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不用音樂、不要明星、打造驚悚片,金爵主席的十條拍攝法則

“導演不要成為影片的主宰, 你已經選了演員、敘事方式、拍攝方式, 這個時候你應該後退一步, 把剩下的留給觀眾。 你要做一個好的講故事的人, 而不是把自己的決定強加給觀眾。 ”克利斯蒂安·蒙吉在金爵獎評委主席論壇上這樣說道。

克裡絲蒂安·蒙吉(Cristian Mungiu)

今天上午, “金爵獎評委主席論壇”為整個上影節系列論壇畫上句點。 論壇邀請到了嘉賓羅馬尼亞著名導演、金爵獎故事片部分主席克利斯蒂安·蒙吉和主持人紐約大學教授、電影學者張真。

左:張真 右:克利斯蒂安·蒙吉

克利斯蒂安·蒙吉生於1968年, 是東歐電影的代表性人物。 2002年他的第一部長片《西方》入選了坎城電影節, 並在一些國際電影節上獲得大獎。 2007年, 他的《四月三周兩天》入選第60屆坎城電影節競賽單元, 並獲得當年的金棕櫚大獎。 2012年, 他的《越過群山》在第65屆坎城電影節上奪得最佳編劇、最佳女主角等多項大獎。

在今天的論壇上克利斯蒂安也分享了自己的拍攝準則。

1、把故事講明白

克利斯蒂安談起自己年少時的經歷, 因為當時的羅馬尼亞處於社會變革時期, 社會背景極其複雜, 像他這樣一個出生於羅馬尼亞北部小鎮的沒關係沒背景的年輕人,

想去首都讀電影學院幾乎是不可能的。 於是他轉而在家鄉念了語言類專業的大學。 畢業後去了報社工作。

“相比于成為導演, 我少年的時候更想成為一名作家。 1989年羅馬尼亞的革命爆發了, 我當時還是一個大學生, 那時我加入了學校的報社。 畢業後,

我認為動盪的社會是需要有人做新聞報導的, 所以我去了報社工作。 加入報社提升了我的敘事水準。 ”

2、觀眾不是傻子

克利斯蒂安的電影大部分都是寫實的。 他談到, 他喜歡取材於生活, 但是要學會選擇與取捨, 不能把生活中所有的東西都事無巨細的搬到電影中。 換句話說, 這也就意味著導演對於電影的時間要有一個精准的把握。

“電影是基於時間段, 我們不能打斷場景時段的真實性。 如果你打斷了時段, 就是在告訴觀眾這裡是重點, 那裡不是重點, 你看我把不是重點的地方刪掉了, 我比你聰明。 我覺得不應該這樣的, 我應該把東西呈現出來, 讓觀眾自己去判斷。 ”

《四月三周兩天》

“導演不要成為影片的主宰, 你已經選了演員、敘事方式、拍攝方式, 這個時候你應該後退一步, 把剩下的留給觀眾。 你要做一個好的講故事的人, 而不是把自己的決定強加給觀眾。 ”

3、把電影打造成驚悚片

當然, 克利斯蒂安只是打了個比方, 並不是鼓勵導演們真的去拍驚悚片。 “拍攝的時候, 導演要把握影片中時間的流逝速度, 從而營造一種緊張感。在展示現實的同時,也要挖掘到故事的靈魂。平時我們在電影中只能展示一些場景,卻無從知曉主人公腦袋裡的想法,但是導演要學會選擇場景,借助這些場景來側面表現主角的想法。”

《四月三周兩天》 開頭長鏡抖動、構圖不和諧營造緊張感

克利斯蒂安善用長鏡,在電影《四月三周兩天》裡,他用了大量的長鏡和手持攝影,製造了許多“偽紀錄片”的臨場感與真實感。

4、不能“想當然”

克利斯蒂安提到了一些年輕導演的通病,年輕導演總覺得自己的想法觀眾一定會懂的,但是事實上,當一個導演拍電影拍得越多,越會發現,導演的想法觀眾可能是不懂的。“電影學院裡的朋友說,他在拍白馬的時候,其實他是在講述自由,但是觀眾就只是覺得他在拍白馬而已。”

5、心理學的真實感

“審視電影裡的每一個時刻,現實生活中會不會發生?因為有時候一些導演會非常喜歡某個場景,但是在心理學上這個場景卻是不成立的,這時候觀眾就會覺得突兀。所以導演就要考慮這麼做會不會有真實感,這個場景是不是可以跳過。要把握住好的敘事時刻。”

6、沒有條件就創造條件

如今科技發達,很多導演會啟用虛擬的場景與人物。或者說,有一些鏡頭在真實的場景中完成得不好,就在其他虛擬的場景裡拍好,後期剪輯到一起。克利斯蒂安卻更青睞用真實的場景和演員的表演來彌補其他的不足。

《越過群山》劇照

克利斯蒂安以《越過群山》的一場夜戲為例, “當時有一場夜戲,我們要在修道院裡拍,但是修道院沒有電,演員穿得又是黑衣服,這時候如何處理呢?如果在建築物後面忽然出現一道光,會很奇怪。我們的解決方案是,演員把說話的聲音放輕、語調放得低沉些。由此來反映當時的情景。”

7、不要明星

“選角,不光只是選演員,也不只是看顏值,而是要看演員身上的特質。我們國家並沒有選星制度,對我來說,最好是選以前沒有演過電影的,不要在鏡頭上出現過很多次的演員。我希望這個電影越真實越好,而不是為了讓我這個電影出名。當然我希望觀眾越多越好,我希望觀眾喜歡我的電影,但是我不想向他們妥協。”

8、看不到攝像機

“我不希望觀眾意識到攝像機的存在,而是讓觀眾只看到事件本身。當我們看一些電影的時候會有一種’我被人帶到了這樣的場景裡的感覺’,這是不對的,我們要讓觀眾有一種沉浸感。同時利用好各種聲音,讓電影大於場景。”

9、不用音樂

克裡斯提安並不喜歡使用背景音樂,原因也很簡單,“在許多美國電影中,當人物感受到壓力的時候,導演會通過音樂來傳達。但是我們實際生活中遇到壓力的時候,身邊是不會有bgm響起的,所以,我不用音樂,我用演員來表達。”

10、以小見大

克裡斯提安的許多電影都是通過小人物、小事件來影射大的社會問題。《四月三周兩天》雖然講得是女主墮胎的故事,但事實上無形的社會框架和不容許墮胎的法律制度是架在角色肩膀上的。

《畢業會考》 劇照

“我希望不同背景的人在我的電影裡都能找到共鳴。《畢業會考》是講腐敗的,但他不只是在講我們國家的腐敗,而是世界上所有的腐敗。腐敗可能離許多人很遠,但是將腐敗延伸成妥協,那麼所有人就能感同身受了。”

從而營造一種緊張感。在展示現實的同時,也要挖掘到故事的靈魂。平時我們在電影中只能展示一些場景,卻無從知曉主人公腦袋裡的想法,但是導演要學會選擇場景,借助這些場景來側面表現主角的想法。”

《四月三周兩天》 開頭長鏡抖動、構圖不和諧營造緊張感

克利斯蒂安善用長鏡,在電影《四月三周兩天》裡,他用了大量的長鏡和手持攝影,製造了許多“偽紀錄片”的臨場感與真實感。

4、不能“想當然”

克利斯蒂安提到了一些年輕導演的通病,年輕導演總覺得自己的想法觀眾一定會懂的,但是事實上,當一個導演拍電影拍得越多,越會發現,導演的想法觀眾可能是不懂的。“電影學院裡的朋友說,他在拍白馬的時候,其實他是在講述自由,但是觀眾就只是覺得他在拍白馬而已。”

5、心理學的真實感

“審視電影裡的每一個時刻,現實生活中會不會發生?因為有時候一些導演會非常喜歡某個場景,但是在心理學上這個場景卻是不成立的,這時候觀眾就會覺得突兀。所以導演就要考慮這麼做會不會有真實感,這個場景是不是可以跳過。要把握住好的敘事時刻。”

6、沒有條件就創造條件

如今科技發達,很多導演會啟用虛擬的場景與人物。或者說,有一些鏡頭在真實的場景中完成得不好,就在其他虛擬的場景裡拍好,後期剪輯到一起。克利斯蒂安卻更青睞用真實的場景和演員的表演來彌補其他的不足。

《越過群山》劇照

克利斯蒂安以《越過群山》的一場夜戲為例, “當時有一場夜戲,我們要在修道院裡拍,但是修道院沒有電,演員穿得又是黑衣服,這時候如何處理呢?如果在建築物後面忽然出現一道光,會很奇怪。我們的解決方案是,演員把說話的聲音放輕、語調放得低沉些。由此來反映當時的情景。”

7、不要明星

“選角,不光只是選演員,也不只是看顏值,而是要看演員身上的特質。我們國家並沒有選星制度,對我來說,最好是選以前沒有演過電影的,不要在鏡頭上出現過很多次的演員。我希望這個電影越真實越好,而不是為了讓我這個電影出名。當然我希望觀眾越多越好,我希望觀眾喜歡我的電影,但是我不想向他們妥協。”

8、看不到攝像機

“我不希望觀眾意識到攝像機的存在,而是讓觀眾只看到事件本身。當我們看一些電影的時候會有一種’我被人帶到了這樣的場景裡的感覺’,這是不對的,我們要讓觀眾有一種沉浸感。同時利用好各種聲音,讓電影大於場景。”

9、不用音樂

克裡斯提安並不喜歡使用背景音樂,原因也很簡單,“在許多美國電影中,當人物感受到壓力的時候,導演會通過音樂來傳達。但是我們實際生活中遇到壓力的時候,身邊是不會有bgm響起的,所以,我不用音樂,我用演員來表達。”

10、以小見大

克裡斯提安的許多電影都是通過小人物、小事件來影射大的社會問題。《四月三周兩天》雖然講得是女主墮胎的故事,但事實上無形的社會框架和不容許墮胎的法律制度是架在角色肩膀上的。

《畢業會考》 劇照

“我希望不同背景的人在我的電影裡都能找到共鳴。《畢業會考》是講腐敗的,但他不只是在講我們國家的腐敗,而是世界上所有的腐敗。腐敗可能離許多人很遠,但是將腐敗延伸成妥協,那麼所有人就能感同身受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