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市民冒雨觀看新生代非遺傳承人現場PK

新生代非遺傳承人在面塑項目中同台競技。

烏干達手藝人卡吉姆現場展示樹皮畫。

傳統織造工藝傳承人現場活態展示。

國際非遺大展展廳一角。

6月10日, 備受矚目的第六屆國際非遺節在成都盛大開幕。 隆重的開幕式、燒腦的國際論壇、傳統的表演藝術和民間節氣展演、國際非遺大展、非遺競技成果展、中國傳統表演藝術進社區和主題分會場活動、非遺傳播推廣等7大主體活動和9大分會場活動精彩紛呈。 未來9天, 來自全世界的1100多項非遺項目彙聚國際非遺博覽園, 一起“烹飪”出一場歷史與文化的饕餮盛宴。

沒有樂譜的天籟之音

成都的蜀派古琴, 阿壩的安多彈唱藏族祝福歌, 甘孜的康定溜溜調, 涼山的阿都高腔, 嘉陵江的號子喊出了千年的追求, 羌族多聲部為出征的將士壯行, 倉山大樂震天下, 黃絲螞螞有名堂。 一場音樂會都未必能窮盡的四川天籟之音,

在四川省非遺保護中心的一場展覽中, 奏響了華麗的樂章。

為了籌備這場《天籟之音——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聲音檔案視聽展》四川省非遺保護中心、四川廣播電臺岷江音樂台連袂組成的專家採訪組歷時兩年, 行程一萬五千公里, 採訪了2000多位非遺傳承人, 搶救性發掘、記錄了60個小時的音訊資料。

在展覽現場, 市民參觀了對這些音樂類非遺專案的圖文介紹之後, 還能觀看高清採訪視頻, 或者掃描二維碼、戴上耳機聆聽原聲再現。 喜歡音樂的朋友, 當然不能錯過傳承人在活態展示區現場獻唱。 這場原生態的音樂會直播通過封面新聞、華西都市報官微等多個平臺全網推送之後, 超過26萬人線上圍觀, 眾多網友異口同聲地留言表示“震撼”。

流傳於彝族地區的“阿惹妞”(我的么表妹), 既是一部表達愛情的長篇史詩, 又是彝族青年男女互訴愛慕的情歌。 來自涼山州雷波縣的楊軍幾、商樹芳是一對表兄妹組合, 他們用彝族語言演唱了一曲《阿惹妞》, 清澈嘹亮的嗓音引得觀眾連連叫好。 有趣的是, 這首歌曲沒有歌詞、也沒有樂譜, 他們從祖輩口口相傳至今, 特別是在山上放羊、喚羊回家, 練就了一副好嗓音。

樹皮上繪畫做成衣服

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 提到土耳其, 大家首先會聯想到品種繁多的地毯。 本屆非遺節上, 土耳其著名的地毯編織藝術家ArzuTutuncu來到成都, 展示家族世代傳承的地毯的製作工藝。 一位元土耳其婦女現場在紡織機上操作演示。

這次來到成都, 他們帶來最為精緻的地毯足有6平米大小, 是兩個紡織工人歷時兩年才完成的心血之作, 標價18萬元。

本屆非遺節積極回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 首次舉辦的“一帶一路”國家手工藝展。 組委會邀請來自義大利、西班牙、法國、土耳其、泰國、日本等19個國家和地區的31個專案參展, 土耳其的地毯就是其中之一。 而在非洲館裡, 烏干達的樹皮畫讓觀眾駐足欣賞。 年過五旬的卡吉姆從小跟著叔叔學習, 從事樹皮畫已有30多年了。 他身著樹皮畫製成的外套, 用流利的英語介紹, 樹皮畫所用的樹木是當地的特產, 其他國家的樹皮都不具備這種韌性。 從採集樹皮、碾壓、暴曬、蒸煮、再暴曬, 到在樹皮上作畫, 需要十幾道工序,

至少耗時兩年。

74位非遺傳承人現場競技

傳承人群的能力培養和隊伍建設是傳統工藝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源泉。 非遺的後繼人才傳承, 一直是眾人關心的焦點之一。 本屆非遺節上的亮點之一, 就是首次設置了中國傳統工藝新生代傳承人競技板塊, “傳統武術”“傳統工藝”“傳統民歌”“龍舟競技”四個類別的非遺項目同台競技。 當天上午, 來自山西、陝西、山東、上海、河北、河南、江蘇、廣東等16個省市的74位新生代非遺傳承人, 在傳統織造技藝、面塑、糖塑、木板年畫四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中激烈PK。

非遺節中首次單獨設置的“競技”板塊, 體現了新的非遺保護和傳承理念。 非遺項目和非遺技藝無高下之分, “競技”僅僅是一種表現技巧和交流方式, 組委會通過弱化比賽賽制、淡化比賽結果、創新互動交流,設立多元化獎項等舉措,使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競技活動成為非遺節會中最富觀賞性、體驗性和趣味性的亮點活動之一。

真人模特時裝秀扯眼球

織繡印染一直是備受人們喜愛的中國傳統工藝,其現代傳承和在現實生產生活中的實際生活運用,也較為廣泛。開幕這天,一場時裝走秀吸引了大批市民圍觀。在“中國傳統工藝服裝設計展”板塊,來自成都紡織高等專科學校的十幾位在校學生,演繹了十多套帶有多種中國傳統工藝元素的精美服裝。風格各異的服裝,風情款款的走秀,在優美動人的《琵琶語》配樂聲中,身材高挑的模特們收穫了大批粉絲。

據瞭解到,2015年起,文化部、教育部共同實施了“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畫”,旨在幫助傳統工藝的持有者、從業者獲得大學教學和學術資源支持,提高其文化自信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由文化部支援擁有較強設計能力的高校、企業和相關單位到傳統工藝專案集中地,與當地傳承人、企業和行業組織合作設立傳統工藝工作站,幫助解決工藝難題,提高產品品質,培育本土品牌,拓展銷售市場,培養傳承人群。

在此背景下,本次非遺節首次設立“中國傳統工藝設計暨研培計畫成果展”,總結2015年至2016年研培計畫和傳統工藝工作站的成果,將過程中湧現的優秀作品集中向公眾展現。在每一個展區會有一位傳承人進行傳統技藝的現場展示,織繡印染類的服飾則選擇通過真人模特服裝秀的形式呈現。

民間文藝寫成4.5億字書稿

在非遺節展覽現場,一套名為《中國民族民間文藝集成志書》的大型圖書的展出,擺滿了高高大大一面牆,令人震撼。

來自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的相關負責人汪強,在現場向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介紹,《中國民族民間文藝集成志書》的目標是記錄中國民間文藝的全貌。

由文化部、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有關文藝家協會,發起編纂,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組織出版。

該書按照行政區劃立卷,每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各10卷,目前已出版共計298卷、395冊,約4.5億字,被譽為一道“文化長城”。共分《中國民間歌曲集成》、《中國戲曲音樂集成》、《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中國曲藝音樂集成》、《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中國戲曲志》、《中國民間故事集成》、《中國歌謠集成》、《中國諺語集成》、《中國曲藝志》十個門類。

將中國民族民間文藝集成志書,是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十幾萬文化工作者參與奮力搶救、整理、編纂,對中國浩如煙海的民族民間文藝進行一次全面深入的普查、挖掘、搶救,系統收集和保存了我國各地各民族民間優秀文學藝術遺產。這套書編纂工程,開始於上世紀80年代,“目前這套書尚未完全編纂結束。”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張傑 曾潔 攝影 陳羽嘯

組委會通過弱化比賽賽制、淡化比賽結果、創新互動交流,設立多元化獎項等舉措,使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競技活動成為非遺節會中最富觀賞性、體驗性和趣味性的亮點活動之一。

真人模特時裝秀扯眼球

織繡印染一直是備受人們喜愛的中國傳統工藝,其現代傳承和在現實生產生活中的實際生活運用,也較為廣泛。開幕這天,一場時裝走秀吸引了大批市民圍觀。在“中國傳統工藝服裝設計展”板塊,來自成都紡織高等專科學校的十幾位在校學生,演繹了十多套帶有多種中國傳統工藝元素的精美服裝。風格各異的服裝,風情款款的走秀,在優美動人的《琵琶語》配樂聲中,身材高挑的模特們收穫了大批粉絲。

據瞭解到,2015年起,文化部、教育部共同實施了“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畫”,旨在幫助傳統工藝的持有者、從業者獲得大學教學和學術資源支持,提高其文化自信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由文化部支援擁有較強設計能力的高校、企業和相關單位到傳統工藝專案集中地,與當地傳承人、企業和行業組織合作設立傳統工藝工作站,幫助解決工藝難題,提高產品品質,培育本土品牌,拓展銷售市場,培養傳承人群。

在此背景下,本次非遺節首次設立“中國傳統工藝設計暨研培計畫成果展”,總結2015年至2016年研培計畫和傳統工藝工作站的成果,將過程中湧現的優秀作品集中向公眾展現。在每一個展區會有一位傳承人進行傳統技藝的現場展示,織繡印染類的服飾則選擇通過真人模特服裝秀的形式呈現。

民間文藝寫成4.5億字書稿

在非遺節展覽現場,一套名為《中國民族民間文藝集成志書》的大型圖書的展出,擺滿了高高大大一面牆,令人震撼。

來自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的相關負責人汪強,在現場向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介紹,《中國民族民間文藝集成志書》的目標是記錄中國民間文藝的全貌。

由文化部、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有關文藝家協會,發起編纂,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組織出版。

該書按照行政區劃立卷,每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各10卷,目前已出版共計298卷、395冊,約4.5億字,被譽為一道“文化長城”。共分《中國民間歌曲集成》、《中國戲曲音樂集成》、《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中國曲藝音樂集成》、《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中國戲曲志》、《中國民間故事集成》、《中國歌謠集成》、《中國諺語集成》、《中國曲藝志》十個門類。

將中國民族民間文藝集成志書,是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十幾萬文化工作者參與奮力搶救、整理、編纂,對中國浩如煙海的民族民間文藝進行一次全面深入的普查、挖掘、搶救,系統收集和保存了我國各地各民族民間優秀文學藝術遺產。這套書編纂工程,開始於上世紀80年代,“目前這套書尚未完全編纂結束。”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張傑 曾潔 攝影 陳羽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