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論語五分鐘|論“擇不善而改”的重要性: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原文:“三人行, 必有我師焉。 擇其善者而從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 《論語·述而》

釋義:別人的言行舉止, 必定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 選擇別人好的學習, 看到別人缺點, 反省自身有沒有同樣的缺點, 如果有, 加以改正。

三人而行, 擇善而從

“三”, 是一個基本的單位, 是一個虛數, 極言很多。 三、六、九、百、十、千都一樣, 此句中泛指多個人。

而很多人一起共事, 其中定會有在某方面比自己優秀的朋友, 看到別人身上的優點, 學習別人為人處世的長處, 擇其善者而從之, 見人之善就學, 這是虛心好學的精神。

此處的“師”非老師, 而是“效法”。

如是老師, 那麼所有的人都可以做老師了。 拜好人為師, 大多數人可以做到。 但是要拜惡人為師, 恐怕只有惡人了。 更何況古代有話叫:“一日為師, 終身為父”, 這個師怕是更拜不得了。 效法就是模仿去做的意思, 在此處就很通了。

不善者的教訓也要加以吸收

孔子的“三人行, 必有我師焉”這句話, 受到後代知識份子的極力讚賞。 虛心向別人學習的精神十分可貴, 但更可貴的是, 不僅要以善者為師, 而且以不善者的失敗教訓為師。

現代社會, 人們習慣於只看到只學習“善者”的長處, 往往忽略了總結失敗的“不善者”的經驗教訓, 並加以改正。 實際上, 壞人也是我們的“老師”, 是一個反面的教材, 是我們審視與檢驗自己的物件。

好人和壞人都是價值判斷和成長的參照

注重向成功的人學習,

固然很重要;但是更重要更關鍵的在於, 關注人生的挫折與反面的教材, 擇不善而改, 往往更加難得。

這兩方面一個是上限一個是下限, 一個是高線一個是底線, 構成了我們學習的範圍, 成長的要素。

人們常犯的一個毛病——就是往往看自己的優點, 找他人的缺點;或者只看自己的優點和他人的缺點, 看不到自己的缺點和他人的優點;愛拿自己的長處與他人的短處相比。

在與人相處中, 就表現為對優於己、強於己者不服氣;對有缺點錯誤者鄙視、嫌棄;嚴于責人而寬於責己。 這樣, 既堵塞了向他人學習提高自己的道路, 也難免造成人際間的不和諧, 以至發生衝突。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