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日本電影延續了什麼?

(陳保平)

看了兩部日本電影。 一部是攝於1953年的《雨夜物語》, 黑白片, 鏡頭的銜接還要靠黑屏來轉換。 另一部是日本本國要到今年7月29日才上映的《海邊的生與死》。 兩部電影時隔六十餘年, 除了色彩、聲音、鏡頭的縱深度有了不同, 其他技術似乎並未有太大突破。 至少這兩部電影是這樣。

有意思的是兩部片子講的都是戰爭對家庭、愛情的破壞, 反戰的色彩十分強烈。 前者講的是日本戰國時代的故事, 後者是二戰中的一段真摯感情。 但一以貫之的是對戰爭本身殘酷、恐懼、毀滅的描述, 特別是兩者都把孩子放在鐵蹄和戰機的環境下描寫,

凸顯戰爭對民族生存和延續的威脅。 這可能與原爆給日本人留下深刻印象有關。 他們並不對戰爭性質給予界定。 導演把敢死隊隊長塑造得英俊, 優雅, 但一開始就讓他置於會在戰爭中消失的境遇, 這種愛與死的氣氛始終籠罩其中。 所以, 籠統地說日本民族好戰可能並不準確, 人民總是厭惡戰爭的。

兩部片子的另一個相同點, 是都更加側重女性的視角。 《雨夜物語》 對男性好功名、重物質給予了尖銳抨擊, 對三個女性的悲慘命運用不同方式做了敘述。 即便是女鬼, 也是內戰的受害者, 她對美好人性的渴望只能以“聊齋”的方式來實現。 《海邊的生與死》中的女教師戶枝, 對愛的赤誠、勇敢, 在兩次夜黑遊海去與戀人約會未見的橋段中表現得很充分。

明知隊長在戰爭中可能有去無回, 結果無望, 仍然以身相許, 無憾無悔。 相比之下, 隊長的失約(可能軍務在身)、已做好撞敵的準備, 卻沒有拒絕戀人愛的獻身, 多少讓人感到有點不舒服。 或者說雖然情有可原, 但沒有女孩高尚。

日本電影題材的延續也許正好說明, 這些問題在今天日本仍然有針對性, 軍國主義和男權至上仍不同程度地存在著。 電影人不會游離於社會之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