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如果你家孩子專注力差,這個方法越早知道越好

有關專注力的培養方法, 丹媽翻了很多資料,

網上提的最多的莫過於“少干擾”。

無論是玩玩具、看書, 還是發呆, 咱們大人在旁邊別沒事就插話送水, 看著積木倒了就去扶, 以各種方式干擾孩子。

讓孩子在學齡前有更多“忘我”“沉浸”的獨處專注體驗, 確實是多方科學研究出來保護發展孩子專注力最好的方式。

但每次聊到這點, 就有爸媽和我說:“完了, 可是我已經打擾孩子好多年了, 現在專注力可怎麼補?!”

先別急, 丹媽最近專門請教了我在注意力訓練機構做老師的朋友, 搜集到了不少培養彌補孩子專注力的好方法,

純乾貨, 文章雖長, 但實用, 值得收藏!

01

多多運動——提高感統協調能力

我大侄子之前專注力也不太好, 那時我朋友就建議我嫂子讓他去練投籃, 男孩都喜歡球, 侄子很願意, 而投籃要求的是站好, 穩定情緒, 腦子想好要領, 眼睛配合手。

有一次我問侄子投籃難不難,

他告訴我:“集中精神就不難”, 大半年下來, 嫂子說侄子現在不但身體更棒了, 學習也確實專心了。

跳繩、踢球、投籃……這些運動看似簡單, 但要做的好, 其實都需要大腦保持高度專注才能指揮好身體的各個部分。

而學習的過程, 其實也是一個同時調動大腦各個部分、手、眼各個感知覺的過, 考驗的都是孩子的感統協調能力。

02

參與對話——提升聽覺注意力

• 鼓勵孩子參與大人的對話:大人說話時不讓孩子參與, 會讓孩子認為周圍人說話和自己沒關係, 養成“把耳朵關起來”的習慣, 今後在課堂上, 或者遇到不愛聽, 也會習慣性遮罩;

• 問問孩子的“看法”:大人講話時, 可以主動問問孩子的看法, 讓孩子感覺到自己隨時會被邀請加入談話, 發表看法, 而更習慣帶著思考專注傾聽周圍的聲音, 以後上課聽到老師講什麼, 也會習慣性的邊聽邊思考。

03

多多觀察——提升對細節的注意力

我們常常說孩子粗心、不審題, 其實就是孩子在細節上專注力不夠的表現, 愛注意細節、留心周遭的孩子, 會更有耐心, 更沉靜, 更愛思考, 在這方面我們可以做的是:

• 指讀:如果孩子不排斥, 可以用手指指著書本給孩子讀, 孩子眼神跟著手指移動的時候會更專注, 提高今後上課、學習中的“追視能力”;

• 強化“有意注意”:有意的讓孩子去注意生活中的細節:例如看到路上條狀的盲人道,

提示孩子注意, 讓孩子思考這是什麼——通過這樣的方式養成孩子“注意到一個細節, 然後由此展開專注思考”的觀察思考習慣。

• 發展“有意後注意”:“有意後注意”簡單說就是讓孩子對某樣事情保持長時間的注意, 比如在窗臺上種花, 讓孩子觀察它的變化並且彙報給我們。 這就是在讓孩子練習, 為了完成一個任務, 長時間保持注意的能力, 為孩子今後在工作學業中完成長時間專案的注意力打基礎。

04

坐好來——坐姿不對注意力差

丹媽平時寫文就非常考驗專注力,最近我發現我歪歪斜斜的坐著不僅腰疼,還很容易分神。好好的坐在書桌前面,專注的時間就會變得更長,稿子寫的更好,所以現在再懶我也會逼自己坐好來。

前幾天看美國一項研究真的證實了坐姿不好,胸沒有挺起來,就會導致肺部打開不完整,呼吸變淺,使得大腦缺氧,造成注意力無法集中。

而想孩子坐的好,除了日常的提醒,還要多帶孩子運動,鍛煉出更強健的肌肉支撐腰背,更別忘了給孩子買一套告訴合適的桌椅。

05

陪孩子進行時間長、需要耐心的活動

• 需要專注的遊戲或者技藝:比如學琴、下棋、迷宮、邏輯思維遊戲等等孩子有興趣的活到,又比如像我侄子經常玩的大腦瓜卡片遊戲:

先和孩子一起看這張:

手機計時,10秒後,翻轉卡片回答背後問題:

• 做家務:比如我們總不讓孩子碰的“下廚”,其實切、炒、攪拌、定時……這些烹飪中的動作一不專注就會受傷,做錯一步,東西就會不好吃,非常需要孩子長時間保持高度專注。

我現在做飯的時候,隨便丟個蔥給叮噹,他也會專注的剝很久。

孩子都是吃貨,通過長時間專注,做出一道美味的飯菜,這會極大的讓孩子感到“集中精神做事”的成就感。

別怕孩子受傷,事事有父母替代的孩子往往變得什麼都不“操心”,從而變得什麼都很隨便,學習的時候也自然的想依賴父母提醒自己“專注”。

06

為什麼孩子讀書不行,玩ipad就很專注?

培養主動注意

孩子玩iPad、看電視就可以專注很久,學習起來就隨時分神?

這其實是因為孩子玩電子產品和學習讀書,用到的是兩種不同的注意力:

被動注意VS主動注意

被動注意就是不需要付出努力,孩子不由自主的被吸引,並且不需要什麼思考就能保持專注的,比如聽到電視裡新奇的聲音,做自己有興趣的事(看電視玩遊戲);

而孩子在學習中常常要用到的是主動注意,是一種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把注意力集中在特定資訊,並且同時遮罩干擾抑制衝動的注意力。

讓孩子過早使用聲光玩具、電子產品,會把孩子的注意力養“懶”,養“被動”,等到了要學習的時候,想主動也難了,這也是為何丹媽一直推薦益智思維類玩具的原因了,這類玩具能深度啟動孩子的腦力,不斷去思考,思考的過程就是主動注意的過程。

想要培養主動注意很簡單,多陪孩子親子共讀,用故事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07

不要老逼孩子做不喜歡的事

孩子沒有注意力也許只是因為沒有內驅力

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就分神,換做我們大人也是這樣的。

• 內驅力:許多孩子寫作業慢、聽課走神,也許根本不是注意力的問題,而是他根本就對學習沒有興趣,這是學習主動性、內驅力的問題,這方面丹媽之前專門分享過一篇內驅力大乾貨,後臺回復 學習 可查看

• 越逼越逃:無論是為了鍛煉孩子什麼能力,都還是要從孩子的興趣出發,總是逼孩子做不喜歡的事情,會讓孩子形成一種“一聽到父母讓他做什麼,就想逃”的習慣性反應,你讓他學習他自然也專注不起來。

• 延展興趣點:既然“越有興趣,越專注”,那想讓孩子做什麼不如從孩子的興趣出發,比如孩子喜歡樂高,你想讓他閱讀,就給他買樂高相關的書開始,你想讓他學會人際,就帶他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樂高,只要什麼事和孩子喜歡的事扯上,專注力自然就會高起來。

最後,丹媽還想強調的一點,也是最重要,卻最容易忽視的一點:情緒平和。

專注,一定是建立在情緒平靜的基礎上。

大家想想,一個父母經常吵架,總是被父母批評,寫個作業就擔心媽媽罵寫的太慢,考個試就害怕考差爸爸會打,內心總是很多情緒,長期處於高壓之中,時時都準備“戰鬥”的孩子可能平靜、專注的下來嗎?

和父母關係親密、情緒平和,內心富有安全感的孩子,才有足夠的能量與平靜去探索,去專注於當下的生活學習任務。

不要因為周圍的人說你的孩子不專心,就回去給孩子貼上“不專心”的標籤,一看孩子分神就又罵又打,孩子只會在父母這樣的訓斥中認同標籤,懷疑自己,更加無法專注。

心理學上有句話很好的詮釋了愛與成績的關係:“孩子成績差,多半是缺乏安全感,能量在內心衝突中消耗殆盡。”

如果不專心是一種“不良”,那我們需要做的只是:足夠的寬容,允許不良;足夠的堅定,去糾正不良”。

04

坐好來——坐姿不對注意力差

丹媽平時寫文就非常考驗專注力,最近我發現我歪歪斜斜的坐著不僅腰疼,還很容易分神。好好的坐在書桌前面,專注的時間就會變得更長,稿子寫的更好,所以現在再懶我也會逼自己坐好來。

前幾天看美國一項研究真的證實了坐姿不好,胸沒有挺起來,就會導致肺部打開不完整,呼吸變淺,使得大腦缺氧,造成注意力無法集中。

而想孩子坐的好,除了日常的提醒,還要多帶孩子運動,鍛煉出更強健的肌肉支撐腰背,更別忘了給孩子買一套告訴合適的桌椅。

05

陪孩子進行時間長、需要耐心的活動

• 需要專注的遊戲或者技藝:比如學琴、下棋、迷宮、邏輯思維遊戲等等孩子有興趣的活到,又比如像我侄子經常玩的大腦瓜卡片遊戲:

先和孩子一起看這張:

手機計時,10秒後,翻轉卡片回答背後問題:

• 做家務:比如我們總不讓孩子碰的“下廚”,其實切、炒、攪拌、定時……這些烹飪中的動作一不專注就會受傷,做錯一步,東西就會不好吃,非常需要孩子長時間保持高度專注。

我現在做飯的時候,隨便丟個蔥給叮噹,他也會專注的剝很久。

孩子都是吃貨,通過長時間專注,做出一道美味的飯菜,這會極大的讓孩子感到“集中精神做事”的成就感。

別怕孩子受傷,事事有父母替代的孩子往往變得什麼都不“操心”,從而變得什麼都很隨便,學習的時候也自然的想依賴父母提醒自己“專注”。

06

為什麼孩子讀書不行,玩ipad就很專注?

培養主動注意

孩子玩iPad、看電視就可以專注很久,學習起來就隨時分神?

這其實是因為孩子玩電子產品和學習讀書,用到的是兩種不同的注意力:

被動注意VS主動注意

被動注意就是不需要付出努力,孩子不由自主的被吸引,並且不需要什麼思考就能保持專注的,比如聽到電視裡新奇的聲音,做自己有興趣的事(看電視玩遊戲);

而孩子在學習中常常要用到的是主動注意,是一種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把注意力集中在特定資訊,並且同時遮罩干擾抑制衝動的注意力。

讓孩子過早使用聲光玩具、電子產品,會把孩子的注意力養“懶”,養“被動”,等到了要學習的時候,想主動也難了,這也是為何丹媽一直推薦益智思維類玩具的原因了,這類玩具能深度啟動孩子的腦力,不斷去思考,思考的過程就是主動注意的過程。

想要培養主動注意很簡單,多陪孩子親子共讀,用故事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07

不要老逼孩子做不喜歡的事

孩子沒有注意力也許只是因為沒有內驅力

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就分神,換做我們大人也是這樣的。

• 內驅力:許多孩子寫作業慢、聽課走神,也許根本不是注意力的問題,而是他根本就對學習沒有興趣,這是學習主動性、內驅力的問題,這方面丹媽之前專門分享過一篇內驅力大乾貨,後臺回復 學習 可查看

• 越逼越逃:無論是為了鍛煉孩子什麼能力,都還是要從孩子的興趣出發,總是逼孩子做不喜歡的事情,會讓孩子形成一種“一聽到父母讓他做什麼,就想逃”的習慣性反應,你讓他學習他自然也專注不起來。

• 延展興趣點:既然“越有興趣,越專注”,那想讓孩子做什麼不如從孩子的興趣出發,比如孩子喜歡樂高,你想讓他閱讀,就給他買樂高相關的書開始,你想讓他學會人際,就帶他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樂高,只要什麼事和孩子喜歡的事扯上,專注力自然就會高起來。

最後,丹媽還想強調的一點,也是最重要,卻最容易忽視的一點:情緒平和。

專注,一定是建立在情緒平靜的基礎上。

大家想想,一個父母經常吵架,總是被父母批評,寫個作業就擔心媽媽罵寫的太慢,考個試就害怕考差爸爸會打,內心總是很多情緒,長期處於高壓之中,時時都準備“戰鬥”的孩子可能平靜、專注的下來嗎?

和父母關係親密、情緒平和,內心富有安全感的孩子,才有足夠的能量與平靜去探索,去專注於當下的生活學習任務。

不要因為周圍的人說你的孩子不專心,就回去給孩子貼上“不專心”的標籤,一看孩子分神就又罵又打,孩子只會在父母這樣的訓斥中認同標籤,懷疑自己,更加無法專注。

心理學上有句話很好的詮釋了愛與成績的關係:“孩子成績差,多半是缺乏安全感,能量在內心衝突中消耗殆盡。”

如果不專心是一種“不良”,那我們需要做的只是:足夠的寬容,允許不良;足夠的堅定,去糾正不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