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論《四庫全書》文淵閣本的缺陷—以宋代文獻為中心

自從臺灣影印《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上海古籍出版社加以縮印, 以後又有電子檢索版的廣泛流傳, 《四庫全書》已成為人們研究時經常引用的版本,

它確實給研究帶來許多方便。 但還應該看到, 《四庫全書》本存在許多缺陷, 不少人不分好壞, 拿來就用, 大大影響了論著的品質。 為此, 有必要對它的缺陷作一番論述, 並且介紹可以彌補這些缺陷的本子和辦法。

《四庫全書》共收書3461種, 存目6793種, 這裡討論的是前者。 從版本角度考慮, 大致可分兩類:新輯的本子和傳世的本子。 下面打算先說《四庫全書》本的通病, 再分別談這兩類本子的缺陷, 最後揭示電子版的問題。

一 《四庫全書》本的通病

《四庫全書》是清朝乾隆時期編纂的特大型叢書, 當時清朝統治者出於維護其專制統治的目的, 將許多書列為禁書, 排除在《四庫全書》之外, 還有許多被視為品質不高而列入存目,

事實上, 其中不少品質是比較高的。 以上兩項, 這裡姑且不論, 單論已收入四庫的書。 館臣對已經收入四庫的書, 又時時加以檢查, 削改。

1、為避諱而改。 以《中興小紀》為例, 改動了書名, 原名為《中興小曆》, 為避乾隆皇帝弘曆的諱, 改為今名, 而同一部《四庫全書》中, 其《提要》引此書時仍作《中興小曆》, “曆”字缺了末筆。

2、改動對少數民族有貶義的詞語。 如虜、夷、狄等, 連帶刪改有關的詞句甚至部分內容。 《避戎夜話》改作《避兵夜話》(《花草稡編》卷一)。

3、大量改動與少數民族有關的人名、地名, 清統治者認為宋人翻譯水準不行, 所以要重新翻譯, 如金代開國皇帝“阿骨打”改為“阿固達”, 大將“兀術”改為“烏珠”, “粘罕”改成“粘沒喝”或“尼堪”,“婁宿”改成“羅梭”, 不知道的還以為是不同的兩個人。

可參考汪書《三史同姓名錄》。

4、刪除部分內容, 明陸深撰《儼山外集》三十四卷, “舊刻本四十卷, 今簡汰《南巡日錄》、《大駕北還錄》、《淮封日記》、《南遷日記》、《科場條貫》、《平北錄》六種, 別存其目, 故所存惟三十四卷。 ”(《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二三, 下引此書簡稱《總目》)事實上六種書中, 只有四種存目, 《大駕北還錄》、《平北錄》則完全不見蹤影。

如青詞。 乾隆四十年十一月十七日奉上諭:據四庫全書館總裁將所輯《永樂大典》散片各書進呈, 朕詳加披閱, 內宋劉跂《學易集》十二卷擬請刊刻, 其中有青詞一體, 乃道流祈禱之章, 非斯文正軌, 前因題《胡宿集》, 見其有道院青詞、教坊致語之類, 命刪去刊行, 而抄本仍存其舊。 今劉跂所作則因已身服藥交年瑣事用青詞致告,

尤為不經, 雖抄本不妨姑存, 刊刻必不可也。 ……再所進書內有擬請抄錄之王質《雪山集》, 內如論和戰守疏及上宋孝宗書諸篇, 詞旨剴切, 頗當事理, 竟宜付之剞劂, 但其中亦有青詞一種, 並當一律從刪……如宋《穆修集》有曹操帳記, 語多稱頌, 謬于是非, 大義在所必刪……該總裁等務須詳慎決擇, 使羣言悉歸雅正, 副朕鑒古斥邪之意。 欽此。 (《總目》卷首一)

宋人朱表青詞亦槩從刪削。 《總目》卷首三凡例

唯《翰苑新書別集》“皆錄宋人劄狀、致語、朱表、表文、青詞、疏語、冊文、祝文、祭文之屬”, 未刪。

《華陽集》六十卷, 附錄十卷, 宋王珪。 永樂大典本。 “其中有青詞、密詞、道場文、齋文、樂語之類, 雖屬當時沿用之體, 而究非文章正軌, 不可為訓, 今以原集所有,

姑附存之, 而刋本則槪加刪削焉。 ”(《總目》卷一五二)按:此類凡卷12、13、14、15、30五卷。

《學易集》八卷, 宋劉跂撰。 《永樂大典》本。 “共錄為十有二卷, 今恭承聖訓, 于刋刻時削去青詞, 以歸雅正, 其同天節道場疏、管城縣修獄道場疏、供給看經疏、北山塑像疏、靈泉修告疏、仁欽升坐疏、請崇甯長老疏以及為其父母舅氏修齋諸疏, 皆跡涉異端, 與青詞相類, 亦槪為削除, 重加編次, 厘為八卷。 ”(《總目》卷一五五)按:此書, 庫本與刻本均刪去四卷, 占了三分之一。

《樂靜集》三十卷, 宋李昭玘撰。 此本凡詩四卷, 徐州十事一卷, 記一卷, 傳序一卷, 雜文二卷, 書二卷, 表三卷, 啟狀七卷, 疏一卷, 青詞疏文一卷, 僧疏一卷, 進卷二卷, 試館職策一卷, 碑誌行狀三卷。 (《總目》卷一五五)

《劉左史集》四卷, 宋劉安節撰。其編次頗無法,首以奏議,次以表,次以疏狀,是矣。而以功德疏入之疏狀,則為失倫。又次以應酬諸啟冠墓銘之前,又次以祭文、青詞,冠經義、論策之前,則顛倒尤甚。(《總目》卷一五五)

《忠肅集》三卷,宋傅察撰。而請東封、頌西封以及青詞、疏文、祝文,尤宣政間道教盛行,隨俗所作,皆不足為典要。(《總目》卷一五五)

《丹陽集》二十四卷,宋葛勝仲撰。惟青詞、功德疏、教坊致語之類,沿宋人陋例,一概濫載于集中,殊乖文體,流傳旣久,姑仍其舊,付諸無譏之列可矣。(《總目》卷一五六)

按:卷前提要作:“惟青詞、功德疏、教坊致語之類,沿宋人陋例,一概濫載于集中,殊乖文體,今凜遵聖訓,庶益為全美雲。”則前一提要修時“姑仍其舊”,尚屬手下留情,後來,乾脆將青詞“並從刪削”,並修改提要。

《蘆川歸來集》五卷,附錄一卷,宋張元幹撰。《永樂大典》本。“其集今有抄本……及考《永樂大典》所載,則所佚諸篇厘然具在,今裒集成帙,與鈔本互相勘校,刪其重複,補其殘缺,定為五卷。元幹詩格頗遒,雜文多禪家疏文、道家青詞,今從芟削。”(《總目》卷一五八)

按:卷前提要又將後四句改為:

“定為十卷。元幹詩格頗遒,雜文題跋諸篇具有蘇、黃遺意,蓋耳目漸染之故也。”

此本十卷與上述五卷不同,卷數雖然增多,但依然無雜文青詞,顯然為館臣所刪,而不提“芟削”,不知何故要掩蓋其芟削之事。

《四庫全書考證》卷八一此條有:“卷十一茶牓:大目溪邊誰論去來之相,小華峯下聿新圍繞之儀。原本目訛因,案《一統志》侯官縣大穆溪,一名大目溪,今據改。”

據此,則青詞當在卷十一中,起初未刪,故作校勘時,作了考證,寫出校記,其後刪去,而忘了改動校記,露出了“芟削”的痕跡。

今《四庫全書》所據的抄本原件已無由得見,可見者尚有殘抄本雜文三卷,其中便保存著被館臣“芟削”之青詞疏文多篇。(見祝尚書《宋人別集敘錄》頁843)

《雪山集》十六卷,宋王質撰。至集中青詞一體,本非文章之正軌,謹欽遵諭旨於繕錄之本,姑仍其舊,於刋刻之本,則槪予芟除。又如會慶節功德疏、福地緣化疏、眞如修禦書閣疏、天申節開啟疏、滿散疏、水陸修齋懴經諸疏及化緣修造榜文諸篇,亦皆語涉異教,刋本並為削去,以示別裁焉。(《總目》卷一五九)

《網山集》八卷,宋林亦之撰。青詞募疏之類,不軌於正者,又居一卷,殊不類克莊之所稱。其編次尤為猥雜,疑原集散佚,無識者掇拾叢殘,重編此本,故遺其菁華,而存其糟粕也。宋人撰著,傳者日稀,既未睹其全帙,姑以此本著錄,備插架之一種雲爾。(《總目》卷一五九)

《攻媿集》一百一十二卷,宋樓鑰撰。兩淮鹽政采進本。“至第四十八卷、第八十卷、第八十一卷、第八十二卷有青詞、朱表、齋文、疏文之謹稟承聖訓,槪從刪削,重編為一百一十二卷,用聚珍版摹印以廣其傳。”(《總目》卷一五九)以上所刪之文,僅見于傅增湘校補本。

《疊山集》五卷,宋謝枋得撰。惟原本有《蔡氏宗譜》一首,末署至元二十五年,其詞氣不類枋得,確為偽託。又有《賀上帝生辰表》、《許旌陽飛升日賀表》,此類凡十餘篇,皆似道流青詞,非枋得所宜有,亦決非枋得所肯作,其為贗本誤收,亦無疑義。今並加刋削,不使其亂眞焉。類凡一百六十七篇,均非文章之正軌。(《總目》卷一六四)

《水雲村稿》十五卷,元劉塤撰。其文集舊有二本,一曰水雲村泯稿,乃明洪武間其孫瑛所手抄,篇目無多,而多雜采《隱居通議》中語綴輯成帙,不為完本。一卽此本,乃其裔孫凝收拾遺佚別加排次搜采,較為賅備,惟原目二十卷,而所存止十五卷,自十六卷以下有錄無書,當由傳寫者失之。然此五卷所載皆青詞、祝文,無關體要之作,其存佚無足為重輕,則雖缺猶不缺矣。(《總目》卷一六六)

《榘庵集》十五卷,元同恕撰。惟祈禳青詞,本非文章正體,恕素以明道興教自任,更不宜稍涉異端,乃率爾操觚,殊為失檢,今以其原集所有,姑附錄之,而並糾其失於此焉。(《總目》卷一六七)

《夢觀集》五卷,元釋大圭撰。其集本二十四卷,首為夢法一卷,夢偈一卷,夢事一卷,次為詩六卷,次為文十五卷。所謂夢法、夢偈、夢事者皆宗門語錄,不當列之集中,雜文亦多青詞、疏引,不出釋氏之本色,皆無可取……今刪除其夢法等卷,並刪除其雜文,惟錄古今體詩編為五卷。沙礫旣捐,精華斯露,取長棄短,期於不失雅音,其三乘宗旨,聽釋氏之徒自傳之,固不必為彼法計也。(《總目》卷一六七)

其實青詞也有一定的用處,提要某些考證即曾使用。如:考證韓元吉的《南澗甲乙稿》取名的來由時說:“歸老于南澗,因自號南澗翁,並以名集。南澗者,一在建安城南,為鄭氏別業,見本集詩序。一在廣信溪南,見《書錄解題》。詳其《南澗新居成建醮青詞》,似乎非建安之南澗,當以廣信為是也。”(《總目》卷一六0)今《南澗甲乙稿》系館臣輯自《永樂大典》者,提要既引其《南澗新居成建醮青詞》,則當時輯有其文,提要明知此文有一定用處,但庫本仍然刪去,且未提刪去二字。

5、刪除序跋。序跋是瞭解作者及著作意圖、內容、時間的極重要的資料,然而四庫本經常失收,僅以《四庫全書》子部小說家類雜事之屬的宋人著作為例,自《賈氏談錄》至《四朝聞見錄》,共收書52種,其中有序跋者27種,四庫本缺13種(序10、跋3),所缺比例近50%,具體書名如下:宋錢易《南部新書》、王辟之《澠水燕談錄》、歐陽修《歸田錄》,範鎮《東齋記事》,吳處厚《青箱雜記》、錢世昭《錢氏私志》、蘇轍《龍川別志》、趙德麟《侯鯖錄》、魏泰《東軒筆錄》、方勺《泊宅編》缺序,王明清《揮麈三錄》、《揮麈餘話》缺跋,中華書局點校本均據他本補。王明清《玉照新志》缺序、《道山清話》缺跋,上海古籍出版社點校本據他本補。

《大明一統志》省去《目錄》和《大明一統志圖敘》。

《翰苑新書》,庫本提要引到的明陳文燭序,也被削除,致讀者想瞭解全文,無從得見。幸而今書目文獻出版社影印明本,保存此序,由其落款,知系明萬曆辛卯(十九年,1591)所撰,另有崇禎十三年岳淩霄序。

《毛詩集解》二十五卷,提要雲:“宋段昌武撰。昌武字子武,廬陵人。焦竑《國史經籍志》作段文昌,蓋因唐段文昌而誤。朱睦㮮《授經圖》作段武昌,則傳寫倒其文也。其始末無考。惟書首載其從子維清請給據狀,稱先叔朝奉昌武以詩經而兩魁秋貢,以累舉而擢第春官而已。”(《總目》卷十五)此“給據狀”提供了有關段昌武生平的資料,可惜今庫本不收,更多的情況就無從知道了。

6、刪除附錄中的重要材料。如宋葉時《禮經會元》四卷,書前原有宋人撰的《竹埜先生傳》(見《總目》卷十九),這是瞭解葉時生平唯一完整的資料,收入《四庫全書》時卻將它刪去了。

二 《四庫全書》館臣輯佚本之缺陷

館臣從《永樂大典》中輯出了385種書,置於存目的125種(經部8種,史部37種,子部71種,集部9種)不在本文討論之內。收入四庫全書的260種書中,有36種是當時並未採訪到,實際並沒有散佚,其他則確實散佚了。

四庫輯本的通病是失輯率比較高,欒貴明利用現存《永樂大典》殘本與四庫別集輯本作對比,發現遺漏甚多,便補作了《四庫別集拾遺》,書中作了統計,說其失輯率極高。在這裡,我要為四庫館臣說句好話,事實上,他們總的失輯率遠沒有那樣高,《永樂大典》各韻下所引的書都用紅筆書寫,一眼可以看清,館臣的輯佚做法是,先由館臣逐卷查要輯的書,一般只查紅筆書寫的書名,簽出後,由書手抄錄,再交館臣編纂成書。欒貴明輯的“別集”遺文有個特殊情況,即其中不少詩文是從《永樂大典》所引地方誌等書中間接輯出的。而經史子類之書,在地方誌中引用比較少,所以失輯的情況不會那麼多。如《續資治通鑒長編》、《建炎以來系年要錄》、《中興小紀》,《永樂大典》中是整本收入的,只要照抄就行,如果抄寫無誤,就沒有失輯率。

一、世無傳本的輯佚本。如《續資治通鑒長編》、《建炎以來系年要錄》、《中興小紀》、《舊五代史》等。這是《四庫全書》中最有價值的部分,是無可替代的。但它仍有缺點,主要是

1、《舊五代史》,是失傳已久的書,館臣的輯錄為今人的利用帶來很大的好處,現在中華書局點校的本子即以此為底本。此書經許多學者研究,發現它存在不少缺點,一是現在尚有不少佚文能見到,而它失收了;二是誤收,有些采自《冊府元龜》的材料,本是五代實錄中的內容。三、體例上沒有完全按原樣恢復。故有重輯的必要,近年來,陳智超和陳尚君各自作了輯佚,後者輯本已經問世,書中大量引用《冊府元龜》的材料,但無足夠的證據證明必為《舊五代史》之文,其中多數當出自實錄,只可視為五代史料彙編,不能斷定必為《舊五代史》之佚文。

2、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五百二十卷,這是研究北宋史必不可少的史書。但缺了徽、欽二朝,神、哲二朝也有部分殘缺。晚清有人根據《長編紀事本末》作了《長編拾補》六十卷,中華書局有點校本。但《拾補》所輯尚有許多遺漏,我現在新輯得近4萬字。

3、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二百卷,此書是研究宋高宗一朝最詳備的編年史。

4、熊克《中興小紀》四十卷,此書與《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輿地紀勝》等書所引的內容相校,有不少遺漏。此書實際上是作者所作高宗一朝編年史的簡本。今有其所作另一部《皇朝中興紀事本末》,則是繁本,現存七十六卷,載建炎元年至紹興二十年事,比《小紀》同時期的記載多了近十萬字,可惜是書缺失了紹興二十一年至三十二年事,兩書可以比較使用。

5、王讜《唐語林》八卷,周勳初校證本增輯佚文,並作注釋,是最精善之本。1987年中華書局出版。

二、世上仍有傳本者。

[一]、傳世之本已殘者:有其他版本可與四庫本互相補充者,如

1、程俱《麟台故事》,有宋刊殘本,可互相補充,現有2000年中華書局點校本,同時收入這兩種本子,並作校勘,另輯佚文2條。此外,予從《永樂大典》中輯得一條、《宋會要稿》中輯得2條。

2、李心傳《舊聞證誤》,是宋代考據學的代表作,有宋刊殘本,可互相補充,現有中華書局點校本,即以庫本為底本,將宋本有而庫本無的30條作為補遺,置於書末。《宋會要輯稿》中尚有此書佚文三條,予已載入《四庫提要訂誤(增訂本)》頁177與178中,可以參看。

3、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證》,現存有宋刊殘本。已收入叢書集成本中。從宋本可以看到四庫所恢復的體例與原本並不相同。

4、洪邁《夷堅志》是宋代著名的筆記小說,是研究宋代文史、社會風俗的寶庫,庫本所收僅支甲至支戊50卷,且缺五集的序。現存有影宋抄本甲、乙、丙、丁志80卷,支甲至支戊有明抄本,各集前均有序,中華書局點校本即將兩者收入,並補以後人輯錄的《夷堅志補》25卷,再補、三補各1卷,是目前最好的本子。但仍有遺漏及失誤,不少人又作了補正,今後再版時如能據此補訂,那就是最足的本子了。

6、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二十二卷,有元刊殘本及舊抄本,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以聚珍本為底本,校以元本及盧氏稿本,是目前最好的本子。庫本略有遺漏。如缺馬永易《元和朋黨錄》一卷及《實賓錄》。(見《文獻通考》卷196、卷228)

7、《易象義》,有殘宋本。

8、《寶刻類編》,有宋抄殘本。

9、《緣督集》二十卷,有明抄本四十卷,缺卷二十七至卷三十。

[二]、傳世有全本,卷數或條目比庫本多者

1、元辛文房《唐才子傳》八卷,日本存原本十卷。現有今人的校注本。

2、張氏《可書》,庫本收51則,明穴硯齋抄本收114則。中華書局點校本以後者為底本,校以庫本等版本,是目前最佳的本子。

3、吳淑《江淮異人錄》,明正統道藏所收為足本。

4、陳元靚《歲時廣記》,庫本僅四卷,叢書集成本為四十一卷。

5、高似孫《緯略》影宋本,比四庫本多自序一篇,文七條。見楊守敬《日本訪書志》卷七、頁114至118。

6、陳傑《自堂存稿》四卷,存清抄足本十三卷,藏湖南省圖書館。

7、元劉敏中《中庵集》二十卷,元刊本二十五卷。

8、明謝肅《密庵集》八卷,四部叢刊本影印洪武本十卷。

9、明錢宰《臨安集》六卷,有舊抄本十卷。

[三]、傳世有全本品質較高訛誤較少者

1、題司馬光《切韻指掌圖》,有影宋本、舊抄本。

2、邵伯溫《易學辨惑》,明陳繼儒《邵康節外紀》內附載。

3、程大昌《禹貢山川地理圖》,有影宋本。

4、《急救仙方》,有道藏本。

5、《珞琭子》,續古逸叢書影宋本。

6、《元元棋經》,高昌秘笈甲集重印元刊本。

7、《敬齋古今注》,藕香零拾重刊明萬曆本。

以上各本均有影印本,便於查找利用。

8、蕭楚《春秋辨疑》,有元刊本。

9、《帝範》,日本藏原本。

6、《知言》,有明刊本。

7、蘇軾、沈括《蘇沈良方》,有明抄本。近楊渭生作整理,收入新編《沈括全集》中。

8、《濟生方》,有宋本。

10、《夏侯陽算經》,有影宋抄本。

11、《數學九章》,有明抄本。

13、《人倫大統賦》,有元抄本。

16、李光《莊簡集》,有明抄本。

17、《泠然齋集》,存。

18、《籃山集》,有明正統刻本。

19、《籃澗集》,有洪武刻本。

[四]、今《永樂大典》尚存者

1、《易緯乾坤鑿度》,見《永樂大典》卷14708。

2、《守城錄》,見《永樂大典》卷8339。

3、《燕丹子》,見《永樂大典》卷4908。

以上[二]至[四]所舉各書,均優於四庫本,讀者應注意,在使用時最好選用上述各本。

三 《四庫全書》所采傳世本之缺陷

《四庫全書》採用的本子,有完整的和不全的兩類。後者比前者更需要利用足本,故作重點討論。

(一)、庫本並非足本者,最好應利用足本

1、陶宗儀《說郛》,這是人們常用的叢書,它收入了許多罕見的著作。現在流傳的有兩種本子,一是順治時宛委山堂本,一是商務印書館據明本印的百卷本,兩種所收書種類與內容均有很大不同,各有價值。四庫本採用的是前者。提要聲稱一仍其舊,其實不然。順治本所錄應為1248種,除原缺以外,四庫館臣並未“仍其舊”,以山西祁縣圖書館藏順治四年本校之,發現四庫本刪去了42種。有王鍵《刑書釋名》(卷12),《西林日記》(卷19),《壺中贅錄》(卷22),劉禹錫《因論》、柳宗元《晉問》(卷25),陳賓《桃源手聽》(卷28),《然藜餘筆》(卷31),張讀《宣室志》、劉餗《傳載》(卷32),《避戎嘉話》(卷37),王明清《避亂錄》(卷38),《朝野遺記》、《朝野僉言》、袁申儒《蜀道征討比事》(卷49),武珪《燕北雜記》(卷50),《晉史乘》、《楚史檮杌》(卷53),宇文懋昭《金志》、葉隆禮《遼志》、洪皓《松漠記聞》、文惟簡《虜廷事實》、方鳳《夷俗考》、陳准《北風揚沙錄》(卷55),孟珙《蒙韃備錄》、程大昌《北邊備對》、王易《燕北錄》、胡嶠《陷虜記》(卷56)。戚輔之《遼東志略》(卷62),陸遊《緒訓》、蘇洵《蘇氏族譜》(卷71),呂大忠《呂氏鄉約》、范仲淹《義莊規矩》、袁采《世范》、鄭太和《鄭氏家範》(卷71),蒲處貫《保生要錄》(卷75),張彥遠《名畫記》、《名畫獵精》、馬朗《采畫錄》、釋仁顯《廣畫錄》(卷90),段成式《諾臯記》、陸勳《集異志》(卷116),幹寶《捜神記》(卷117)。以上多數與少數民族有關,為避清諱而刪,有些如家訓、族譜、繪畫之類的書,並不犯諱,不知為什麼也被刪去。

讀者在利用此書時應注意,一、最好找未刪的順治版宛委山堂本。二、充分利用明本或稱商務印書館本。此本,張宗祥稱其至少有三大優點:“《事始》、《續事始》,世無傳本,一善也;《雲穀雜記》雖非全本,然較武英殿本已多二十餘條,《意林》世所傳皆五卷,此書所收為六卷本,二善也;《老學庵續筆記》有目無書久矣,四庫各閣皆無,此獨有之,三善也。”

2、《宋史全文》是完整的宋代編年史,此書有元刊本,文海出版社影印本,與庫本相比,庫本卷一七缺建炎三年九月丙午至十二月底、卷一八紹興二年八月末至十二月末。元本則是完整的。李之亮據庫本作整理,大概不知有元刊本,竟未發現庫本有缺,而稱“庫本這個抄本本來就很好”(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致其標點本純用庫本,失收以上兩部分。

3、王辟之《澠水燕談錄》,庫本為十卷,涵芬樓本也為十卷,表面上看起來卷數相同,一作對比,就可以知道庫本實際上只有九卷,它是將第四卷一分為二,湊成十卷的。還缺了兩篇序。內容也有許多訛誤。如卷六頁七九:“元祐四年夏,予初至河東……太守時蒲資政方到府未逾月,落職知虢州……未幾,王震待制自同複鎮蒲,七日,丁母夫人憂去。至九月……尋報滿中行龍圖自襄移蒲,十月到官,明年春病卒。”“七日”誤作“俱”,如果作俱,就得理解為王震與蒲宗孟都是因為母親去世而離開,然而文中已明白地告訴我們:蒲是在此王之前因為被禦史彈劾而“落職知虢州”,與母憂無關。又“滿中行”誤作“蒲中行”,連人的姓也搞錯了。中華書局點校本以涵芬樓本為底本,又以明抄本等作校勘,是比較好的本子,但後面附的佚文17條中,第3至10條及第12條都輯錯了,只有1、2、11、13至17條等9條確是佚文。

4、江少虞《事實類苑》,庫本僅63卷22門,不全。日本藏有全本,凡78卷28門,有上海古籍出版社標點本。

5、沈括《夢溪筆談》,現存有元大德本,已有影印本問世。又,沈括尚有《補筆談》3卷,《續筆談》1卷,庫本所無,胡道靜《新校注夢溪筆談》本均予收入,並作校注,是目前最佳本子。此外,予據《文獻通考》卷58所引《夢溪筆談》補一條(見《宋史新探》頁306)。

6、陸遊作有《老學庵筆記》和《續筆記》,四庫提到這兩種書,但後者失收。中華書局點校本兩者皆收,並作了校勘、輯佚,補充了二條材料,是目前最全的本子。

7、黃震《黃氏日抄》97卷,庫本缺三卷,其他數卷頗有缺頁。而上海圖書館有足本(元刻並配以二卷明本)。

8、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甲集,其中卷一“上德”,四庫本所收並非李文,而是雜取葉紹翁的《四朝聞見錄》中的甲集(1條)、乙集(2條)、丙集(5條)共8條,匯為一卷,並改“上德”為“君德”。今天,若查四庫光碟,《朝野雜記》中卷一原文如“慶元育宗子”等條,是找不見的。

9、劉克莊《後村集》,庫本僅五十卷,四部叢刊本《後村居士大全集》為一百九十六卷,庫本少了一百四十六卷。

10、朱熹《五朝名臣言行錄》和《三朝名臣言行錄》,原書所收各名臣言行錄之前均有較詳細的小傳(見四部叢刊本),庫本則大大節略了。趙普傳190字,庫本為22字,呂端傳73字,庫本僅13字,向敏中傳120字,庫本僅13字。畢士安傳125字,庫本12字。更重要的缺陷是內容的節略,如《范純仁言行錄》,原書三卷(《宋史》卷二百三),今已佚,唯此書收有佚文22條,是研究這位元名臣的珍貴資料,而庫本僅收9條,缺收半數以上。

11、羅大經《鶴林玉露》,庫本為16卷,今存之18卷本,分甲乙丙三編,比庫本多40條。中華書局點校本即以18卷本為底本。

12、羅泌《路史》,庫本缺羅泌自序,《餘論》前的宋費煇序,《發揮》後的宋曾大鼎序。(《欽定天祿琳琅書目》卷八)羅、曾二序,《全宋文》均 失收。

13、惠洪《冷齋夜話》十卷,日本元刊本比庫本多2條:卷三“一字未易工”,卷九“開井法禁蛇方”。其他條文內容頗有比庫本多者,如卷一“採石渡鬼”條多48字。2002年“全宋筆記”第二編此書之點校本以明稗海本為底本,而不知庫本上述問題,稗海本同樣存在。

(二)、有些書版本頗多,庫本所取不是最好的

1、司馬光編的《涑水記聞》,是他為了寫現代史而作調查的原始記錄,每條材料都注明是誰提供的,同一件事,有不同的說法的,他都如實記載下來,是為了將來與正史作對比考證用的,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但它只是稿本,司馬光死後流傳有多種本子,有2卷本、16卷本、8卷本之別,館臣不知司馬光編此書的意圖,對所謂重複的內容差不多的加以刪並,實際效果恰巧相反,使庫本成為“傳世各本中最不好的一種版本”(鄧廣銘師語),中華書局點校本以明抄2卷本為底本,與各家本子校勘而成,並作了輯佚,是目前最好的本子。但也存在一些缺陷,宋人小說本中有二條(卷8頁10、卷10頁9)失收,此外《永樂大典》卷19866頁2有1條,也應補入。

2、陳景沂《全芳備祖》前集二十七卷,後集三十一卷,是研究植物以及有關詩詞的專著,日本藏有宋元之際刻本,殘存前集十四卷,後集二十七卷,頗可正庫本之失。現有農業出版社影印本(配以抄本)可以利用。庫本缺陳景沂自序。我以此書前集卷19,與庫本對校,發現庫本缺梅聖俞《楝花》詩一首、楊誠齋《含笑花》詩一首(共三首缺其一)、陳景沂《含笑花》一首。詩人“蕭大山”誤作“蕭大川”,“陳止齋”誤作“陳山有”。桐花五言古詩散聯梅聖俞詩,萬年枝花條七言散句盧多遜詩,山茶花七言散句王梅溪詩,均失收詩人名。萬年枝花條任參政詩失收詩題注“任鼓院時作”。當然,也有庫本勝刻本處,如刻本失收楝花條碎錄和紀要條,唐詩人“裴迪”誤作“崔進”。比較而言,刻本明顯勝過庫本。

3、張耒的文集,有七十六卷本、六十五卷本、六十卷本、五十卷本、十三卷本之別,四庫提要著錄鮑士恭家藏本七十六卷,不知為什麼,實際所收卻是五十卷本,所缺甚多。今中華書局1990年點校本《張耒集》,集各家之長,是目前最好的本子。有關宋人文集各本之優劣,《宋人別集敘錄》所論甚詳,這裡只舉《張耒集》一例,其他可以概見。

4、李昉《太平御覽》,今有宋本傳世,有四部叢刊本及中華書局的影印本。另有經過精校的鮑刻本。這兩個本子各有優劣,總的說來,都比庫本好。

(三)傳世有兩種以上本子,且各有優劣者

1、晁公武《郡齋讀書志》有衢州二十卷本和袁州六卷本。四庫所收為袁州本。前者有四部叢刊本。兩本各有其價值,今人孫猛作合校,取衢本為底本,合校以原本,成為目前所見最善之本。

2、司馬光集傳世有三種本子:《文集》八十卷本、《增廣司馬溫公全集》一百十六卷本、《傳家集》八十卷本,三本篇數不同、內容互有出入,各有優劣。前二者均為南宋刻本,以《文集》為早,《文集》有四部叢刊本。四庫所收為《傳家集》本,不是最好的,其中不少題注有誤,但文集中也有脫誤者,可據此本補正。《增廣司馬溫公全集》中保存著世所罕見的司馬光日記(《日錄》和《手錄》),我在日本發現後曾作校注出版(1994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此全集現有日本汲古書院影印本。

3、方勺《泊宅編》,方勺先後寫過兩種本子:三卷本和十卷本,各有不同,庫本所收為三卷,此本收110條,十卷本收191條,其中107條不見於三卷本,但三卷本中也有26條為十卷本所無,中華書局點校本將兩者同時收入,成為現在最好的本子。

4、孫覿《鴻慶居士集》有三種版本:四十二卷、五十七卷、七十卷本,《四庫全書》所收為四十二卷本,所缺甚多,如為名將韓世忠所作墓誌銘,就失收了。七十卷本有而庫本無者文九百多篇、詩八十五首。庫本有而七十卷本無者文五十一篇、詩十一首。繆荃孫以七十卷本所溢出的詩文輯為《補遺》二十卷,刻入《常州先哲遺書後編》。

四 電子版《四庫全書》的新缺陷

電子版《四庫全書》的缺陷,除了上舉《四庫全書》的缺陷以外,又有新的缺陷。

其一,各書中表格中的內容一概不收,如《新唐書》的《宰相世系表》、《宋史》的《宰輔表》、《宗室世系表》,景定《建康志》的《建康表》,鹹淳《臨安志》的《秩官表》等,有些書以表為主,如《寶祐四年登科錄》,大量信息量是在表中,電子版全部缺收。

其二,有失誤率,打錯字的地方很不少,如“彰”字誤打作“彭”,如《長編》卷48咸平四年三月甲申,“並代州都部署歩軍都指揮使、彭信節度使髙瓊”,如果檢索“彰信”,這一條肯定會遺漏。成於眾手,錯誤本來就難免,加之,許多人並不熟悉古文,更容易出錯,這是可以理解的。有的就錯得莫名其妙,如洪邁《夷堅支丁》卷六記參知政事施钜“生於元祐壬申。”(參中華書局點校本頁1018)電子本卻將“生”誤打成“卒”,使這位南宋時才當上參知政事的施钜竟然早在北宋時就死了。

其三、有些字,《四庫全書》的抄寫者愛使用異體字,常見的有為、會、微、邊、候、傳、龜、揚、郎、瓜、寶等字。傳與傅常相混,如《宋史》有鐘傳的傳,然而打“鐘傳”二字,找不到此傳,因為它誤作“傅”字。制電子版的年輕人不認識這些異體字,只好空格,這類字或與此相聯繫的片語,你就無法檢索。三是正史和地方誌志中的均有表,其內容有重要的史料價值,但電子版均未錄入,無法檢索。

其四、避諱字,如玄、燁、曄、禎、弘、曆。

還有些字應該很容易查到,卻無從檢索。如庫本中的《負喧野錄》,無論打“負喧野錄”四個字,或“負喧野”、或“喧野錄”,都說“沒有查到符合條件的匹配”。

現在有了各種可供檢索的光碟,對輯佚工作帶來極大的方便,尤其是檢查是否複出,特別管用。但需要注意,可供檢索的光碟有其局限性,一是許多書還沒有收進去,二是已收入的有不少錯誤,三是檢索不能取代考證。檢索之後,發現分歧,必須認真細緻地加以鑒別,才能求得真解。

過分依賴光碟,其缺陷也會隨之而來,因為檢索可以幫助發現問題,但解決問題還得作認真細緻的考證,需要查找《四庫全書》以外的珍貴資料。這方面,我在四、六兩部分已舉了不少例子,這裡再舉一條僅用光碟而出現缺陷的例子:

如《文學遺產》2003年5期,張如安、傅璿琮《求真務實嚴格律己——從關於〈全宋詩〉訂補談起》為了彌補《全宋詩訂補》“粗疏的錯失”,為沈迥作傳時說:“按《浙江通志》卷一一五知台州欄下雲:沈迥,哲宗時任。《廣東通志》卷二六知康州軍州事欄下有沈迥,年代不詳。”(137頁)

按:這兩條顯然都是在《四庫全書》光碟中檢索到的,但是他們不知,在《四庫全書》以外還有更早更具體的材料,宋嘉定《赤城志》卷九知州條雲:“紹聖二年(1095)沈迥十二月二十八日以朝奉大夫兼,四年二月五日替。”知康州的材料最早見於明嘉靖《德慶州志》卷四。其實,這兩本書不難找到,前者有中華書局出版的宋元方志叢書本,後者有天一閣續刊本。只要稍微花一點工夫就能辦到,卻失之眉睫。這恐怕都是過於迷信四庫光碟作用的結果。

還需要指出四庫光碟所依據的是文淵閣本,而四庫全書現存還有文津閣本、文溯閣本、文瀾閣本,分別藏於國家圖書館、甘肅圖書館、浙江圖書館。文淵閣本是最早抄成的,以前人們以為其他幾個閣本都是照抄文淵閣本的,現在有人拿了文津閣本與之對照,發現兩者有很大不同,近年有人將文津閣本有而文淵閣缺的文集類內容全部影印出版,竟有好幾大本。說明兩者所抄的是不同的版本,現在文津閣本影印出版,兩本之間的其他文字差異肯定還有不少。當我們引用文淵閣本內容時,不要忘記再查一下文津閣本有沒有差別。如果能將其他兩閣與文淵閣本作一對比,將會有更多的發現。

主要參考文獻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清永瑢《四庫全書總目》,中華書局,1965年

四部叢刊,商務印書館影印本

明解縉《永樂大典》影印本,中華書局1986年

清徐松輯《宋會要輯稿》,影印本,中華書局1957年

唐宋史料筆記叢刊,中華書局點校本

宋江少虞《宋朝事實類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宋陳景沂《全芳備祖》,影印本,農業出版社1982年

明陶宗儀《說郛》,山西祁縣圖書館藏順治四年本

張伯偉編校《稀見本宋人詩話四種》,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李裕民《四庫提要訂誤》(增訂本),中華書局2005年

祝尚書《宋人別集敘錄》,中華書局1999年

宋劉安節撰。其編次頗無法,首以奏議,次以表,次以疏狀,是矣。而以功德疏入之疏狀,則為失倫。又次以應酬諸啟冠墓銘之前,又次以祭文、青詞,冠經義、論策之前,則顛倒尤甚。(《總目》卷一五五)

《忠肅集》三卷,宋傅察撰。而請東封、頌西封以及青詞、疏文、祝文,尤宣政間道教盛行,隨俗所作,皆不足為典要。(《總目》卷一五五)

《丹陽集》二十四卷,宋葛勝仲撰。惟青詞、功德疏、教坊致語之類,沿宋人陋例,一概濫載于集中,殊乖文體,流傳旣久,姑仍其舊,付諸無譏之列可矣。(《總目》卷一五六)

按:卷前提要作:“惟青詞、功德疏、教坊致語之類,沿宋人陋例,一概濫載于集中,殊乖文體,今凜遵聖訓,庶益為全美雲。”則前一提要修時“姑仍其舊”,尚屬手下留情,後來,乾脆將青詞“並從刪削”,並修改提要。

《蘆川歸來集》五卷,附錄一卷,宋張元幹撰。《永樂大典》本。“其集今有抄本……及考《永樂大典》所載,則所佚諸篇厘然具在,今裒集成帙,與鈔本互相勘校,刪其重複,補其殘缺,定為五卷。元幹詩格頗遒,雜文多禪家疏文、道家青詞,今從芟削。”(《總目》卷一五八)

按:卷前提要又將後四句改為:

“定為十卷。元幹詩格頗遒,雜文題跋諸篇具有蘇、黃遺意,蓋耳目漸染之故也。”

此本十卷與上述五卷不同,卷數雖然增多,但依然無雜文青詞,顯然為館臣所刪,而不提“芟削”,不知何故要掩蓋其芟削之事。

《四庫全書考證》卷八一此條有:“卷十一茶牓:大目溪邊誰論去來之相,小華峯下聿新圍繞之儀。原本目訛因,案《一統志》侯官縣大穆溪,一名大目溪,今據改。”

據此,則青詞當在卷十一中,起初未刪,故作校勘時,作了考證,寫出校記,其後刪去,而忘了改動校記,露出了“芟削”的痕跡。

今《四庫全書》所據的抄本原件已無由得見,可見者尚有殘抄本雜文三卷,其中便保存著被館臣“芟削”之青詞疏文多篇。(見祝尚書《宋人別集敘錄》頁843)

《雪山集》十六卷,宋王質撰。至集中青詞一體,本非文章之正軌,謹欽遵諭旨於繕錄之本,姑仍其舊,於刋刻之本,則槪予芟除。又如會慶節功德疏、福地緣化疏、眞如修禦書閣疏、天申節開啟疏、滿散疏、水陸修齋懴經諸疏及化緣修造榜文諸篇,亦皆語涉異教,刋本並為削去,以示別裁焉。(《總目》卷一五九)

《網山集》八卷,宋林亦之撰。青詞募疏之類,不軌於正者,又居一卷,殊不類克莊之所稱。其編次尤為猥雜,疑原集散佚,無識者掇拾叢殘,重編此本,故遺其菁華,而存其糟粕也。宋人撰著,傳者日稀,既未睹其全帙,姑以此本著錄,備插架之一種雲爾。(《總目》卷一五九)

《攻媿集》一百一十二卷,宋樓鑰撰。兩淮鹽政采進本。“至第四十八卷、第八十卷、第八十一卷、第八十二卷有青詞、朱表、齋文、疏文之謹稟承聖訓,槪從刪削,重編為一百一十二卷,用聚珍版摹印以廣其傳。”(《總目》卷一五九)以上所刪之文,僅見于傅增湘校補本。

《疊山集》五卷,宋謝枋得撰。惟原本有《蔡氏宗譜》一首,末署至元二十五年,其詞氣不類枋得,確為偽託。又有《賀上帝生辰表》、《許旌陽飛升日賀表》,此類凡十餘篇,皆似道流青詞,非枋得所宜有,亦決非枋得所肯作,其為贗本誤收,亦無疑義。今並加刋削,不使其亂眞焉。類凡一百六十七篇,均非文章之正軌。(《總目》卷一六四)

《水雲村稿》十五卷,元劉塤撰。其文集舊有二本,一曰水雲村泯稿,乃明洪武間其孫瑛所手抄,篇目無多,而多雜采《隱居通議》中語綴輯成帙,不為完本。一卽此本,乃其裔孫凝收拾遺佚別加排次搜采,較為賅備,惟原目二十卷,而所存止十五卷,自十六卷以下有錄無書,當由傳寫者失之。然此五卷所載皆青詞、祝文,無關體要之作,其存佚無足為重輕,則雖缺猶不缺矣。(《總目》卷一六六)

《榘庵集》十五卷,元同恕撰。惟祈禳青詞,本非文章正體,恕素以明道興教自任,更不宜稍涉異端,乃率爾操觚,殊為失檢,今以其原集所有,姑附錄之,而並糾其失於此焉。(《總目》卷一六七)

《夢觀集》五卷,元釋大圭撰。其集本二十四卷,首為夢法一卷,夢偈一卷,夢事一卷,次為詩六卷,次為文十五卷。所謂夢法、夢偈、夢事者皆宗門語錄,不當列之集中,雜文亦多青詞、疏引,不出釋氏之本色,皆無可取……今刪除其夢法等卷,並刪除其雜文,惟錄古今體詩編為五卷。沙礫旣捐,精華斯露,取長棄短,期於不失雅音,其三乘宗旨,聽釋氏之徒自傳之,固不必為彼法計也。(《總目》卷一六七)

其實青詞也有一定的用處,提要某些考證即曾使用。如:考證韓元吉的《南澗甲乙稿》取名的來由時說:“歸老于南澗,因自號南澗翁,並以名集。南澗者,一在建安城南,為鄭氏別業,見本集詩序。一在廣信溪南,見《書錄解題》。詳其《南澗新居成建醮青詞》,似乎非建安之南澗,當以廣信為是也。”(《總目》卷一六0)今《南澗甲乙稿》系館臣輯自《永樂大典》者,提要既引其《南澗新居成建醮青詞》,則當時輯有其文,提要明知此文有一定用處,但庫本仍然刪去,且未提刪去二字。

5、刪除序跋。序跋是瞭解作者及著作意圖、內容、時間的極重要的資料,然而四庫本經常失收,僅以《四庫全書》子部小說家類雜事之屬的宋人著作為例,自《賈氏談錄》至《四朝聞見錄》,共收書52種,其中有序跋者27種,四庫本缺13種(序10、跋3),所缺比例近50%,具體書名如下:宋錢易《南部新書》、王辟之《澠水燕談錄》、歐陽修《歸田錄》,範鎮《東齋記事》,吳處厚《青箱雜記》、錢世昭《錢氏私志》、蘇轍《龍川別志》、趙德麟《侯鯖錄》、魏泰《東軒筆錄》、方勺《泊宅編》缺序,王明清《揮麈三錄》、《揮麈餘話》缺跋,中華書局點校本均據他本補。王明清《玉照新志》缺序、《道山清話》缺跋,上海古籍出版社點校本據他本補。

《大明一統志》省去《目錄》和《大明一統志圖敘》。

《翰苑新書》,庫本提要引到的明陳文燭序,也被削除,致讀者想瞭解全文,無從得見。幸而今書目文獻出版社影印明本,保存此序,由其落款,知系明萬曆辛卯(十九年,1591)所撰,另有崇禎十三年岳淩霄序。

《毛詩集解》二十五卷,提要雲:“宋段昌武撰。昌武字子武,廬陵人。焦竑《國史經籍志》作段文昌,蓋因唐段文昌而誤。朱睦㮮《授經圖》作段武昌,則傳寫倒其文也。其始末無考。惟書首載其從子維清請給據狀,稱先叔朝奉昌武以詩經而兩魁秋貢,以累舉而擢第春官而已。”(《總目》卷十五)此“給據狀”提供了有關段昌武生平的資料,可惜今庫本不收,更多的情況就無從知道了。

6、刪除附錄中的重要材料。如宋葉時《禮經會元》四卷,書前原有宋人撰的《竹埜先生傳》(見《總目》卷十九),這是瞭解葉時生平唯一完整的資料,收入《四庫全書》時卻將它刪去了。

二 《四庫全書》館臣輯佚本之缺陷

館臣從《永樂大典》中輯出了385種書,置於存目的125種(經部8種,史部37種,子部71種,集部9種)不在本文討論之內。收入四庫全書的260種書中,有36種是當時並未採訪到,實際並沒有散佚,其他則確實散佚了。

四庫輯本的通病是失輯率比較高,欒貴明利用現存《永樂大典》殘本與四庫別集輯本作對比,發現遺漏甚多,便補作了《四庫別集拾遺》,書中作了統計,說其失輯率極高。在這裡,我要為四庫館臣說句好話,事實上,他們總的失輯率遠沒有那樣高,《永樂大典》各韻下所引的書都用紅筆書寫,一眼可以看清,館臣的輯佚做法是,先由館臣逐卷查要輯的書,一般只查紅筆書寫的書名,簽出後,由書手抄錄,再交館臣編纂成書。欒貴明輯的“別集”遺文有個特殊情況,即其中不少詩文是從《永樂大典》所引地方誌等書中間接輯出的。而經史子類之書,在地方誌中引用比較少,所以失輯的情況不會那麼多。如《續資治通鑒長編》、《建炎以來系年要錄》、《中興小紀》,《永樂大典》中是整本收入的,只要照抄就行,如果抄寫無誤,就沒有失輯率。

一、世無傳本的輯佚本。如《續資治通鑒長編》、《建炎以來系年要錄》、《中興小紀》、《舊五代史》等。這是《四庫全書》中最有價值的部分,是無可替代的。但它仍有缺點,主要是

1、《舊五代史》,是失傳已久的書,館臣的輯錄為今人的利用帶來很大的好處,現在中華書局點校的本子即以此為底本。此書經許多學者研究,發現它存在不少缺點,一是現在尚有不少佚文能見到,而它失收了;二是誤收,有些采自《冊府元龜》的材料,本是五代實錄中的內容。三、體例上沒有完全按原樣恢復。故有重輯的必要,近年來,陳智超和陳尚君各自作了輯佚,後者輯本已經問世,書中大量引用《冊府元龜》的材料,但無足夠的證據證明必為《舊五代史》之文,其中多數當出自實錄,只可視為五代史料彙編,不能斷定必為《舊五代史》之佚文。

2、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五百二十卷,這是研究北宋史必不可少的史書。但缺了徽、欽二朝,神、哲二朝也有部分殘缺。晚清有人根據《長編紀事本末》作了《長編拾補》六十卷,中華書局有點校本。但《拾補》所輯尚有許多遺漏,我現在新輯得近4萬字。

3、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二百卷,此書是研究宋高宗一朝最詳備的編年史。

4、熊克《中興小紀》四十卷,此書與《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輿地紀勝》等書所引的內容相校,有不少遺漏。此書實際上是作者所作高宗一朝編年史的簡本。今有其所作另一部《皇朝中興紀事本末》,則是繁本,現存七十六卷,載建炎元年至紹興二十年事,比《小紀》同時期的記載多了近十萬字,可惜是書缺失了紹興二十一年至三十二年事,兩書可以比較使用。

5、王讜《唐語林》八卷,周勳初校證本增輯佚文,並作注釋,是最精善之本。1987年中華書局出版。

二、世上仍有傳本者。

[一]、傳世之本已殘者:有其他版本可與四庫本互相補充者,如

1、程俱《麟台故事》,有宋刊殘本,可互相補充,現有2000年中華書局點校本,同時收入這兩種本子,並作校勘,另輯佚文2條。此外,予從《永樂大典》中輯得一條、《宋會要稿》中輯得2條。

2、李心傳《舊聞證誤》,是宋代考據學的代表作,有宋刊殘本,可互相補充,現有中華書局點校本,即以庫本為底本,將宋本有而庫本無的30條作為補遺,置於書末。《宋會要輯稿》中尚有此書佚文三條,予已載入《四庫提要訂誤(增訂本)》頁177與178中,可以參看。

3、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證》,現存有宋刊殘本。已收入叢書集成本中。從宋本可以看到四庫所恢復的體例與原本並不相同。

4、洪邁《夷堅志》是宋代著名的筆記小說,是研究宋代文史、社會風俗的寶庫,庫本所收僅支甲至支戊50卷,且缺五集的序。現存有影宋抄本甲、乙、丙、丁志80卷,支甲至支戊有明抄本,各集前均有序,中華書局點校本即將兩者收入,並補以後人輯錄的《夷堅志補》25卷,再補、三補各1卷,是目前最好的本子。但仍有遺漏及失誤,不少人又作了補正,今後再版時如能據此補訂,那就是最足的本子了。

6、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二十二卷,有元刊殘本及舊抄本,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以聚珍本為底本,校以元本及盧氏稿本,是目前最好的本子。庫本略有遺漏。如缺馬永易《元和朋黨錄》一卷及《實賓錄》。(見《文獻通考》卷196、卷228)

7、《易象義》,有殘宋本。

8、《寶刻類編》,有宋抄殘本。

9、《緣督集》二十卷,有明抄本四十卷,缺卷二十七至卷三十。

[二]、傳世有全本,卷數或條目比庫本多者

1、元辛文房《唐才子傳》八卷,日本存原本十卷。現有今人的校注本。

2、張氏《可書》,庫本收51則,明穴硯齋抄本收114則。中華書局點校本以後者為底本,校以庫本等版本,是目前最佳的本子。

3、吳淑《江淮異人錄》,明正統道藏所收為足本。

4、陳元靚《歲時廣記》,庫本僅四卷,叢書集成本為四十一卷。

5、高似孫《緯略》影宋本,比四庫本多自序一篇,文七條。見楊守敬《日本訪書志》卷七、頁114至118。

6、陳傑《自堂存稿》四卷,存清抄足本十三卷,藏湖南省圖書館。

7、元劉敏中《中庵集》二十卷,元刊本二十五卷。

8、明謝肅《密庵集》八卷,四部叢刊本影印洪武本十卷。

9、明錢宰《臨安集》六卷,有舊抄本十卷。

[三]、傳世有全本品質較高訛誤較少者

1、題司馬光《切韻指掌圖》,有影宋本、舊抄本。

2、邵伯溫《易學辨惑》,明陳繼儒《邵康節外紀》內附載。

3、程大昌《禹貢山川地理圖》,有影宋本。

4、《急救仙方》,有道藏本。

5、《珞琭子》,續古逸叢書影宋本。

6、《元元棋經》,高昌秘笈甲集重印元刊本。

7、《敬齋古今注》,藕香零拾重刊明萬曆本。

以上各本均有影印本,便於查找利用。

8、蕭楚《春秋辨疑》,有元刊本。

9、《帝範》,日本藏原本。

6、《知言》,有明刊本。

7、蘇軾、沈括《蘇沈良方》,有明抄本。近楊渭生作整理,收入新編《沈括全集》中。

8、《濟生方》,有宋本。

10、《夏侯陽算經》,有影宋抄本。

11、《數學九章》,有明抄本。

13、《人倫大統賦》,有元抄本。

16、李光《莊簡集》,有明抄本。

17、《泠然齋集》,存。

18、《籃山集》,有明正統刻本。

19、《籃澗集》,有洪武刻本。

[四]、今《永樂大典》尚存者

1、《易緯乾坤鑿度》,見《永樂大典》卷14708。

2、《守城錄》,見《永樂大典》卷8339。

3、《燕丹子》,見《永樂大典》卷4908。

以上[二]至[四]所舉各書,均優於四庫本,讀者應注意,在使用時最好選用上述各本。

三 《四庫全書》所采傳世本之缺陷

《四庫全書》採用的本子,有完整的和不全的兩類。後者比前者更需要利用足本,故作重點討論。

(一)、庫本並非足本者,最好應利用足本

1、陶宗儀《說郛》,這是人們常用的叢書,它收入了許多罕見的著作。現在流傳的有兩種本子,一是順治時宛委山堂本,一是商務印書館據明本印的百卷本,兩種所收書種類與內容均有很大不同,各有價值。四庫本採用的是前者。提要聲稱一仍其舊,其實不然。順治本所錄應為1248種,除原缺以外,四庫館臣並未“仍其舊”,以山西祁縣圖書館藏順治四年本校之,發現四庫本刪去了42種。有王鍵《刑書釋名》(卷12),《西林日記》(卷19),《壺中贅錄》(卷22),劉禹錫《因論》、柳宗元《晉問》(卷25),陳賓《桃源手聽》(卷28),《然藜餘筆》(卷31),張讀《宣室志》、劉餗《傳載》(卷32),《避戎嘉話》(卷37),王明清《避亂錄》(卷38),《朝野遺記》、《朝野僉言》、袁申儒《蜀道征討比事》(卷49),武珪《燕北雜記》(卷50),《晉史乘》、《楚史檮杌》(卷53),宇文懋昭《金志》、葉隆禮《遼志》、洪皓《松漠記聞》、文惟簡《虜廷事實》、方鳳《夷俗考》、陳准《北風揚沙錄》(卷55),孟珙《蒙韃備錄》、程大昌《北邊備對》、王易《燕北錄》、胡嶠《陷虜記》(卷56)。戚輔之《遼東志略》(卷62),陸遊《緒訓》、蘇洵《蘇氏族譜》(卷71),呂大忠《呂氏鄉約》、范仲淹《義莊規矩》、袁采《世范》、鄭太和《鄭氏家範》(卷71),蒲處貫《保生要錄》(卷75),張彥遠《名畫記》、《名畫獵精》、馬朗《采畫錄》、釋仁顯《廣畫錄》(卷90),段成式《諾臯記》、陸勳《集異志》(卷116),幹寶《捜神記》(卷117)。以上多數與少數民族有關,為避清諱而刪,有些如家訓、族譜、繪畫之類的書,並不犯諱,不知為什麼也被刪去。

讀者在利用此書時應注意,一、最好找未刪的順治版宛委山堂本。二、充分利用明本或稱商務印書館本。此本,張宗祥稱其至少有三大優點:“《事始》、《續事始》,世無傳本,一善也;《雲穀雜記》雖非全本,然較武英殿本已多二十餘條,《意林》世所傳皆五卷,此書所收為六卷本,二善也;《老學庵續筆記》有目無書久矣,四庫各閣皆無,此獨有之,三善也。”

2、《宋史全文》是完整的宋代編年史,此書有元刊本,文海出版社影印本,與庫本相比,庫本卷一七缺建炎三年九月丙午至十二月底、卷一八紹興二年八月末至十二月末。元本則是完整的。李之亮據庫本作整理,大概不知有元刊本,竟未發現庫本有缺,而稱“庫本這個抄本本來就很好”(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致其標點本純用庫本,失收以上兩部分。

3、王辟之《澠水燕談錄》,庫本為十卷,涵芬樓本也為十卷,表面上看起來卷數相同,一作對比,就可以知道庫本實際上只有九卷,它是將第四卷一分為二,湊成十卷的。還缺了兩篇序。內容也有許多訛誤。如卷六頁七九:“元祐四年夏,予初至河東……太守時蒲資政方到府未逾月,落職知虢州……未幾,王震待制自同複鎮蒲,七日,丁母夫人憂去。至九月……尋報滿中行龍圖自襄移蒲,十月到官,明年春病卒。”“七日”誤作“俱”,如果作俱,就得理解為王震與蒲宗孟都是因為母親去世而離開,然而文中已明白地告訴我們:蒲是在此王之前因為被禦史彈劾而“落職知虢州”,與母憂無關。又“滿中行”誤作“蒲中行”,連人的姓也搞錯了。中華書局點校本以涵芬樓本為底本,又以明抄本等作校勘,是比較好的本子,但後面附的佚文17條中,第3至10條及第12條都輯錯了,只有1、2、11、13至17條等9條確是佚文。

4、江少虞《事實類苑》,庫本僅63卷22門,不全。日本藏有全本,凡78卷28門,有上海古籍出版社標點本。

5、沈括《夢溪筆談》,現存有元大德本,已有影印本問世。又,沈括尚有《補筆談》3卷,《續筆談》1卷,庫本所無,胡道靜《新校注夢溪筆談》本均予收入,並作校注,是目前最佳本子。此外,予據《文獻通考》卷58所引《夢溪筆談》補一條(見《宋史新探》頁306)。

6、陸遊作有《老學庵筆記》和《續筆記》,四庫提到這兩種書,但後者失收。中華書局點校本兩者皆收,並作了校勘、輯佚,補充了二條材料,是目前最全的本子。

7、黃震《黃氏日抄》97卷,庫本缺三卷,其他數卷頗有缺頁。而上海圖書館有足本(元刻並配以二卷明本)。

8、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甲集,其中卷一“上德”,四庫本所收並非李文,而是雜取葉紹翁的《四朝聞見錄》中的甲集(1條)、乙集(2條)、丙集(5條)共8條,匯為一卷,並改“上德”為“君德”。今天,若查四庫光碟,《朝野雜記》中卷一原文如“慶元育宗子”等條,是找不見的。

9、劉克莊《後村集》,庫本僅五十卷,四部叢刊本《後村居士大全集》為一百九十六卷,庫本少了一百四十六卷。

10、朱熹《五朝名臣言行錄》和《三朝名臣言行錄》,原書所收各名臣言行錄之前均有較詳細的小傳(見四部叢刊本),庫本則大大節略了。趙普傳190字,庫本為22字,呂端傳73字,庫本僅13字,向敏中傳120字,庫本僅13字。畢士安傳125字,庫本12字。更重要的缺陷是內容的節略,如《范純仁言行錄》,原書三卷(《宋史》卷二百三),今已佚,唯此書收有佚文22條,是研究這位元名臣的珍貴資料,而庫本僅收9條,缺收半數以上。

11、羅大經《鶴林玉露》,庫本為16卷,今存之18卷本,分甲乙丙三編,比庫本多40條。中華書局點校本即以18卷本為底本。

12、羅泌《路史》,庫本缺羅泌自序,《餘論》前的宋費煇序,《發揮》後的宋曾大鼎序。(《欽定天祿琳琅書目》卷八)羅、曾二序,《全宋文》均 失收。

13、惠洪《冷齋夜話》十卷,日本元刊本比庫本多2條:卷三“一字未易工”,卷九“開井法禁蛇方”。其他條文內容頗有比庫本多者,如卷一“採石渡鬼”條多48字。2002年“全宋筆記”第二編此書之點校本以明稗海本為底本,而不知庫本上述問題,稗海本同樣存在。

(二)、有些書版本頗多,庫本所取不是最好的

1、司馬光編的《涑水記聞》,是他為了寫現代史而作調查的原始記錄,每條材料都注明是誰提供的,同一件事,有不同的說法的,他都如實記載下來,是為了將來與正史作對比考證用的,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但它只是稿本,司馬光死後流傳有多種本子,有2卷本、16卷本、8卷本之別,館臣不知司馬光編此書的意圖,對所謂重複的內容差不多的加以刪並,實際效果恰巧相反,使庫本成為“傳世各本中最不好的一種版本”(鄧廣銘師語),中華書局點校本以明抄2卷本為底本,與各家本子校勘而成,並作了輯佚,是目前最好的本子。但也存在一些缺陷,宋人小說本中有二條(卷8頁10、卷10頁9)失收,此外《永樂大典》卷19866頁2有1條,也應補入。

2、陳景沂《全芳備祖》前集二十七卷,後集三十一卷,是研究植物以及有關詩詞的專著,日本藏有宋元之際刻本,殘存前集十四卷,後集二十七卷,頗可正庫本之失。現有農業出版社影印本(配以抄本)可以利用。庫本缺陳景沂自序。我以此書前集卷19,與庫本對校,發現庫本缺梅聖俞《楝花》詩一首、楊誠齋《含笑花》詩一首(共三首缺其一)、陳景沂《含笑花》一首。詩人“蕭大山”誤作“蕭大川”,“陳止齋”誤作“陳山有”。桐花五言古詩散聯梅聖俞詩,萬年枝花條七言散句盧多遜詩,山茶花七言散句王梅溪詩,均失收詩人名。萬年枝花條任參政詩失收詩題注“任鼓院時作”。當然,也有庫本勝刻本處,如刻本失收楝花條碎錄和紀要條,唐詩人“裴迪”誤作“崔進”。比較而言,刻本明顯勝過庫本。

3、張耒的文集,有七十六卷本、六十五卷本、六十卷本、五十卷本、十三卷本之別,四庫提要著錄鮑士恭家藏本七十六卷,不知為什麼,實際所收卻是五十卷本,所缺甚多。今中華書局1990年點校本《張耒集》,集各家之長,是目前最好的本子。有關宋人文集各本之優劣,《宋人別集敘錄》所論甚詳,這裡只舉《張耒集》一例,其他可以概見。

4、李昉《太平御覽》,今有宋本傳世,有四部叢刊本及中華書局的影印本。另有經過精校的鮑刻本。這兩個本子各有優劣,總的說來,都比庫本好。

(三)傳世有兩種以上本子,且各有優劣者

1、晁公武《郡齋讀書志》有衢州二十卷本和袁州六卷本。四庫所收為袁州本。前者有四部叢刊本。兩本各有其價值,今人孫猛作合校,取衢本為底本,合校以原本,成為目前所見最善之本。

2、司馬光集傳世有三種本子:《文集》八十卷本、《增廣司馬溫公全集》一百十六卷本、《傳家集》八十卷本,三本篇數不同、內容互有出入,各有優劣。前二者均為南宋刻本,以《文集》為早,《文集》有四部叢刊本。四庫所收為《傳家集》本,不是最好的,其中不少題注有誤,但文集中也有脫誤者,可據此本補正。《增廣司馬溫公全集》中保存著世所罕見的司馬光日記(《日錄》和《手錄》),我在日本發現後曾作校注出版(1994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此全集現有日本汲古書院影印本。

3、方勺《泊宅編》,方勺先後寫過兩種本子:三卷本和十卷本,各有不同,庫本所收為三卷,此本收110條,十卷本收191條,其中107條不見於三卷本,但三卷本中也有26條為十卷本所無,中華書局點校本將兩者同時收入,成為現在最好的本子。

4、孫覿《鴻慶居士集》有三種版本:四十二卷、五十七卷、七十卷本,《四庫全書》所收為四十二卷本,所缺甚多,如為名將韓世忠所作墓誌銘,就失收了。七十卷本有而庫本無者文九百多篇、詩八十五首。庫本有而七十卷本無者文五十一篇、詩十一首。繆荃孫以七十卷本所溢出的詩文輯為《補遺》二十卷,刻入《常州先哲遺書後編》。

四 電子版《四庫全書》的新缺陷

電子版《四庫全書》的缺陷,除了上舉《四庫全書》的缺陷以外,又有新的缺陷。

其一,各書中表格中的內容一概不收,如《新唐書》的《宰相世系表》、《宋史》的《宰輔表》、《宗室世系表》,景定《建康志》的《建康表》,鹹淳《臨安志》的《秩官表》等,有些書以表為主,如《寶祐四年登科錄》,大量信息量是在表中,電子版全部缺收。

其二,有失誤率,打錯字的地方很不少,如“彰”字誤打作“彭”,如《長編》卷48咸平四年三月甲申,“並代州都部署歩軍都指揮使、彭信節度使髙瓊”,如果檢索“彰信”,這一條肯定會遺漏。成於眾手,錯誤本來就難免,加之,許多人並不熟悉古文,更容易出錯,這是可以理解的。有的就錯得莫名其妙,如洪邁《夷堅支丁》卷六記參知政事施钜“生於元祐壬申。”(參中華書局點校本頁1018)電子本卻將“生”誤打成“卒”,使這位南宋時才當上參知政事的施钜竟然早在北宋時就死了。

其三、有些字,《四庫全書》的抄寫者愛使用異體字,常見的有為、會、微、邊、候、傳、龜、揚、郎、瓜、寶等字。傳與傅常相混,如《宋史》有鐘傳的傳,然而打“鐘傳”二字,找不到此傳,因為它誤作“傅”字。制電子版的年輕人不認識這些異體字,只好空格,這類字或與此相聯繫的片語,你就無法檢索。三是正史和地方誌志中的均有表,其內容有重要的史料價值,但電子版均未錄入,無法檢索。

其四、避諱字,如玄、燁、曄、禎、弘、曆。

還有些字應該很容易查到,卻無從檢索。如庫本中的《負喧野錄》,無論打“負喧野錄”四個字,或“負喧野”、或“喧野錄”,都說“沒有查到符合條件的匹配”。

現在有了各種可供檢索的光碟,對輯佚工作帶來極大的方便,尤其是檢查是否複出,特別管用。但需要注意,可供檢索的光碟有其局限性,一是許多書還沒有收進去,二是已收入的有不少錯誤,三是檢索不能取代考證。檢索之後,發現分歧,必須認真細緻地加以鑒別,才能求得真解。

過分依賴光碟,其缺陷也會隨之而來,因為檢索可以幫助發現問題,但解決問題還得作認真細緻的考證,需要查找《四庫全書》以外的珍貴資料。這方面,我在四、六兩部分已舉了不少例子,這裡再舉一條僅用光碟而出現缺陷的例子:

如《文學遺產》2003年5期,張如安、傅璿琮《求真務實嚴格律己——從關於〈全宋詩〉訂補談起》為了彌補《全宋詩訂補》“粗疏的錯失”,為沈迥作傳時說:“按《浙江通志》卷一一五知台州欄下雲:沈迥,哲宗時任。《廣東通志》卷二六知康州軍州事欄下有沈迥,年代不詳。”(137頁)

按:這兩條顯然都是在《四庫全書》光碟中檢索到的,但是他們不知,在《四庫全書》以外還有更早更具體的材料,宋嘉定《赤城志》卷九知州條雲:“紹聖二年(1095)沈迥十二月二十八日以朝奉大夫兼,四年二月五日替。”知康州的材料最早見於明嘉靖《德慶州志》卷四。其實,這兩本書不難找到,前者有中華書局出版的宋元方志叢書本,後者有天一閣續刊本。只要稍微花一點工夫就能辦到,卻失之眉睫。這恐怕都是過於迷信四庫光碟作用的結果。

還需要指出四庫光碟所依據的是文淵閣本,而四庫全書現存還有文津閣本、文溯閣本、文瀾閣本,分別藏於國家圖書館、甘肅圖書館、浙江圖書館。文淵閣本是最早抄成的,以前人們以為其他幾個閣本都是照抄文淵閣本的,現在有人拿了文津閣本與之對照,發現兩者有很大不同,近年有人將文津閣本有而文淵閣缺的文集類內容全部影印出版,竟有好幾大本。說明兩者所抄的是不同的版本,現在文津閣本影印出版,兩本之間的其他文字差異肯定還有不少。當我們引用文淵閣本內容時,不要忘記再查一下文津閣本有沒有差別。如果能將其他兩閣與文淵閣本作一對比,將會有更多的發現。

主要參考文獻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清永瑢《四庫全書總目》,中華書局,1965年

四部叢刊,商務印書館影印本

明解縉《永樂大典》影印本,中華書局1986年

清徐松輯《宋會要輯稿》,影印本,中華書局1957年

唐宋史料筆記叢刊,中華書局點校本

宋江少虞《宋朝事實類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宋陳景沂《全芳備祖》,影印本,農業出版社1982年

明陶宗儀《說郛》,山西祁縣圖書館藏順治四年本

張伯偉編校《稀見本宋人詩話四種》,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李裕民《四庫提要訂誤》(增訂本),中華書局2005年

祝尚書《宋人別集敘錄》,中華書局1999年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