件你喜歡的事,石頭縫裡也能開出花來。

作為一名喪喪的青年,我經常覺得正能量愛神陳銘很煩,可是聽多了他溫暖的訴說,我漸漸get到了他在說什麼。

他是那種普遍意義上的好人,被我們揶揄為“雞湯王子”,只會“在宇宙中心呼喚愛”,但他表現出的正義凜然和社會責任感,是因為他相信,這個世界還是溫暖和光明的,而這,也是我認為我該相信的。

第四季裡,我最喜歡的是傅首爾和臧鴻飛。

傅首爾用潑婦的方式,維護著她“內心世界的秩序”,她用講段子的方式辯論,隨口拋出來一句話都是打油詩:

她又告訴我們,哪怕如今社會達爾文主義盛行,是個弱肉強食的叢林,我們也能從中撕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因為人性中還有愛。

“我瞭解人性,但我更相信人。”她說這句話的時候,我是哭了的。

搖滾圈紀委的臧鴻飛,是個說話有點結巴、內心住著叛逆男孩的中年大叔。

他用自己的經歷告訴我們,感謝暴擊是弱者的阿Q精神,讓弱者感謝暴擊,則是強者對弱者的精神壓制。

還有更多的奇葩,黃執中、胡建彪、邱晨……代表了不同性別、不同學歷、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價值觀的群體。

這些不同之下,隱藏了一個共同點叫作:我不贊成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發言的權利,並且,我還要試著理解你。

一個良性發展的社會,必須是多元戰勝單一。我願意接受你的不同,也敢於承認自己的特殊。明知“被誤解是表達者的宿命”,我也決不放棄任何一個向世界表達自己的機會:

老子就是要說,不爽你打我啊!

2

對我來說,《奇葩說》就是一所學校,每次辯論就像一堂課,每次的課題,對我們都是人生的提醒。

有些課,是我們在原生家庭、學校、社會,上得不夠、一知半解的。比如,關於愛情的專一、婚姻的神聖,《奇葩說》重新開課,告訴我們,這些老問題,還有很多新角度。

它拋出來的問題,對我來說都是靈魂的拷問:愛上好朋友的戀人要不要追、婚後遇見今生摯愛要不要離婚、如果每段婚姻有效期是七年你贊成嗎、精神出軌和肉體出軌你更不能接受哪個……

我印象深刻的#戀愛中要不要有備胎#,說“要”的正方,拋出一個顛覆性的觀點:

如果一段戀情沒有第二個選擇,一個人很容易走向極端。可以有最愛,但不要讓他成為你唯一的愛。他們甚至站在備胎的角度說:你可以不愛我,但你不要剝奪我愛你的權利。對我來說,簡直醍醐灌頂。

他們總是試圖從另一種角度,解讀新新獨立女性棄之如履的愛情準則,他們討論:結婚應不應該在不在乎門當戶對、結婚該選擇愛你的人還是你愛的人、准婆婆有太后病我該不該悔婚……

辯#剩男剩女該不該差不多得了#,正方姜思達另闢蹊徑,告訴我們這種“差不多”,其實就是你根據自己的要求,一點一點篩選出來比較符合你擇偶標準的人。

然而當你將“不將就”的愛情大旗一揮,絲毫沒有考慮那些雖然單身卻沒法享受單身主義的人。

在#遇到危險,伴侶手刀逃跑我該不該原諒#那一期,還是姜思達,站起來一句話就把對方噎死:

如果你認為愛情就應該,愛到願意為對方去死,那現在,他有一個能夠活下去的機會,叫作“手刀逃跑”,你為什麼不能原諒他呢?

也許有生之年你都不會遇到伴侶手刀逃跑的情況,然而我真的開始思考,愛情是什麼——愛情是否真正神聖到超越生死乃至一切?我們賦予愛情的所有這些美好的幻想,是否是它本來的面目?

3

他們還跟我們討論該如何和父母相處。這堂課我們真的很需要補。

在#催婚是愛還是變態#那期,範湉湉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向我們表達,當你的家人催你結婚的時候,他其實只是在為你擔心。

而愛本身,就是一種甜蜜的負擔。

還有一場,讓在場所有人痛哭,我在電腦前也哭成了狗——

#父母提出和老夥伴一起去養老院,我該支持還是反對#,馬薇薇說:其實今天我們在做的,是一個兩難的選擇。

當父母老到走不動的時候,我們可以選擇跟他們一起住,或者把他們送去養老院。但後面這個選項的痛苦,是當有一天他們不在了,你會怨恨自己:我年輕的時候,為什麼會這麼做?

當兩個選項都是錯的,就是最痛苦的選擇。我們要考慮的是,更能背負哪個錯誤的代價。

我一邊哭,一邊猛點頭,是馬薇薇拋出那個說法的時候。

她說,你也許一直跟他們住在一起吵吵鬧鬧,但等他們閉眼的那天,你可以對他們說:“你們這一輩子對得起我,我這一輩子也對得起你。”

4

他們討論同性戀群體的困境,討論什麼樣的社會才是真正的男女平等。這一課,講的是弱勢群體。

#該不該告訴父母自己出櫃了#那一期,我們看到了袒露心聲的蔡康永:

說真的我不敢相信,到了2017年,還有很多人說:我不用知道同性戀是什麼樣的,就知道它是不道德的,因為“正常人”都不是這個樣子的,而“不正常”,僅僅因為他們是少數派。

但這個節目告訴我們:我們恰恰更應該關注這些少數派的想法。沒有人生來與別人不同,每個人終有一天,會在某些特殊時刻,站在少數人的位置上。

探討女性地位,《奇葩說》的角度很奇葩:#女性停車位的設置,是不是變相地歧視女性?#

反方的觀點是:女性專屬停車位,你不想停,可以停去其他停車位,這怎麼叫歧視?真正的歧視是——

專屬停車位,只是多給了你一個選擇。有時候你眼中的歧視,只是對方誤會你是弱勢群體時,施與你的一種善意。

然而,這“誤會”二字,有時候就是“歧視”二字的變體。

“女”加在“廁所”前面,不是歧視,但加在“停車位”前面,它的言外之意就成了:女性的停車技術會弱於男性。而董婧告訴我們,事實並非如此。

你看,即使這原本是一份善意,然而,當它的表述讓人不舒服,甚至於有歧視的可能性,就應該換一個詞。

而,就像後來邱晨所說,任何會暴露在公共場合的關懷,都不應該以暗示某個群體的不足為前提。

你看,這個性別議題,再一次被奇葩們拓寬,變成了更寬廣的議題:一個社會該如何對待弱勢群體,才能不負“文明”二字。

5

還有一些純屬腦洞,看起來荒誕不經,指涉的卻是現實問題,而它們傳達的意義,比表面意思要深刻得多。比如——

要不要喝愚人井裡的水?它問的是:你要跟這個世界同流合污,還是選擇擔負起獨自對抗世界墮落的責任?

要不要犧牲賈玲救大家,是在問:是實用主義重要,還是人道主義更有價值?

奇葩星球得到一枚高等生物的蛋,該細心呵護還是毀滅ta?其實是說:當人類面臨共同危險的時候,我們該怎樣應對才夠負責任?

這些腦洞題,就像黃執中說的,本質上都是應用題。《奇葩說》帶給我們的,就是解決這些應用題的一百種可能性。

還有,如何看待死亡,這是我們一直缺失的終極一課——#痛苦的絕症病人想要放棄自己的生命,我該不該鼓勵他撐下去?#

尊重他人自由意志,已經是深入人心的政治正確。而一旦涉及生死,這條規則,就變成了錯誤。如果患了絕症的親人決定棄療,而我們同意,就形同謀殺。

我們想讓他們活下去,出發點是愛,但結果,卻是他們無端的痛苦。從這個意義上說,鼓勵絕症病人活下去,是一種自私的愛。

我同意邱晨說的,“不應該用自己的愛,去綁架別人的生命。”我也希望,如果我有那一天,我的生死,可以自己做主,我希望有人跟我說:別怕我難受,你放心走……

6

所有這些話題,其實都是一場場對思維定式發起的戰爭。

我們從小聽了太多:尊老愛幼是美德;勤儉節約是高尚的品質;從一而終是人性之光……

但《奇葩說》問我們:尊老愛幼尊的是“老”“幼”本身,還是標籤背後代表的弱勢群體?追求物質就一定比追求精神低級嗎?愛情、婚姻到底是不是一張有去無回的單程車票?

我們從小被教育:男兒有淚不輕彈。那些愛哭的、靦腆的、敏感的男生被不斷嘲笑,被貼上標籤“娘炮”。

但《奇葩說》告訴我們:只要不傷害別人,沒有什麼性格值得抨擊。如果誤會針對一個人,可能只是誤會;如果誤會針對一群人,那就是歧視。

我們長大被告知:工作好不如嫁得好。於是事業心強的、充滿戰鬥力的女生,飽受言語摧殘:女漢子、女強人、女博士=沒人要。

但《奇葩說》告訴我們:憑什麼?每個人都有選擇生活方式的權利。

社會為我們設定了一系列範本與規則,然後用“被大家接受”代替“合理”。但有一群人跳出來,說不。

《奇葩說》告訴我,生活中的很多問題,唯一的正確答案是,從來就沒有什麼正確答案。

你不應該記住,最後誰辯贏了誰,誰是本場MVP,你應該記住的是,所有問題,保持你的質疑,記得用你自己的大腦思考。

當你妥善回答過這些問題,你會發現,其實你已經回答了最重要的兩個問題:你要成為怎樣的一個人,以及,你要過什麼樣的生活。

而我們不能逼一個弱者:站起來啊!

她曾經是不辯論就不會說話的自閉兒童,辯論讓她有了許多之前無法想像的快樂。她告訴我,堅持一件你喜歡的事,石頭縫裡也能開出花來。

作為一名喪喪的青年,我經常覺得正能量愛神陳銘很煩,可是聽多了他溫暖的訴說,我漸漸get到了他在說什麼。

他是那種普遍意義上的好人,被我們揶揄為“雞湯王子”,只會“在宇宙中心呼喚愛”,但他表現出的正義凜然和社會責任感,是因為他相信,這個世界還是溫暖和光明的,而這,也是我認為我該相信的。

第四季裡,我最喜歡的是傅首爾和臧鴻飛。

傅首爾用潑婦的方式,維護著她“內心世界的秩序”,她用講段子的方式辯論,隨口拋出來一句話都是打油詩:

她又告訴我們,哪怕如今社會達爾文主義盛行,是個弱肉強食的叢林,我們也能從中撕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因為人性中還有愛。

“我瞭解人性,但我更相信人。”她說這句話的時候,我是哭了的。

搖滾圈紀委的臧鴻飛,是個說話有點結巴、內心住著叛逆男孩的中年大叔。

他用自己的經歷告訴我們,感謝暴擊是弱者的阿Q精神,讓弱者感謝暴擊,則是強者對弱者的精神壓制。

還有更多的奇葩,黃執中、胡建彪、邱晨……代表了不同性別、不同學歷、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價值觀的群體。

這些不同之下,隱藏了一個共同點叫作:我不贊成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發言的權利,並且,我還要試著理解你。

一個良性發展的社會,必須是多元戰勝單一。我願意接受你的不同,也敢於承認自己的特殊。明知“被誤解是表達者的宿命”,我也決不放棄任何一個向世界表達自己的機會:

老子就是要說,不爽你打我啊!

2

對我來說,《奇葩說》就是一所學校,每次辯論就像一堂課,每次的課題,對我們都是人生的提醒。

有些課,是我們在原生家庭、學校、社會,上得不夠、一知半解的。比如,關於愛情的專一、婚姻的神聖,《奇葩說》重新開課,告訴我們,這些老問題,還有很多新角度。

它拋出來的問題,對我來說都是靈魂的拷問:愛上好朋友的戀人要不要追、婚後遇見今生摯愛要不要離婚、如果每段婚姻有效期是七年你贊成嗎、精神出軌和肉體出軌你更不能接受哪個……

我印象深刻的#戀愛中要不要有備胎#,說“要”的正方,拋出一個顛覆性的觀點:

如果一段戀情沒有第二個選擇,一個人很容易走向極端。可以有最愛,但不要讓他成為你唯一的愛。他們甚至站在備胎的角度說:你可以不愛我,但你不要剝奪我愛你的權利。對我來說,簡直醍醐灌頂。

他們總是試圖從另一種角度,解讀新新獨立女性棄之如履的愛情準則,他們討論:結婚應不應該在不在乎門當戶對、結婚該選擇愛你的人還是你愛的人、准婆婆有太后病我該不該悔婚……

辯#剩男剩女該不該差不多得了#,正方姜思達另闢蹊徑,告訴我們這種“差不多”,其實就是你根據自己的要求,一點一點篩選出來比較符合你擇偶標準的人。

然而當你將“不將就”的愛情大旗一揮,絲毫沒有考慮那些雖然單身卻沒法享受單身主義的人。

在#遇到危險,伴侶手刀逃跑我該不該原諒#那一期,還是姜思達,站起來一句話就把對方噎死:

如果你認為愛情就應該,愛到願意為對方去死,那現在,他有一個能夠活下去的機會,叫作“手刀逃跑”,你為什麼不能原諒他呢?

也許有生之年你都不會遇到伴侶手刀逃跑的情況,然而我真的開始思考,愛情是什麼——愛情是否真正神聖到超越生死乃至一切?我們賦予愛情的所有這些美好的幻想,是否是它本來的面目?

3

他們還跟我們討論該如何和父母相處。這堂課我們真的很需要補。

在#催婚是愛還是變態#那期,範湉湉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向我們表達,當你的家人催你結婚的時候,他其實只是在為你擔心。

而愛本身,就是一種甜蜜的負擔。

還有一場,讓在場所有人痛哭,我在電腦前也哭成了狗——

#父母提出和老夥伴一起去養老院,我該支持還是反對#,馬薇薇說:其實今天我們在做的,是一個兩難的選擇。

當父母老到走不動的時候,我們可以選擇跟他們一起住,或者把他們送去養老院。但後面這個選項的痛苦,是當有一天他們不在了,你會怨恨自己:我年輕的時候,為什麼會這麼做?

當兩個選項都是錯的,就是最痛苦的選擇。我們要考慮的是,更能背負哪個錯誤的代價。

我一邊哭,一邊猛點頭,是馬薇薇拋出那個說法的時候。

她說,你也許一直跟他們住在一起吵吵鬧鬧,但等他們閉眼的那天,你可以對他們說:“你們這一輩子對得起我,我這一輩子也對得起你。”

4

他們討論同性戀群體的困境,討論什麼樣的社會才是真正的男女平等。這一課,講的是弱勢群體。

#該不該告訴父母自己出櫃了#那一期,我們看到了袒露心聲的蔡康永:

說真的我不敢相信,到了2017年,還有很多人說:我不用知道同性戀是什麼樣的,就知道它是不道德的,因為“正常人”都不是這個樣子的,而“不正常”,僅僅因為他們是少數派。

但這個節目告訴我們:我們恰恰更應該關注這些少數派的想法。沒有人生來與別人不同,每個人終有一天,會在某些特殊時刻,站在少數人的位置上。

探討女性地位,《奇葩說》的角度很奇葩:#女性停車位的設置,是不是變相地歧視女性?#

反方的觀點是:女性專屬停車位,你不想停,可以停去其他停車位,這怎麼叫歧視?真正的歧視是——

專屬停車位,只是多給了你一個選擇。有時候你眼中的歧視,只是對方誤會你是弱勢群體時,施與你的一種善意。

然而,這“誤會”二字,有時候就是“歧視”二字的變體。

“女”加在“廁所”前面,不是歧視,但加在“停車位”前面,它的言外之意就成了:女性的停車技術會弱於男性。而董婧告訴我們,事實並非如此。

你看,即使這原本是一份善意,然而,當它的表述讓人不舒服,甚至於有歧視的可能性,就應該換一個詞。

而,就像後來邱晨所說,任何會暴露在公共場合的關懷,都不應該以暗示某個群體的不足為前提。

你看,這個性別議題,再一次被奇葩們拓寬,變成了更寬廣的議題:一個社會該如何對待弱勢群體,才能不負“文明”二字。

5

還有一些純屬腦洞,看起來荒誕不經,指涉的卻是現實問題,而它們傳達的意義,比表面意思要深刻得多。比如——

要不要喝愚人井裡的水?它問的是:你要跟這個世界同流合污,還是選擇擔負起獨自對抗世界墮落的責任?

要不要犧牲賈玲救大家,是在問:是實用主義重要,還是人道主義更有價值?

奇葩星球得到一枚高等生物的蛋,該細心呵護還是毀滅ta?其實是說:當人類面臨共同危險的時候,我們該怎樣應對才夠負責任?

這些腦洞題,就像黃執中說的,本質上都是應用題。《奇葩說》帶給我們的,就是解決這些應用題的一百種可能性。

還有,如何看待死亡,這是我們一直缺失的終極一課——#痛苦的絕症病人想要放棄自己的生命,我該不該鼓勵他撐下去?#

尊重他人自由意志,已經是深入人心的政治正確。而一旦涉及生死,這條規則,就變成了錯誤。如果患了絕症的親人決定棄療,而我們同意,就形同謀殺。

我們想讓他們活下去,出發點是愛,但結果,卻是他們無端的痛苦。從這個意義上說,鼓勵絕症病人活下去,是一種自私的愛。

我同意邱晨說的,“不應該用自己的愛,去綁架別人的生命。”我也希望,如果我有那一天,我的生死,可以自己做主,我希望有人跟我說:別怕我難受,你放心走……

6

所有這些話題,其實都是一場場對思維定式發起的戰爭。

我們從小聽了太多:尊老愛幼是美德;勤儉節約是高尚的品質;從一而終是人性之光……

但《奇葩說》問我們:尊老愛幼尊的是“老”“幼”本身,還是標籤背後代表的弱勢群體?追求物質就一定比追求精神低級嗎?愛情、婚姻到底是不是一張有去無回的單程車票?

我們從小被教育:男兒有淚不輕彈。那些愛哭的、靦腆的、敏感的男生被不斷嘲笑,被貼上標籤“娘炮”。

但《奇葩說》告訴我們:只要不傷害別人,沒有什麼性格值得抨擊。如果誤會針對一個人,可能只是誤會;如果誤會針對一群人,那就是歧視。

我們長大被告知:工作好不如嫁得好。於是事業心強的、充滿戰鬥力的女生,飽受言語摧殘:女漢子、女強人、女博士=沒人要。

但《奇葩說》告訴我們:憑什麼?每個人都有選擇生活方式的權利。

社會為我們設定了一系列範本與規則,然後用“被大家接受”代替“合理”。但有一群人跳出來,說不。

《奇葩說》告訴我,生活中的很多問題,唯一的正確答案是,從來就沒有什麼正確答案。

你不應該記住,最後誰辯贏了誰,誰是本場MVP,你應該記住的是,所有問題,保持你的質疑,記得用你自己的大腦思考。

當你妥善回答過這些問題,你會發現,其實你已經回答了最重要的兩個問題:你要成為怎樣的一個人,以及,你要過什麼樣的生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