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花重錦官城”的“重”字讀音和意義你確定你明白了嗎?中國頂尖詩詞欣賞

杜甫《春夜喜雨》的創作背景

杜甫的《春夜喜雨》創作于他在成都草堂定居生活的兩年後, 也就是唐肅宗上元二年(761年)春。 這段日子,

在杜甫的一生中, 算是比較愜意的。 杜甫這個人的家庭背景很深, 出身于京兆杜氏, 乃北方的大士族。 他生於官宦世家, 遠祖是漢代著名的酷吏杜周, 他出自是西晉政治軍事巨頭式的人物杜預這一脈, 這個杜預是西晉實現政權統一的統帥之一。 杜甫出自杜預的次子杜耽, 而比杜甫稍晚的唐代大詩人杜牧則出自杜預的少子杜尹。 杜甫的祖父是唐代大大有名的詩人杜審言, 同時杜審言官做得也不小, 曾任隰城尉、洛陽丞等小官, 累官修文館直學士。 杜甫的父親杜閑, 雖無詩名, 但也是官身, 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前後擢為朝議大夫兗州司馬。

由於出身好, 杜甫有一群為官的親戚和朋友。 杜甫棄官到成都後, 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城西的浣花溪畔, 建成了一座草堂。 這個草堂後來很有名氣, 世稱“杜甫草堂”, 也稱“浣花草堂”。 在建草堂的過程中, 杜甫做了一項很有意思的工作, 就是一邊建, 一邊寫詩給在成都的親戚朋友伸手要求財力和物力上的支援。 在成都的日子裡, 對杜甫財力物力上支持較大的除了他的表弟王司馬、彭州刺使高適、劍南西川節度使裴冕以外,

還有一個重要的人物, 就是後來的劍南節度使嚴武。 杜嚴兩家是世交, 兩人在長安時是發小。 嚴武這個人很夠意思, 先後推薦杜甫做了節都、檢校工部員外郎等官。 由於有這些官僚朋友的無私幫助, 杜甫在成都生活日子過得相對比較安逸, 也因此這段時間他的詩風少了一些沉鬱頓挫, 多了一些輕鬆秀麗。 比如“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黃四娘家花滿蹊, 千朵萬朵壓枝低”等這類娛情句子, 皆出自這個時期的詩作。 著名的《春夜喜雨》也如此。

《春夜喜雨》原文

好雨知時節, 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 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 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 花重錦官城。

這首詩已編入小學教材, 是國人非常熟悉的一首描寫成都春夜雨景的五言律詩, 歷來膾炙人口, 世相傳誦。 當時杜甫在城西親自耕作, 種菜養花, 對春雨有了一些以曾不曾留意的、更深的感悟, 因此寫下此詩。

“重”字應該讀作什麼?怎麼理解才對?

這首詩的大意無須多言,

小學的課文。 只是詩中最後一句的這個“重”字, 到底應該是念“chóng”還是念“zhòng ”呢?小編瞭解到, 一些學生和教師, 對此還是有些疑問的。 按小學課本中對最後一句的注釋來理解, 應念“zhòng”, 因為, 課本解釋“花重”的意思是“花因沾著雨水, 顯得飽滿沉重的樣子”, “重”是“沉重”。

而有些學生甚至部分教師則認為更應該念“chóng,理由是:這樣理解,則表示花“繁多,重重疊疊”,意境更美,讓人油然而生“萬紫千紅總是春”的感慨。有一位老師在網上說了這麼一個故事:我對學生實話實說,我對古詩的平仄理解非常之膚淺,可說是一片空白。那麼僅從詩的意思理解看,從詩的意境看,讀哪一個音更合適呢?同學不假思索齊讀“曉看紅濕處,花重(chóng)錦官城”。 小編估計這些學生這麼一讀,這位老師恐怕對此更不知所措了。

小編認為:

相對于唐代其他詩人來說,杜甫作詩更加注重格律,所以才被歷代推為律詩創作的標誌性人物。而《春夜喜雨》從格律上看,拋卻“重”字的爭議,暫且把“重”字作為上聲或者去聲來讀,發仄聲,則其是一首嚴格意義的五律,反之發平聲,則出律。杜甫後期尤其注重詩的格律,這個時期幾乎沒有出律的詩作。因此,從這一點上來說,“重”在此處應為上聲或者去聲。“重”字在古韻部中,同樣是破音字,一為平聲“冬”部 念 chóng,重複之意;二為去聲“宋”部念zhòng,厚之意;三為上聲“腫”部,輕重之重之意,到今天,上聲的“重”發音已經消失,衍為今天的四聲,即zhòng。此為其一。

其二,把“花重”的“重”理解為輕重的“重”,不但無損詩的整體意境,而且比理解為“重重疊疊”更切合本詩的“雨”的特點。有生活經驗的人都知道,雨落在花朵上,花朵當然會顯得更加厚重。“花重錦官城”一句,顯然不是描寫一朵花的沉重,而是整個目力所及的花朵都是沉重的,因此,並不需要用“重重疊疊”來形容花多花繁。相反,如果用“重重疊疊”來形容花繁,反而與雨夜、紅濕等意象有隔景的感覺,顯突兀、另類、不夠自然。

綜上所述,此處的“重”字如果按古韻,應讀上聲,類“仲”,鑒於該字的上聲已經消失,因此應讀作zhòng,無疑。小學課本的解釋沒錯,諸位老師和學生放心採用。

而有些學生甚至部分教師則認為更應該念“chóng,理由是:這樣理解,則表示花“繁多,重重疊疊”,意境更美,讓人油然而生“萬紫千紅總是春”的感慨。有一位老師在網上說了這麼一個故事:我對學生實話實說,我對古詩的平仄理解非常之膚淺,可說是一片空白。那麼僅從詩的意思理解看,從詩的意境看,讀哪一個音更合適呢?同學不假思索齊讀“曉看紅濕處,花重(chóng)錦官城”。 小編估計這些學生這麼一讀,這位老師恐怕對此更不知所措了。

小編認為:

相對于唐代其他詩人來說,杜甫作詩更加注重格律,所以才被歷代推為律詩創作的標誌性人物。而《春夜喜雨》從格律上看,拋卻“重”字的爭議,暫且把“重”字作為上聲或者去聲來讀,發仄聲,則其是一首嚴格意義的五律,反之發平聲,則出律。杜甫後期尤其注重詩的格律,這個時期幾乎沒有出律的詩作。因此,從這一點上來說,“重”在此處應為上聲或者去聲。“重”字在古韻部中,同樣是破音字,一為平聲“冬”部 念 chóng,重複之意;二為去聲“宋”部念zhòng,厚之意;三為上聲“腫”部,輕重之重之意,到今天,上聲的“重”發音已經消失,衍為今天的四聲,即zhòng。此為其一。

其二,把“花重”的“重”理解為輕重的“重”,不但無損詩的整體意境,而且比理解為“重重疊疊”更切合本詩的“雨”的特點。有生活經驗的人都知道,雨落在花朵上,花朵當然會顯得更加厚重。“花重錦官城”一句,顯然不是描寫一朵花的沉重,而是整個目力所及的花朵都是沉重的,因此,並不需要用“重重疊疊”來形容花多花繁。相反,如果用“重重疊疊”來形容花繁,反而與雨夜、紅濕等意象有隔景的感覺,顯突兀、另類、不夠自然。

綜上所述,此處的“重”字如果按古韻,應讀上聲,類“仲”,鑒於該字的上聲已經消失,因此應讀作zhòng,無疑。小學課本的解釋沒錯,諸位老師和學生放心採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