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本草綱目》及其他古書中如何記載魔芋

《本草綱目》:蒟蒻出蜀中, 施州亦有之, 呼為鬼頭, 閩中人亦種之。 宜樹陰下掘坑積糞, 春時生苗, 至五月移之。 長一二尺, 與南星苗相似, 但多斑點, 宿根亦自生苗。 其滴露之說, 蓋不然。 經二年者, 根大如碗及芋魁, 其外理白, 味亦麻人。

花魔芋

秋後采根, 須淨擦, 或搗或片段, 以釅灰汁煮十餘沸, 以水淘洗, 換水更煮五六遍, 即成凍子, 切片, 以苦酒五味淹食, 不以灰汁則不成也。 切作細絲, 沸湯汋過, 五味調食, 狀如水母絲。 “主治癰腫風毒, 摩傅腫上。 搗碎, 以灰汁煮成餅, 五味調食, 主消渴。 ”

本草綱目

《民間常用草藥彙編》:“磨醋擦可治風腫、癰毒, 作成黑豆腐服能清熱, 治心煩。 ”

民間常用草藥彙編

《安徽中草藥》:“殺蟲, 利尿。 主治下肢淋巴管炎, 跌打扭傷腫痛, 頸淋巴結核, 腳趾抽痛。 ”

安徽中草藥

宋·沈括 《夢溪筆談》:“處士劉易隱居王屋山, 見一蜘蛛為蜂所螫, 墜地, 腹鼓欲裂, 徐行入草, 齧破芋梗,

以瘡就齧處磨之, 良久, 腹消如故。 自後用治蜂螫有驗, 由此。 ”

夢溪筆談

《羅浮志》:“'深谷中產物如薯芋狀, 山人得之, 剖作四片, 入砂盆磨作膠漿, 鍋煮成膏, 待冷則凝結如餅塊, 一複剖為四片, 添水再煮成膏, 膏成, 照前三煮四煮, 乃可食令飽, 一芋所煮, 可充數十人之腹故稱鬼芋。

芋有四異, 初生不借根苗, 葉上朝露著地, 即成種子, 一異也;採制不令婦人雞狗見之, 見即化水, 二異也;磨時煮時必須順旋, 逆之即化水, 三異也;一芋之成, 由一而四, 四而十六, 十六而六十有四, 如卦象之數, 四異也。 聞廬衡嶽各有鬼芋, 採制又不同。 ”

羅浮志

歷史傳說:相傳早在我國晉代, 四川百姓就已種植、食用魔芋。 20世紀50年代, 印度一位學者提醒世界:“如果說存在著一種尚未引起人們足夠重視的作物, 那就是魔芋。 ”我國魔芋生產集中在西南山區, 目前已形成一定生產規模。

魔芋主要分佈區

民間諺語:“身帶魔芋散, 毒蛇自避開。 ”所有, 魔芋的價值還有待進一步開放。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